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9 毫秒
1.
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对姬松茸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以得到纯度比较高的姬松茸多酚,并研究其最佳工艺。先通过静态吸附-解析吸附实验,确定NKA-2树脂对其有比较好的效果,按所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即料液浓度0.32 mg/mL,料液pH值2.0~3.0,原料液以4 BV/h的流速上柱吸附,上样体积为柱体积5 BV。再用6 BV树脂体积的80%乙醇以3 BV/h的流速解吸,在此条件下姬松茸多酚纯度为22.8%。同时测定纯化后树脂对普鲁士蓝法和水杨酸法的活性效果。  相似文献   

2.
张京芳  王冬梅 《园艺学报》2007,34(6):1585-1588
 测定了6种大孔吸附树脂对香椿叶中总黄酮的吸附解吸性能,确定了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离香椿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LSA-10树脂对香椿叶总黄酮有良好的吸附解吸性能,其最佳吸附分离的工艺条件为:上柱液总黄酮质量浓度0.653 mg/mL,pH 4.0~5.5,流速240 mL /h,饱和吸附量440~480 mL,用400 mL 50%乙醇以流速80 mL /h解吸。经4次上柱吸附解吸,香椿叶总黄酮纯度可达75.2%。  相似文献   

3.
车振明 《食用菌》2004,26(4):40-41
本实验主要对人工蛹虫草子实体及培养基中虫草素(3‘-脱氧腺嘌呤核苷)进行提取、纯化及纯度鉴定。结果表明:经过对蛹虫草子实体及培养基的粉碎、石油醚脱脂、80-85℃水浴12小时、调节等电点沉淀、732-NH4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浓缩、4℃下低温结晶,可得到一定纯度的虫草素晶体。  相似文献   

4.
虫草产品中腺苷和虫草素含量的测定-UPLC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采用超高压高效液相检测法(UPLC)分离测定了多种虫草产品中腺苷和虫草素的含量.在最优化条件下,以ACQUITY UPLC C18为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和水,等度洗脱,上述各组分在4 min内可基本实现基线分离.各组分浓度与峰面积在1~17.5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检测下限(S/N=3)分别为0.10 μg/mL和0.12 μg/mL.采用该方法成功测定了多种虫草产品中腺苷和虫草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以灵武长枣废渣提取的红色素为原料,采用8种型号的大孔树脂,以吸附率和解吸率为考察指标,研究纯化红色素的最佳树脂类型及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LX-60型大孔树脂为色素纯化的最佳吸附树脂;最佳工艺条件为用蒸馏水将色素粗提液稀释25倍(吸光值1.208左右)后,室温下以1.0mL/min的流速上柱吸附,以50%(体积分数)乙醇作为洗脱剂,室温下以1.0mL/min的流速进行洗脱;纯化后,枣皮红色素的得率为5.73%,色价为23.61,比纯化前提高了近10倍;该方法适合用于对灵武长枣红色素的纯化。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核苷类化合物HPLC图谱中未知峰化学成分,运用NKA-II大孔吸附树脂、C-18柱分离纯化和结晶等方法,从蛹虫草子实体水提物中得到了未知峰的结晶粉末,通过1 HNMR,13 CNMR、ESI-MS等波谱分析,鉴定出化合物为N6-(2-羟乙基)-腺苷。该化合物对K562肿瘤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有效浓度为0.1μmol/mL。  相似文献   

7.
采用微波辅助乙醇/硫酸铵双水相提取分离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发酵产物中的虫草素和虫草酸。确定了双水相系统中乙醇质量分数为25%、硫酸铵质量分数为22%。正交试验优化的微波提取条件为微波功率540W,提取时间120s,固液比1∶100[菌丝体干重(g):双水相体系的质量(g)]。在此条件下,虫草素和虫草酸的提取率分别为(99.35±0.12)%和(99.02±0.16)%,虫草素在上相中的分配率为(95.24±0.25)%,虫草酸在下相中的分配率为(91.83±0.19)%。该方法提取率高,虫草素和虫草酸分离效果好,有利于产品的后续纯化。  相似文献   

8.
为得到纯度较高的桦褐孔菌三萜类物质,采用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桦褐孔菌三萜粗提物,并研究其最佳工艺。先通过静态吸附-解吸实验,确定AB-8型大孔树脂对桦褐孔菌三萜具有最佳吸附效果,吸附量为18.81 mg/g,吸附率为89.02%,解吸率达到82.51%。再通过AB-8型大孔树脂的动态吸附与解吸实验得到桦褐孔菌三萜最佳分离纯化条件为上样样品浓度1.5 mg/m L,上样体积1.5 BV,上样流速1.5 m L/min,上样p H为溶液本身p H值,洗脱液为95%乙醇、体积5 BV,在此条件下,桦褐孔菌三萜纯度可达69.96%。  相似文献   

