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豆食心虫与大豆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3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自然栽培管理条件下,对虫食数、虫食率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同节同荚好豆百粒质量与其余好豆百粒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大豆食心虫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间的虫食相关性状差异极显著;虫食数与单株粒质量呈正相关但不显著,虫食率与单株粒质量呈显著负相关,虫食同节同荚好豆百粒质量与其他好豆百粒质量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控蚜防毒新技术,利用吸虫塔诱集迁飞大豆蚜,结合田间大豆花叶病毒病情调查,通过有翅蚜的消长动态与田间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有翅蚜的传毒机制。结果表明,大豆初花期前的有翅蚜是传播并导致大豆花叶病毒病感病的主要虫源;此外,大豆初花期后,大豆已进入抗病阶段,病症逐步趋于稳定。对有翅蚜传播导致的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适期是在大豆初花期前,根据曲线相关性,吸虫塔诱捕迁飞有翅蚜量和发生期可以作为大豆花叶病毒病田间发病流行的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3.
大豆根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系在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大豆根系的研究不如地上部深入 ,大豆根系研究信息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育种工作的成效。文章概括介绍了与大豆育种和生产有关的大豆根系方面的研究 ,旨在为大豆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粮食作物中,大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作物,对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我国人民对于大豆的需求量十分巨大,每年我国都需要在国外进口大量的大豆.近些年,社会对于农业生产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大豆栽培就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实现大豆的高产一直是研究者的主要目标.基于此,对大豆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的农业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5.
乙酸乙酯萃取大豆乳清中大豆异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乳清是工业上生产大豆分离蛋白的副产物,其中含有乳清蛋白、低聚糖、异黄酮等营养成分。大豆异黄酮由于具有抗癌、抗氧化、预防骨质疏松等生理功能而倍受人们关注。试验对用乙酸乙酯从大豆乳清中萃取大豆异黄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3次萃取后,大豆乳清中的异黄酮有87.2%转移到乙酸乙酯相中。采用乙酸乙酯萃取的方法从大豆乳清中分离异黄酮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出适合大豆高产、高效的肥料,进行了大豆专用肥施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大豆专用肥后,大豆主要经济性状较好,产量可达2 658.33 kg/hm~2,较施用45%复混肥、普通45%复合肥、俄罗斯通用复合肥处理均增产。  相似文献   

7.
东北大豆蛋白质平均含量为42.15%,变异幅度为34.70%-50.75%。大豆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因品种、产地、栽培条件不同而不同,随着产地地理纬度的变化有明显的变异,纬度越低,蛋白质含量越高,与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一0.679,低纬度的高温多雨和短日照时数条件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相似文献   

8.
大豆豆渣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乙醇为溶剂,以大豆豆渣为原料,研究了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乙醇浓度、温度、时间、料液比对大豆豆渣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乙醇浓度对大豆异黄酮提取量的影响最大,提取时间对大豆异黄酮提取量的影响最小。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从大豆豆渣中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温度70℃,时间3 h、料液比1∶12,在此条件下异黄酮的提取量为8.95 mg/10 g。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制成大豆未成熟子叶原生质体再生细胞分裂率高、能保持胚性状态并最终能分化成正常植株的培养基。试验发现,天冬酰胺、谷氨酰胺、尿囊素和尿囊酸等大豆根瘤形成的酰尿有机态氮是有效的主要氮源。  相似文献   

10.
大豆(Glycine max)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由于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均不稳定.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在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植物新品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为了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植株,达到快速培育大豆新品种的目的,从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两个方面对大豆品种改良的主要方法、基本原理及其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大豆育种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霞  李达 《河南农业》2008,(6):29-30
本文以新鲜大豆和成品牛乳为原料,研究了乳酸菌发酵大豆乳酸奶的工艺条件.以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乳酸链球菌混合菌为发酵剂进行乳酸发酵生产酸奶.用L9(34)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接种量5%,蔗糖量6%、发酵温度42℃,豆奶加入比1∶2,在此工艺条件下,研制出了风味浓郁的乳酸菌发酵酸奶.  相似文献   

