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聚集度指数法、频次分布检验法、线性回归方程检验法探讨云南松一种重要害虫,即中华松针蚧成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揭示其成虫的行为、习性、活动规律,确定了其在林间的适宜抽样调查方法。结果表明:中华松针蚧的空间分布型属聚集型的负二项分布。根据Iwao提出的m*-m回归方程,建立了精度分别为0.05、0.10和0.20时的理论抽样数表,在中华松针蚧为1头/10 cm枝梢、2头/10 cm枝梢、4头/10 cm枝梢时,其累计虫口数的上、下限分别为1 094和68,735和46,555和35。  相似文献   

2.
在林区通过对油松受害树木喷施不同药剂进行药效试验,探讨短稳杆菌、噻虫啉、森得保3种无公害杀虫剂对中华松针蚧的防治效果。在中华松针蚧雌虫露尾期,使用短稳杆菌和噻虫啉喷雾防治,使用森得保喷粉防治,上述3种药剂分别进行2次喷药、喷粉防治,间隔期为3 d,20 d后进行防效调查,结果表明:经2次用药,短稳杆菌、噻虫啉、森得保3种无公害药剂对中华松针蚧虫害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短稳杆菌悬浮剂1 500 m L/hm~2的防效为81.4%,2%的噻虫啉悬浮剂1∶2 500倍液防效为89.14%,森得保粉剂7 500 g/hm~2的防效为73.52%。由此可见:在对该虫防治适期准确把握的前提下,2%噻虫啉悬浮剂对中华松针蚧的防治效果最佳,其次是短稳杆菌悬浮剂和森得保粉剂。  相似文献   

3.
中华松针蚧对云南松高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松受中华松针蚧危害,当针叶虫口密度≤3只/束时,高生长量无损失;当针叶虫口密度>3只/束时,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大,高生长量损失逐渐增大;在同一虫口密度下,立地条件好的云南松受害后,其高生长损失大;据不同立地条件、不同虫口密度水平下云南松高生长损失大小,将发生中华松针蚧林分的林木分为健康、轻、中、重、特别严重5个等级.  相似文献   

4.
周琪 《北京农业》2016,(4):108-109
油松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最主要的造林树种之一。油松适应性强,根系发达,树姿雄伟,枝叶繁茂,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和美化环境的功能。2007年,在甘肃省迭部县林区首次发现中华松针蚧危害,该虫害造成油松林长势严重衰退,枝梢枯黄,使原本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此后,又有多处地区遭受虫害,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为尽快抑制该虫的危害,找到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防治方法,对中华松针蚧的生物特征及近年来虫灾发生事件进行研究与分析,并就防治技术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中华松梢蚧的危害症状,描述了中华松梢蚧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研究弄清了中华松梢蚧在三门峡地区每年发生1代,以初龄或2龄无肢若虫在当年生的针叶上越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为害,4月下旬成虫出现,卵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上旬末为若虫孵化盛期,7月上旬至8月上旬若虫进入滞育期,8月下旬1龄固定若虫脱皮进入2龄期,为害至10月中旬逐渐进入越冬期。该虫的雄成虫羽化后短时间内即可交尾后即死亡;其幼虫只为害当年新针叶,以3龄雄若虫出壳后在树干基部的树皮裂缝、杂草、松针下及石块下结茧化蛹,中华松针蚧种群数量依次为中层下层上层,中层与上层、下层与上层间的虫量差异达十分显著和显著水平;在水平方向上,东、西、南、北4个方位间的虫量分布无明显变化规律,其差异不显著;对糖醋液无趋性,对黄色趋性较强。采用40%杀扑磷1 000-2 000倍超低容量弥雾对中华松梢蚧有较好防治。  相似文献   

6.
根据杨平澜教授在“松蚧属研究并记述一新属”的论文中,已将松蚧属Matsucoccus中的危害松针的蚧虫从该属分出,而建立了松梢蚧新属Sonsaucoccus,那末我国危害松属Pinus的树干部的松蚧属的松干蚧共有5种。如果民主德国的M.mugoSiewniak 1971确实属于松干蚧雌成虫的话(该新种原图与松蚧属雌成虫形态特征不太符合),世界上的松干蚧则应是17种。  相似文献   

