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莫红星 《广西植保》2015,28(2):32-34
2008年资源县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为近10a来该虫发生最为严重的年份,第3代发生和为害面积超过水稻种植面积的90%,第4、5代连续重发。经分析认为:虫源基数大、气象条件利于迁入、田间小气候及水稻种植制度有利于其繁殖为害是2008年资源县稻纵卷叶螟重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周群喜  祥章  洲庆 《植物保护》1993,19(3):53-53
1992年,我市三、四代稻螟岭严重发生。发生面积达26万亩,占水稻种植面积66.7%;粳稻和杂交稻上三代百穴虫量60—105头;粳稻上四代百穴虫量75—120头,近15年来,该虫在我市零星发生,像1992年这样严重实属罕见。经大面积应用巴丹、甲胺磷等药剂进行防治,杀虫效果达85%-90%,控制  相似文献   

3.
2006年武汉市水稻稻飞虱特大发生,虫量之大、来势之猛、面积之广、程度之重、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发生面积13.8万hm2次,防治面积54万hm2次。其发生特点:一是迁入早。5月25日见虫,较常年偏早7~10d;二是面积大。第3代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60%,第4代、第5代发生面积占种植面积的90  相似文献   

4.
余庆县2007年白背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贵州省余庆县水稻种植面积1.1万hm<'2>,全县白背飞虱发生面积1.933万hm<'2>次,综合发生程度4.8级;其中,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第五代为中等发生.全县累计防治白背飞虱面积1.8万hm<'2>次,占发生面积的93.10%,累计挽回损失1 251万kg,仍损失323万kg.发生特点为:始见期比2006年晚、与历年接近,第二代、第三代迁入峰次多,第三代迁入主峰期田间成虫量大,第四代补充迁入大.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田问虫量三代重于四代,后期第五代发生程度中等,重于2006年和历年.6月5日田间成虫量是预报第三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6月下旬第三代白背飞虱残存虫量和第四代补充迁入虫量是预报第四代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7月下旬白背飞虱田间成虫量多少决定第五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5.
杨廷策 《广西植保》2001,14(1):29-30
稻瘿蚊是邕宁县晚稻的主要害虫之一,1a发生7-8个世代,以长1、2代为害早稻无效分蘖,第3代为害早稻无效分蘖及晚稻杂优制种田,第4代小部分继续为害迟插早稻无效分蘖及制种田,主要为害晚稻秧田,第5代有部分为害晚稻秧田,主要为害早插晚稻本田,第6代为害晚稻本田,第7代(或8代)为害晚稻无效分蘖。第5、6代是晚稻本田主害代。在邕宁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截至1995年)是严重发生为害时期,平均每年发生面积1.722万hm^2,占种植面积的36.9%,造成粮食损失255.02万kg,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90年代后期发生面积有所下降,平均每年发生面积0.728万hm^2,其中2000年稻瘿蚊发生程度是19995年以发生最轻的一年,从早稻后期虫源来看,早稻后期无效分蘖标葱率是近10a来最高的一年,虫源面积之广,有效虫源之多也是近10a来最多的一年,而晚稻稻瘿蚊却发生轻。本文就定问题作进一步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9年1代草地螟将为我国发生最重的世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发生危害规律、2009年1代幼虫的虫源数量以及温湿条件可能变化趋势的分析,对我国2009年1代幼虫的发生危害程度进行了预测。2009年1代幼虫的有效虫源面积为600万hm2,总量为43 022亿头,为2004年1代幼虫虫源数量的113倍。为此,预测2009年1代幼虫的发生危害面积将超过1 100万hm2,为历年历代最重。到时将有430万亿头幼虫危害,如不防治,将有2.15亿t的植物被吃掉。其中以东北和华北地区受害较重。同时还会波及一些与虫源区相邻、但历史上较少发生草地螟危害的地区。东北地区将会出现发生危害早,本地虫源与外来虫源混合发生,受害十分严重的现象。由于越冬成虫的羽化时期长,蛾蜂多、虫态重叠、作物多次受害的现象将十分突出。最后,本文就如何应对2009年1代幼虫大发生,减少草地螟灾害损失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2015年我国草地螟持续轻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我国草地螟继续维持2010年以来的轻发态势,发生面积是第3个暴发周期以来最小的年份.总结了2015年我国北方农牧区草地螟各世代各虫态的时空分布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西早东晚,灯下和田间蛾量低、盛期不明显,1代幼虫发生期偏晚、发生密度低,1代成虫和2代幼虫零星发生.分析了2015年草地螟轻发原因为虫源基数小、气象条件总体不利.  相似文献   

8.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1990年该虫第三代在上林县特大发生,发生面积18万亩,占全县早稻面积的86%。低龄幼虫高峰期5月31日至6月4日、虫口密度加权平均每百丛635头。全县约1000亩因不防治被严重为害,卷白叶率达99.6%。为了掌握  相似文献   

9.
受特殊气象条件影响,2012年7月下旬以来,东北、华北等地三代黏虫相继暴发,发生面积之大、范围之广、密度之高为近10年罕见,三代黏虫发生面积累计达373万hm2,严重虫害面积43.3万hm2,对玉米等秋季农作物生产安全形成严重威胁。月上旬以来,北京市大面积发生三代黏虫,局部发生较重(封面照片),全市发生面积约万2,达到防治指标(百株虫  相似文献   

