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不同月份叶面积指数时空分布及其对林冠截留、透流及干流的影响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2~8月份叶面积指数一直在递增,9~1月份叶面积指数一直在递减,8月份叶面积指数达最大值7.5,2月份叶面积指数达最小值为3.1。各月林冠截留、干流与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性,透流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性。当降雨量小时,随叶面积指数的递增则林冠截留、干流递增缓慢;当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较大时,随叶面积指数的递增则林冠截留、干流递增加快。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森林生态定位站的北亚热带次生毛竹林林冠降雨再分配的观测研究,探讨了不同叶面积指数下场降雨林冠截留、透流和干流动态过程。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对小雨时林冠截留过程影响不大,对中、大雨时林冠截留过程影响显著;对透流雨和干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波峰值的大小和峰值形成时间上的差异;随叶面积指数的递增,则透流雨的峰值减小,形成时间滞后,而干流峰值显著增加,形成时间超前。  相似文献   

3.
结缕草枯草层对降水的截留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坪枯草层对雨水或灌溉水的截流量大小对于草坪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影响.针对结缕草草坪枯草层截留能力、截留降水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草层因吸附大量尘土而致密紧实,截留水分的能力很强,截留的水量相当于5 mm的降雨量.在一次降雨过程中对降雨截留过程的观测发现:草坪枯草层留量随降水的变化曲线可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快增期(截留量刚开始随降雨增加而迅速增加)、渐增期(截留量随降雨量增大的趋势减缓)和稳定期(随着降雨量的增大,截留量变化不大,基本稳定).而在不同降雨强度下,较之强度大的降水,短暂而零星的小强度降水更能使水分充分浸湿枯草层,枯草层拦截的水分越多.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塞罕坝地区不同典型人工林的碳汇能力,对塞罕坝机械林场3种林分类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云杉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的最大生物碳贮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胸径相同的前提下,华北落叶松的单株生物量及碳贮量最大,其次为云杉林,最小为樟子松林。在胸径小于16 cm时,华北落叶松林总碳贮量最高,其次为云杉林,最低为樟子松林;当胸径在16~28 cm时,总碳贮量由高到低分别为云杉林、华北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当平均胸径大于28 cm时,总碳贮量由高到低分别为云杉林、樟子松林和华北落叶松林。各树种碳在各个器官的分配也有明显不同,华北落叶松的叶片和主干中碳所占比例随胸径的增加逐渐减小,侧枝则相反;樟子松叶片及侧枝中碳所占比例则随胸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主干则相反;云杉林叶片中碳所占比例则随胸径的增加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主干中碳所占比例相反,枝条中碳所占比例则相对稳定。不同人工林生物碳贮量的相对大小与林分的平均胸径有关。  相似文献   

5.
介绍樟子松的特性及育苗技术,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mongolica Litv.)又名海拉尔松(日)、蒙古赤松(日)、西伯利亚松、黑河赤松,为松科大乔木,樟子松是我国三北地区(西北,华北,东北)主要优良造林树种之一。树干通直,生长迅速,适应性强。嗜阳光,喜酸性土壤。大兴安岭林区和呼伦贝尔草原固定沙丘上有樟子松天然林。解放后,人工林有很大发展。东北(吉林,辽宁)和西北(西蒙、宁夏、甘肃、青海、陕北)等地区引进栽培的樟子松,长势良好,并且已经开始造林。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在冀北坝上地区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对植被群落特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将冀北坝上地区划分为坝西、坝中、坝东3个区域,以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分析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区域以及同一区域不同植被类型间植被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1)营造樟子松人工林后,坝西植被物种数量明显增加,喜阴植物重要值和增加,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显著增大,Pielou均匀度指数(Jsw)显著减小;坝中植被物种数量几乎不变,喜阴植物重要值增加,Simpson指数(DS)和Shannon-Wiener指数(H′)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sw)均显著减小;坝东植被物种数量明显减少,喜阴植物重要值和几乎不变,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变化不显著。(2)坝西土壤容重显著减小,大团聚体含量和非毛管孔隙度显著增加;坝东土壤毛管孔隙度均显著减小,土壤容重均显著增加。(3)坝西和坝中土壤的酸碱性显著减小至中性,坝中土壤全氮含量、坝东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显著减小。综上所述,在冀北坝上...  相似文献   

7.
