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文化,是我国古老的文化艺术之一,在历史的发展与传承中,其经过千锤百炼,中国的茶思想不但具有特殊的文化特色,并且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同时,其中亦具备各类艺术的美学特征,而且将这些美学特征作为基础,形成了崭新的茶思想美感。本文简要阐述了艺术分类的美学意义以及茶思想下艺术的美学分类原则,并分析了茶思想下各类艺术的美学介绍以及美学表现,提出了茶思想下各类艺术的美学特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经济的飞速发展,满足了大众的物质需求,却也刺激了其精神文化需求。近年来,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快,全球的融合之势已经势不可挡,传统茶文化因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内蕴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平面设计中。本文以茶文化美学元素为对象,对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在简要概述了茶文化及其美学元素的基本内涵后,又对茶文化美学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解析,最后对茶文化美学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措施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英国红茶产品虽然来自中国,但是英伦红茶文化的形成却是根植于传统英国文化。在四百年的历史积淀中,英伦红茶文化具有了多样化的形式和独特的美学特征。本文在论述英伦红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形式的基础上,以英式下午茶为例,对英伦红茶文化的美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茶文化在美术创作当中的应用,是一种美感艺术的升华,不仅可以给予美术创作较为鲜明的特质和美感,而且可以使得茶文化得到更多人们的真实认可。茶文化对于美学创作而言,不仅仅可以借鉴基础的茶文化,而且可以进行美学拓展,努力拓展到艺术深层次内涵当中。本文主要对茶文化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及美学意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的办法。  相似文献   

5.
日本茶道,是一种源于我国茶文化但又具有独特美学价值和审美特征的饮茶艺术。在日本文化中,茶道就是"茶汤道礼"的简称,其形成基础为"禅茶一味"的佛教思想,但是在日本本土的发展中,又结合日本国民性格中的"哀物"的特征以及对礼仪的高度重视,逐渐形成的以"和敬清寂"为核心内涵的日本茶道。  相似文献   

6.
周峻岭 《福建茶叶》2016,(12):245-246
茶文化艺术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具有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因区域性差异,茶文化所表现的形式与艺术状态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而与之相关的展示空间设计也必然会有着各种不同的要求。本文针对茶文化艺术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方法展开论述,首先简要介绍的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内涵,其次对茶文化艺术的展示空间设计特征进行论述,再次分析了茶文化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方法,最后提出基于茶文化艺术的展示空间设计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书法艺术与茶韵美学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在艺术内涵、思想内涵以及精神品质上,体现出了区域性的审美特点与思想特征。本文从艺术角度、思想角度以及文化传承角度进行了相关讨论与阐述,分析茶文化与书法文化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对于音乐艺术而言,受其所在地文化特色的影响,音乐往往具有一定的民族化特征。而这些特征不仅可以变现出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同时还可以是多种文化体系共同作用综合影响下的文化缩影。因此,对于音乐民族化逻辑的研究,不仅要对其音乐中所体现的文化色彩进行针对性的具体分析,还要充分了解其艺术体系下的音乐的表达方式。我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随着其文化体系的发展,茶文化音乐已经成为茶文化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独特的发展特征。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的影响下,茶文化音乐发展中创新不足问题特征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在深入研究茶文化音乐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结合音乐民族化逻辑的思维体系内容,以期能探究出一条茶文化音乐的新型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女性绘画艺术,指的是出自女性之手,或者以女性视角来认知整个绘画艺术,当然以女性视角,来具体描绘生活中的场景或者思想观念,并且有着独特的美学意蕴。因此,通过从女性绘画艺术,乃至茶文化体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解。本文拟从女性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特点分析入手,结合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特点内涵阐述理解,通过融入女性绘画中茶文化视角的美学意蕴,从而分析融入茶文化元素创新女性绘画艺术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0.
