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球磨处理玉米秸秆纤维素原料的工艺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玉米秸秆水解过程中球磨预处理工艺的优化,采用Plackett-Burman(PB)试验设计和均匀试验设计法,用数据处理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筛选出了球磨预处理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了具有较好拟合度的同归方程;通过分折原料粒径(mm),转速(r/min),原料填装量(g),研磨介质,交替时间(min)等球磨条件对酶解效率的影响,得出行星式球磨机粉碎玉米秸秆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原料粒径0.5 mm,转速340 r/min,原料填装量3.4 g,装球量15个(φ=10.0mm),交替运行时间5min.  相似文献   

2.
为了满足植物纤维制取机对大豆秸秆原料长度的要求,采用改进的揉切式粉碎机对大豆秸秆进行预处理,选取揉切机的主轴转速、喂入量以及秸秆的含水率为试验因素,以大豆秸秆粉碎长度为响应函数,对大豆秸秆原料的预处理工艺参数进行了组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各因素对于秸秆粉碎长度影响的贡献率从高到低排序为主轴转速、含水率和喂入量;2)预处理工艺的最优参数组合为喂入量168 kg/h、大豆秸秆含水率处于36%~58%、揉切机主轴转速处于1 100~1 300 r/min。在此工艺参数条件下,大豆秸秆粉碎长度分布符合植物纤维制取机所要求的70~85 mm的理想范围。研究结果为完善植物纤维地膜制造工艺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稻秸厌氧发酵产沼气预处理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秸秆厌氧发酵是一种有效的秸秆利用途径,秸秆预处理对发酵过程影响显著,为了探索合理的预处理方法,该文对秸秆预处理工艺进行了研究。以稻秸为原料,首先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a(OH)2溶液浸泡对秸秆有机物降解的影响,当采用9 g/L Ca(OH)2溶液时,5 d溶出化学需氧量(COD)可增加75.9%,说明碱处理能有效促进秸秆水解。但同时,碱处理容易导致厌氧系统酸化,在未调节pH值的情况下,碱处理的总产气量较对照组降低17.4%。然后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了秸秆厌氧发酵预处理中秸秆粉碎粒度、C/N、堆沤时间3个因素的改变对产沼气量的影响。建立了沼气产量的二次多项式数学模型,得到了秸秆厌氧发酵预处理的优化工艺条件:秸秆粉碎粒度为4~6 mm,C/N为40,堆沤时间为8 d。表明预处理过程中秸秆无需过度粉碎,且预处理使得高C/N原料正常发酵,为利用秸秆等高C/N原料厌氧发酵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玉米秸秆结构致密导致秸秆发酵难于直接降解的问题,首先分别采用0.2%、0.4%、0.6%、0.8%的HCl溶液对其进行预处理,以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物进行中温(38℃)发酵产氢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的累积产氢量和产氢速率随着盐酸质量分数的增大先增加后降低,0.6%HCl处理效果最佳,单位累积产氢量和产氢速率分别为87.90 m L/g和3.05 m L/(g·h)。再以0.6%HCl溶液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为底物进行发酵产氢的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了秸秆粒径、底物浓度、初始p H值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粒径越小越利于发酵产氢;适度增加底物浓度可增加产氢量;适宜的发酵初始p H值有利于产氢细菌的生长繁殖;得到较佳的工艺参数组合为秸秆粒径150μm、底物浓度15 g/L、初始p H值为7,此时累积产氢量为112.87 m L/g。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秸秆糖化为目的,研究加压氨解预处理对玉米秸秆还原糖产量和脱除木质素的影响,以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影响加压氨解预处理的主要因素是氨水浓度和粒径,其最优条件为氨水浓度15%,时间6min,压力0.075MPa,基质浓度150g/L,粒径1mm,可以获得1.74%的还原糖得率和43.30%的木质素去除率。  相似文献   

6.
生物—碱氧化预处理玉米秸秆酶解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腐菌生物—碱氧化预处理(BAO预处理)具有环境友好、低能耗的优势,是一项很有前景的生产纤维质乙醇预处理技术。为获得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的最优酶解条件,通过动力学研究评价了纤维素酶负荷、反应时间、基质浓度对还原糖产量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酶解反应温度、pH值和转速。结果表明,最适的酶解糖化条件为:酶负荷30 FPU/g,基质浓度20 g/L,反应时间48 h,pH 4.8,转速200 r/min,反应温度49℃。在此条件下,秸秆的还原糖产量达到(0.479±0.012)g/g。  相似文献   

