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樟子松人工林伐前人工更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军  孙忠愚 《林业科技》1997,22(3):20-21,30
1试验地概况第1组试验地面积为3.3hm2,设在北坡,坡度11°的山腹上。上层樟子松人工林1962年营造,林龄32年。从1979年开始共进行过3次抚育问伐,现每公顷保留800株,林分平均胸径19.9cm、平均树高14.8m、蓄积量179.328m3/hm3、郁闭度0.7。第2组试验地面积为2.0hm2,设在北坡,坡度13°的山腹上。上层樟子松人工林1962年营造。从1979年开始进行过3次抚育间伐,现每公顷保留875株,林分平均胸径为17.4cm、平均树高14.5m、蓄积量144.322m3/hm2、郁闲度0.8。对照区设在与第1组试验地同一山腹相同的樟子松人工林内,面积3.0hm2。…  相似文献   

2.
次生林冠下红松造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次生林冠下营造红松,应选择下阴坡、半阴坡的中下腹下缓坡、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地段,实行顶浆造林。栽植密度:郁闭度在0.4-0.6时,2000-3300株/hm^2,郁闭度0.3以下时,3300-4400株/hm^2;0.6以上为1500株/hm^2左右。幼林抚育要进行5a,造林10a进行透光抚育伐,20a左右伐除上层阔叶树时,保留具有培育前途的阔叶幼树,从而形成高稳产的阔叶红松林。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措施对尾巨桉生长的影响 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采用列区试验设计 ,设造林密度和追肥 2个因素 ,每个因素 6个水平 ,4次重复。密度因子作主区 ,追肥因子作副区 ,各个因素和各处理按随机区组排列。每个试验小区面积 0 .0 4hm2( 2 0 m× 2 0 m) ,共计 14 4个小区 ,连续 5 a观测。经过方差分析得出 ,造林试密度对林分平均高、平均胸径和蓄积量都有极显著的影响。在 6种参试密度中 ,造林密度越大 ,林分平均高、胸径越小 ,蓄积量越大 ;6种配方追肥对林分平均高影响不显著 ,对胸径和蓄积量生长影响显著 ;密度与追肥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在所有 36个列区试验组合中 ,按经济效益排列前 5名的密度和追肥最佳组合分别为 :2 2 2 2株· hm-2和每公顷施 N、P、K分别为 2 0 0、15 0、10 0 kg,1667株· hm-2和每公顷施 N、P、K分别为 30 0、2 0 0、2 0 0 kg;1667株· hm-2 和每公顷施 N、P、K分别为 2 0 0、15 0、10 0 kg;2 2 2 2株· hm-2 和每公顷施 N、P、K分别为 10 0、5 0、5 0 kg;12 5 0株· hm-2 和每公顷施 N、P、K分别为 2 0 0、15 0、10 0 kg。它们的蓄积量分别为 183.94、188.43、169.95、164 .33、163.0 3m3· hm-2 ;利润值分别为 14 977.44、14 965 .0 9、13832 .83、13785 .80和 13345 .18元· hm-2 。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杉木人工林林下更新技术,选择了一片32年生杉木林设置固定观测试验地,对其采用4种不同疏伐强度(每公顷保留株数分别为75株、150株、225株和300株)处理,随后采用1年生杉木实生苗在林冠下进行造林更新,形成复层林,同时设置对照(皆伐后造林更新形成单层林)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老杉木每公顷保留密度为75株、150株、225株和300株的林下杉木更新幼树的平均树高分别为对照的97.19%、94.94%、90.45%和84.83%,平均地径分别为对照的96.23%、109.12%、96.23%和80.82%。不同处理间的杉木更新幼树的地径生长有显著差异,在复层林中以杉木老树每公顷保留株数为105~135株处理的林下更新杉木生长为最好;但不同处理间的杉木更新幼树的树高生长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选在绥阳林业局双子林场23林班的1~4小班、5、6小班以及18林班的1小班。1~4小班林木组成为6柞、3桦、1椴,林内天然幼树有水曲柳、杨树、椴树,伐区清理时都均匀地予以保留。小班土壤为暗棕壤,上层厚度30cm,坡向东北,坡度为12°。采伐作业时上层林木均匀的保留0.4郁闭度,采伐后于当年秋天进行了暗穴整地,于1985年春造林。5、6小班未采伐,上层林分原始郁闭度为0.6,18林班1小班采伐后保留部闲度为0.2。2结果与分析2.1不同保留郁闭度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23林班1~4小班上层林木保留郁闭度为0.4,当年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6.
次生林林木空间结构等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项研究以红松幼树及其周围最近4株相邻木组成的小环境结构单元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相邻木、直射光、上层树种、草本和灌木等6个环境因子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本文对其中的光照条件、土壤腐殖质层厚度和相邻木等3个林木空间结构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可以用开敞度表达红松幼树对光环境条件的特殊要求。随着林木的生长,开敞度将不断减小。(2)深厚的土壤腐殖质层厚度(约20cm)有利于红松幼树的生长。(3)用混交度和角尺度分别代表相邻木种类及相对于红松幼树的方位,当M=0.5(中度混交),W=0.5(随机),即同种红松伴生且周围相邻木为随机分布时,对红松幼树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7.
刺槐林萌芽更新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县自1958年大量引种刺槐以来,现已有刺槐林15万亩。其中成林10万亩,疏林5万亩。为了探索采伐更新技术,1982年春进行了试验,结果如下:一、试验场地、方法和措施1、试验场地概况:试验地分设在平原和山地。平原区选在晏家屯公社王家庄大队的白马河南岸河滩地上,面积3.5亩;山地选在西皇村公社后马场大队庙西沟,面积50亩,分别进行了不同方法更新试验。王家庄试验地处于平原河滩上;土壤为冲积沙土。伐前林分郁闭度0.4,平均直径18厘米,平均高15米,树龄23年,分布均匀,1982年4月初皆伐。后马厂大队庙西沟南坡,海拔440米,坡度25°,土壤为坡积沙质壤土,林木平均直径14厘米,高7米,树龄22年,伐前每亩45株,分布比较均匀,1982年4月下旬采伐  相似文献   

8.
<正> 西黄村大队地处浅山区,有46.3公顷刺槐疏林,均为12年生。因为立地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不善,林木生长不良。于1978年冬在林业站的指导下,在第三号小班(双儿坡)对15.05公顷刺槐进行了萌芽更新试验。试验地的立地条件:半阳坡,片麻岩,土层10厘米,坡度10°,植被白草,分布均匀,盖度25%。原造林方法:鱼鳞坑整地,植苗。造林密度167株/亩。伐前(1978年冬)平均高度2.5米,基径10厘米,1978年冬采伐,刨除树疙瘩,不填土(翌年雨季回填)。更新后,1979年冬疏  相似文献   

9.
根据阔叶树与红松之间的关系,采用"径距法",找出适合红松幼树生长的径距比,即红阔平均距离为378~458cm,阔叶树公顷密度为356~237株.此密度即为适于红松正常生长的阔叶树密度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直播红松造林是加速营林生产建设的一项可取措施。它可节省圃地,节省育苗管理的人力、物力和费用。但如何做好幼苗期的除草保苗工作是关键一环。1988年一面山林场用40%莠去津(阿特拉津)进行小面积试验,取得较好效果。东丰县一面山林场于1986年春,在低质低产落叶松成林皆伐迹地上进行红松直播造林,密度为1×1.5米(每公顷6600株),苗龄3年时,平均高为7~8厘米,平均地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