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工饲养白枕鹤繁殖期行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笼养白枕鹤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结果表明笼养白枕鹤繁殖期行为日活动节律依次为休息(32.15%)、取食(30.02%)、理羽(12.92%)、警戒(12.14%)、游走(8.86%)、繁殖(3.90%),另外,繁殖期的不同时期、不同性别其行为时间分配都存在一定差异。人为干扰,邻近笼舍内东方白鹤的干扰,以及外界噪音的干扰对笼养白枕鹤繁殖期行为影响十分显著。同时气候条件以及温度变化对笼养白枕鹤总体行为亦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产蛋高峰期蛋鸡代谢能需要量,试验选择220只24周龄尼克粉鸡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代谢能水平为10.07,10.63,10.91,11.41,11.78 MJ/kg的日粮。结果表明:在试验前期(25~38周)、后期(39~51周)和全期(25~51周)随着日粮代谢能水平的升高,各组蛋重、产蛋率、产蛋量、能量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采食量、料蛋比逐渐降低;随着日粮代谢能水平的升高蛋鸡增重有增加的趋势,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在10.07~11.78 MJ/kg能量浓度范围内,提高日粮能量水平可以降低蛋鸡采食量和料蛋比,但对能量采食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选用5-6龄黄粉虫,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设三个处理组(Ⅰ:白三叶组,Ⅱ:苜蓿组,Ⅲ:小麦麸对照组),每处理三个重复,每重复1500头虫,研究黄粉虫对白三叶干草、苜蓿干草及小麦麸的采食量及对其营养成分的表观存留率。结果表明,Ⅰ组的采食量高于Ⅲ组(P〈0.05),Ⅱ组采食量很低,约为Ⅲ组的1/4;除磷以外,白三叶的营养成分表观存留率及代谢能均低于小麦麸(P〈0.01/0.05);除粗灰分、无氮浸出物外,苜蓿的营养成分表观存留率及代谢能均高于(P〈0.01/0.05)或相当于(P〉0.05)小麦麸的水平;白三叶、苜蓿的氮表观存留率为50.28%、67.29%;白三叶、苜蓿的黄粉虫表观代谢能为11.4%、14.56%。  相似文献   

4.
圈养金钱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液指标是反映动物生理机能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了解和掌握圈养金钱豹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了56头次金钱豹的40项血液生理生化值,并按年龄和性别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显示,血清磷(P)成体金钱豹雌雄间雌性LYMPH、ALB、P高于雄性,差异显著(P<0.05),雌性MO GR、BUN低于雄性,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亚成体金钱豹雌雄性之间,雌性CK、AST高于雄性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雌性P/O低于雄性差异显著(P<0.05);成体金钱豹雄性与亚成体雄性之间亚成体RBC、LYMPH、Ca、P/O、ALP、P高于成体,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亚成体WBC、PMN、GLB、ALT、TP、AST低于成体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成体金钱豹雌性与亚成体雌性之间,亚成体ALB、VLDL、Ca、A/G、ALP、P/O、P高于成体,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亚成体TP、GLB、AST低于成体,差异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说明了建立金钱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日粮组成对成年牦牛消化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拔3980m的果洛州大武乡对3头成年牦牛饲喂3种不同的日粮,按3×3拉丁方设计安排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1)随日粮中精料比例的增加,粗蛋白的消化率逐渐升高,而其它各营养成分的消化率则逐渐降低,且日粮粗蛋白、粗灰分和能量消化率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干物质和有机物质消化率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2)能量代谢率和消化能转化为代谢能的效率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且其平均转化效率为0.77;(3)钙、磷食入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磷存留量随日粮中精料比例的增加而增加;钙存留量在B日粮下最大,B日粮显著高于A和C日粮。  相似文献   

6.
