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林钟 《植物医生》2002,15(6):31-32
冬小麦出现弱苗的原因很多 ,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弱苗 ,可以采取不同补救方法来解决。1 晚播弱苗小麦播种过晚 ,因气温渐低 ,幼苗生长慢 ,容易形成弱苗。这类麦苗越冬前主茎叶片小 ,分蘖及次生根少 ,叶片薄而狭长。补救应以中耕提温为主 ,促进麦苗健壮生长。也可适当追施速效氮肥。对地力较好 ,基肥较足 ,湿度合适的晚播弱苗主要是中耕 ,肥水管理宜在返青前进行 ,并适当控制用肥量 ,对缺肥麦田 ,应以促为主 ,促其健壮生长 ,返青后每 6 6 7m2 施 2 0~2 6kg速效氮肥。2 深播与过密弱苗播深在 7cm以上的麦苗 ,一般比正常苗迟 3~ 5d出苗 …  相似文献   

2.
南充市小麦条锈病流行成因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9-2003年,在四川省南充市对小麦条锈病的田间流行特点及影响病害流行主要因子进行系统调查明确,小麦品种抗锈性丧失是该市近年小麦条锈病流行的基础。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是该病流行的前提。适时化学防治是避免该病大区域流行的最有效手段。通过试验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南充市小麦条锈病1999年以来共16年的发生流行分析,明确了小麦条锈病在本市的发生流行趋势,即病害始见期越早,发生越重。其流行特点是在本地小麦条锈菌有两次传入侵染高峰期。第1次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对病害流行起着关键作用,在田间存在1~3个流行高峰期;近16年,条锈病有13年在全市偏重至大发生,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达81.25%,比1995年以前,重发频率高50百分点以上,轻发生只有2013年1年,仅占6.3%。说明条锈病已完全处于重发流行之态势。经对其成因探讨认为,导致本市近年小麦条锈病重发及流行的内因是品种抗条锈能力的降低或丧失。造成小麦品种抗性丧失的直接原因是条锈菌新生理小种致病性强,且已上升为主要小种,并继续保持为优势小种。暖冬和春季天气波动幅度大,雾、露日偏多直接造成了条锈病的大流行。  相似文献   

4.
乔体尚  乔伟 《植物保护》1995,21(4):18-20
1991~1994年采用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对871份小麦新品种(品系)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白粉性鉴定,筛选出中麦2号、农大015、京411、京837、吉华6号、晋麦30号、鲁麦14、晋麦32、冀麦30等9份农艺性状突出,抗病性好的品种(系)。这些材料抗病性稳定,有的已供育种部门作杂交亲本利用,有的已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其成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干旱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的观测发现:在干旱胁迫下,小麦有冷暖之分,被区分为冷型小麦和暖型小麦,其灌浆规律用Richards方程W=K(1+e^A Bt)^-1/N得到较好的拟合效果,籽粒增重遵循慢-快-慢的节律变化。冷型小麦与暖型小麦相比,表现出营养器官和籽粒发育较协调,灌浆持续时间长,活跃生长期长,尤其结实后期灌浆速率高的特点;它的饱满指数也明显高于暖型小麦。上述特点和其代谢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冷型小麦在叶片功能期、丙二醛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等方面均较优越。由此可见,在干旱条件下,冷型小麦在灌浆方面有明显优势,其规模的揭示可为抗旱材料的选择和抗旱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由于春季寒潮评动频繁,天气不稳定及部分农民盲目地自引弱冬性小麦品种等原因,近几年来乳山市小麦常遭受晚霜冻危害。小麦遭受晚霜冻后,轻者叶尖枯萎或变为黄白色,重者小麦抽穗后出现枯白穗或半截枯白穗,麦穗的枯白部分不能形成籽粒。为搞好小麦晚霜冻的防御和补救,现就乳山市小麦晚霜冻的问题谈谈以下认识。  相似文献   

7.
梓潼地处川西北盆周丘区 ,位于剑门山脉入川口 ,北依剑门山区 ,南临川中丘陵 ,是盆地西北部低山向丘陵、平坝的过渡地带 ,县内海拔 4 13— 5 75—911.6m ,来自甘肃陇南及甘孜、阿坝、凉山 3州高海拔麦区的小麦条锈病菌 ,随西北风进入四川盆地 ,在此形成第 1沉降区。而梓潼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冬暖、春早 ,无霜期长 ,冬无严寒 ,11,12 ,1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 12℃ ,8℃ ,5 .5℃左右 ,冬季降雨量 18mm左右 ,极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扩展和蔓延。使梓潼不仅成为透视四川盆地小麦条锈病疫情的重要窗口 ,更是四川盆地冬、春条锈病扩散…  相似文献   

8.
杨芳萍 《植物保护》2000,26(5):20-21
利用田间积水诱发供试春小麦品种 (系 )发病 ,分析供试春小麦对小麦霜霉病的抗病性反应。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 (系 )在分蘖期、成穗期及成熟期等阶段对小麦霜霉病的抗性反应均有一定的差异 ,特别在产量方面更为明显 ,一般减产1.26%~39.58%。  相似文献   

