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幅宽400 mm地膜覆盖垄底宽40 cm的弧形高垄,膜边际条播两行小麦的宽窄行栽培模式,配套选择肥沃平地、精细整地、选用抗旱品种、施足基肥、返青期中耕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防治干热风等措施,连续3年在无霜期150~160天,年日照时数2 650小时,年降水量550 mm的山西省襄垣县旱平地推广,增产效果明显,平均亩产量275kg,比传统种植方式增产27.6%。 相似文献
2.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温度、湿度影响试验表明,不同处理在扬花期前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有明显差异,在返青前对小麦土壤温度影响较大。全膜覆土穴播保墒、增温、增产效果最好,小麦产量最高,折合产量为6145.8kg/hm^2。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秸秆带状覆盖下种植密度对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露地平作为对照,秸秆带状覆盖下分窄幅条播和宽幅条播2种种植模式,不同带幅下分别设播量处理3个(270 kg/hm2、324 kg/hm2、405 kg/hm2),结果表明, 秸秆带状覆盖处理均可显著增加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较露地增加36.2个百分点。秸秆带状覆盖下,不同带幅种植下贮水消耗量均随播量增加而增加。与露地种植相比,秸秆覆盖处理均降低冬小麦返青前耗水比例,增加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更加有利于冬小麦灌浆阶段对水分高效利用。秸秆带状覆盖下,拔节至开花阶段耗水量随播量增加逐渐增大,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随播量增加逐渐减少。秸秆覆盖处理冬小麦的产量均高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增幅达24.4个百分点。秸秆覆盖下,窄幅、宽幅种植均以27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分别较其他播量处理增产2.9%~10.0%、23.5%~23.6%;窄幅较宽幅种植平均增产11.9%。秸秆覆盖窄幅、宽幅条播下,水分利用效率均以27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分别比其他播量处理高4.1%~12.0%、25.0%~26.4%;窄幅较宽幅种植平均增加12.8%。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秸秆带状覆盖下种植密度对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露地平作为对照,秸秆带状覆盖下分窄幅条播和宽幅条播2种种植模式,不同带幅下分别设播量处理3个(270 kg/hm2、324 kg/hm2、405 kg/hm2),结果表明, 秸秆带状覆盖处理均可显著增加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较露地增加36.2个百分点。秸秆带状覆盖下,不同带幅种植下贮水消耗量均随播量增加而增加。与露地种植相比,秸秆覆盖处理均降低冬小麦返青前耗水比例,增加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更加有利于冬小麦灌浆阶段对水分高效利用。秸秆带状覆盖下,拔节至开花阶段耗水量随播量增加逐渐增大,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随播量增加逐渐减少。秸秆覆盖处理冬小麦的产量均高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增幅达24.4个百分点。秸秆覆盖下,窄幅、宽幅种植均以27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分别较其他播量处理增产2.9%~10.0%、23.5%~23.6%;窄幅较宽幅种植平均增产11.9%。秸秆覆盖窄幅、宽幅条播下,水分利用效率均以27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分别比其他播量处理高4.1%~12.0%、25.0%~26.4%;窄幅较宽幅种植平均增加12.8%。 相似文献
5.
覆膜对旱地冬小麦产量与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6,(1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覆膜措施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试验设测控施肥、垄膜沟播+测控施肥和平膜穴播+测控施肥3种方式。结果表明,平膜穴播+测控施肥处理可显著提高产量,产量高达12 823.33 kg/hm2,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和穗粒数是增产的主要因素;夏闲期土壤水分得到补充与恢复,播种时平膜穴播+测控施肥处理下2 m土壤贮水量显著提高,尤其是0~140 cm土层保水效果较好;平膜穴播+测控施肥处理耗水较多,较其他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66%~7.37%。因此,平膜穴播+测控施肥是最适宜山西晋南地区的覆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6.
