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樊蕾 《南方农机》2024,(4):112-115+143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建设工作的价值引领和动力源泉,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居于重要地位。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和重要抓手,实施乡村文化振兴,首先要搞懂什么是乡村文化,振兴怎样的乡村文化,以及如何振兴乡村文化。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应以农民为本,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精神动力。为此,应做好乡村文化振兴的顶层设计,从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乡村文化建设保障机制、加强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发力,做好引才、留才、用才、育才工作,同时加大文化宣传、文化资源挖掘以及人才引进的力度,使得乡村文化可以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发挥出自身主导作用,更好地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向前发展,进而为美丽乡村建设赋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为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文章结合黔南州荔波县和独山县部分地域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黔南部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基础、现有条件及投入规模,认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当中存在专业管理人才匮乏、相关经费保障机制制约、发展机制不协同等问题。围绕以上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路径: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以人才合理盘活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打造多元投资机制,凝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和乡村持续发展动力;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打造农村公共文化协调发展机制,激发农村内生动力。本研究为盘活公共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沈一跃 《南方农机》2023,(5):113-115
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重要战略,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之笔。地方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应勇立潮头,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紧跟国家政策,成立了湛江乡村振兴学院,全力发挥自身资源、信息、文化、人才等优势,用文化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学校建立了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培养了一大批乡村振兴的人才,助推了当地客家文化、民宿文化、茶文化的发展,参与打造了吴川“空港特色小镇”,在遂溪县螺岗小镇举办了“献礼百年华诞,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书画展,将艺术创造贯穿美丽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增强了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内生动力和自身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4.
冯燕璐 《南方农机》2023,(8):128-130
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优秀传统文化对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具有导向作用,乡村振兴的实践也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基于此,笔者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分析阐述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面临现代化进程冲击传统文化认同感、人口空心化导致转化人才缺位、资金投入不足限制创造性转化项目落地的困境,并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建议: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养文化认同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加大要素投入力度,发展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实践证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并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乡村振兴达成新目标,开拓新高地。  相似文献   

5.
滚学凯  梁龙 《南方农机》2023,(9):100-103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乡村社会进入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发展时期。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之一,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石。黎平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但现阶段其文化产业化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基于此,课题组在实地调查研究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梳理和介绍了黎平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现状,发现黎平县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文化产业化成效不显著、产业发展不可持续、产业发展后续动力不足等问题,并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化发展的经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打造文化产业增长极、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建设等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可行建议,以期为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可选择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路驰驰 《南方农机》2024,(2):98-102
乡村整体空心化、乡村文化边缘化、乡土人情冷漠化使得乡土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发挥本位功能,正面审视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对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启发作用。基于此,笔者从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入手,详细分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发现乡村文化面临着价值观被迫解构、文化资源浪费、文化组织纰漏浮现、文化生活活力减弱等问题。并针对乡村文化困境,提出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规范乡村政府治理、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农民的主体性等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破解之法。研究结果表明,探寻乡村文化振兴新思路,有助于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传承和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凝聚乡村精神文明共识、激发乡村振兴内在驱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是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数字下乡政策实施的必然结果。当前,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给予乡村文化新的发展机遇和出路,为了加快以文化带动社会整体发展的步伐,更好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通过解析数字化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指明当下乡村文化建设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如短期回报与长期发展失衡、文化自信消解与乡土性弱化、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短板突出等矛盾,还存在探索空间。基于此,研究小组希望借助开发创意产品、优化传播策略、完善公共文化等手段来逐步解决问题,以明确未来文化数字化建设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文章就乡村振兴发展面临的治理思想、人才流失、文化建设、法治建设、基础设施、基层组织等方面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孙雯 《贵州农机化》2023,(4):58-60+64
针对乡村振兴路径问题,对“村BA”进行探析,发现其取得的成功源于充分融合了乡村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生动演绎。提出重新定位乡村振兴的主体,转变职能,改变传统视角,实现“末”位主体向“先”位主体的转变,能充分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新型乡村建设体系,发挥好主体间的作用和各自的优势。同时,指出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文化建设和村民思想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美丽乡村的构建离不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何构建乡村的文化建设,不仅仅只包含乡村传统文化,还应构建更广阔的乡村文化空间,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抓住“乡愁”优势,让更多的村民既能外在感知文化建设的魅力,也激发内生力量提高文化自觉意识,对文化建设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增强对乡村的归属感,不断提升村民的文化自信,通过路径转换,创新思维助力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相似文献   