甜味剂和香味剂对仔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0头体重7~8kg断乳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Ⅱ组(甜味剂组)饲喂基础日粮添加喷雾干燥型甜味剂;Ⅲ组(香味剂组)饲喂基础日粮添加乳香型香味剂。结果:试验第7d时,Ⅱ组的日采食量和日增重分别比Ⅰ组提高10.07%和18.03%,料重比下降7.21%(P〈0.01);Ⅲ组日采食量比Ⅰ组提高3.91%(P〈0.05),Ⅲ组的日增重和料重比与Ⅰ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第7~14d,Ⅱ、Ⅲ组的日采食量、日增重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其中Ⅱ组的日采食量、日增重分别提高2.30%、6.53%,Ⅲ组的日采食量、日增重分别提高2.87%、7.17%;Ⅱ、Ⅲ组的料重比均显著低于Ⅰ组(P〈0.05),分别降低4.09%、4.16%。试验第1~14d,Ⅱ、Ⅲ组的日采食量均显著高于Ⅰ组,分别提高4.99%(P〈0.01)、3.22%(P〈0.05);Ⅱ组日增重提高10.97%(P〈0.01),Ⅲ组提高5.73%(P〈0.05);Ⅱ组的料重比降低5.66%(P〈0.01),Ⅲ组的料重比降低2.37%(P〈0.05)。结果表明,喷雾干燥型甜味剂和乳香型香味剂均可提高仔猪日采食量和日增重,降低料肉比,但是喷雾干燥型甜味剂的效果比乳香型香味剂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2011年4—6月,在徐州金桥珍禽有限公司,采用全日制瞬时扫描法对繁殖良好的一对赤麻鸭在繁殖期的行为日节律及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并用独立样本£检验进行了不同性别在繁殖各期行为的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繁殖的不同时期赤麻鸭行为时间分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繁殖前期雌雄赤麻鸭之间的筑巢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警戒行为差异显著(P〈0.05)。繁殖中期孵化行为由雌性赤麻鸭单独承担,雄性主要负责在巢边警戒,雌雄之间的趴卧、孵化及警戒行为差异极显著(P〈0.01)。繁殖后期雌雄行为差异不显著(P〉0.05),2只赤麻鸭几乎形影不离。赤麻鸭繁殖期行为呈现一定的日活动节律,采食行为集中在上午和下午的喂食时间7:00~8:00及16:00~17:00这2个时间段内,孵化行为所占比例最低,此时雌性赤麻鸭出巢取食;一天中,休息行为在中午呈现一个高峰;警戒行为在清晨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8.
2007年3月~2008年2月,在哈尔滨北方森林动物园,选2对健康的成年丹顶鹤,采用目标取样和扫描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行为观测,同时收取粪便提取激素,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笼养丹顶鹤粪样中睾酮、孕酮、雌二醇的浓度。试验结果表明:笼养丹顶鹤繁殖行为呈显著的季节变化,其对鸣、炫耀行为的高发期在3、4月(P〈0.05),营巢行为在3月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1),丹顶鹤的交尾行为集中出现在3、4月(P〈0.05);繁殖期雄性丹顶鹤粪便中睾酮平均水平为(259.59±149.70)ng/dl,非繁殖期为(84.81±27.35)ng/dl,二者差异显著,繁殖期雄鹤求偶炫耀、交尾、卧巢等的发生频次与粪便中睾酮呈极显著相关(P〈0.01),其对鸣、警戒以及营巢都与睾酮变化水平呈显著相关(P〈0.05)。繁殖期雌性丹顶鹤粪便中的孕酮平均浓度为(9.65±7。15)rig/m1,非繁殖期为(2.76±0.97)ng/ml,差异显著,繁殖期雌鹤粪便中的孕酮激素水平与其卧巢行为呈显著性相关(R=0.8848,P〈0.05);繁殖期雌性丹顶鹤粪便中雌二醇平均浓度为(30.50±61.77)pg/ml,非繁殖期为(8.17±3.72)pg/ml,二者差异显著,繁殖期雌鸟雌二醇变化水平与其繁殖行为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雌性丹顶鹤粪样中雌二醇激素的变化水平与其产卵时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以北京油鸡雏鸡为研究对象,探讨其生长性能和器官发育的规律。将健康1日龄体重接近的北京油鸡雏鸡1000只随机5组,每组100只,每组设1组重组,分别于第1、2、3、4、5、6、7周龄时每组随机制取10只称重,并迅速屠宰测定日增重和日采食量、计算肠指数、腺胃指数、肌胃指数、肝脏指数、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结果表明,北京油鸡在育雏期平均日采食量呈现增加趋势,在5周龄前平均日增重增长快速,肠指数快速下降,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腺胃指数、肌胃指数在3周龄前快速下降,且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肝脏指数缓慢下降,第1、2周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从第3周龄开始显著下降(P〈0.05),第3、4、5、6周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脾脏指数缓慢增加,且第1、2、3周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第4、5、6、7周龄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第1、2、3周龄法氏囊指数显著增加,第4~6周快速下降,且各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选用36头经产奶牛,根据泌乳期、上一泌乳期305天产奶量和预产期,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4组,研究丙三醇(0、100、200和300 