播种密度对秸秆覆盖旱地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秸秆覆盖下作物群体对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渭北旱塬研究秸秆覆盖与常规耕作模式下播种密度对土壤储水量、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秸秆覆盖与常规耕作相比休闲期在0~3.6m土层多蓄水105mm,主要于小麦拔节后利用。不同播种密度主要影响小麦抽穗前的群体大小,抽穗后群体差异不显著。小麦籽粒产量为2 841~3 496kg/hm2,不同密度水平或覆盖均没有显著影响小麦产量,但是高密度处理较中、低密度显著降低小麦收获指数。另外,秸秆覆盖小麦较常规增加20%耗水量,小麦水分利用效率降低11%。因此,在休闲期降雨丰富,生育期特旱的气候条件下播种密度对秸秆覆盖小麦产量没有影响,显著增加耗水量,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播种密度、秸秆覆盖及其交互效应还有待于在其他气候年型下进一步研究观测以便综合评价这些因素的影响效应,进而建立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用水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播期播量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8)
[目的]研究播期播量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存储、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明确最适播期和播量。[方法]通过田间定期取样与室内实验测定分析,探索休闲期深松条件下,旱地小麦土壤蓄水量、干物质量、产量及其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播期播量的响应。[结果]旱地小麦越冬—孕穗期0~300cm土壤蓄水量以早播少量(D1R1)、适期适量(D2R2)、晚播多量(D3R3)较高;干物质积累量生育前期随播期推迟而降低,随播量增加而提高,生育中后期以D1R1、D2R2、D3R3较高;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以D1R1、D2R2、D3R3较高,增产分别为6%~10%、11%~20%和5%~10%。相关分析表明,生育前期土壤蓄水量与拔节—孕穗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密切相关,与穗数、穗粒数密切相关;生育中期土壤蓄水量与拔节—孕穗阶段和开花—成熟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密切相关,与千粒重密切相关。[结论]晋南地区旱地小麦适宜早播少量、适期适量、晚播多量播种,10月1日配90kg·hm-2可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9.
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庄浪县试验观测了栽培方式对旱地冬小麦及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地膜能增加单株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提高冬小麦越冬率、经济产量。黑色全膜垄作穴播栽培时,冬小麦折合产量达5 559.1 kg/hm~2,较对照露地条播增产14.51%;降水利用率比对照提高2.26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11.62%;纯收益为5 370.34元/hm~2,较对照减少415.26元/hm~2。采用宽幅精播栽培时,能显著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率和成穗数,折合产量为5 150.0 kg/hm~2,比对照增产6.09%;降水利用率比对照提高2.67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提高2.93%;纯收益可达6 731.20元/hm~2,较对照增加945.60元/hm~2。 相似文献
10.
11.
旱地小麦垄盖膜际条播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春小麦垄盖膜际条播栽培技术是旱作区小麦增产增收的一项突破性技术。它是将地面起垄、垄盖地膜、化肥深施等栽培技术合理集成的一项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具有聚集雨水、增温保墒的特点,该项技术在海原县试验、示范2年增产增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定西市唐家堡试验站进行的为期2年的旱作冬小麦单作田间试验,研究优化施肥、秸秆还田、免耕、膜上覆土、全膜垄沟种植和砂田等措施对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收获后土壤硝态氮残留,夏闲期残留硝态氮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底肥和追肥分段施用的优化施肥模式较不施肥和农户传统施肥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施肥效果(P0.05),不施肥模式下产量仅能达到其他施肥处理水平的46%~92%,且收获指数最低;优化施肥结合全膜垄沟和砂田栽培模式增产效果最明显,分别比农户传统施肥模式增产43.4%和41.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56.9%和46.1%.全膜垄沟和砂田的栽培模式可提高小麦拔节期土壤水分,促进小麦对土壤氮素吸收,在小麦休闲期,全膜垄沟和砂田模式0~100cm土层累积的硝态氮分别增加了83.2和86.2kg/hm2,能够提供下季小麦吸收利用,避免土壤残留硝态氮向下层淋溶,从而实现高产稳产.全膜垄沟种植模式和砂田模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冬小麦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降低了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并且避免了土壤中的硝态氮的向深层淋溶. 相似文献
13.
