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不同浸泡温度、环境温度、基质及块茎大小的处理对油莎豆块茎萌发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不同来源地的油莎豆块茎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结果表明:35℃温水浸种,有效改善了油莎豆块茎的透水性,并显著提高块茎萌发率;环境温度为35~42℃时,有利于油莎豆块茎发芽,20℃以下的低温不利于块茎的萌发;透气性较好的沙壤土适宜油莎豆的种植,而黏质壤土则相反;在选种育苗时,应优选大粒饱满的油莎豆块茎用于催芽育苗;此外引种我国不同地区的油莎豆品种幼苗长势与地理纬度无相关规律.据上述试验结果,并结合我国海南省的环境条件,应尽快在海南进行油莎豆的南繁育种及栽培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油莎豆块茎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浸泡温度、环境温度、基质及块茎大小的处理对油莎豆块茎萌发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不同来源地的油莎豆块茎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结果表明:35 ℃温水浸种,有效改善了油莎豆块茎的透水性,并显著提高块茎萌发率;环境温度为35~42 ℃时,有利于油莎豆块茎发芽,20 ℃以下的低温不利于块茎的萌发;透气性较好的沙壤土适宜油莎豆的种植,而黏质壤土则相反;在选种育苗时,应优选大粒饱满的油莎豆块茎用于催芽育苗;此外引种我国不同地区的油莎豆品种幼苗长势与地理纬度无相关规律。据上述试验结果,并结合我国海南省的环境条件,应尽快在海南进行油莎豆的南繁育种及栽培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是一种粮油饲兼用、综合利用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其地下块茎富含油脂、淀粉、糖、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地上茎叶可作为畜禽优质饲草。作为一种原产于沙漠地区的多用途作物,油莎豆具有适应性广、生物产量大、高附加值等特性,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我国丰富的沙地等边际土地资源为油莎豆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油莎豆产业基础已经形成,产业链条基本具备,发展前景广阔。本文概述了油莎豆特性与用途、研究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油莎豆产业发展潜力和存在问题,提出了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油莎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14个不同地理来源的油莎豆品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油莎豆DNA快速提取方法;以SRAP反应体系中DNA模板量、Mg2+浓度和引物浓度3个因子分别设置3个水平,共配制27个反应体系,对油莎豆SRAP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改良CTAB法可获得较高质量的DNA,参试材料的A260/A280介于1.70~1.98;在...  相似文献   

5.
采用先湿法脱皮再干燥的方式可以简化油莎豆榨油前工序,提高榨油效率。为探究最适合的干燥工艺,本文以湿法脱皮油莎豆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薄层热风干燥特性,对比分析不同干燥工艺下脱皮油莎豆品质及所制取油脂的品质变化规律,以期为油莎豆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持。本实验分别将油莎豆在自然干燥以及热风温度为50℃、60℃、70℃,风速0.8 m/s条件下进行干燥,再测定油莎豆的色泽、硬度、复水性以及脱皮油莎豆所制取油脂的品质。实验结果显示,样品干燥后亮度值、泛红度降低,硬度升高;热风50℃样品复水性最好,自然干燥次之,热风70℃下样品复水性最差;热风干燥条件下,随着风温的升高,所制得的油莎豆油的酸价及过氧化值均呈增加趋势,但是远低于国家标准中对食用植物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油莎豆块茎在种植过程中萌发较慢的问题,以A2、中油莎1号和内蒙古大粒(ND)为材料,通过对3个油莎豆品种的浸种条件、消毒方式以及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筛选,探究油莎豆块茎的最佳消毒方法及最优萌发条件。结果表明:在75%酒精3 min、氯气16 h时消毒效果最好;3个品种均在35℃浸泡3 d时萌发率最高,分别为58.33%、51.67%和43.33%;A2和中油莎1号均在MS+1.0 mg/L 6-BA+0.5 mg/L NAA的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分别为70.00%和63.33%;内蒙古大粒在MS+0.5 mg/L 6-BA+0.2 mg/L NAA的培养基上萌发率最高,为55.00%。6-BA对块茎的萌发有显著作用,但随着浓度升高对块茎的萌发由促进转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油莎豆以其适应性广、产量和含油量高而成为我国的新型油料作物.为解析油莎豆的遗传基础,服务于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采用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构建了油莎豆高质量的全长转录组,混合样本的组织来源包括块茎、匍匐茎、根、芽、叶片、叶鞘、花、花茎等.研究基于23.20 Gb高质量的原始数据提取获得环形一致序列319568条,其平均长度...  相似文献   

8.
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 L.),又称虎坚果,沙草科莎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油莎豆具有适应性广、生长期短、生物量大、含油量高等优势特性。油莎豆茎叶可做青贮饲料,块茎可生吃或熟吃,此外,油莎豆还可用来榨油,榨油后的油饼可用来做饲料。因此油莎豆作为一种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新兴农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为了深入了解油莎豆,促进油莎豆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和研究,本文综述了油莎豆中油脂、蛋白和多糖等主要营养成分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油莎豆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和保肝等生理功能,并就其市场规模和科学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大粒油莎豆引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油莎豆是一种抗逆性强而又高产稳产的作物。块茎含有丰富的脂肪,含油率达20%以上,并含有一定数量的糖及淀粉,是比较理想的食用油植物。油粕还可以制糖、酿酒、制糕点;酒糟、糖渣又是家畜的好铜料。十多年来我省油莎豆种植面积逐年有所扩大,但是由于普通油莎豆块茎小,大面积种植有困难,影响了群众种  相似文献   