10.
黄建军 《植物医生》2001,14(4):24-25
玉屏县位于贵州东部 ,地处东经108°47′~109°9′,北纬27°7′~27°31′,属平坝、丘陵、山区兼有地形 ,一般海拔400m~600m ,最高950m ,最低315m ,常年种植水稻4000hm2 左右 ,稻纵卷叶螟历来是玉屏县水稻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多为大发生年份 ,且有日趋严重的趋势。据县植保站从1995至2000年对该虫进行系统调查 ,基本摸清其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 :该虫在玉屏县1年发生4至5代 ,第3代为主害代 ,一般年份发生面积在2800hm2 左右 ,损失稻谷200万kg,…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近年稻纵卷叶螟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稻纵卷叶螟是江苏省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该虫在本省常年发生3代,即四(2)代、五(3)代和六(4)代.其中五(3)代及苏南沿江局部地区的六(4)代为主害代.近10年来,稻纵卷叶螟在本省持续偏重以上发生.常年发生面积超过400万hm2次,自然卷叶率50%以上,受害田块减产超过20%.特别是2003、2005、2007、2008年四(2)代至六(4)代连续大发生,发生程度历史罕见,年均发生面积超过430万hm2次,失治田块损失超过30%.分析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持续重发的原因,提出综合防治对策,对控制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2.
小麦黑潜蝇发生情况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黑潜蝇为偶发性害虫,2003、2004年在翼城县偏重发生。通过2年的观察,初步了解了该虫的发生随海拔高度不同,呈现两代区、两代混发过渡区和一代区之分。伏耕深翻面积减少、发生期用药少、天敌控制作用小是其重发的主要原因。防治上应抓好深翻灭茬、早中耕、施用腐熟有机肥等农艺措施,以及在成虫羽化出土前毒土封闭和成、幼虫盛发期进行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3.
由于稻飞虱发生为害具有迁飞性、隐蔽性、突发性、分布不均衡性、暴发性等特点,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研究稻飞虱发生为害特点、分析其大发生的原因,从而制定科学的防控技术措施,是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1发生特点1·1发生早,田间虫量高2006年的稻飞虱迁入我市的时间为4月20日,比常年要早。6月2日调查早稻田最高百蔸虫量达1980头,同期虫量历年少见,第4代稻飞虱在部分中稻田块特大发生,个别田块最高百蔸虫量达到10万头,实属罕见。第5代稻飞虱在晚稻上大发生,百蔸虫量最高4万头。1·2发生面积大、范围广我市水稻种植面积3·33万hm2…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对三化螟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化螟(Scirphaga incertulas),是广东省水稻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面积1000-2000万亩次,每年发生4-5代。全年为害又是钻蛀性害虫,选育抗虫品种是防治该虫的理想途径,但因缺乏高抗资源,至今未见成功的报  相似文献   

15.
自1987年小麦吸浆虫在邢台市较大面积发生以来,该虫已成为影响本市小麦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2001年此虫又在本市暴发成灾,使小麦生产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损失。现简要报道分析如下:1 发生特点 1)发生面积大。在过去的一些年里,虽然历经防治,吸浆虫严重为害的情况已被抑制,但该虫发生面积仍在逐年扩大,到2001年全市发生面积已由1987年的2.3万hm2扩展到  相似文献   

16.
桂阳县地处湘南,属南岭双季稻区。是迁飞性害虫主要为害区,也是稻飞虱发生为害的“特区”。近几年来,由于大力推广双季杂交水稻,稻飞虱出现了四个新情况。1.大发生频率增加。我县大面积种植杂交早稻是1985年,到1989年种植面积已占早稻面积的61.25%。就是在这短短的五年间,早稻稻飞虱已连续四年大发生。1971年至1984年的14年间,大发生或接近大发生的只有二年,大发生频率为14.28%。田间百丛虫量也明显高于历年平均值。以第二代若虫高峰(全国为三代)的田间虫量为例,五年平均为8054只,其中  相似文献   

17.
山东德州棉区1992年二代卵盛期达19天,比常年延长9—10天,形成二、三、四代接连发生,世代重叠。 二代百株有卵7000-8000粒,最高40730粒,三代平均百株有卵224粒,有虫150—160头。四代有卵450—600粒,有虫100余头。各代虫卵量之多是历史罕见的。 麦田发生占植麦面积的85%;玉米、大豆、花和杂草上的虫量,均比常年多6—8倍。一般棉田全年用药12—14遍。  相似文献   

18.
1997年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减少38%,但是全省二、三代棉铃虫各种寄主作物总虫量调查,分别比历年平均值高16.87%和80.35%。分析比较棉田与棉田以外的各种寄主的棉铃虫虫口数量,可见棉田之外的虫量占绝对优势,成为下一世代发生的主要虫源。调查...  相似文献   

19.
2002年桂东南大部分县(市)晚稻稻飞虱发生严重,尤其是玉林市大发生,局部特大发生,第五、六代连续暴发,发生严重程度是过去资料未记载过的。桂林市全市第五、六代累计发生面积17.45万hm2次,比1991年以来11a的平均发生面积大0.21倍,防治后仍损失稻谷10238.9t,比近11a平均值高1.27倍。1发生特点1)晚稻秧田虫量较多。7月下旬调查,秧田普遍有虫,且虫量较多。浦北县7月20日调查,每100m2平均有虫26000头,多的97000头,每100株平均有卵200粒,多的600粒。2)短翅型成虫出现早,密度大。晚稻秧田即出现短翅型成虫,如7月19日、26日在桂林市玉州区调查,短翅…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北方近几年草地螟越冬虫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98 年和1999 年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和一代幼虫,在北方农牧区的发生与分布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一、二、三代幼虫,都有可能形成滞育越冬幼虫,成为第二年发生的虫源。据此提出今后要搞好草地螟长期预报,必须跟踪观察各代幼虫越冬的比率和面积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