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桑树褐斑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褐斑病俗名烂叶病、烂斑病,是桑叶部的主要病害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发生期长的特点.可使桑叶枯萎、黄落或整叶腐烂,严重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现将其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3.
黄瓜褐斑病发生规律及寄主范围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瓜褐斑病是由多主棒孢霉 (Corynesporacassiicola(B .&C .)Wei)引起的 ,主要危害黄瓜叶部 ,形成形状和大小差异很大的枯斑 ,发病严重时 ,病斑连片 ,叶片早枯 ,引起植株早衰 ,提前拉秧。该病 1 992年首次在海城市保护地内发现 ,以后相继又在沈阳、瓦房店、丹东等地发现。该病在露地黄瓜及保护地黄瓜上均能发生 ,尤以保护地内发生严重。目前 ,该病已成为瓦房店市保护地黄瓜生产的主要病害。关于多主棒孢霉侵染引起的黄瓜褐斑病属新病害 ,在病原学、发生规律、防治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对黄瓜褐斑病的发生规…  相似文献   

4.
桑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褐斑病在攀西地区安宁河流域蚕区呈较重发生趋势,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对桑褐斑病的危害、发病规律及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桑树褐斑病的发病症状及发病特点,分析了其发生流行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桑树褐斑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甜菜主要病害是甜菜褐斑病,在高温多雨年份发生较重,造成甜菜大幅减产,不仅降低甜菜产量,还严重影响品质.通过生产实践,结合其发生规律,总结出一套甜菜褐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采用此项技术,防治效果达80%以上,使甜菜产量和品质大幅度提高,农民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研究,明确了陕西省汉中市桑树害虫70余种,常见害虫30余种,危害较重的害虫5-6种,新发现害虫一种。并明确了几种主要害虫的发生特点和主要习性。系统研究了鞍象在汉中对桑树的危害及其生物学特性。提出了切合当地实际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苜蓿褐斑病主要对石嘴山市二茬或三茬苜蓿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并造成苜蓿牧草品质下降.8月上句至下旬为苜蓿褐斑病发生高峰期,结合当年的气象信息综合考虑,可指导大面积综合防治苜蓿褐斑病.  相似文献   

9.
10.
经大田定点监测病叶数、褐斑病分生孢子数以及气象资料的数据分析,明确了苹果褐斑病在庆阳市苹果园周年发生出现2次高峰,分别为6月上旬至7月上旬、8月上旬至8月下旬,大部分年份初侵染发生于6月中旬。根据发生规律,提出在生产中应重视6月份是褐斑病病原菌传播关键期,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做好褐斑病的预防和防治,减轻危害损失。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陆良县桑园面积不断扩大,原来的次要害虫桑毛虫、桑尺蠖全面暴发,危害猖獗,造成桑园减产,蚕农减收.陆良县蚕桑站技术人员开展了桑毛虫、桑尺蠖的田间虫口密度调查、室内饲养、室内药效、田间药效试验,有效地控制桑毛虫、桑尺蠖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马龙县万寿菊鲜花产量获得较大提高,2006年3月,在马龙县月望乡范家新屯村进行了万寿菊褐斑病化学药剂防治田间试验。通过试验,筛选出防治万寿菊褐斑病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药剂3种,防治效果最好的是雷多米尔,其次是甲霜灵锰锌、杀毒矾,褐斑病发病等级都控制在4级以内。其使用浓度为每公顷用农药1 500 g对水600 kg,于发现中心病株后叶面喷雾防治3~4次。经过上述药剂防治后,万寿菊鲜花产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发生动态进行研究,为生产上防治该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调查和人工接种的方法,调查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在田间的病株发病率、病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变化规律,研究该病在田间的发病规律;通过测定不同生育期玉米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研究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结果】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从5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情指数迅速增长;玉米孕穗期叶片病斑面积和产孢量最大,大喇叭口期次之,苗期最小;玉米下部叶片上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大于上部叶片病斑的产孢量和病斑面积。【结论】在四川雅安生态条件下,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始发期为5月中旬;玉米苗期最抗病,孕穗期最感病;下部叶片较感病,上部叶片较抗病。  相似文献   

14.
兰州地区葡萄褐斑病发生为害及菌种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1998~2000年对兰州地区葡萄褐斑病进行了系统观测和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害最初于6月中旬开始发病,7~8月为发病盛期,发病率为8%~36%,病情指数为3.0%~17.8%。对采集的病害标样经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和形态特征观察,证明目前兰州地区的葡萄褐斑病是由葡萄拟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vitis(Lev.)Speg.)为害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分离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通过回接试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确认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菌落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经回接试验确认分离的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单生,褐色,不分枝,顶端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梭形、倒棍棒状,正直或向一侧弯曲,褐色,两端渐狭,钝圆,种脐较平,有5~10个假隔膜。18S rDNA和ITS序列长度分别约为1.8 kb和570 bp,与待鉴定病原菌18S rDNA同源性最高的是狗牙根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cynodontis),二者的相似度为99%;与其ITS序列同源性最高的是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二者的相似度也为99%。聚类分析发现,该病原菌与蟋蟀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eleusines)的18S rDNA同源关系最近,与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p.)的ITS同源关系最近。【结论】成功分离到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形态学与分子鉴定结果均显示其为稻平脐蠕孢。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金银花褐斑病防治的靶向性,加强对银花褐斑病病原的检测。依据科赫氏法则,采用‘巨花一号’金银花褐斑病病叶为试材,经过平板分离、菌种纯化、叶片接种试验和ITS鉴定。通过3次病原菌分离、检测,共分离真菌71株,从金银花叶片上首次筛查出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solaini)、旋丝毛壳(Chaetomium bostrychodes)两种潜在致病菌;另外,还有2株具有生防价值的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试验证实拟茎点霉(Phomopsis sp.)为金银花褐斑病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17.
山地气候对烟草赤星病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对贵州省5个典型山地气候区烟草赤星病进行了调查。调查烤烟品种为感病品种(云烟87),共获得5个区域田间病害发生情况数据资料。利用SPSS软件多种增长模型对所得数据进行曲线估计,通过Sig值、R2的比较,认为Logistic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赤星病田间动态变化过程。分析赤星病发病因素,证明初始病情、日平均温度、日平均相对湿度、风速及降雨量是影响赤星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烟草赤星病田间增长速率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8.
70%安泰生WP防治石榴褐斑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榴褐斑病是石榴树的一种重要病害,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可造成石榴树的早期落叶,轻者落叶50%左右,重者落叶达98%以上。用70%安泰生WP800倍液连续喷4~6次,平均防效达83.71%~95.51%。  相似文献   

19.
RSV传毒媒介灰飞虱种群转移扩散规律及其数量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90年以来,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ripe Virus,简称RSV)在江苏发生逐年加重,2000年、2001年连续两年严重发生,有基本失收的田块,已对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和造成了重大的产量损失。灰飞虱数量逐年增加和感病品种广泛种植是RSV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研究传毒媒介灰飞虱的种群转移扩散规律及其控制技术,对减轻该病的发生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柑橘溃疡病的流行因子分析及其发生程度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西合浦山口林场柑橘溃疡病病情指数的系统调查,结合合浦县的气象资料进行偏相关分析,发现月平均温度(X1)和月平均雨量(X4)是影响柑橘溃疡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利用二次平滑法组建的预报方程Y=-4.725 0.46X1-0.011X4-0.01X12 4.636×10-4.X1.X4-4.691×10-6.X42能够有效地预测柑橘溃疡病的发生程度,平均预测精确度达84.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