9.
以蛹虫草菌(Cordyceps militaris)为试材,用单因素试验筛选适宜温度后,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最后用优化的条件和培养基进行摇床6d和摇床6d+静置培养10d的液体发酵试验,研究不同培养条件下蛹虫草菌液体发酵后菌丝体产率以及静置培养对虫草素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蛹虫草菌适宜温度为25℃,优化培养基为蔗糖4.34%、酵母粉3.06%、硫酸亚铁0.027%、磷酸二氢钾0.2%、硫酸铵0.04%、硫酸镁0.13%、维生素B10.08%、硫酸锌0.06%;摇床6d和摇床6d+静置10d后,发酵液中的菌丝体产率分别为2.568g/100mL和3.389g/100mL,后者菌丝体产率比初始培养基增加了1.73倍,而虫草素积累量分别达到568.329μg/mL和862.893μg/mL,后者比初始培养基中增加了1.56倍。  相似文献   

10.
以黑果腺肋花楸为试材,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及柱层析法分离纯化花色苷,以确定花色苷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花色苷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提温度46℃、料液比1∶23.8g·mL~(-1)、浸提时间4.2h,其提取率为6.12mg·g~(-1);最佳分离纯化工艺为以XAD-7型树脂为填料,30%乙醇洗脱,最佳吸附流速1.0 mL·min~(-1),解析流速1.0mL·min~(-1)。在此基础上,可对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进行微胶囊化,以便应用到食品加工中。  相似文献   

11.
基于SNP分型的香菇交配型AS-PCR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食用菌的交配型鉴定通常采用单核体两两交配后镜检观察锁状联合的方式进行,工作量大,耗时长且易产生人为误检。本研究以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株"申香215"为例,通过对需鉴定交配型的单核体的双核体亲本菌株进行基因组重测序,获得双核体交配型A和B因子区域的序列比对信息,对交配型因子等位基因内部的SNP位点进行统计分析,选择合适位点设计引物,采用等位基因特异PCR(Allele-specificPCR,AS-PCR)技术,根据扩增结果可快速确定单核体的交配型并排除双核体和杂合体。用该方法鉴定香菇单核体的交配型,提高了鉴定效率和准确率,该方法可作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一种手段,为食用菌遗传育种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探讨玉米芯含量不同对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judae)培养料中木质素酶和纤维素酶以及子实体产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设置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分别为10%、30%、50%和70%,在菌丝生长满袋后(菌丝期)和子实体期(第4潮耳出菇期)分别从菌袋的上中下3个部位取培养料混合,测定酶活及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采收子实体统计4潮菇的产量并测定子实体中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当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为50%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在菌丝期,当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为70%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当玉米芯含量为50%时锰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漆酶活性随玉米芯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羧甲基纤维素酶在4个配方中活性均较高,其中当玉米芯含量为30%时酶活性最高;随玉米芯含量的增加,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升高,β-1,3-葡聚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内切β-1,4-葡聚糖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玉米芯含量为50%时酶活性达到最高。在子实体期,除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漆酶外,其余几种酶随玉米芯含量的增加,活性的变化规律均与菌丝期不同。在菌丝期,随玉米芯含量增加,培养料中的木质素含量逐渐减少,纤维素含量逐渐增加;在子实体期,随玉米芯含量增加,培养料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均先减少后增加,当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为50%时含量最低。当培养料中玉米芯含量为50%时子实体每袋总单产和总产量均最高;当玉米芯含量为30%时,子实体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含量最高,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因此培养料中添加玉米芯可以提高与木质素、纤维素降解相关的酶活性,但是不同的酶在不同含量玉米芯的培养料中分泌规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使用不同浓度的α-酮戊二酸处理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Dan3菌丝,结果显示低浓度α-酮戊二酸(1~5mmol/L)促进菌丝生长,高浓度α-酮戊二酸(10~20mmol/L)抑制其生长。金针菇赖氨酸合成途径中有3个基因(HCS、HIDH以及SDH)的表达模式呈α-酮戊二酸低浓度促进表达,而高浓度抑制表达;另有4个基因(HAH、AAR、AAT2和SDR)在添加α-酮戊二酸后表达量下降。金针菇菌丝中赖氨酸含量也显示出被低浓度α-酮戊二酸促进而被高浓度抑制的现象,2.5mmol/L是诱导赖氨酸合成的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14.
利用细胞克隆实验、划痕实验和alamarBlue^TM细胞活力测定实验评价樟芝皿培菌丝体醇提物石油醚萃取相和氯仿萃取相对SPCA-1非小细胞肺癌的体外抑制作用,并进一步利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PI(propidium iodide)双染测定细胞早期凋亡率、流式细胞术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2',7'-dichlorofluorescindiacetate,H2DCFDA)单染测定ROS(reactive oxygen species)释放量、流式细胞术PI单染测定细胞周期变化和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p53和PARP的表达,探讨樟芝皿培菌丝体醇提物石油醚萃取相和氯仿萃取相抑制SPCA-1增殖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樟芝皿培菌丝体醇提物石油醚萃取相和氯仿萃取相均能抑制SPCA-1细胞克隆的形成、迁移和增殖,石油醚萃取相的活性明显好于氯仿萃取相;石油醚萃取相通过促进SPCA-1释放ROS来诱发线粒体依赖性早期凋亡的发生,并使促凋亡蛋白Caspase-3和p53表达上升,同时抑制蛋白PARP表达,从而发挥其抑制SPCA-1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而氯仿萃取相主要通过将SPCA-1细胞阻滞在S期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15.
运用改良石蜡切片法制备了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子实体不同发育时期的切片,观察其菌褶和菌柄的细胞结构。结果表明,以柠檬烯为透明剂,金针菇子实体组织结构清晰、完整、无皱缩。观察不同发育时期的金针菇子实体组织切片发现,金针菇原基内部有呈菌丝无规则扭结状态的菌盖结构,随着子实体不断发育,菌盖下端有菌褶结构分化,随后菌柄结构随菌盖发育而进一步分化,菌柄组织细胞状纵向紧密排列,横切面有维管束状细胞呈外紧密内疏松状排列且其间有孔洞出现,菌褶菌髓部呈菌丝与球泡状细胞共同存在的异型分布结构。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技术分析稻草、废棉、棉籽壳、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r)菌渣、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菌渣5种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子实体挥发性风味成分,利用相对气味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评价挥发性风味成分对草菇子实体总体风味的贡献,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明确了对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香气影响较大的挥发性香味成分,通过综合评价指数(general evaluation indexes, GEI)对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香气进行评价,采用感官评定法验证分析草菇挥发性风味成分评价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中共检测出38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共有的化合物为26种,主要是芳香族和烯烃类、醛类化合物,其次是醇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通过对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异戊醛、己醛、1-辛烯-3-醇、甲硫醇、2-戊基呋喃、二甲基硫醚对草菇子实体香气影响较大。GEI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料栽培的草菇子实体香气差异显著,用刺芹侧耳菌渣栽培的草菇香气品质最优,金针菇菌渣栽培的草菇香气品质最差,感官评定结果与构建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评价模型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质量(2000、2200、2400、2600 g和2800 g)香菇(Lentinula edodes)压块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二次培养阶段压块内温度、水分及pH变化,结合出菇农艺性状,探讨压块质量对二次培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质量压块内的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先升高并于菌丝恢复培养第3天达到峰值,后降低,再升高并于菌丝恢复培养第6天达到次峰值,然后再下降至高于培养房温度1~2 ℃后稳定;各处理压块质量均呈下降趋势,绝对失重量随压块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含水量变化总体趋势为先降后升再降,于菌丝恢复培养第6天后相对平稳;各处理菌块内pH均先急剧下降至3.33左右,再缓慢上升,之后保持在3.6~3.9;子实体产量、采收期随着菌块质量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其中2000 g压块质量处理,与其它4个处理相比,压块内温度较低,含水量较高,pH下降后回升较快,两潮总生物学效率较高(51.7%),菇型较大,采收期较短.  相似文献   

