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姜天龙  李美佳 《玉米科学》2015,23(6):154-158
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利用2001~2013年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投入和产出面板数据(Paneldata),对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态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技术进步的贡献,技术效率在研究阶段变化不大,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较弱。黑龙江省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东北三省中最快,其次是吉林省。  相似文献   

2.
郑旭媛  林庆林  邓鸣 《玉米科学》2023,31(2):158-165
基于索洛余值法和随机前沿法测算2003~2019年间玉米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单产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贡献分解,分析长期以来我国玉米单产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2003~2019年间,中国玉米单产累计增长28%,其中劳动投入量、机械费用、种子用量、化肥施用量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8%、22.5%、-3.8%、6.1%和75.9%。2003~2019年间,中国玉米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波动性增长,余值法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计算累计涨幅达13.7%和18.7%,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升在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起到决定性的贡献作用,贡献率分别为68.8%和32.3%。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强有力拉动作用下,我国玉米单产增长已从投入型转向效率型增长,要素投入趋于饱和,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仍有空间,分别表现在种子创新力提高、机械转型升级以及通过服务规模化提升规模效率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国核心优势产区玉米生产效率增长及其分解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参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利用2001~2008年的玉米投入产出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对中国核心产区的玉米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一期间核心产区玉米生产率增长比较明显,全要素生产率已经成为核心产区玉米单产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源泉,为单产增长贡献了69.3%的份额,其中,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贡献了60.7%。东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效率提高的作用,黄淮海优势区和西南优势区主要是技术进步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黑龙江省干旱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具有代表性的13个市县为研究区域,利用2010~2019年黑龙江省农业生产面板数据及2019年实地调研数据,选择DEA方法的投入导向BCC模型,测算黑龙江省近10年农业生产效率及农业生产主体效率。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半湿润区粮食生产综合效率最高、干旱半干旱区最差。2010~2019年黑龙江粮食生产整体实现了1%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玉米生产者综合效率以规模66.7~667 hm2最高;组织形式以合作社为种植主体的综合效率均值最高,其次为农户。  相似文献   

5.
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1978-2005年中国三种主要油料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估计和分解,试图寻找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并重点比较了三大油料作物在1978-2005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的表现。结果认为,实现油料生产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关键在于扩大全要素生产率对整个产出增长的贡献,具体实现路径在于同时实现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增进,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此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希冀能够对促进中国油菜作物的可持续增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利用《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和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1978-2005年中国三种主要油料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估计和分解,试图寻找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并重点比较了三大油料作物在1978-2005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的表现。结果认为,实现油料生产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关键在于扩大全要素生产率对整个产出增长的贡献,具体实现路径在于同时实现前沿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增进,从而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此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希冀能够对促进中国油菜作物的可持续增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雪  何玉成  闫桂权 《大豆科学》2019,38(3):460-468
本文将碳排放纳入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为实现大豆低碳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首先测算并分析2006-2016年中国大豆主产区碳排放量和密度的时空特征,然后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碳排放约束下2006-2016年中国大豆主产区11个省市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2016年中国大豆碳排放量较2006年降低11.70%,年均负增长1.24%,而碳排放密度较2006年增长14.02%,年均增长1.32%,皆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按省份比较,黑龙江和内蒙古碳排放量最多,吉林和山西碳排放密度最大。2006-2016年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2.32%,其中技术效率年均提升0.6%,前沿技术进步年均增长1.66%,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前沿技术进步拉动,技术效率提升作用不明显。从地区分布看,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地区不平衡现象,西部地区增长最快,东部地区增长最慢,各省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模式存在差异。中国大豆主产区缺少"环境技术创新者"。根据结果本研究提出提高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2004-2014年贵州省水稻生产相关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贵州省水稻生产综合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水稻生产综合技术效率依旧偏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进一步加强新型农业科技应用和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仍有较大的增产潜力;贵州省水稻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呈明显衰退趋势,而技术效率改进幅度不大,规模效率的提高是技术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贵州省水稻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导致贵州省各地区水稻生产效率差别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间经济地理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由以上研究结果推导出3点政策含义:一是因地制宜,保持生产适度规模,提高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是促进水稻生产的重要途径;二是注重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同步改进,重心应向技术进步方面倾斜是提高水稻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途径;三是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水稻生产全要素生产率是保障贵州省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厘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菜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状况,是提高油菜综合生产能力的逻辑起点。本文基于1979-2020年间11个油菜主产省份的投入产出相关数据,在使用Global Malmquist指数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基础上,分别使用Kernel密度估计、δ收敛和β收敛,分析其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特征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油菜全要素生产率在剧烈波动中实现一定增长,表现为技术诱导型增长模式,而技术效率对其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从动态演进来看,油菜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不断缩小。从收敛性来看,油菜全要素生产率的δ值整体呈波动下降态势,自2012年始基本稳定在0.01以下,出现明显收敛趋势,说明存在δ收敛。油菜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将空间效应引入收敛模型后,其收敛性依旧显著,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为进一步提高油菜全要素生产率,本文提出推进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区域化发展战略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徐小曼  王成军 《玉米科学》2023,31(2):174-180
基于黑龙江、河南、四川3个玉米主产省份742个地块的调查数据,运用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法对3省玉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个玉米主产省平均要素配置效率为0.69,存在较大的效率损失。户主务农年限、政治身份、地块规模以及村年人均纯收入对玉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户主年龄显著抑制了玉米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的要素配置水平显著高于河南、四川省。针对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秀双  余康 《玉米科学》2023,31(3):181-188
基于2000-2018年“东北三省一区”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和O’ Donnell提出的加总价格-数量框架,采用Färe-Primont生产率指数分析临储政策的实施及改革对玉米盈利能力及其组成部分的影响,探究玉米盈利能力变化的动力源泉。研究发现,临储政策实施后,临储地区玉米盈利能力降低,其原因是产出-投入相对价格(TT)大幅下降,全要素生产率(TFP)则增长缓慢。临储政策虽大幅提高了玉米价格,但同时也造成了土地租金的大幅增长,再加上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共同导致了TT的大幅下降。临储政策改革后,临储地区玉米盈利能力持续降低,由TT和TFP的下降共同驱动。临储政策改革还表现出较强的时间异质性,价补分离政策能够有效缓解临储政策取消对农民利益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轮作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有效措施,旨在探讨常用和潜在的轮作植物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抑制作用.为黑龙江省大豆生产轮作体系改进提供技术支持.2006年,选择5种轮作植物(大麦、红三叶草、万寿菊、亚麻、玉米)与感病品种一起种在大豆胞囊线虫病圃;2007年种植玉米、小麦和感病大豆.检测两年播种前和收获后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卵和二龄幼虫数量;2008年所有小区种植感病大豆,测定大豆产量.结果表明:连续种植大豆的处理卵数量增加了13%,而种植万寿菊、红三叶草和大麦茬后复种红三叶三个处理的土壤中卵的数量明显减少,减少率分别为80%、58%和68%,其他轮作处理土壤中大豆胞囊线虫群体密度也有不同程度降低,而且,轮作区大豆产量也有提高.结果显示:合理种植万寿菊、红三叶草以及大麦后复种红三叶草可以减少土壤中胞囊线虫的密度,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抑制作用好于常规轮作作物玉米.而综合考虑不同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及在黑龙江省的播种面积,则可以确定能够使土壤中胞囊线虫密度减少,同时义能够提高土壤养分的合理的轮作方式为万寿菊一玉米一大豆.  相似文献   