声乐表演作为一种充满文化内涵和情感理念的艺术形式,其中所展示的情感理念,乃至美学内涵,都是当前声乐艺术教学创新的关键所在。结合茶文化艺术的形成历程与内涵看,其中所展示的文化情感与美学内涵,都是该艺术表演与教学创新的重点。本文将从茶文化艺术的价值内涵分析入手,结合当前声乐表演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分析,通过探究茶文化艺术在声乐表演与教学中的美学价值,从而具体探究应用茶文化艺术诠释声乐表演与教学活动美学价值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孙楠 《福建茶叶》2016,(2):216-217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社会的融合愈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民俗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殿堂中的瑰宝,不仅蕴含着"清"、"敬"、"和"的美学特性,对于现代社会的产业经济和社会变革更是有着深刻的影响和熏陶,是我国目前众多专家和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促进现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民俗茶文化的内涵出发,对民俗茶文化艺术与现代社会融合的美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12.
对于我国文化发展来说,无论是茶文化,还是陶瓷艺术,其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元素。茶具应用在茶文化创新发展过程中,实现了成熟发展和系统化应用。可以说,正是茶文化的成熟发展和系统化应用为陶瓷艺术成熟应用提供了基础。本文拟从茶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入手,结合陶瓷艺术的具体理念及发展特征认知,通过融入多元文化背景下茶文化与陶瓷艺术的传承压力,进而探究茶文化对陶瓷艺术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是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等一系列内容在不断演变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和人文精神,茶文化包括茶德、茶道、茶书、茶学、茶艺和茶精神等,文化寓意明显。茶文化起源于中国,且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丰富其内涵,本篇文章在此基础上,主要对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的美学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茶画是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通过古代绘画体系来传递茶文化的一门艺术,为广大茶人所青睐。宋代社会发展的情况相对稳定,这一时期文化发展也变得空前繁荣,因而茶文化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巨大发展。本文通过探讨宋代茶画艺术的特色及其成因分析,为我们深刻了解宋代文化内涵和历史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茶文化是是发源于中国的文化类型,具有独特性,充分依托于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内容,对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养成有重要的影响。茶文化内涵丰富,其随时代的发展而被纳入了多种不同文化内容。茶文化与中国人的传统道德修养活动密切相关,其本身蕴含的美学思想也对先进的美育教育工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文章介绍中国独特茶文化的美学内容,分析茶文化能够宣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茶艺美学是茶文化美学价值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艺术文化色彩,是在饮茶活动过程中逐渐演变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本文以茶艺美学为切入点,对美术审美教学进行了简要分析。在论述了茶艺美学的含义与特点后,着重分析了茶艺美学在美术审美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之处,并据此提出了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茶文化是我国经几千年岁月流传下来的古老艺术形式之一,因此具备浓郁的东方色彩,作为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茶文化在现阶段社会文化中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本文对茶文化的艺术状态进行分析,并结合展示空间设计,探究茶文化的艺术特征。在展示空间设计要素中,将茶文化艺术的应用路径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应用未来发展趋势,把茶文化艺术与展示空间设计进行融合分析后,将艺术水准及设计审美提升,开创我国文化创新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有着浓厚的茶文化理念,在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中,形成了诸多与茶相关的文化体系与艺术内容,了解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实现了茶文化体系的生动表达,更是实现了该艺术的综合诠释。结合浙江采茶舞蹈艺术的综合内涵看,其中所诠释的人文理念和审美色彩,为我们了解浙江茶文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本文拟从浙江采茶舞蹈艺术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认知入手,结合浙江采茶舞艺术的发展表现,从而探究浙江采茶舞蹈艺术中所集中诠释的多层次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9.
黄娟  肖玲 《福建茶叶》2016,(8):320-321
在英国的下午茶当中能够体现出英国的道德和礼仪,具有十分独特的美学特征,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茶文化已经融入到英国文化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英国文学的分析挖掘英国下午茶的特点。本文主要研究了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下午茶,通过英国文学视角来分析英国下午茶的美学特征和其体现的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很多的音乐文化都因其独特的艺术色彩而被社会所熟知。高安的采茶戏便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它在我国的音乐文化中自成一派,并且与其茶文化有着一定的融合,因而得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高安的采茶戏音乐,有着其独特的艺术美感,对其的研究,不仅能够为我国其他的音乐文化发展提供鲜明的方向和思路,还能够使得茶文化的发扬形成明确的方向。本文即对高安的采茶戏音乐形态特征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