10.
新型植物油莎豆DNA提取与SRAP体系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个不同地理来源的油莎豆品系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油莎豆DNA快速提取方法;以SRAP反应体系中DNA模板量、Mg2+浓度和引物浓度3个因子分别设置3个水平,共配制27个反应体系,对油莎豆SRAP反应体系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改良CTAB法可获得较高质量的DNA,参试材料的A260/A280介于1.70~1.98;在27个SRAP反应体系(15μL)中,最优反应体系为DNA模板25ng、Mg2+1.5mmol/L、引物浓度1μmol/L、dNTPs 0.3mmol/L和Taq酶1U,可扩增出清晰稳定的多态性条带。  相似文献   

11.
不同窖藏条件下马铃薯块茎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克新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4种不同窖藏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中干物质、淀粉、还原糖、Vc、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窖藏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中干物质、淀粉、还原糖、Vc、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相同,但变化幅度不同。窖内平均温度越高,湿度越小,块茎干物质、Vc、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幅度越大,而淀粉含量降低幅度与还原糖增加幅度越小;反之,窖内平均温度越低,湿度越大,块茎干物质、Vc、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幅度越小,淀粉含量降低幅度与还原糖含量增加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1982~1987年的连续试验,总计获得了4组600多对相关数据,论证了马铃薯高淀粉育种实生苗和无性世代比重间的相关性,从而说明了在实生苗世代进行高淀粉材料筛选的可靠性;并认为在实生苗世代测定和筛选高淀粉材料的株系系统测定法,是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氮素形态与马铃薯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对马铃薯块茎硝酸盐含量、淀粉、蛋白质及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内硝酸盐含量从块茎形成期到成熟收获期是逐渐降低的。使用铵态氮肥并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可以显著地抑制马铃薯块茎硝酸盐的积累;与硝酸盐含量变化相似,从块茎形成期到收获期蛋白质含量也逐渐降低,不同氮素形态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铵态氮添加双氰胺处理可降低块茎还原糖含量。虽然马铃薯被认为是喜硝作物,但本研究表明,不同氮素形态处理不仅没有造成马铃薯产量的显著差异,而且块茎内淀粉含量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一种在实生苗世代准确测定和筛选高淀粉材料的有效方法——株系系统测定筛选法.此法通过对实生苗单株块茎淀粉含量的系统测定和统计,得到单株块茎淀粉含量的平均数、变异幅度和上下限,最后以所得数据的综合分析结果作为依据,准确筛选高淀粉材料.连续几年的试验结果证明这种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Tubers showed changes in their nutritional value cau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plants with the insecticide deltamethrin. The level of starch was increased in comparison with control tubers; but the amylose percentage was not affected. In contrast, the total protein content decreased in tubers from treated plants, whereas free amino acids level and ascorbic acid content increas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nges in the tubers caused by the treatment of potato plants with deltamethrin did not adversely affect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the progeny tubers.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高淀粉品种晋薯2号、中淀粉品种内薯3号和低淀粉品种紫花白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小区试验,在生育期间从还原糖和可溶性糖的代谢与块茎淀粉含量积累变化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其结果:(1)块茎淀粉含量的积累变化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做为马铃薯高淀粉育种早期选择和品质预测的重要生理指标;(2)块茎淀粉含量积累变化与叶片还原糖含量变化呈正相关,故叶片还原糖含量亦可做为马铃薯高淀粉育种早期选择和品质预测的生理指标;(3)块茎淀粉含量积累变化与茎秆、块茎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变化相关性不强,但生育后期与茎秆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Starch and pulp were isolated from three cultivars of potato tubers grown in four localities. The starch content in the pulp was determined by an enzymatic method which is shown to be more accurate than a polarimetric method. On an average, 94% of the starch was isolated and 5% remained in the pulp. The change in low-molecular weight carbohydrates in the potato tubers during storage for 2, 4, 7 and 11 weeks at 9 C was studied. Generally there was an increase of sucrose, glucose, fructose andmyo-inositol during the first 2–4 weeks of storage, followed by a diminishing decrease.  相似文献   

18.
以内薯7号和克新1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品种3个施肥处理二裂式裂区试验设计,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测定,对生育期间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与叶片、茎秆干物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在块茎形成时便表现出品种特性;块茎淀粉含量与叶片、茎秆干物率呈显著正相关;增施肥料可降低茎秆干物率和块茎淀粉含量,影响马铃薯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9.
全生育期中,马铃薯丰产群体和一般群体植株叶片和茎秆的淀粉含量日变化趋势相同,呈昼高夜低的抛物线形的变化。两群体植株块茎淀粉含量的日变化,在生育前期和后期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夜高昼低,而块茎增长期,由于丰产群体块茎夜间增长非常迅速,而出现夜间低峰现象。整个生育期间两群体块茎淀粉含量高于叶片和茎秆,并均随生育期的推移而逐渐增加,但丰产群体始终低于一般群体。前期叶片淀粉含量高于茎秆,后期茎秆和叶片含量相近。茎秆既是马铃薯的支撑和运输器官,也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辅助器官。  相似文献   

20.
The carbohydrate fractions, protein and lipid contents of two cultivars of potato namely, Irish Cobbler and Red Pontiac, were altered quantitatively by Rhizopus oryzae during the 10-day incubation period. Glucose content increased during the incubation period for both healthy and inoculated tubers. Starch, maltose, sucrose, protein and lipid contents decreased more rapidly in inoculated tubers than in healthy tubers in both cultivars. The depletion in starch and protein in the infected tubers appeared to be greater for Irish Cobbler than in Red Pontiac; decreases for other constituents seemed fairly compar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