18.
依次采用离子交换层析(DEAE-Cellulose、CM-Cellulose和SP-Sepharose)和凝胶过滤层析(Superdex 75 HR10/300 GL)从三色雷蘑(Leucopaxillus tricolor)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得到一种核糖核酸酶(Ribonuclease,RNase)。该酶比活为1406 U/mg,纯化倍数为154,通过HPLC-LTQ-Orbitrap测序得到4条肽段序列,分别为DMAVSYLSR、IGLSSIPR、ILGRFVVDTYK和SGKANAATPK。该核糖核酸酶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000,最适反应pH为 9.0,最适反应温度为40 ℃,热稳定性高,80 ℃孵育1 h后能保持90%以上的活性:Cu^2+、Ca^2+、Mn^2+、Cd^2+和Al^3+在1.25~10 mmol/L浓度下对该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金属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变强;Fe^2+在1.25~5 mmol/L的浓度下,Pb^2+、Zn^2+、Mg^2+、Hg^2+、Fe^3+在1.25~2.5 mmol/L 的浓度下对该酶的活性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食用菌中重金属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重金属检测技术、迁移机理和特性、风险评价和防控技术方面对食用菌中重金属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为食用菌中重金属的有效监管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蓄冷式保温集装箱在蔬菜流通中的保鲜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满足生鲜农产品公铁联运需求,推动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测试了自主研发的蓄冷式保温集装箱在蔬菜上的实际应用效果。使用温度记录仪采集了蓄冷式保温集装箱的前中后部的温度数据;以色差(L~*、a~*、b~*)、硬度、pH值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两种蔬菜(油菜、韭黄)采用蓄冷式保温集装箱不同包装处理运输前后品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箱内温度随箱外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波动,但波动较小,箱内温度后部≥中部≥前部;不同处理组油菜的色差(L~*、a~*、b~*)、硬度和pH值均无显著变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泡沫箱组、泡沫箱+冰组的略有下降,筐装组明显上升;泡沫箱组、泡沫箱+冰组的韭黄较运输前偏红、偏蓝,色泽略有变化,筐装组无明显变化,不同处理组韭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值均无明显变化。整体上,泡沫箱组、泡沫箱+冰组的蔬菜品质优于筐装组,这为蓄冷式保温集装箱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