14.
15.
《山西农业科学》2016,(11):1622-1626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施用微量元素对冬小麦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Mn,Fe可显著提高冬小麦经济产量,比对照分别增产240.0,170.0 kg/hm2;施用Fe,Mn,Cu,Zn,B可以显著提高冬小麦成穗数,其效果表现为FeBMnZnCu;施用Fe,Mn,Cu,Zn,B可以显著提高冬小麦千粒质量,以施Fe,Mn效果最佳,比对照分别增加8.0%,9.1%;施用Mn可以显著提高穗粒数,达26.7粒。施用Fe,Mn,Cu,Zn,B均可以提高小麦对Fe,Mn,Cu,B的吸收累积量,但对小麦吸收累积Zn的影响不明显。施用Mn肥提高了籽粒的容重、湿面筋、延展性、吸水率,分别较对照提高12.89 g/L,3.21%,7.33 mm,4.50%;施用Fe可提高籽粒的容重、沉淀值、湿面筋、吸水率、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分别较对照提高13.36 g/L,2.13 m L,4.83%,4.26%,0.83 min,1.33 min;施用Cu可以显著提高籽粒的蛋白质含量,较对照提高2.17%。研究发现,晋南小麦种植区有效态Fe,Mn,Cu,Zn,B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且在氮磷钾基础上配施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可以有效地补充或增加微量元素营养,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6.
17.
针对甘肃省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匀、玉米生产中春旱严重的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4种不同覆膜时期对旱地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秋季覆膜优于顶凌覆膜、春覆膜和播前覆膜,即早覆膜优于晚覆膜。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增加了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率为70.21%,产量为10039.34kg/hm2,比播前覆膜增产24.81%,水分利用效率30.19kg/(hm2·mm),比播前覆膜提高15.26%。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使玉米的经济性状明显改善,增产增收,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田创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甘肃省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匀、玉米生产中春旱严重的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4种不同覆膜时期对旱地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秋季覆膜优于顶凌覆膜、春覆膜和播前覆膜,即早覆膜优于晚覆膜。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增加了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率为70.21%,产量为10039.34 kg/hm2,比播前覆膜增产24.81%,水分利用效率30.19 kg/(hm2?mm),比播前覆膜提高15.26%。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使玉米的经济性状明显改善,增产增收,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田创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秸秆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方式与覆盖量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陕西渭北旱塬,通过连续2年(2007-2009)的不同秸秆覆盖方式(全程覆盖、生育期覆盖、不覆盖(CK)与不同覆盖量(9000,6000,3000kg/hm2)的大田试验,研究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2年的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处理的土壤含水量与覆盖量呈正相关;同一覆盖量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全程覆盖优于生育期覆盖和CK;全程覆盖方式9000,6000和3000kg/hm2覆盖量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含水量较生育期覆盖分别提高了11.5%,10.0%和8.0%,较CK分别提高了19.2%,12.9%和8.8%;全程覆盖方式和生育期覆盖方式下,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覆盖量为3000kg/hm2处理最大,其中全程覆盖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31.5%(P0.05),生育期覆盖方式下2年平均的水分利用效率较CK增加了12.8%(P0.05);不同覆盖量在全程覆盖方式下冬小麦产量较CK增加41.1%~65.7%(P0.05),在生育期覆盖方式下冬小麦产量较CK增加了27.1%~30.2%(P0.05)。【结论】同一秸秆覆盖方式不同覆盖量均可增加冬小麦产量,而同一覆盖量下以全程覆盖方式的增产效果较优;覆盖量为3000kg/hm2时,2种覆盖方式的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均最大。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