采用相对生长模型W=a(D2 H)b对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随林龄的增大,树干的生物量增长的速度最快,树皮、树枝和树叶的生物量所占全株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小;6 a生林中,乔木层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为树枝>树干>树皮>树叶>树根;12 a生林、22a生林和32 a林中,分配规律为树干>树...  相似文献   

8.
溶解有机碳(DOC)是土壤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研究人工林生长中有机质层释放DOC的动态,对阐述北方森林碳循环具有基础意义。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根河林业局管辖范围内选取不同林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测定了有机质层渗透水中DOC浓度,并分析了坡位和不同月份对于有机质层释放DOC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阶段人工林,有机质层释放DOC浓度呈增加的趋势,且每个样地仅与50年生落叶松人工林阶段DOC有显著差异(P<0.05);在6-9月,有机质层渗透水中DOC浓度随月份变化,整体呈降低趋势,并随着人工林生长,有机质层渗透水中DOC浓度最大值转向7月;在不同坡位中,中、下坡位DOC浓度高于上坡位。随着不同阶段的人工林及坡位和季节的变化,有机质层下DOC浓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冯伟  李卫  杨文斌 《北方园艺》2019,(6):108-115
以毛乌素沙地覆盖度>90%的油蒿、50%~60%的沙柳、35%~40%的樟子松固定沙丘为研究对象,流动沙丘为对照,采用自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降雨、0~200 cm土壤含水量及200 cm以下渗漏量,分析5—11月不同固沙植被下沙丘土壤水分动态差异,以期为固沙植被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较低覆盖度樟子松与高盖度油蒿、沙柳相比更具固沙优势。3种固沙植被表层0~30 cm土壤水分受降雨影响大,对>20 mm降雨均产生响应;60~200 cm土壤水分时间变化特征存在差异,樟子松与对照变化趋势一致,油蒿和沙柳仅对40 mm降雨产生响应;0~200 cm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没有相同规律,变异性较大,樟子松变幅最大,为(5.03±3.09)%;深层渗漏特征基本一致,均有极少量水分渗漏到200 cm以下。  相似文献   

10.
掌握林木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布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过程,以塞罕坝机械林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进行不同龄组(幼龄林、中林龄、近熟林和成熟林)华北落叶松树干各组分C、N、P、K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分析。结果如下:(1)树干各组分的营养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现一定变化。心材中C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边材及树皮中的C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不具有显著性变化,近熟林时期心材C元素含量与幼龄林、成熟林时期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心材中N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边材和树皮中N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变化不显著,幼龄林与近熟林心材中的N元素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心材和树皮中P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边材中P元素含量变化不显著;心材和树皮中K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边材中K元素含量随林龄增加变化不显著。(2)C、N、P和K在树干各组分中分配规律并不相同,整体来说,C元素含量为心材>树皮>边材,N、P和K元素均为树皮>边材>心材。不同龄组的华北落叶松C、K元素含量具有极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黄冠"梨树为试验材料,分别设定2个处理:充分供水处理(Well-irrigation,WI)和逐步干旱处理(Gradual-drought,GD),通过连续监测"黄冠"梨树茎直径、土壤水势(SWP)和日平均温度(T)等环境因子,研究梨树的茎直径微变化规律,为进一步利用梨树茎直径微变化来指导梨树节水灌溉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WI处理和GD处理的日变化趋势有明显差异,GD处理的茎直径日最大收缩量(MDS)明显小于WI处理。