g.d-1)对泌乳早期奶牛采食量、泌乳性能、体质量变化、能量平衡、血液代谢产物和尿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添加丙三醇对奶牛的采食量、产奶量、乳蛋白率、乳糖率和乳干物质率无显著影响,200和300 g.d-1组饲料转化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00 g.d-1组乳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00 g.d-1组(P〈0.05)。添加丙三醇后,和300 g.d-1组血浆葡萄糖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浆游离脂肪酸(NEFA)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00 g.d-1组β-羟丁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和300 g.d-1组尿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添加丙三醇200和300 g.d-1均显著改善了泌乳早期奶牛能量负平衡,减少了体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设3个温度(20、25和30℃)和3个食物浓度(1×106、10×106和20×106 cells/mL),研究不同温度和不同食物浓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及繁殖的影响。试验期为10 d。结果表明,最大种群密度均随温度和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先增加后减少。温度为25℃食物浓度为10×106 cells/mL时,最大种群密度为74.39±1.81 ind/mL,与其他组比差异显著(P〈0.05)。随温度升高,轮虫的最大种群密度高峰值出现的时间也呈现逐渐前移的趋势,最大种群增长率则随温度和食物浓度的增加而升高。温度30℃食物20×106 cells/mL时,最大种群增长率为0.70±0.013,与其他组比差异显著(P〈0.05)。食物浓度对轮虫的怀卵率有显著影响,在同一温度下最大怀卵率随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食物为20×106 cells/mL的最大怀卵率为56.43±1.07%,与其他浓度组比差异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温度和食物对褶皱臂尾轮虫的种群增长及繁殖均有显著影响。温度25℃食物浓度10×106 cells/mL为培养条件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2.
河田鸡肌内脂肪沉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河田鸡肌内脂肪的沉积规律,试验于第14 d、28 d、42 d、56 d、70 d、84 d、98 d、112 d对河田鸡肉鸡进行屠宰,测定腹脂率、胸肌肌内脂肪含量。结果表明:(1)公鸡胸肌肌内脂肪含量从42 d开始,均显著高于14 d(P<0.05);42 d到98 d公鸡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母鸡胸肌肌内脂肪含量从14 d到84 d,肌内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98 d、112 d肌内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14 d及28 d(P<0.05)。无论性别,胸肌肌内脂肪含量随日龄的增加呈上升趋势。(2)河田鸡胸肌肌内脂肪含量与腹脂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静水法测定了不同温度及急性温度突变对菲律宾蛤仔耗氧率的影响,分别在5个恒定温度(15、20、25、30和35℃)以及4个急性温度突变(分别由25℃突变至15、20、30和35℃)条件下测定了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在温度为15~30℃内时,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达到35℃时耗氧率开始下降。方差分析表明,耗氧率在15℃时最低,与20℃组和35℃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30℃时耗氧率最大,与25℃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15℃和20℃组(P<0.05)。温度突变后菲律宾蛤仔耗氧率相比于恒温状态下均出现不同程度提高,说明温度骤变环境下菲律宾蛤仔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相似文献   

14.
