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提升乡村文化底蕴的有效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乡村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文化素养提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乡村文化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作为实现乡村振兴关键一环的乡村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源泉,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更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石。然而当前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乡村大量劳动人口流失、领导干部带头作用弱化、公共基础文化设施不足、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等一些突出问题,阻碍了乡村文化振兴。由此,应从提升主体内生动力、打造有力干部队伍、丰富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着手,在痛点上精准发力,为实现乡村振兴助力。  相似文献   

3.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强则农业强,水利兴则农村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十分重要。本文基于童子坝灌区水利改革发展现状,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完善水工程设施、改善水环境面貌、传承水文化、完善水治理体系、强化水支撑作用5个方面提出了水利支持和保障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水利支撑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表明“三农”问题在党和国家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在振兴产业经济的同时也要振兴乡风文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否可及是衡量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标准。鉴于此,阐述了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的重要意义,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可获得性、可接受性、可适应性三个方面分析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及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挖掘公共文化服务本土资源、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反馈机制等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化振兴对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比如对乡村治理起到强化作用、为中华传统文化起到保鲜作 用、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营养。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较多,如视觉错位引发文化建设主体缺失问题、城乡失 衡问题导致乡村文化衰落更为严重。对此,要把握乡村文化主阵地、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大力度发展特色文化产 业、加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6.
数字乡村:如何开启乡村文化振兴新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乡村文化振兴是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注入持续的文化动能。长期以来,乡村文化建设滞后、乡村文化自信缺乏成为制约我国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国家“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将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乡村文化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契机和重大机遇,对于打造充满文化自信的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字文化具有传统传播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极大拓展乡村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突破乡村文化资源的局限,促进乡村文化与经济的全面融合。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当前要重点做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开发、制作、传播、交流、展示等工作,通过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培育市场主体、鼓励数字化消费等措施,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基础,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农民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农民的文化获得感、保障乡村居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是文化振兴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洛阳市周边乡村进行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了解到,随着一系列乡村文化惠民工程的开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但仍然存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不足、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与服务设施有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政府职能转变、社会资本引入、服务内容和形式的供需匹配、基础设施管理等方面提出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当前,江西省南昌县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存在参与主体缺失及认识存在偏差、乡土文化日渐式微、农民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公共文化设施使用率低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南昌县可采取如下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培育多元化的乡风文明建设主体、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使用率。  相似文献   

9.
“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乡风一直是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是维系中华民族基因的重要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要看农民精神面貌怎么样。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利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当前乡风文明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基层党建发挥引领作用不充分,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社区治理效能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有效激励公共服务职能创新转换,不断优化文化服务机制,以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从三重维度的视角分析,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不可取代。然而,我国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不少难题,如农民文化价值观日益滑坡、乡村传统文化江河日下等。因此,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激活农民文化主体意识、培育以乡村文化建设者为首的“文化能人”等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乡村振兴中增强乡村文化认同,不仅有助于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然而当前在强化乡村文化认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包括乡村文化受到城市文化冲击、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弱化、乡村文化现代转型缓慢等因素。更好地在乡村振兴中强化乡村文化的认同,就必须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教育与传播,传承和活化乡村文化遗产,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统筹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12.
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与实践力量,但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面临着基层干部认识不够、农民思想意识偏差、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农民自身的作用,同时增加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推进移风易俗、大力发展经济,有效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乡贤文化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独特历史作用的一种传统文化。乡贤文化对发展和繁荣乡村经济、维持乡村社会秩序正常运转、引领和培育乡风等方面,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要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乡贤文化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新乡贤文化,为顺利推进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各项目标任务而凝聚起广泛的人才、文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与力量。  相似文献   

14.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嵌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固有根脉,彰显着乡村振兴的厚重底色;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具有助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功能。优秀传统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存在双向度互动嵌合性,即主要体现在嵌合实践的必要性、可行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四个维度。把握此嵌合性,有助于协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实施。  相似文献   

15.
万海燕 《新农业》2022,(7):90-91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振兴作为重要部分,明确了在乡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尽管目前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绝大部分乡村在文化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一些差距.由于乡村文化承载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所以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必须牢牢把握乡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建设已经逐渐由“美丽乡村”向“和美乡村”转变。和美乡村是美丽中国的基础和底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人文美是乡村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在和美乡村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美乡村的人文美主要体现在自然美、建筑美、制度美和道德美四个方面。要充分展现和美乡村的人文之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可以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完善乡村管理制度、提供优质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加强乡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保护乡村文化遗产等方面入手,不断满足人们对和美乡村的向往。  相似文献   

17.
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同时,人们思想观念也发生巨大改变,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领域,以"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为主,近年来,得到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还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阐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相关概述,说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公共文...  相似文献   

18.
颜光霞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3):193-195+199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无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近年来,广安市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如公共服务投入不足,管理不够规范;村民供需服务不匹配;乡村文化人才匮乏;乡村文化活动缺乏创新,不良风气肆意滋长等。在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工作中,相关各方面应努力探索,力争做到“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才振兴,人才兴则农业兴,人才强则农村强。我们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打好人才“组合拳”,打造人才吸引“磁场”,充分发挥好本土人才的作用,建设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队伍。筑牢“凤巢”,发现人才。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应充分寻求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点,通过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持;结合乡村经济需要、产业发展、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找准乡村文化服务着力点;培育乡村产业,助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