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氮肥后移施肥技术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表明:氮肥后移施用可促进小麦分蘖两极分化,增强通风透光能力,提高小麦成穗率,增加小麦每公倾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促进小麦增产。一般每公顷增产3%~11.6%,提高小麦氮肥利用率7%~8%,小麦湿面筋含量可提高0.8%,吸水率提高1.9%,水分下降1.6%,不完善粒减少2.1%,品质明显改善。每公顷增收节支768元左右。氮肥后移施用时期以拔节期为宜,追期比例应控制在40%~50%为宜。  相似文献   

2.
播期与密度对襄麦D5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小麦新品种襄麦D51的适宜播期与密度组合,于2016—2017年在襄阳市农业科学院以襄麦D51为材料进行了播期与密度的裂区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条件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每穗粒数和平均产量随播期推迟显著提高,千粒重随播期推迟显著下降;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有效穗数、千粒重和平均产量差异均不显著,每穗粒数随密度增加显著下降。平均产量的播期与密度互作效应显著,最佳播期为11月4日、播种密度为每公顷315万基本苗。  相似文献   

3.
曹栋 《河南农业》2020,(7):60-60
一、基本情况2019年,泌阳县夏粮种植面积7.73万m^2,小麦种植面积7.67万hm^2,优质小麦种植面积3.33万hm^2,占麦播面积的43.5%。小麦平均亩穗数37.8万穗、穗粒数32.8粒、千粒质量41.4 g,平均每667 m2产量为436.3 kg,总产量50.18万t,与2018年相比,亩穗数减少0.4万穗,穗粒数增加0.9粒,千粒质量增加1.7 g,每667 m^2产量增加,总体情况“一减二增”。  相似文献   

4.
垦单10号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加大,个体发育进度减慢,密度由每公顷4.5万株增加到9万株,拔节期至抽雄-吐丝期可推迟1~2d;但到玉米生育后期密度大的处理则出现早衰,提前到达生理成熟期;每公顷播种9万株的处理4株高和穗位高均最高;每公顷播种7.5万株的处理3叶面积最大;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逐渐降低,而群体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达到一定密度后产量开始下降。该试验显示,公顷播种密度在6.0~7.5万株,为垦单10号最适密度,公顷产量最高可达到13241.8kg/hm2。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近年小麦高产区试参试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山东省小麦育种现状及发展趋势,本研究对近6年(2014—2019年)山东省小麦高产区试459个参试品种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年山东省高产区试参试品种产量达到较高水平,产量的变化主要呈现为年际间波动,产量与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三者对产量的贡献为每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两两负相关。每公顷穗数和最高总茎数总体呈增加趋势,而穗粒数、千粒重和株高总体呈降低趋势,生育期和容重变化不大。综合分析认为,中多穗小麦品种更适合山东省气候和生产条件,选育每公顷穗数700万~800万、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0~50 g、株高80 cm左右的小麦品种更容易实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6.
播期、密度及其互作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期和密度是小麦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5个播期(9月26日, 10月2日, 10月8日, 10月14日和10月20日)和3种栽培密度(120万, 240万和360万·hm~(-2))及其互作对冬小麦(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的产量均随着播期前后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0月2日播种的平均产量最高;且以240万·hm~(-2)处理最高,为9 613.5 kg·hm~(-2),显著高于其它密度处理。公顷穗数最高值出现在9月26日—10月2日播种的处理,最小值均出现在10月20日播种的处理,在其处理下,密度为360万,240万,120万·hm~(-2)的公顷穗数分别为513.0万穗,487.5万穗和399.0万穗·hm~(-2),分别比10月2日播种的减少了118.5万穗,123.0万穗和177.0万穗·hm~(-2)。播期和密度对济麦22的千粒质量也具有显著影响,千粒质量最大值出现在10月2日播种,密度为120万·hm~(-2)的处理,为42.7 g,3种密度的最低值均出现在播期10月20日的处理。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播期、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对冬小麦产量、公顷穗数和千粒质量影响最大的均为播期。以上研究表明,冬小麦品种(济麦22)在该地区的推荐播期为10月2日左右,适宜播量为240万·hm~(-2)。  相似文献   