刘菁菁  肖向红  薛艺  柴龙会 《野生动物》2013,(4):223-225,242
目的:研究熊胆粉对乙醇诱导的小鼠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Ⅰ型、Ⅳ型胶原酶和DNA酶联合消化分离、培养小鼠原代肝细胞,乙醇诱导小鼠肝细胞损伤,MTT法检测肝细胞存活率,不同浓度熊胆粉预处理肝细胞,观察培养液中丙二醛(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乙醇对肝细胞的损伤呈量效关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损伤组培养液中MDA含量明显增加,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熊胆粉保护各组(125,150,175μg·ml~(-1))与损伤组相比,培养液中MDA含量明显减少(P〈0.05),GSH含量和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熊胆粉对乙醇诱导损伤的肝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FSHβ、ESR和PRLR基因功能位点的报道,将3个基因作为母猪产仔数性状的候选基因进行多态性检测与关联分析,旨在为猪繁殖性状分子遗传标记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了淮猪新品系母猪FSHβ、ESR和PRLR基因的多态性及其对初产仔数的影响,并分析了多基因合并基因型对初产仔数的聚合效应。结果表明,FSHβ基因在该猪群中分布处于哈德-温伯格不平衡状态,ESR和PRLR基因分布处于哈德-温伯格平衡状态;FSHβ、ESR和PRLR基因的A等位基因对繁殖性状均具有正的加性效应;FSHβ、ESR基因的AA基因型为该猪群的优良基因型,两基因的AA型个体比BB型个体分别提高产仔数1.54(P>0.05)和2.13头(P<0.01),分别提高产活仔数1.55(P>0.05)和1.82头(P<0.01);PRLR基因AB型个体产仔数比AA型和BB型个体分别提高0.77(P<0.05)和1.59头(P<0.05),产活仔数分别提高0.65(P<0.05)和1.8头(P<0.01);合并基因型与产仔数的关系表明,以FSHβ、ESR和PRLR基因AAAABB型的总产仔数最高(14.5头)。在种猪选育时提高FSHβ、ESR的A等位基因频率以提高产仔数,PRLR基因是否能应用于淮猪新品系选育中,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复方中草药制剂对母猪分娩和泌乳效果的影响,试验选择妊娠80-90 d的68头妊娠母猪,按配种日龄、胎次、体况、品种随机均分为中草药制剂组和对照组,每组34头,每头母猪为1个重复。两组基础饲粮相同,中草药制剂组在基础饲粮中按每吨300 g添加中草药制剂,试验期为妊娠80 d至断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中草药制剂组窝均产活仔数和断奶窝均仔猪数分别提高0.93头(P<0.05)和1.09头(P<0.01);产活仔率和健仔率分别提高5.91和4.52个百分点;仔猪初生个体均重、断奶个体均重、仔猪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0.05 kg、0.5 kg、22.6 g,差异均显著(P<0.05)。中草药制剂可有效提高母猪分娩质量和泌乳水平。  相似文献   

17.
智能饲喂对群养初产母猪生产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树华 《养猪》2014,(1):78-80
为研究规模化猪场智能饲喂对群养初产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选用90头4月龄体重相近的长大二元初产母猪,随机分为智能化组、群养群饲组和限位栏组,每组30头母猪,测定初产母猪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情期受胎分娩率,智能化组比群养群饲组提高10个百分点(P<0.05),比限位栏组提高16.66个百分点(P<0.01);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泌乳力、窝断奶仔猪数和断奶窝重,智能化组比群养群饲组分别提高0.53头、0.81头、2.81千克、8.78千克、1.14头和9.42千克(P<0.05),比限位栏组分别提高1.01头、1.33头、4.86千克、12.92千克、1.68头和10.89千克(P<0.01);育成率,智能化组比群养群饲组和限位栏组分别提高3.9和6个百分点(P<0.01);返情率,智能化组比群养群饲组降低3.96个百分点(P<0.05),比限位栏组降低11.36个百分点(P<0.01);母猪淘汰率,智能化组为13.33%,比群养群饲组和限位栏组均降低3.34个百分点(P<0.05)。智能化饲喂能显著提高母猪情期受胎分娩率和繁殖性能,降低返情率和淘汰率,提高其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8.