10.
<正>乡村振兴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这5个方面。进入新时期,在乡村振兴策略不断推动下农村持续发展,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不断深化发展。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水利的发展,农耕文化与水文化息息相关,水文化发展应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传播给民众,不断发挥水文化的作用,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发展,党中央、国务院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一战略作出了系列的重大规划和安排,其中,将建设乡村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目前我国在乡村文化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民主体参与意识薄弱、乡村文化工作者专业化程度低、乡村文化宣传不到位等困境。基于此,笔者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造成乡村文化发展困难的原因展开分析,提出了从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村民主体参与意识、推进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加大乡村文化的宣传工作等方面来推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从而巩固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2.
闫晓茹  樊慧玲 《南方农机》2023,(2):100-102+122
乡村振兴战略是继脱贫攻坚战胜利之后持续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纲领,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中,数字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极大地改变了乡村的发展道路。基于此,为了促进乡村数字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课题组梳理了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并从数字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做强人才链、精准防返贫、文化资源数字化等方面提出了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助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3.
燕婉  张细幺  陈颖丽  陆靖 《南方农机》2023,(18):113-116
【目的】文化振兴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当前乡村文化人才缺失、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应用较少、文化特色产业得不到更好发展等同质化问题。【方法】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法、走访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方式,对江苏省无锡市的部分乡村群众进行调查,总结分析了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措施。【结果】文化场所是群众进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但是没有去过的人数占比较大,存在文化活动场所设施不够完善、乡村创新型人才缺口大、创新开发力度不足等问题。可以通过重视乡村文化队伍培养、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与科技结合等方式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促使城乡居民走向共同富裕。【结论】乡村振兴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渐进,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不仅要发展经济,更要注重乡村文化的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韦克蒋 《南方农机》2023,(22):99-10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党中央破除农村发展困境的关键一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中坚力量。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导者”,是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主心骨”,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器”,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压舱石”。课题组介绍了T县推进乡村振兴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了T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人才短缺、制度建设滞后、服务意识滞后和创新意识不足等现实困境,并提出了乡村振兴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的路径:内育外引,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培育乡村振兴实干家;发展集体经济,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的经济基础;健全运行机制,构筑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的制度保障;转变思想,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传导功能;注重服务,筑牢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   

15.
陈绪敖  张兰  姚晓玮 《农业工程》2021,11(12):114-119
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梳理乡村产业演进机理及路径选择,采用实地观察与访谈的案例研究方法,选取秦巴山区安康市3个自然村,对乡村产业选择、培育和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和阶段特征判定。从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视角分析,“一村一品”“农业产业集群”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基础。从乡村产业演进过程视角分析,乡村产业振兴的起始阶段是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该村的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经济;提质增效阶段是通过科技、人才及机制创新,推动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高级形态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府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过程中,要判定特定村庄产业发展基础和发展阶段,选择适宜产业,通过产业要素聚集,推动乡村产业向高级阶段演进。   相似文献   

16.
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和根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关键。目前乡村面临着人才流失、人才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的要求。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在高校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高校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识,锻炼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同时做好高校毕业生与乡村的对接工作,将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支援乡村人才建设,是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农民作为社会主义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至关重要。但是,农民主体面临两大现实困境:一是部分农民实践水平不高,创造性不够;二是农业农村缺乏优秀建设人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不足,农民管理水平不高。解决困境应该力图从增强发展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培养专业人才、创新农民合作组织、健全经济制度5个方面着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化自信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灵魂支柱,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滋养。通过论述文化自信视域下历史名人家风家训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分析培育文明乡风的困境及其成因,通过融入地方名人家风家训文化、树立新乡贤等措施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助推乡村振兴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心乐 《南方农机》2023,(23):102-105+132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对乡村文化的价值作用进行了详细梳理,认为其不仅可以宣扬乡村文明理念、引领乡风文明,还可以构建农民的精神家园、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和实践路径。结果表明,未来的乡村文化建设应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将文化资源的静态保护与活态利用有机结合,不断创造新的文化形态和新的文化自信,让文化因子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以此改变乡村文明的落后面貌,为实现乡村振兴树立深厚的文化自信,满足广大乡村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20.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是指运用涵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手段推动乡村产业体系重构,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引擎,通过数字技术的嵌入和应用,实现农村产业体系优化和人居环境改善,构建宜居宜业的智慧乡村。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之策,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使命,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依托。目前,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梗阻,主要体现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存在明显供给缺口、乡村数字化技术人才短缺等。为此,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中,需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实现乡村数字化转型;强化涉农要素有效供给,强化乡村数字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个体赋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