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而英国的饮茶这一习俗源于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并且最初饮茶只在英国贵族广为流传。本文在对中英茶文化进行比较性分析后,又具体概述了英语耘粤孕教学的内容,并简要阐析了跨文化交际在英语EAP教学转向中的重要价值,最后结合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性就跨文化交际在英语EAP教学转向中的应用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贾清艳 《福建茶叶》2016,(7):333-334
英国是一个相对传统的国度,也是欧洲茶文化自主构建最迅速、最完整的国家。在茶叶由中国传入欧洲之后,英国人非常热衷于饮茶,由英国王室和贵族开始,逐渐普及到英国平民,由一个奢侈品转变为英国全民最为时尚、最为健康的饮品和生活日用品。英国建构了自己的茶文化体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茶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在分析中英茶文化差异的前提下,要以中英茶文化为媒介,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理解和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3.
张瑞 《福建茶叶》2016,(4):332-333
中英茶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并且这一差异也反映在语言上。只有较好地区别这些不同之处,英语文化教学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展。文化和语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统一。要想真正学好并精通一门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十分关键。本文首先对语言与文化的定义以及关系进行了说明,然后从茶文化历史、茶俗以及饮茶喜好方面阐述了中英茶文化的差异,并就基于茶文化角度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几点看法,希望能够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静  薛浩涵  朱佳 《福建茶叶》2016,(3):340-341
中英茶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是促进茶叶世界化,茶文化世界化的必经之路。中国的茶文化对于人的内心感悟和精神升华更加关注,英国的茶文化则对人的礼仪形式更加在意。本文简单分析了中英茶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本质,对英国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进行了对比,并提出了解决跨文化交际的建议,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的大学生理应具备较好的外语能力,到了大学阶段应该学会深度剖析语言层面之后所蕴含的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更好地学习如何输出和传播中国文化。茶文化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内容,与英国的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从东西方茶文化对比的视角切入,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和中外文化研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其因独特的文化哲理而傲立于世界茶文化之林,更因其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而被人所敬仰。本文从茶文化视角对大学英语文化教学进行了探讨,以茶文化对于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作用为切入点,分析了其积极性意义,而后对其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简析,最后对茶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张自胜 《福建茶叶》2016,(5):398-399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缺一不可,构成了跨文化交际的主要组成内容。中英茶文化的对比研究,对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跨文化交际都有较强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并成为人类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当代大学生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获取很多茶文化的知识。众所周知,英国的茶文化来源于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变得更具英国特色。因此,中英的茶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性表现在英语词汇中。老师在教学前,应当全面的了解英语,利于学生更好的分析出中英茶文化独特的魅力。谈到中英文化的差异,我们就不得不提及时间、饮食习惯以及精神内涵几个方面。本文将从中英文化的差异性入手,将茶文化的观念引入课堂,分析大学课堂中差异性茶文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探讨出现的问题,并给予创新的教学思路,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英语是目前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也是目前中国教育中必修的外语课程。大学生好奇心旺盛,知识吸收能力强是英语学习最具效率的时期,也是为今后走入社会成为国际化人才做好铺垫的重要阶段。英语的跨文化教学方式现在非常普遍,这样的教学方式效率高、应用性强很适合帮助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顺利的进行英语交流,其中茶文化下的跨文化英语教学模式运用最为广泛,但是茶文化也分为中国茶文化与西方茶文化两大类,了解中英茶文化区别,在中英茶文化差异下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构建才能让大学英语体系更加完善。本文通过对中英茶文化差异进行分析,继而研究在这样的差异性下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世界各国的茶文化都起源于中国,并结合自身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具自身文化魅力与文化特色的茶文化。英国茶文化也是如此,她和中国茶文化在内涵上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的时候也必须尊重别国的文化习惯,求同存异以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和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茶文化传统之所以成为几千年来所传颂和践行的道德准则,不仅是因为它传承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其培养人修身自律的道德品质和现实实用性在社会秩序混乱和主体道德失范的今天,尤其需要借鉴。茶文化是世界各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与教育培养具有内在统一性,通过比较中英两国茶文化,我们可以深入探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国民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2.
明星 《福建茶叶》2016,(4):227-228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西方的茶文化差异,同时谈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利用旅游英语课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几点看法,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我国与很多国家都有经济、文化往来,英语成为跨文化交往中必要的沟通方式。本文首先针对中国和英国茶文化差异展开分析和研究,并着重论述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就如何运用大学英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中最常用的一门官方语言,各个国家都将英语交流与教学作为一大重点内容。促进英语交流和教学一直是专家学者所青睐的一个课题。在其中融入文化教育,是目前英语交流和教学的一个重点。而近年来,茶文化差异作为一个连接点日益受到关注。在本文中,笔者将首先对比中英茶文化差异,依据这种文化差异现象,分析其如何对英语交流和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希望能对现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英两国茶文化具有不同社会环境及历史底蕴,中英茶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对等性。中英茶文化的不对等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促进我国英语文化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英语文化教学应利用中英茶文化的不对等元素,丰富教学内容,开发校本教材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英语语境的适应力,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何志静  尹鑫 《福建茶叶》2016,(11):394-395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国茶文化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底蕴,英国茶文化讲究实用性。本文通过对中英茶文化的差异比较,对中英不同文化体系进行分析,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亮  麻蕊  刘颖 《福建茶叶》2016,(7):307-308
中西方茶文化历史悠久,蕴含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尽管英国茶文化源于我国茶文化,但是两者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语言文化等层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跨文化视野下,对中英两国茶文化进行比较,不仅能让我国形成对英国茶文化的正确认识,也有利于中英茶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提高异质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视角下,中英两国茶文化之间既有共性特征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英茶文化发展的现状,而后分析了跨文化视角下中英两国茶文化的共性特征,如茶文化均成为两国百姓交往的重要载体,茶文化都能够与自己的传统优秀文化有机结合,两国茶文化都建立了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茶文化体系等。最后围绕中英两国茶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如中国茶文化比英国茶文化更加精细丰富,中国茶文化中传统文化因素相对英国更加明显,中英茶文化在茶礼仪方面存在明显不同等。  相似文献   

19.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英语体系,掌握好英语、学习好英语已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与交流上最为重要的一门学问。学好英语已经不单单是为了在成绩方面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英语是能够打开与世界面对面接触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本文拟从中英茶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基本特征分析入手,结合中英茶文化的具体差异分析,通过融入英语交流和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从而探究中英茶文化差异对英语交流和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慧丽 《福建茶叶》2016,(12):338-339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茶文化开始进入外国人的视野。要想更好地传播茶文化,我们需要对茶文化英语进行规范。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理路,然后具体分析了言语交际原则对于茶文化英语交际的基本启示,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言语交际原则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案提出了几点建议。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理路在于它讲究交际上的合作原则、交际上的礼貌原则、交际上的情境性原则等内容。言语交际原则对于茶文化英语交际的基本启示在于两点:一是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深刻扎根于茶文化体系中;二是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服从于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言语交际原则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案选择可以尝试语言顺应导向的翻译策略、互文性导向的翻译策略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