7.
松针蚧,又名为中华松梢蚧,属同翅目盾蚧科,是油松的主要害虫之一。以若虫、雌成虫附着在针叶上,用口针刺吸汁液为害,致使整个针叶变黄,提早脱落,不能萌生新叶,枝条萎蔫枯死,严重影响油松的生长发育。经古城林场调查,近年来松针蚧为害有逐步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油松叶部主要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简要介绍了油松叶部松大蚜、松针蚧壳虫、油松红蜘蛛、松赤枯病、松针落叶病等主要病虫特征,生活习性,发生律规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安溪县松树主要有害生物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近10年安溪县松树6种主要有害生物(松突圆蚧、松墨天牛、马尾松毛虫、松大蚜、松针褐斑病、棕鼯鼠)的发生特点与分布情况,提出了各主要有害生物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洛阳地区中华松针蚧生物生态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松针蚧(SonsaucocussincnsisChert)雌雄异型,1a发生1代,雌虫2龄,终生披蜡质蚧壳,不爬出壳外。雄虫3龄若虫爬出壳外化蛹,进而羽化成虫。滞育期在6月下旬至8月中旬,各虫态出现期因海拔和气温变化而有差异。海拔高、气温低发育迟,反之发育旱。该虫主要是通过风、雨和人为活动等途径传播。化学防治的有利时机为初孵若虫期。  相似文献   

11.
松针蚧,又名为中华松梢蚧,属同翅目盾蚧科,是油松的主要害虫之一。以若虫、雌成虫附着在针叶上,用口针刺吸汁液危害,致使整个针叶变黄,提早脱落,不能萌生新叶,枝条萎蔫枯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主要栽种咖啡区域的蚧壳虫种类、为害及荫蔽树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得出普洱市小粒种咖啡寄生蚧壳虫有4种,常用的荫蔽树有14种,并根据蚧壳虫的特点提出了合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滁州市常见园林花木蚧壳虫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滁州市园林绿化树种和花卉盆景易遭受蚧壳虫的侵害,且有不断扩散趋势。介绍蚧壳虫的形态特征,并根据林业生产实践,总结蚧壳虫害的发生规律,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该文根据草履蚧在淮北地区的发生规律,阐述了以阻隔法防治为主导,结合化学防治、灭卵法防治、人为控制等措施的草履蚧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5.
结合柞水县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种类,介绍了松材线虫病、核桃黑斑病、核桃炭疽病等病害,以及栗实象、核桃举肢蛾、云斑白条天牛、银杏大蚕蛾、松针蚧等虫害防治中的生物技术应用途径,以期为柞水县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对死亡松树研究的表明,松褐天牛等蛀虫是在松树在死亡过程中侵入的,而且许多死亡松树还未遭松褐天牛等蛀虫侵入,所以松褐天牛不是松树大量死亡的原因。在松树大量死亡的重灾林中,松针牡蛎蚧、松粉蚧、草履蚧、棒毛小爪螨、针叶小爪螨、松球蚜和松蚜等是松树的主要害虫,它们单独或其中两虫或多虫交替、同时或反复大发生侵害枝叶和新梢,严重影响营养与水分的产生、运输,导致根系与枝叶首先死亡,然后整株松树死亡。作者提出了防治松树大量死亡的对策与技术。  相似文献   

17.
松针锈病也称松针疱锈病,是松属树种常见的一种林木病害,在东北林区主要危害樟子松、红松的小苗和幼树,感病松树松针枯死早落,影响树木生长,发病严重时可使新梢干枯,甚至全株死亡。本文介绍了松针锈病的发病症状、病原和发病规律,提出松针锈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陈红威  彭士民 《农技服务》2009,26(5):99-99,105
介绍了草履蚧的形态特征和在新沂市的发生规律,并分析了草履蚧的为害特点,提出了防治草履蚧的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9.
介绍吹绵蚧、粉蚧、盾蚧、蜡蚧、绵蚧及球坚蚧等几种庭院花木常见介壳虫的形态特征、识别方法、发生规律及为害症状,并总结了检疫工作、栽培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华松针蚧在林冠空间的种群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受害油松林进行了大面积调查及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在林冠垂直空间上,中华松针蚧种群数量依次为中层〉下层〉上层,中层与上层、下层与上层间的虫量差异达显著和显著水平,在水平方向上,东、西、南、北4个方面间的虫量分布无明显变化规律,其差异不显著;在轮枝的主、侧向的枝间,种群变化与虫期有关,在雌成虫和三龄若虫期,主枝上的虫十分显著也主于侧枝上的虫量,在二龄若虫期,侧枝的虫量与占微弱优势,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