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专业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就培养高职汽车制造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展开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德州学院机械类专业的"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为例,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法治、诚信、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3.
张柏森 《南方农机》2021,(7):166-167
汽修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学生不仅要学习机械、电子等学科知识,还需要学习计算机领域的相关知识,为此,本专业对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较高要求,同时也对中职院校汽修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提出了挑战。学校要重视汽修专业学生的实践学习,在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设施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汽修专业的特点和该专业学生技能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培养策略,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成为重要的内容。中职学校教育担任着培育技术型人才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为例,探讨如何在中德合作中,运用德国工匠精神培养中职学校学生工匠精神,促进学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中职教育主要进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体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将工匠精神与技术型人才培养进行结合,对于推动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技能大赛对中职机电专业的影响,系统阐述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研究结果对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参考,同时为中职教育体系构建与改革提供一些理论基础与经验。  相似文献   

6.
周晗 《湖南农机》2016,(7):151-152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已经到了一个必须转型的关口,即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迈进。随之而来的是对人力资源要求的改变即由粗犷型人才需求转向精细型人才需求。这一转变更加有利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如何把中职学校的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呢?笔者认为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最迫切补充的一点就是“工匠精神”。文章通过四种途径探讨了如何把“工匠精神”融入中职教育。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否强烈,直接关乎到他们未来上岗后的精神面貌,决定了建筑工程的质量,甚至影响到社会和谐和稳定。因此,在该专业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工匠精神内涵的基础上,讨论了高职院校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论述了学生“工匠精神”培养所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教学经验以及学术资料,给出解决困境的对应策略。  相似文献   

8.
蔡成娟 《当代农机》2023,(12):67-68
以中高职贯通模式下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研究目标,通过解读电子技术专业工匠精神内涵,分析电子技术专业工匠精神目前的培养问题,结合实际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思路,旨在为我国中职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贯通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目标的提出,工匠精神成为社会、企业、学校关注的热点,如何培养工匠精神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讨论。焊接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焊接技术的理论与机理比较复杂,焊接技术技能的操作同样有复杂的工艺与技巧。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高级表现形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知识与技能,一般来说,技能(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而工匠精神则需要更长时间的培养与内化过程才能形成,工匠精神的融入与内化需要有效的手段与载体,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专业教学是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主线,技术技能的培养与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体的。  相似文献   

10.
张俊  刘天宋  周樱  帅伟 《南方农机》2024,(7):187-190
【目的】随着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方法】文章阐述了工匠精神融入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意义,剖析了工匠精神融入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详尽分析了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将工匠精神融入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应注重产教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工匠精神,积极参加各级技能大赛。【结果与结论】实践证明,将工匠精神融入智能制造中极大地提升了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科技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各类新兴产业、新兴领域层出不穷,“十四五”规划提出了“绿色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存在着大量的空白。在这种背景下,中职教师要从培养工匠精神的视角出发,探索优化课程设置,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实践训练中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基础教学中,以此培养工匠精神,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多方位探讨工匠精神在目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其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实践路径,为培养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企业并不仅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加关注的是从业者是否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水平。基于企业的需求,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当代工匠精神"和中职德育工作的相互关系入手,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将工匠精神融入到中职德育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农机维修工作所具备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在现代信息化形势下,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构建了中职学校信息化的农机专业翻转课堂专业课程"两阶段六环节"翻转课堂模式,为同类中职学校农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金工实训是金属工艺学实训的简称,是工科中职学校大多数专业必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也是学生们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最早接触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金工实训的有效性不仅直接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影响到大多数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与工匠精神存在紧密关系,需要对其予以融合。为了提升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的质量,引入思政教育极为重要,其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也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基于此,主要以机械基础类专业教学为例,分析了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联系为切入点。同时,通过调整教学思路与路径,结合机械发展史展开思政教育,引入大国重器实际研发案例,落实全面评价这些思政教育的融入策略。  相似文献   

16.
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已经不单单是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更多的是将教育核心放在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在众多专业素养中,"工匠精神"是我国制造与设计专业的核心素养,也是当前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此,文章主要从"工匠精神"培养的层面出发,对当前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切实可行的完善措施,一来给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促使教学质量持续提升。二来进一步规范教学体系,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数控专业是中职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专业之一。随着现代工业发展,对于数控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也逐渐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中职院校必须及时调整数控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代学徒制是针对企业生产所需人才而提出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其应用到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教学中,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能确保中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相对接。重点分析了中职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和专业课程的教学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现代学徒制的中职数控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基本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完成,以数控专业现代学徒制班的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为例,本文着重分析了现代学徒制中数控专业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计划、教学团队、教学场所、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特定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充分渗透"工匠精神"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正向发展的必然措施。教师在开展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时,落实"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尊师重道、知行合一、精益求精的理念,促使学生将"精神"与"技能"有机结合、全面发展,真正为学生逐步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机电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新时代中职教育教学的根本要求。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群作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培养汽车专业人才基本职业素质的重要载体。分析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建设现存问题,探讨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群建设现实意义,构建中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群建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