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西南民族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核心课程《猪生产学》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课程思政教学主线,以为民族地区培养优秀畜牧科技人才为育人目标,确立了“思政引领,分类融合,多元教学”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以“构建融合式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教学内容的分类导向和实践技能的产教融合”和“课程思政教学方式与考核体系的多元化”为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抓手,挖掘思政元素并形成课程思政案例库,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成效,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畜牧专业人才,促进民族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全面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培育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长足发展、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顺利推进的客观要求。云南地区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体水平较高,也有部分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情感以及行为倾向存在偏差。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全员、全程和全方位协同育人,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3.
边疆民族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多元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宗教信仰等因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地区。铸牢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提升"五大认同"和立足"两个大局"的时代关切。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又面临着物质保障相对落后、智力支持有待提升以及治理方式需要优化等现实困境。为此,需要通过加强共有资源建设和整合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平台、创新文化交融方式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往平台、树立政治共同体意识搭建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治理平台。  相似文献   

4.
乡村治理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微观基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乡村治理法治化中,有利于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优良的乡村治理法治化体系。乡村治理法治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治理主体权责不明确、治理规范关系不协调、治理过程运行不规范、治理环境不充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乡村治理法治化的路径,构建基于共同体理论的乡村治理法治化体系,明确治理主体的权责,完善乡规民约,形成协调统一的治理规范关系,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处理乡村问题,实现“法治、德治、自治”三结合。  相似文献   

5.
从“猪生产”课程的育人目标出发,结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探索“猪生产”课程思政教育设计,将家国情怀、职业道德、责任担当、环保意识、吃苦耐劳、团队协作、肉品安全等思政元素融入“猪生产”课程教学过程中,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6.
王建江 《河南农业》2022,(36):10-11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立足国家现实发展情况,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提出为高校人才创新培养提供新的契机与原生动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高校人才创新培养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是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发挥课程的立德树人功能,以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与教育教学实践体系。课程思政主要是一种“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是一种隐性思政教育方法,是思政教育在专业领域的具体化;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同向同行的关系。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在于:练好基本功,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育人能力;整合思政育人目标,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育人有机统一;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打造立体化教学平台,优化全景育人教学环境;强化“三位一体”考核体系,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8.
尤玲玲  赵利 《天津农学院学报》2021,(1):110-112,封3
加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是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认同、相互帮助的根本途径,是凝聚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团结奋斗的重要保障.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应该坚持以"四观"教育为重点,不断增进"五个认同",立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思政课堂育人功能和"互联网+教育"模式,全面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教育教学全过程育人、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决定了课程育人质量。分析了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结构,提出了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四条对策建议: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提升挖掘和融合“课程思政”育人要素的能力;优化育人方式方法;建立教师“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0.
根据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园林行业需求和园林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园林工程技术教学团队深入挖掘园林施工过程中蕴涵的环保意识、工匠精神、传统文化等思政育人元素,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全方位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做到隐性的价值观培育和显性的职业技能培养相统一,助力“三全育人”。  相似文献   

11.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课程。基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需要更加清晰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向度:协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教育机制;坚持守正创新,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筑牢课程的思政底色;探索科学公平的全程性考核办法。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围绕以下方面发力,即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同向同行,解决政治方向和信仰、育人方向和文化认同、培养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等“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体制上同向同行,建构以“思政课程”为主导的同向同行运行机制,解决好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互相补充,充分发挥各方面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在人才培养路径上同向同行,实施课程思政要聚焦教师队伍、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课程思政”既不错位,也不越位,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教育中,构建思政大格局,协同实现“三全育人”和同频共振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畜牧兽医行政法学”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承载高校思政育人的重任,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研究如何设立课程思政目标以及如何达成课程思政育人路径,将教师的育人能力和教学手段对思政育人的影响、学校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思政考核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作为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探析,为高校教师通过课程思政育人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是指挖掘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课程教学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作为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互为补充,形成育人合力。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应重点在构建体制机制、激励教师发挥主体责任、打造课程思政教育共同体、深度开发课程以及健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蔡艳霞 《现代农村科技》2024,(1):142-143+78
在全国高校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产品设计专业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既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政治意识,又有利于全方位育人。本文从课程概述、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思政教育研究思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并以《产品系统设计》课程为例,从思政教学设计的制定、思政教学过程的融入及思政教学评价的展开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教育路径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课程思政就是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有方法、懂历史、知未来,强自信”,做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更好地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文章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探讨了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实施路径,努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7.
曹茂 《农业考古》2023,(2):181-188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云南则是世界茶源。云南茶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不仅包含了古茶山、制茶建筑遗址等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制茶技艺、饮茶习俗等非物质文化层面。云南茶文化遗产的形成体现了与中华民族的利益休戚与共、资源共享的关系。云南茶文化遗产呈现的与中华民族持续的茶文化认同也参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当下,在传承云南茶历史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通过与茶文化认同相关的遗产保护及开发利用,由国家和地方对遗产传承的记忆行为和纪念活动等文化过程进行权威化塑造,形成持续的茶文化集体记忆和认同,将不断筑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进一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探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价值意蕴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重点分析农业高职院校协同育人的实践现状,总结目前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困境,力求探索出农业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实践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高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成人继续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通过重构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强化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依托“互联网+”平台开辟新路径、加强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养、完善制度建设和管理规范等策略,确保课程思政内容的落实,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作用,实践课程应当作为工农交叉学科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以中国农业大学农建专业综合实践课程为例,分析当前工农交叉学科实践课程思政育人发展的现实困境,明确实践课程思政育人建设目标,提出“党建引领、思想铸魂、价值观浸润、实践淬炼”为一体的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并采用调查问卷法进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农建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三农”情怀和综合素养,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家国情怀,进一步贴合未来行业领军人才的培养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工农交叉学科提供了实践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