7.
郑单958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个体发育进度减慢,密度由每公顷4.5万株增加到9万株,拔节期至抽雄吐丝期可推迟1~2d;但到玉米生育后期密度大的处理则出现早衰,提前到达生理成熟期;每公顷播种9万株的处理4株高和穗位高均最高;每公顷播种7.5万株的处理3叶面积最大;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逐渐降低,而群体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达到一定密度后产量开始下降。试验结果显示:公顷播种密度在7.5~9.0万株,为郑单958的最适密度,公顷产量最高可达到13230.0kg。  相似文献   

8.
依据1990-2006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结果,分析了17年来河南省旱地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对照种和区试中居前三位的品种(系)在产量、成产三因素方面的变化趋势,并主要依据所有参试品种(系)的平均值,分1990-1998、1999-2006两个阶段来分析育种目标的演变。结果表明,在1990-2006年17年中.成产三因素的变化趋势是:在争取提高产量的基础上,穗数比较稳定,穗粒数逐渐增加且趋于稳定,千粒重略微增加;两个阶段育成的品种(系)表现为:产量变化从每公顷4482kg增加到5192kg.每公顷穗数稳定在520万左右,穗粒数由28.4粒增加到31.1粒,千粒重稳定在39g左右。依此提出今后旱地小麦的育种目标为:产量达到每公顷6000kg,穗数稳定在520万-540万/hm^2,穗粒数达35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同时应注重旱地优质小麦新品种(系)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广西超级杂交早稻单产11.62t/hm^2穗粒结构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超级杂交稻在田间的穗粒结构定点跟踪调查分析表明,不同密度来源的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大小有明显差异,各种来源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率大小顺序为:一次分蘖穗〉二次分蘖穗〉主穗〉三次分蘖穗,其中一次分蘖穗的贡献最为突出,达55%以上;产量达到11.62t/hm^2的穗粒结构指标为:每公顷抛栽25.68万穴,每穴有效穗13.9穗,每公顷有效穗3567Y,每穴粒重45.6g,主穗平均实粒数171.5粒穗,一次分蘖穗平均实粒数130.5粒穗,二次分蘖穗平均实粒数88粒穗;全田平均每穗实粒数130粒,平均每穗粒重3.63g。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16个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相关显著,其相关程度为:每公顷有效穗数(0.7990)>每穗粒数(0.4338)>千粒重(-0.4307);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每公顷有效穗数(1.0234)>千粒重(0.6413)>每穗粒数(0.5437)。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华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优质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河南省小麦品质生态区划 ,偃师市属于优质强筋小麦种植适宜区。据此 ,我市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 ,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小麦 ,在小面积试种到大面积示范的基础上 ,2 0 0 1~ 2 0 0 2年度推广种植优质强筋小麦 1 .3 3万hm2 ,占全市麦播面积的 3 8.7%。同时 ,我们也重点在顾县镇顾县村 3 0村民组组长张朴选的 0 .3hm2 责任田里进行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探讨。品种选用郑麦 90 2 3 ,据测产和实际称重 ,该田块每公顷穗数 688.5万 ,穗粒数3 1 .2粒 ,千粒重 46.0 g,按 85 %折合每公顷产量 83 98.5kg,较全市优质强筋小麦平均增产 2 6.3 % ,创造了…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区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16个品种的试验资料,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因素与产量相关显著,其相关程度为:每公顷有效穗数(0.799 0)>每穗粒数(0.4338)>千粒重(-0.4307);对产量的直接影响为:每公顷有效穗数(1.023 4)>千粒重(0 6413)>每穗粒数(0 543 7).根据上述分析及本地区小麦生态条件的特点,提出华北地区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数、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小麦属密植作物,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栽培中采用穴播机播种,每穴播种粒数是构成合理密植的重要因子。为进一步确定每穴最佳播种粒数,临夏州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每穴播种粒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每穴播种9~12粒时,冬小麦株高合理,穗型紧凑,穗粒数多,产量高。建议在旱作区推广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时以每穴播种9~12粒为宜。  相似文献   

