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论甘肃河西走廊草原退化与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肃河西走廊自然气候旱化、人为盲目开垦和不合理利用等双重作用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系统结构失调、草原生态功能衰退、制约了当地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密切相关性入手,揭示和分析了甘肃河西走廊草原生态现状、生态变化的趋势及其草原退化成因。提出推动草原管理创新、合理保护和利用草原、加快草原退化治理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2010年10月国务院作出决定,在全国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中央财政连续5年每年投入134亿元。这是国家做出的保护草原生态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内蒙古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一件大事、喜事,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对于全面提升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尽快扭转草原持续退化的被动局面,进一步提高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草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分析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保护现状,发现目前存在天然草场退化严重、草场利用不合理、超载加速草场退化等问题,要强化宣传转变观念、科学规划为草原生态建设提供基础、持续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做好草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新农业》2011,(12):8-8
近期,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在全国草原监理工作会议上指出,草原保护建设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但面临的挑战也异常严峻,保护草原,实现人与草原和谐发展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一是草原总体退化仍在持续。全国约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退化,草原生产能力严重下降,有些草原完全丧失生产能力,季节性和永久性裸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草原生态功能弱化,加剧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草原是中国第一大生态系统,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过渡的利用和水土开发,使得中国草原严重退化,草原鼠害及沙尘暴频发。2000年以后,国家先后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项目,以遏制天然草原退化,恢复草原生态结构和功能。但在中国草原的管理和保护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现行政策利弊的基础上,提出了草原可持续管理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仓央加措  德央 《乡村科技》2023,(17):122-124
草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及甘肃省等地)。草原是我国生态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且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阐述开展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做好植被恢复工作、建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强对畜牧业的监管及加强草原生态监督等。  相似文献   

7.
草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我国草原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原是我国的主体生态系统之一,发挥着重要的服务功能。近年来,我国在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一些地方对草原不合理、超负荷的开发利用,仍然导致草原退化严重,影响我国生态安全。从支持地球生命、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阐述了草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分析了在草原资源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8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国家启动实施了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青海省牧区草原实现以草定畜、草畜平衡、草地生态退化的趋势得到缓解,草地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为了巩l古1草原生态保护,达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牧”的目标,要加强饲料种植和加工基地建设,增加畜牧业基础设施,发展半舍饲、舍饲圈养和规模养殖,实现生态有效保护,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阐明了阿坝州天然草原退化后的生态危机表现,分析了产生危机的原因,利用保护生物学的方法,提出了草原生态恢复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天津农业科学》2017,(6):61-63
随着草地退化的日益加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从2011年开始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法,分析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效果,提出了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过程中,加强对草场的监管力度、牧区综合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各项资金投入,提高牧民补贴,进一步促进牧民执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积极性等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机制的对策建议,以支持与鼓励草原地区更多承担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责任,希望能够为政府制订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一些可供参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记载了亚热带山区不同海拔高度:(1)草地植物生物量的季节动态;(2)草群地上部现存量和生长量的逐月动态;(3)牧草的再生性;(4)草地抗土壤浸蚀的能力及对放牧的适应等。这些资料有利于山地草地的合理利用和正确决定草地的利用制度和方法,从而实现亚热带山地草地在适度利用的同时,保持其生态平衡。这项研究也从草地生态经济领域为亚热带山区的良性生态设计提供了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后的退化草原植被群落特征,研究退化草原生态环境恢复情况,为乌鲁木齐市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取乌鲁木齐市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的天然草地为对象,对不同恢复年限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的植被长势变化及植物群落平均高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等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退化草地在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特征的变化。【结果】(1)实施草原补奖政策后,恢复5 a后较恢复1 a,恢复8 a较恢复5 a草原植物长势明显变好。(2)禁牧区不同草地类型的植被盖度、高度和生物量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草畜平衡区不同草地类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恢复8 a时出现下降趋势,这可能与2018年乌鲁木齐市降雨量较低有关。【结论】通过实施禁牧和草畜平衡,乌鲁木齐市草地退化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和改善,在政策实施8 a后草地植被恢复较好,但不同草地类型的变化有所差异,需继续加强草地资源监测。  相似文献   

13.