13.
孙德全 《玉米科学》2002,10(1):094-095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产区,高油玉米一方面有着普通玉米高产稳产的特性,同时又具有高油性,玉米油是一种有益健康营养丰富的优质油.高油玉米作为饲料,可以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因此,产业化开发高油玉米是调整玉米种植结构的重要措施,同时可促进黑龙江省的农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西部玉米主产区及哈尔滨市农科院 试验地采集的30份玉米大斑病叶标本分离得到16个菌株,其中有5个菌株是从带有Ht1的自交系上分离的,寄主鉴定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存在有玉米大斑病2号生理小种,其他地区只分离到1号小种。  相似文献   

15.
Rice productivity will be affected by climate conditions not only in own region but also in neighboring regions through technological spillover. Measuring such direct and indirect influence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is important for policy making. This study analyzes socio-economic and climate factors in ric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and evaluates technological spillover effects by using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model. To consider geographical situation, we use hydrological model in addition to crop-yield and crop-quality models. Results show that spatial autoregressive tendencies were observed in rice TFP, even though the influences of climate factors were removed. Such spatial dependence brings about synergistic effects among neighboring prefectures in northern Japan and depression effects, like a spatial trap, from neighbors in southern Japan. Substa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were as high as socio-economic factors but different in degrees by regions. Also, future climate change estimated by the global climate model enlarged fluctuation degree in rice TFP because accumulative or cancel out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ccurred year by year. Therefor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 rice production and provision of precise climate prediction to farmers are important in order to ease and mitigate these influences.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中南部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黑龙江省中南部玉米主产区采集的90份玉米大斑病叶标本分离得到50个菌株,通过带有不同抗病基因的寄主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存在有玉米大斑病2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7.
Under global warming, influences of heat stress and flooding on rice production are becoming critical in Japan, but it is still under discussion whether future climate change is beneficial or harmful for Japanese rice production.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long-term climate change on ric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by a panel data analysis. We estimate a regression model to link rice TFP to climate factors via yield, quality, and flood influence by using crop models, and then project future TFP levels from the results of the high-resolution model for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on climate (MIROC).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climate change has a positive effect in the northern regions, such as Hokkaido and Tohoku, but it decreases rice TFP in other regions, especially in the western regions, after the 2050s. Furthermore, climate change increases fluctuations in rice TFP of the western regions. To overcome negative impacts, a forward shift in the rice transplanting time is effective. Second,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factors, shown by the elasticity values of rice TFP, are 0.18 (via yield), 0.09 (via quality), and ?0.03 (via flood influence), but these climate impacts are weaker than socio-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economies of scale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apital stocks. Third, regional gaps in rice TFP are enlarged over time because of different impacts of climate factors as well as socio-economic factors. Such fact-findings can be used to reconsider agricultural policy.  相似文献   

18.
梳理了1986—2018年我国茶产业政策变迁趋势,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了我国茶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使用Tobit模型检验了茶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业政策数量能够显著提升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促进作用在解决了内生性后依然存在;(2)鼓励型政策数量和直接政策数量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持久性,限制型政策数量和间接政策数量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3)直接政策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大,间接政策对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小。为提升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应加强政策支持,提高产业政策时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