7.
不同NaOH/球磨复合预处理对玉米秸秆酶解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农作物秸秆的生物转化是木质纤维类生物质能源化利用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探究室温条件下不同机械化学复合预处理对玉米秸秆酶解效果的影响,该研究以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以单独NaOH处理为对照,在不同NaOH质量分数(0、1%、2%和3%)条件下,分别进行了干法和湿法2种NaOH/球磨复合预处理。使用CellicCtec2(Novozymes,丹麦)进行了不同预处理玉米秸秆72 h酶解试验,系统表征了不同预处理玉米秸秆的粒径、结晶度、表面微观形貌、木质纤维组成和官能团变化,分析了不同预处理玉米秸秆理化性质对酶解影响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干法和湿法NaOH/球磨复合预处理均显著提高了玉米秸秆葡萄糖产率,且随NaOH质量分数增加(从1%提升至3%),不同NaOH/球磨复合预处理玉米秸秆葡萄糖产率显著提升(P<0.01),当NaOH质量分数为3%时,其葡萄糖产率分别达到71.0%和73.1%。无论干法和湿法NaOH/球磨复合预处理,其酶解葡萄糖产率均与纤维素质量分数和平均粒径D50显著正相关(P<0.01),与木质素质量分数显著负相关(P<0.01);干法NaO...  相似文献   

8.
微波强化酸预处理玉米秸秆乙醇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酸预处理正交试验和微波强化酸预处理试验,研究时间、温度、基质浓度、硫酸浓度及粒径对玉米秸秆糖化预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预处理时,时间、温度、硫酸浓度、基质浓度、粒径5个因素都是主要影响因子,其最佳条件为:时间2 h、温度130℃、硫酸浓度3%、基质浓度35 g/L、粒径0.50 mm;微波可强化酸预处理效果,提高糖化速度,秸秆还原糖得率与酸预处理的得率基本持平,微波强化酸预处理的最优条件为:粒径0.50 mm、基质浓度35 g/L,硫酸浓度4%,在255 W微波作用下预处理60 min。  相似文献   

9.
微波预处理对玉米秸秆的组分提取及糖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分离得到玉米秸秆中的半纤维素、木质素,改善纤维素的酶水解可及性,对玉米秸秆进行了二步微波预处理法研究.考察了秸秆粒径、液固比、碱及甘油用量、微波功率与处理时间对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得率的影响;探讨了预处理后秸秆的酶水解性能.得到的优化预处理条件为:玉米秸秆粒径40~80目;微波-碱预处理功率116.7 W/g、时间10 min、液固比20 mL/g、碱用量150%(质量分数);微波-甘油预处理功率66.7 W/g、处理时间30 min、液固比20mL/g、甘油质量分数100%.试样结果表明:经微波预处理后每10 g玉米秸秆最终可得到2.48 g半纤维素、0.95 g木质素,3.55 g还原糖;二步微波预处理不仅能够提取出玉米秸秆中的半纤维素、木质素,而且提高了纤维素水解的酶可及性,实现了组分的分离.  相似文献   

10.
水稻秸秆纤维制取工艺参数优化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中心组合设计试验方法,以秸秆长度、浸泡时间、套筒初始温度、主轴转速和喂入量为影响因子,以纤维得率、纤维长宽比和抗张指数为响应函数,利用秸秆纤维制取专用试验台,对水稻秸秆纤维制取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了工艺优化参数组合:当套筒初始温度为25℃、主轴转速为70 r/min、喂入量为60 g/min、秸秆长度为10~14 cm和浸泡时间为12~24 h时,可得到纤维得率大于85%、长宽比大于40并且抗张指数大于10 N?m/g、的水稻秸秆纤维。  相似文献   

11.
为合成更贴近生产实际的超吸水树脂保水剂,及提高其使用效果,该研究以淀粉、丙烯酸、丙烯酰胺为主要原料,采用过硫酸铵为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在一定温度和中和度下制备了高吸水性复合材料。合成过程中选取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设计,重复3次。采用Z分综合评价法和综合平衡法对其作为保水剂时的去离子水吸水倍率、土壤中吸水倍率、失水速率及种子发芽率等4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得出影响保水剂性能的因素重要程度为温度>中和度>丙烯酰胺>过硫酸铵>MBA。优化筛选出了最佳合成配方及反应条件。即:1g淀粉加入15mL水熟化后,加入5mL丙烯酸,2.0g丙烯酰胺,N,N-甲基双丙烯酰胺1mg,采用KOH溶液使体系中和度为90%,在85℃下反应40min。该研究所采用的试验方法和评价体系简便易行,可用于超吸水树脂保水剂或其他新型材料的合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开展在混凝土中复掺纳米二氧化硅、微硅粉、聚丙烯纤维等材料,增强工程耐磨性的试验研究,探讨复掺材料掺量变化影响抗冲磨强度的规律,旨在为泥石流防护工程建设中抗冲磨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水下钢球法对混凝土试件进行水下冲磨试验,得出了复掺纳米二氧化硅、微硅粉、聚丙烯纤维的混凝土试件的抗冲磨强度。[结果] 在选定的掺量范围内,混凝土试件的抗冲磨强度随纳米二氧化硅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在掺量为1.5%时达到最大值;随微硅粉的增加而增大,在掺量为12%时达到最大值;随聚丙烯纤维的增加先减小再增大,在掺量为1.8 kg/m3时达到最大值;随着引气剂的增加先减小再增大,在掺量为0.005%时达到最大值。[结论] 影响混凝土抗冲磨性能最为显著的因素是纳米二氧化硅掺量,其次是聚丙烯纤维,再次是微硅粉,最后是引气剂。  相似文献   