GD处理的茎直径日最大值(MXSD)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先升后降的抛物线趋势;随着土壤水势的下降,GD处理的茎直径日最大收缩量、日增长量(DI)和日复原时间(RT)与土壤水势之间分别呈很好的开口抛物线、斜率为正和斜率为负的线性关系趋势;GD处理的茎直径日最大收缩量与日平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RH)和光照强度(L)呈显著的正相关,而WI处理的茎直径日最大收缩量与日平均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呈显著的负相关;WI处理的DI,不受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风速的影响,但受日平均温度的影响显著,呈负相关;GD处理的DI,不受空气相对湿度和风速的影响,但显著受日平均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影响,为负相关。综上所述,在GD处理中,土壤水势与DI之间的线性关系更具实际意义,可以用DI作为指导梨树灌溉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森林生物量是反映森林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是研究许多森林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基础。本研究以河北省油松林调查数据为基础,借助Excel、SPSS11.0和ForStat统计分析软件对河北省油松单木生物量和分配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油松单木胸径与树高、树叶生物量、树干生物量、树枝生物量、树根生物量和全树总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树高与胸径、树干生物量、树枝生物量、树叶生物量、树根生物量和全树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2)各调查地油松各器官的生物量,其中树干的平均值为50.55%,树枝的平均值为18.93%,树根的平均值为15.52%,树叶的平均值为15.00%。(3)随着单木生物量的增加,单木各器官树干、枝条和树叶的生物量分配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石刁柏(芦笋.)是宿根性多年生植物。随着笋龄(定植年限)的增长,地下茎逐年扩大,根系和鳞芽群也逐年增多,采笋量提高。莒县年平均气温12.1℃,无霜期为187天,年降雨量为800mm,其中7月份降雨占全年总降雨量的33%。芦笋4月上旬抽芽出土,10月下旬开始变黄枯死,其笋芽抽发出土特点为一个月左右出现一次高峰,全年一般出芽5~6批(不采收),7月份的一批笋芽出土要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其它几批笋芽出土需7天左右的时间。其地上茎寿命的长短,与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和肥、水管理条件有密切关系,春季抽发的3批笋芽一般寿命为130天,以后随笋茎抽发的增多,新抽发…  相似文献   

14.
降雨量和环境水分影响贡柑果实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调查2002-2007年降雨量对广东德庆山坡地和水田果园贡柑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全年降雨量特别是6-9月果实膨大期的降雨量与当年贡柑果实的单果重呈正相关;(2)在10-12月贡柑转色成熟期降雨量较小的年份,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糖量和含酸量大体上都高于同期雨量较大的年份;(3)水田园的贡柑单果重全部大于山地园,山地园贡柑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和总酸含量均高于水田园.与广东另一主栽品种沙糖桔相比,贡柑果实品质对10-12月降雨量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5.
以路易斯安那鸢尾为试材,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对铅(Pb)胁迫下路易斯安那鸢尾品种铅吸收量和非蛋白巯基(NPT)的变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路易斯安那鸢尾品种‘Professor Neil’对铅吸收和富集量相对较大且耐性最强。随着Pb浓度的升高,叶片、根状茎和根的Pb含量增加,增加量依次为根根状茎叶片。根在高浓度1 200mg/L Pb时达到最大,其含量为108 366mg/kg DW;根状茎在800mg/L Pb时达到最大,其含量为7 966mg/kg DW,呈先缓慢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叶片在高浓度800mg/L Pb时达到最大,其含量为4 011mg/kg DW。随着Pb浓度的升高,根系耐受指数(IT)逐渐下降,在Pb含量大于600mg/L后存在显著性差异。根至茎转移率(R/R)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800mg/L Pb处理时达到最大值10.02%。茎至叶转移率(R/L)呈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600mg/L Pb处理时达到最大值57.78%。Pb胁迫下随着0~600mg/L浓度的升高和1~7d的时间推移,GSH和Cys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并产生显著差异,尤其GSH起着重要的Pb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木材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热空气进行热处理,分析不同温度(140℃、160℃、180℃、200℃)对华北落叶松木材的力学性能和表面颜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力学性能方面,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木材的抗弯弹性模量(MOE)和抗弯强度(MOR)均降低,热处理温度越高降幅越大;而顺纹抗压强度(CS)先升高后降低,且热处理温度对抗弯强度影响比抗弯弹性模量大。