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选用适宜晚播品种。晚播小麦生育期短,积温少发育慢,应选用弱春性或春性品种。适合我省种植的中晚播弱春性品种有:豫麦18、豫麦34、豫麦47、豫麦20;晚播春性品种有郑麦9023。  相似文献   

2.
稻茬晚播小麦,由于播种晚,地温低,土壤湿度大,具有前期生长发育慢、拔节以后生育进程加快、生育期缩短、晚播不晚熟的特点,麦苗长势弱,分莫少,主茎成穗率高,少花多结实,主茎叶片数减少1一2叶,生物产量低,经济系数高。针对这些特点,我们采取了相应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1、大力推  相似文献   

3.
晚播小麦的补救措施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和复种指数的提高,晚茬小麦在我县已占小麦种植面积的35%~52%.由于晚播,小麦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积温不足,幼穗发育不良,成穗数和穗粒数减少,粒重降低,对产量结构影响很大.1998~1999年,我们对晚播小麦进行试验研究,总结出以下措施,增产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1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1.1晚播小麦越冬前由于生长期短、积温少、光照不足,表现为群体小、苗小、叶少、次生根少、分蘖少。1.2晚播小麦春季生育进程加快,分蘖多,易发生群体过大等问题,存在倒伏隐患。1.3晚播小麦在早春水肥运用和地温的矛盾上显得尤为突出,兼顾水肥与地温的矛盾是管理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6.
7.
郭红英 《河南农业》2009,(10):42-42
10月中旬以后播种的小麦,一般称晚播麦。由于播种时间晚,难以做到苗齐、苗壮、苗匀,而不易获高产。但是,如果管理措施得当。同样可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袁秀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9):179-179
小麦是我地秋播的主要粮食作物,遇到旱灾或涝灾,都会造成小麦迟播,对小麦的产量造成严重影响.根据多年的栽培经验,总结了一套晚播小麦如何获得高产的栽培技术,以供广大农民或基层农技人责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耿言安 《农技服务》2011,28(4):425-425
从品种选择、精细整地、催芽浅播、适量播种、增施肥料、田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几个方面总结了晚播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12.
<正>1选用优种优质麦示范区主要栽培品种为8901、9409、高优503,可搭配种植济南17号、济南19号、石新733等强筋小麦品种及北农66、邯3475、5385等中筋优质品种。2施足底肥亩施用有机肥3-5立方米(或秸秆还田)、纯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7-8公斤、氧化钾6-8公斤、硫酸锌1公斤。  相似文献   

13.
晚播小麦应变高产栽培技术是指在小麦播期推迟的情况下实现小麦高产的栽培技术.因为晚播小麦一般前作养分消耗多,土壤速效养分少,再加上晚播小麦前期苗小、苗弱、吸肥能力差,因此必须对晚播小麦加大施肥量,以补充土壤中有效养分的不足,促进小麦多分蘖、多成穗、成大穗、创高产.  相似文献   

14.
15.
向日葵是油料作物的一种,由于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近年来种植面积发展迅速。但是,人们对栽培向日葵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耕作粗放,传统掠夺式经营方式还没有改变,致使产量低而不稳。主要问题是:①栽培技术水平低。②选茬不合  相似文献   

16.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多年的高产栽培试验、示范,研究了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的特点及产量低的原因,并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晚播小麦应变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晚播小麦形成的原因和生长发育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变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小麦不能适期播种的条件下,经小麦栽培学的多年研究而形成的技术。可获得与早茬、中茬小麦相近的单位面积产量。栽培学上把年前主茎叶片仅4片以下,仅有一个或以下分蘖,冬前积温低于420℃的小麦称作晚播或晚茬小麦。  相似文献   

19.
20.
<正>晚播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小麦不能适期播种的情况下,经小麦栽培学的多年研究而形成的技术。可获得与早茬、中茬小麦相近的单位面积产量。栽培学上把年前主茎叶片仅4片以下,仅有一个或以下分蘖,冬前积温低于420℃的小麦称作晚播或晚茬小麦。聊城市一般指10月15日以后播种的小麦,该技术适合聊城的气候条件、生产条件,与夏玉米直播晚收技术配合使用,可实现小麦、玉米的周年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