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 建立种子繁殖基地和合理的良种繁育体系 采用由科研育种单位或良种场建立的"三圃田",原种田繁育原原种、原种,或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育原种,由种子专业农场或专业承包户生产良种,种子部门进行良种生产安排、种子检验、收购,扩繁提供优质种子给农户;各级种子部门要加快种子繁殖基地建设,抓好基地技术培训,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隔离区域的设置等工作,建立相对稳定的繁殖基地.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将小麦种子划分为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四级.其中,育种家种子和原原种一般都作繁殖材料,而原种既可作为繁育材料,也常用于大田生产;良种则主要用于大田生产,国际上一般称为登记种子或大田用种.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小麦种子纯度对产量的影响,提出提高小麦种子纯度,首先应实行小麦生产原种化,足量生产育种家种子和原原种,从源头上把关;其次建立高标准的种子生产基地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原种生产操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小麦原种繁育基地种子生产加工质量,根据国家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国家、地方种子质量检验规程等,结合小麦原种生产基地现状,建立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原种生产操作技术体系,为该麦区小麦原种生产加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繁殖优良大豆种子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子及种子处理:种子来源 大豆种子一定要选择适宜当地生态条件、高产、优质、抗病的原种或原原种或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育原种,品种纯度在99.9%以上,净度不低于98.0%,发芽率不低于85.0%,水分不高于12.0%。  相似文献   

6.
论甘薯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及繁育供种体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林生  孔祥生 《种子》2002,(6):61-62
利用20世纪50年代沿袭下来的“三囿制“进行甘薯种薯生产,已难以适应现代化种业的发展。为此,本文结合甘薯生产实践,借鉴农作物良种繁育的最新成果,提出了甘薯育种者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四级生产程序及关键技术,同时也探讨了甘薯繁育供种体系和各级种薯的生产规模。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小麦原种繁育基地的种子生产加工质量,根据国家农作物种子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国家、地方种子质量检验规程、质量标准,结合小麦原种生产基地现状和种子经营检验工作实践,提出小麦质量管理,必须抓好以下环节。  相似文献   

8.
优质弱筋小麦扬麦13原种繁育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弱筋小麦是近年来我国和江苏省重点发展的优质小麦之一,目前生产量、生产水平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江苏省已建成全国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和全国重点的弱筋小麦企业集中采购点。然而弱筋小麦进一步扩大规模,种质来源是其重要限制条件之一,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优质小麦的育种和生产又注重高蛋白、高面筋含量的高筋力小麦,忽视弱筋小麦的培育和生产,甚至将低蛋白、低面筋含量的低筋力小麦视为“劣质”小麦,全国未能建立较大规模原种生产基地而无法形成基地生产力,加上以往生产中对专用小麦认识的不充分,以致弱筋专用小麦生产明显落后,集中表现在产量不足、质量不高、营销不畅。近年来,江苏省有一批优质弱筋专用小麦品种育成应用于生产,但因弱筋小麦品质要求与以往生产中推广应用的中、强筋小麦品质差异较大,必须在适宜的优势生态区域、应用相配套的栽培调控技术,才能生产出品质符合加工企业要求的产品,而目前在生产中由于弱筋小麦种子大多为农民自收自留自用种,未能建立弱筋小麦原原种和原种繁育基地,给生产、销售、加工带来诸多困难,致使优质弱筋小麦品质潜力不能充分发挥。笔者在近几年承担相关的弱筋小麦课题、建立弱筋小麦原种生产基地过程中,对新近育成的弱筋小麦新品种扬麦13原种繁育体系构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已基本建成弱筋小麦扬麦13原种繁育体系并应用。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种子产业发展及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天津市种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1种子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建立起育种科研和良种繁育体系,选育推广了大批优良品种,且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和品种更换速度明显加快,种子商品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种子生产、供应能力增加。天津市农作物种子常年用量5000万kg,包括玉米、水稻、小麦、豆类等粮食作物和棉花、各类蔬菜等经济作物种子,  相似文献   

10.
浅谈农作物原种种子来源及生产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原种的来源 1.1 由育种家种子生产原种 其优点是最能有效的保持原品种的特性。缺点是数量少,满足不了生产上的用种需要;利用的周期短,原因是最初的一批种子,不能被长时间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