围栏、草原荒漠化与放牧制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围栏措施和制度因素对草原的沙化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围封不利用的草地并未达到顶极群落,反而使草地植物结构趋向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生态系统呈现退化现象.围封不利用的草地,往往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最终还会导致生物产量的下降.从放牧制度来看,由于游牧变为定居、不合理的围栏、不合理的引种(改良)导致荒漠化以及开垦草原加速了草原荒漠化.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挖掘草原生产潜力的途径、技术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侯向阳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6):3229-3238
草原是中国第一大陆地生态系统,面积近4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1.7%,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的重要资源,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带。然而,由于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中国草原面临严峻的生态退化、植被生产力衰减、草畜矛盾突出、畜产品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生态和生产功能均严重下降,成为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约性区域之一。系统地、可持续地挖掘草原生产潜力,有效提升草原生态和生产功能,是加强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加速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挖掘草原生产潜力主要有三方面途径,一是进行退化草原恢复,提高草原生产力;二是进行旱作栽培草地建设;三是发展高效草业。针对不同类型退化草原,采取自然恢复、优化利用、人为改良等改良与恢复措施,可加速退化草原恢复进程,并提高退化草原生产力20%—30%甚至40%—50%。在半干旱区由于水土资源的限制,应重点发展以粮改饲为主的旱作栽培草地,以挖掘本土牧草优异资源为主,选育和扩繁抗旱、抗寒、耐牧型牧草品种,研发和应用旱作草地栽培技术、收获加工技术、土壤保育及耐旱材料等,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旱作栽培生产效率,可提高生产力2—3倍。在区域水资源条件较好且综合平衡的基础上,适度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人工草地,如按提高生产力10—20倍计,每年可增加饲草1.5×10~7—3×10~7 t,可解决2×10~6—4×10~6 hm~2草地的优质饲草的生产问题。为保障可持续挖掘草原生产潜力,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一是发挥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长效驱动作用,紧紧把握推进方式转变,在草畜平衡的范畴中鼓励草地优化利用,以不断挖掘政策效益和可持续挖掘草地的第一性生产潜力和第二性生产力;二是建议和实施可持续挖掘草原生产潜力研发计划行动。重点开展天然草原饲草生产力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半农半牧区高效草牧业技术模式和示范,突破生产饲草生产土地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技术、水土生物等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制约草畜结合的饲草质量差、调制利用差、转化效率差的技术难题,综合提高饲草转化利用效率。三是建立不同类型区现代草业大示范区。针对不同草地类型的特点和面积进行战略布局,建立区域性的大示范区,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实现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四是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完善市场体系,鼓励建立多元主体综合体形式运作市场,助推草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典型草原,由于过度放牧利用,绝大部分草原处于退化状态.为了使退化草原得到较好的恢复,以锡林郭勒盟白音锡勒牧场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在不同起始状态下的草原群落,经过6a的自然恢复,其各自的群落组成,地上生物量及共有种的植株高度、节间长、叶长、叶宽,土壤紧实度和容重.结果表明:1)不同放牧率的植物群落,经过6a的禁牧恢复,群落类型发生了变化且群落趋于一致.2)当放牧率SR≤5.33羊/hm2(SR4)时,演替起始状态对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恢复没有影响;当放牧率SR>5.33羊/hm2时,演替起始状态对草原群落地上生物量的恢复产生影响,其结果是导致当前生物量降低,不利于草原的恢复.3)不同放牧率植物群落的植物个体特征趋于一致,“个体小型化”现象消失.同时,也说明群落恢复演替的起点不同,正常化的时间没有太大的变化.4)不同放牧率植物群落的土壤紧实度和容重经过6a的禁牧恢复,没有得到完全恢复,但均达到一致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China has almost 400 Mhm2 of grasslands, 90% of which is considered degraded to varying degrees, on which 16 million herders depend for their livelihoods and many more indirectly, along the value-adding chain. Since 1950, average stocking rates across China have increased 4-fold. National policies have focused over recent decades on finding ways to rehabilitate the degraded grasslands, to sustain livestock production from them, and to improve the livelihoods of herder households, who are among the poorest people in China. A large collaborative program commenced in the early 2000s to help find solutions to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grasslands. This paper summarizes key findings of many research projects, identifies where knowledge is weak and argues that the successful rehabilitation of grasslands will also require policies that provide incentives and support for herders as they move from a focus on survival to a focus on production of higher quality products, for which consumers are increasingly willing to pay. A key focus is to emphasize the improvement of animal production per head. When this is done, it naturally leads to lower stocking rates, which in turn provides the opportunities for grasslands to recover. Across a range of experiments, farm demonstrations and analyses using models, in Inner Mongolia and Gansu, a consistent result has been that a 50% reduction in stocking rates, improves net household income and starts the process of grassland rehabilitation. Rather than focusing on stocking rates, better management of grasslands could be achieved by maintaining the grasslands above critical values for herbage mass, values that help optimize botanical composition, reduce soil erosion, optimize animal growth rates and aid ecosystem functions. Managing to critical values for herbage mass is likely to be more effective than efforts to calculate sustainable stocking rates. An early summer rest is valuable for aiding grassland rehabilitation and summer productivity, but a total grazing ban (typically for 5 years) may not achieve its aims as evidence shows it may take 10–15 years to achieve a better grassland state. Less-desirable plant species often increase in degraded grasslands that are rested and grazing can help manage those species. Surveys of herders indicate they have very mixed views on the benefits of total grazing bans that are unlikely to rehabilitate grasslands to an ideal botanical composition. The current objective is to work with grasslands that herders now have and optimize the existing composition. Grazing grasslands in winter results primarily in weight loss by animals and there is now evidence of how winter grazing reduces grassland growth in the next summer. It is better to keep animals in well-built sheds and feed them better, improved feeding through the cold months is required. In addi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results from national programs designed to improve grasslands, it will be important to train herders as they move from survival to production, to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better markets for their livestock products, to devise better financial support for herder businesses and to revise land tenure arrangements so that herders can expand the area of land they graze on better terms than apply at present.  相似文献   

17.