12.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罗跃中  李忠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506-6508
综述了大豆异黄酮的结构,生理活性,提取、分离及分析、检测等方面的研究状况,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栽培大豆为材料,进行了不同外植体、培养基、基因型及放置方式对不定芽诱导效果和植株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①所试四种外植体中,以成熟子叶节芽诱导频率最高,可达96%;②不同外植体所需要的适宜培养基不同;③不同基因型对大豆子叶节诱导芽效果差异很大;④子叶节垂直半埋于培养基比平置于培养基时,其芽诱导效率高。不定芽在1/2MS+IBA0.3ppm的培养基上诱导生根,长成完整小植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的致病性特性及其遗传变异特点,为进一步探讨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遗传变异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用国际标准鉴别寄主和黑龙江省部分主栽大豆品种测定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的致病性,以大豆疫霉野生型菌株的单游动孢子分离物为亲本,建立连续2代单游动孢子无性后代和1代单卵孢后代,测定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遗传变异特性。【结果】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对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表现出不同的致病性,但对国际标准鉴别寄主不致病。控制大豆疫霉菌致病力的某些致病基因在连续2代单游动孢子后代和1代单卵孢后代中发生变异,而其他致病基因遗传稳定。【结论】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和大豆品种具有美国大豆疫霉菌株和大豆品种所不具有的更为复杂的遗传多样性,用国际标准鉴别寄主鉴别黑龙江省大豆疫霉菌株的致病性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控制大豆疫霉菌的致病基因分布在不同位点,有的遗传稳定,由纯合的核基因控制;有的遗传不稳定,由杂合核基因或细胞质基因控制,其有性和无性后代均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5.
大豆的全息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全息生物学理论,大豆的全息胚可划分为六种类型,即合子型全息胚、原胚型全息胚、二子叶一完全叶型全息胚、二子叶一三出复叶型全息胚、营养生长型全息胚和生殖生长型全息胚.枝、叶、花、荚、籽粒的发育均表现为与全株整体的同一规律性,包括形态学性状、经济学性状和生化性状.  相似文献   

16.
以大豆蛋白为底物,加入复合蛋白酶进行水解,对反应温度、底物浓度、反应时间、pH值、酶用量等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分析了大豆肽含量及大豆蛋白水解度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5.5、最适底物浓度为4.5 mg/ml、最适加酶量为8%(W/V)、最适反应时间为5 h,在此条件下酶解液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为3.05 mg/ml、水解度为73.11%。  相似文献   

17.
大豆抗大豆孢囊线虫的抗性分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用塑料钵柱法对35份大豆主栽品种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SCN)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研究。采用IP分级方法,以晋豆23号的孢囊量作为IP分级标准的基数,对主栽品种划分抗SCN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等级。结果表明,6份高抗多生理小种抗源的抗性稳定,2份黑种皮品种表现高抗,4份黄种皮亲本表现中抗,11份为感病品种,12份为高感品种。以适合当地的主栽品种的孢囊量作为IP分级标准的基数,有利于黄种皮中抗品种的利用,将拓宽抗病虫育种的范围,为筛选高抗SCN4号生理小种的黄种皮抗源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大豆专用肥肥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豆专用肥肥效研究结果表明,大豆专用肥对大豆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但苗期不宜施用;菌肥、有机肥与大豆专用肥混施对大豆的增产有明显促进作用,且根瘤菌拌种后施大豆专用肥优于与有机肥混施,但肥效均略低于单施大豆专用肥。  相似文献   

19.
大豆磷素营养研究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经水、土培研究表明,大豆分枝期茎、叶全磷分别低于0.20%、0.44%,可作为植株缺磷诊断指标。磷促进了大豆光合作用,降低呼吸作用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磷主要增加了固氮酶、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有利于种子氨基酸、蛋白质的积累,促进了大豆形态建成。水培介质磷达到1.00μmol/g时,导致根部磷成倍滞留;一般磷水平下,叶、荚器官中磷量较高。缺磷或适宜磷浓度处理,大豆磷素利用率最高。成熟期从根部转运到种子中的磷低于叶、荚皮等。基施磷肥,叶面施用硼、钼、钴肥,增加了大豆鼓粒期种子中全磷量。  相似文献   

20.
大豆新品种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适时更新本地区大豆品种,筛选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促进大豆发展。[方法]以11个春大豆新品种为材料,主要对其农艺性状、生物学性状进行比较。[结果]大豆产量由高到低前3位依次为晋豆19、铁丰34、承豆6号,产量分别为4 313.50、4 193.55、3 920.25 kg/hm2。[结论]结果表明:铁丰34比承豆6号增产6.79%,差异达显著水平,各生物学性状表现较优,可进一步区域示范,以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