14.
利用钾细菌将土壤中难溶性钾转化为可溶性钾是增加作物钾营养的一个途径,在三个点共10公顷示范田的对比示范结果表明:每公顷小麦施15kg生物钾肥,能提高小麦最高茎蘖数、公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平均增产小麦13.7%。  相似文献   

15.
依据大田生产多点调查资料,对影响金优晚3产量形成因素进行分析表明,在适宜该品种种植的陕南低山区,于4月13日播种,5月29日前插秧,每公顷基本苗118万、最高苗457万、有效穗315万左右,确保7月30日齐穗,争取每穗总粒数133粒以上,实粒数大于109粒,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强优势杂交小麦选配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Nair单性状水平分组法将36个杂交组合分为4组,按产量分组结果对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产量结构进行回归和综合选择指数分析.结果表明,在公顷产量7 500~9000 kg水平下,产量结构模式为:每公顷504.0 万~607.5 万穗,每穗33.6~41.3粒,千粒重35.7~42.3 g;在公顷产量9 000~10 500 kg水平下,产量结构模式为每公顷525.0万~645.0万穗,每穗36.0~50.0粒,千粒重37.0~45.0 g;并得到综合选择指数Ⅰ值,对Ⅰ值排序与强优势杂交组合的产量进行比较,其拟合度为80%,证明综合选择指数分析方法在强优势杂交小麦组合的选育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试验以大穗型(450万穗/hm2左右)、中间型(525~600万穗/hm2)、多穗型(675万穗/hm2左右)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种类型小麦品种产量表现,筛选适宜胶东半岛种植且大面积实现9750 kg/hm2超高产水平的冬小麦品种,筛选结果以烟农24、烟2070为代表的多穗型品种为首选。试验系统分析了三种类型小麦群体的动态变化特点,指出胶东半岛多穗型品种9 750 kg/hm2超高产群体质量指标:每公顷成穗720万,起身期分蘖成穗率45%,穗粒数40粒,千粒重38 g,最大叶面积系数为8.6,高效叶面积率75%,有效叶面积率95%以上。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对西南麦区套作不同品种小麦机械播种与人工点播时的产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套作小麦机械播种优于传统人工挖窝点播,平均折合产量较传统人工挖窝点播高215.17 kg/hm~2,增幅5.86%。套作小麦不同品种间增产幅度不同,单位面积有效穗增加是机播小麦增产的主要影响因子,同时受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理想的机播品种应实现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三者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9.
通过4年的研究和应用,总结了鄂北岗地区小麦公顷产量6000kg以上的高产栽培指标体系,即:公顷有效穗数420万,穗粒数33粒,咎粒重45g左右的产量结构指标,基本苗225万,冬至茎蘖苗675万,立春时群体最高苗900万左右的苗情指标。据此。制定了主攻成穗、增加后期物质产量为核心的技术措施,即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配方施肥,抗灾管理,从而实现小麦化顷产量6000kg以上。  相似文献   

20.
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鲁原502适宜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挖掘鲁原502的高产潜力,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栽培技术指导,研究了不同播期播量对鲁原502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鲁原502的产量和公顷穗数逐渐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提高;不同播期对千粒重影响较大,其次为公顷穗数,而对穗粒数影响较小;随着播量增加,鲁原502的产量逐渐提高,公顷穗数先逐渐上升后趋于稳定,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逐渐下降;播量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大小依次为:穗粒数千粒重公顷穗数。鲁原502在济南及周边区域的适宜播期为10月4~12日,适宜播量(基本苗)为225.0万~270.0万/hm2。鲁原502获得高产,首先要做到适期适量播种,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数,同时穗粒数和千粒重应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