9.
稻瘿蚊(Pachydiplosis oryzaeWood Mason)在贺州市自20世纪80年代末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后,曾猖獗为害10多年,90年代其发生程度一直处于中等偏重至大发生[1]。但进入21世纪以来,稻瘿蚊发生为害程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年中等偏重发生,2002年中等发生,2005年轻发生,全市发生面积仅1 987hm2。1近10a稻瘿蚊发生演变趋势1996~1998年贺州市稻瘿蚊发生程度均达到大发生,发生面积分别为45 300hm2、46 500hm2、44 700hm2,占晚稻播种面积的90%以上,若不防治预计损失产量28 100t、32 800t、36 600t;1999年和2000年发生程度为中等偏重,发生面积…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生理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多穗型、中穗型、大穗型3种类型9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高产小麦的产量性状及其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在关中灌区生产条件下3种类型品种都能获得高产,但中德型和大穗型具有更大的产量潜力;与丰产品种相比,高产品种籽粒灌浆期的叶面积系数(LAI)、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Chl)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等几个重要生理指标均表现出明显优势,叶功能期持续期长、净光合速率高而衰减速率慢是高产品种籽粒产量高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1.
黑河流域上游水沙输移趋势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条锈菌越夏调查发现,小麦条锈菌耐高温性增强,越夏海拔下限有所降低。本研究通过在高温(21±0.2)℃条件下接种,评价了119个来自四川省的条锈菌菌株耐高温性,并构建了耐高温菌株SC-PX1-4-3萌发夏孢子的cDNA文库。结果发现来自四川的条锈菌群体中耐高温菌株占35.3%,主要分布在成都市、凉山市、简阳市和广元市。夏孢子萌发率统计分析表明,耐高温菌株在高温条件下比温度敏感菌株具有更高的萌发率。采用SMART技术构建了耐高温菌株萌发夏孢子cDNA文库,库容为2.1×106cfu,插入片段平均多大于1.0kb。本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四川省小麦条锈菌群体中耐高温菌株组成和分布区域,不同菌株在夏孢子萌发阶段对高温的耐受性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条锈菌耐高温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引进国外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性鉴定及其利用价值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 900份国外小麦种质资源及生产品种N.Strampelli和里勃留拉的抗条锈性进行了多年连续鉴定,筛选出条锈免疫材料18份,高抗条锈且优质的材料9份。鉴定结果表明,CMT.Du-2、CMT.Du-4、CMT.Du-5、CMT.Du-6、CMT.Du-7、CMT.Du-8、CMT.Du-9等7个持久抗条锈材料的抗性表现稳定,N.Strampelli和里勃留拉表现不同的抗病特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四低”资源数量占农业后备资源总量的76.3%,因而今后农业开发的重点应以改造“四低”资源为主,即应在资源深度开发上下功夫。本文在分析我国“四低”资源数量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成因及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5.
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国义  汪以 《植物检疫》1999,13(3):28-29
小麦全蚀病是由禾顶囊壳菌Gaeumannomycesgraminis引起的病害,是我省补充植物检疫对象之一。受侵小麦常因种子根、地下茎及次生根受侵害腐解而导致植株矮小、粒小、千粒重下降,有的后期形成枯孕、枯白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5...  相似文献   

16.
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抗病性试验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对13个小麦品种在自然发病情况下进行抗条锈病试验,结果表明,对小麦条锈病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淮麦17、96.23粉质、云杂3号、繁19、宜麦1号,其中96-23粉质、宜麦1号的产量较高,繁19、淮麦17的产量居中;对小麦条锈病表现为耐病的品种有川麦107、楚麦3号,且产量较高.绵阳19、白粒5号对小麦条锈病高度摩病.  相似文献   

17.
小麦纹枯病(Rhizoctoniacerealis)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病害。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高产品种的推广和水、肥、密度的增加,危害日趋严重。山东省1991年发病率高达78.3%,一般病田造成减产9%~10%左右,严重地块可达85%以上。一、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及危害小麦纹枯病菌的寄主范围广,除侵染小麦以外,还可侵染玉米、水稻、谷子、高梁等多种作物和狗尾草、蟋蟀草、马唐、稗草等禾本科杂草。该病的病原菌主要是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中的第一菌丝融合组(CAG—1…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区小麦白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代前 ,上海地区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一般都很轻 ,从未列入防治对象。自 1972年在局部地区发现白粉病较重危害后 ,以后每年都有白粉病发生 ,且逐渐加重。 90年代起几乎每年都中等以上发生。1 小麦品种演变与白粉病发生关系密切上海地区小麦的主栽品种 ,从解放初到 1971年的 2 0多年中 ,以茧子头、菜籽黄、矮粒多等农家小麦品种为主。白粉病虽然年年都有发生 ,但发生程度均很轻 ,对小麦产量基本无影响。从 1975年起 ,扬麦系统小麦品种取代了当地农家品种。从扬麦 1、2、3、5、7、9号 ,直到如今种植扬麦 158,这些品种与白粉病在本地从次要病…  相似文献   

19.
小麦纹枯病是近几年来在小麦生产上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已逐步上升为小麦上的主要病害,其为害同水稻纹枯病一样,具有发病快,为害重的特点,严重时中心病团出现死穗。从1996年开始,小麦纹枯病在我县小麦生产中逐步蔓延,1997年调查25块田,平均病株率为3...  相似文献   

20.
利用40个鉴别寄主对河南省5个小麦产区的44个单孢子堆纯化分离的小麦白粉病菌进行毒性鉴定分析,并采用多基因家系法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供试群体对Pm8、Pm1、Pm3a、Pm3b、Pm3c、Pm3f、Pm3e、Pm5、Pm6、Pm7、Pm17、Pm19、Pm34等抗病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达到90%以上,已不能再作为抗源利用;对Pm12、Pm16、Pm21、Pm18、Pm2、Pm2+6、Pm2+MLD、Pm5(Mli)、Pm23、Pm30、Pm4a等基因的毒性频率低于15%,仍可以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河南省的小麦白粉病菌存在地理之间的差异,同时病菌在地区之间有自西南向东北/东方向的传播。表明省内群体中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