在表面颜色方面,热处理材的明度值L*、红绿轴色品指数a*和黄蓝轴色品指数b*均小于未处理材,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呈逐渐降低趋势,热处理后木材表面颜色进一步变暗,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色相差ΔH*和总体色差ΔE*增加且增幅逐渐增大,但饱和度差ΔC*降低。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黄芩生育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年生黄芩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1年生黄芩产量和干物质分配的影响,以明确人工栽培黄芩最适种植密度。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植株茎高以及主茎分枝数的影响不显著;对茎粗和根长的影响较为明显,呈处理Ⅴ(株距20cm)处理Ⅳ(株距16cm)处理Ⅲ(株距12cm)处理Ⅱ(株距10cm)处理Ⅰ(株距5cm);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根变细,叉根数增多,根外观品质变差。一定范围内增大种植密度,黄芩群体单位面积根重、地上面积干重以及根冠比均明显提高,说明提高种植密度是增加黄芩产量的有效措施;单株根重和单株地上部分干重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表现为处理Ⅴ处理Ⅳ处理Ⅲ处理Ⅱ处理Ⅰ;种植密度对根、茎、叶黄酮量的影响表现为根部黄酮量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Ⅰ处理Ⅳ处理Ⅴ,茎部黄酮量处理Ⅲ处理Ⅱ处理Ⅰ处理Ⅳ处理Ⅴ,叶部黄酮量处理Ⅱ处理Ⅲ处理Ⅳ处理Ⅴ处理Ⅰ。人工种植黄芩适当密植,协调好个体与群体、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关系,促使器官物质合理分配,并最大程度的利用光、温、水、气、肥等自然环境条件,是黄芩获得高产优质最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9个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期定点观测的方法,研究了夏、秋、春季节及全年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对PM_(2.5)的削减率,分析了群落结构特征指标与绿地对PM_(2.5)削减率的相关性,以期为优化植物群落结构,提高城市绿地调控PM_(2.5)的功能提供定量参考。结果表明:稀树草坪对PM_(2.5)的净化能力显著低于林地,针阔混交林对PM_(2.5)的削减率大于阔叶林和针叶林;绿地对PM_(2.5)的削减率与林分乔木平均胸径呈显著负相关,与平均株高和冠幅呈不显著正相关;林分密度和郁闭度过大会导致林内ρ(PM_(2.5))升高。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高锌(Zn)胁迫下苹果砧木八棱海棠(Malus robusta Rehd.)Zn积累、分配及分子响应机制,以其8叶龄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进行不同浓度(4、25、50、100μmol·L~(-1))Zn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过量Zn胁迫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及Zn的积累与分配,随着Zn处理浓度的升高,八棱海棠幼苗根系中Zn含量显著高于茎和叶;富集系数(BAF)的增大和转运系数(TF)的减小都说明Zn在根系中大量积累,以减轻对地上部的伤害。根据对9个MTP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以及相关性分析,认为在高Zn胁迫下MTP基因的表达与植株内Zn含量有密切联系。MTP1在茎、叶中显著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MTPC2-like的相对表达量在4μmol·L~(-1) Zn处理下与根、茎、叶的Zn含量显著正相关,而在较高浓度Zn胁迫下相关性减弱,这说明MTP基因的表达具有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20.
以番茄品种"金冠5号"为试材,在人工气候箱对坐果后的番茄植株进行昼夜温差(DIF)处理,设置25℃日平均温度下5个昼夜温差水平,即-18℃(16/34,昼温/夜温,℃,以下同)、-12℃(19/31)、0℃(25/25)、+12℃(31/19)、+18℃(34/16),研究昼夜温差对番茄干物质分配在果期各阶段的影响,并构建综合了昼夜温差、辐射和热效应的干物质分配动态模拟模型。结果表明:与零昼夜温差处理相比,+12℃DIF使根和叶的干物质分配比例降低,茎和果实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18℃DIF使叶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而使果实干物质分配比例减少。而负昼夜温差使根、叶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茎、果实的干物质分配比例降低。不同昼夜温差处理下,根、茎、叶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均与坐果后的累积辐热积呈指数递减关系,而果实的干物质分配比例与坐果后的累积辐热积呈Logistic模型递增关系,通过拟合昼夜温差值与指数模型和Logistic模型参数的数量关系,得到昼夜温差对根、茎、叶、果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影响的模拟模型。经独立试验数据检验表明,模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