【背景】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其中草甸草原处于森林向草原过渡地带,在我国温性草甸草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自然再生资源。且内蒙古草原在我国温性草甸草原所占比例最大,其中大部分是放牧场。放牧是人类影响草地生态系统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过度的放牧会导致草原群落发生逆行演替,草地的生产性能不断降低,从而限制了草地畜牧业的稳定发展。【目的】 全面准确及时地评估放牧场退化状况,为维护和促进草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支持。【方法】 通过总结草地放牧场退化演替规律及驱动机制,采用层次分析、专家调查以及比较矩阵分析方法,构建了内蒙古草甸草原放牧场退化指标体系,包括地上生物量、盖度、平均高度、植物种数、枯落物量、退化指示植物比例、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共8个指标。基于评估综合指数模型的建立,提出对照基准指标的参数,利用定量评估的综合指数反映草甸草原放牧场退化的整体状况。同时,探讨和研究了内蒙古草甸草原放牧场退化定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技术方法,以呼伦贝尔谢尔塔拉控制放牧试验为基础,对该方法进行了评估验证。【结果】 研究得出内蒙古草甸草原放牧场评价指标体系的8项指标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地上生物量、盖度、平均高度、退化指示植物比例、植物种数、枯落物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容重增加比例。草甸草原退化分级可以分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4个等级,当放牧等于零或很轻的放牧状态时草地属于未退化草地范围。当放牧为90%以上时草原属于重度退化草地范围。【结论】 基于上述研究,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更长时期的探讨,对基准参考值做进一步的完善和更新,对放牧场退化评估指标体系更加完善和成熟有利,可以为放牧场退化定量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野生动植物资源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源之一,对我国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与 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使我国森林与草原锐减,湿地退化, 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加大,给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尤其是濒危物种受到严 重威胁。对此,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濒危物种的管理尤为重要,可以促进野生动植物健康生 长和一些濒危物种种群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立中国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魏琦  侯向阳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8):3719-3726
生态补偿是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要环境经济政策。如何建立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国内外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具有长期挑战性的课题,关系着补偿政策的方向和重点、政策实施的效果和效率、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永续性的关键问题。草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生物多样性保存中心、生态安全屏障和食物安全的接续地,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已初步建立,投资规模和覆盖面均较大,并已取得明显成效,但草原生态环境“局部好转、总体恶化”的形势仍然没有根本转变。因此,探讨和建立公平性和长效性相结合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是协调草原资源的多重功能、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多赢”、确保草原资源保护利用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生态补偿概念、理论和长效机制发展趋势的分析,阐述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牧民致富中的必要性。通过对不同草原区域实施草原生态补偿进行实地调研、对牧户固有的生产决策行为对草原生态补偿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及对中国当前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分析,认为目前草原生态补偿存在如下主要问题:长期欠账,草原生态治理难度巨大;草原生态投入少、周期短,保护成果尚难以得到有效巩固;牧民存在心理载畜率和超载惯性,对生态补偿减畜产生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进一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延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期限;增加草原生态补奖经费;实行多样化的适应性减畜模式;大力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经营模式和加强草原畜牧业制度保障体系。旨在为中国脆弱性生态资源的科学保护和草原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20.
德钦县草地利用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青  罗胜红  任健  马向丽 《农技服务》2012,29(6):750-751,753
介绍了德钦县草地利用现状,分析了造成草地退化的原因,针对这些因素,从草地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退牧还草工程、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等方面提出德钦县草地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