旨在研究环境浓度三丁基锡(tributyltin,TBT)对根田鼠情感行为的影响。实验组用1.0μg/m L的TBT按5μL/(g·BW)每3 d灌胃1次,对照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做相同处理,暴露实验持续45 d。灌胃结束后,连续3 d对所有根田鼠进行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观察根田鼠情感行为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旷场实验中,雌、雄实验组根田鼠在四角格、中央格、过线频次上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雌性实验组根田鼠在四角格的直立频次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雌、雄实验组根田鼠在封闭臂内的时间和频次、开放臂频次及探头频次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而雌性实验组根田鼠在开放臂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探头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雄性实验组根田鼠在开放臂的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强迫游泳实验中,雌、雄实验组根田鼠在静止潜伏期、静止时间和频次上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证实,该剂量的TBT会导致根田鼠出现轻度焦虑,尤其是雌性根田鼠,但环境浓度的TBT不会导致根田鼠抑郁。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植物甾醇对雌性小鼠生长及生殖激素的影响。选用50只35日龄雌性小鼠,适应1周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植物油组(给予0.1 mL植物油)及植物甾醇低、中、高三个剂量组(每日灌胃20、80和320 mg/kg植物甾醇)。连续灌胃3周,第1天和第22天称取小鼠体重,然后眼球采血,制备血清,对小鼠血清中的雌二醇、孕酮、催乳素水平进行检测,研究不同添加量的植物甾醇对小鼠生长及生殖激素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植物油组小鼠体增重差异显著(P<0.05)。与植物油组相比,植物甾醇处理组小鼠体增重先升高后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植物甾醇对小鼠血清E2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中剂量组小鼠的雌二醇水平最高(270.52&#177;18.10 pmol/L);随着植物甾醇灌胃剂量的增加,小鼠孕酮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植物甾醇中剂量组小鼠血清孕酮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植物甾醇灌胃组小鼠催乳素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低剂量植物甾醇可提高KM雌性小鼠的体增重;植物甾醇能提高KM雌性小鼠血清雌二醇水平,但对孕酮和催乳素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从外省(区)引进的巴彦淖尔多胎母羊在新疆库尔勒地区的生长适应性进行评价。[方法]以引进的200只巴彦淖尔多胎羊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引入地的生长发育指标、主要生理指标以及繁殖性能指标,观察其脱毛和采食行为,并与当地绵羊进行比较。[结果]青年期和成熟期的巴彦淖尔多胎羊的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管围等指标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相应发育阶段的当地绵羊(P〈0.05或P〈0.01);6月龄巴彦淖尔多胎母羊的体温、呼吸频率、心率等生理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巴彦淖尔多胎羊在1~6月龄未有脱毛现象,6月龄后会在每年的4月开始脱毛;其采食行为表现为采食范围广、特别耐粗饲、对饲草无选择性、能充分利用秸秆饲料的特点;巴彦淖尔多胎羊的发情周期、妊娠期与当地绵羊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其受胎率显著大于当地绵羊(P〈0.05),产羔率和双羔率分别比当地绵羊提高了43.5%(P〈0.01)和3.41倍(P〈0.01),但羔羊成活率显著低于当地绵羊(P〈0.05),难产率极显著大于当地绵羊(P〈0.01)。[结论]巴彦淖尔多胎羊在库尔勒地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为引进巴彦淖尔多胎羊品种的可行性提供了试验依据,对指导肉用羊杂交改良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