13.
14.
为获得麝香百合组织培养最优外植体及探讨蔗糖、6-BA和NAA的最佳用量,本文以MS固体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通过4因素3水平(L9(34))3次重复正交试验,研究不同花器官及不同浓度的蔗糖、6-BA(6苄基嘌呤)和NAA(α-萘乙酸)对麝香百合组织培养诱导不定芽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托为诱导不定芽最优外植体,诱导不定芽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3mg/L+蔗糖90g/L。同时经过分析,可以判断本试验中设计的4个试验因素对百合组培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外植体〉蔗糖〉奈乙酸和6-苄氨基嘌呤。本研究结果将为百合优良品种的生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资源保证。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教师是实践教学最为重要的资源,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到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以双师型教育为核心的实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对实验教师结构的规划、岗位职责的确定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An orthogonal experiment (form L16(45))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how the soil nematode community (density, diversity, and faunal structure) and soil health were affected by hybrid napiergrass management. The experiment included four levels of the each of the following main factors: nitrogen fertilization, cutting frequency, cutting intensity, and irrigation. The soil nematode community was affected more by nitrogen fertilization and irrigation than by cutting frequency and cutting intensity. Hybrid napiergrass develops a large root system and the carbon stored in the roots might have buffered any adverse effects of cutting on soil nematodes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responses to fertilization indicated that fertilization had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soil community and that the net effect depended on the level of fertilization. Additional water applied in irrigation was detrimental to soil nematode communities in that it might reduce the oxygen content of soil and also increases the potential for the leaching of nutrients from soil. Additionally, we suggest that moderate N fertilization (460 kg ha−1 yr−1), moderate irrigation (one time yr−1 during the dry season), and cutting (three times per year at 20 cm height) will maintain soil health and provide substantial hybrid napiergrass yields.  相似文献   

17.
18.
19.
竖管地下灌溉粉质壤土入渗湿润体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竖管灌水器是一种在低压(0.6~2.0 m)状况下对作物进行根部地下灌溉的新型灌水技术的核心部件。为了研究该灌水器在不同影响因素不同组合情况下湿润体特征参数值的变化,为竖管灌水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安排了9组试验对压力水头、土壤初始含水率、竖管灌水器的竖管直径和土壤容重(每个因素取3个水平)4个因素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入渗试验7 h之后获得的结果表明:湿润体的湿润半径大小排序为YXY,湿润体的含水率分布在水平方向呈现为圆形扩散,而竖直方向呈现为椭圆形扩散,表明重力对水分入渗有一定的影响。竖管地下灌溉湿润体平均含水率变化范围为7.5%~33.3%,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作物的需水要求。  相似文献   

20.
沿淮低洼地玉米施肥效应与土壤供肥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3414"试验设计,研究了沿淮低洼地玉米施肥效应和土壤供肥能力。结果表明,玉米施用氮、磷、钾肥的增产率分别为78.0%、3.7%和16.7%,施用每kg氮、磷、钾肥增产量分别为11.9、2.9、5.3 kg。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表现为N>K>P。玉米全株分析表明,其籽粒和茎叶氮、磷、钾养分含量分别为12.692、.56、2.84 g kg-1和5.982、.40、18.46 g kg-1,玉米100 kg经济产量所需氮、磷、钾养分量分别为1.77、0.46、2.02 kg。通过数学模拟获得玉米肥料效应方程,并计算出氮(N)、磷(P2O5)、钾(K2O)肥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299.1、99.0、175.3 kg hm-2。在本次试验条件下,氮、磷、钾肥利用率平均分别为29.5%、14.8%、35.0%。试验结果还表明,本次玉米试验期间,土壤氮素供应能力较低,磷素供应能力较高,钾素供应能力中等。当季土壤氮、磷、钾养分供应量分别为55.51、1.1、65.4 kg hm-2,土壤氮、磷、钾养分校正系数分别为30.9%1、10%和4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