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湘北红壤试区为例,对红壤丘岗区不同土壤类型的养分状况及培肥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壤障碍因素为:土壤酸性强,养分含量尤其是磷钾含量偏低,保肥供肥能力弱,据此提出了四项培肥对策:①增加有机肥投入,强化有机质积累;②增施磷、钾肥,协调土壤养分供应;③合理施用石灰,活化土壤养分;④综合治理,改良低产田土。  相似文献   

2.
连续8年定位试验,研究了在红壤旱地上连续施用磷肥对玉米的增产效果和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缺磷是石灰岩地区红壤的障碍因子,施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连续施磷能增加土壤中有效磷含量和阳离子代换量。磷肥与农家肥或绿肥配合施用,能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降低土壤容重,是改良培肥低产红壤,加强地力建设,提高土地生产潜力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有机肥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源泉,是作物形成产量的基础。实验证明,若获得理想的产出,必须培肥土壤。强化有机肥资源的有效利用与科学投入是培肥土壤、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关键措施。本文就当前有机肥利用和投入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强化有机肥资源利用和投入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梯田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的基础,变三跑田为三保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土壤肥力是农作物高产的基础,互助县土壤供肥能力为62.9%。梯田的土壤培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主要有从增施有机肥、合理轮作、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为主的有机培肥;以增施化肥为主的无机培肥;以深耕、少耕和免耕为主的土壤耕作培肥。  相似文献   

5.
论浙西低丘红壤区农业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分析了浙江低丘红壤区农业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上的特点为亚热速季风气候,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匀;低丘红壤连绵分布而地力不足;作物多样化而种植制单一,产量和效益不高,综合1978-1994年国家投资开展区域治理系统研究,特别在浙西开展的红壤综合试验区所进行了多元复合种植中的高产配套技术;红壤园地经济果木优质丰产技术;红壤改良培肥及防旱、避旱种植效 ;食草家畜的优化杂交组合和高效舍饲效应。  相似文献   

6.
<正>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土壤的供肥能力是获取作物产量的保证,土肥推广工作就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培肥地力为中心,以取得最佳持续产量为目的。必须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同时,搞好土地培肥,用地养地相结合,防止土地沙化、板结、盐碱化。取得作物高产、稳产,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石灰性土壤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供磷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料(马粪)与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以显提高土壤的供磷水平,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组成以Ca-P为主,其中Ca2-P是土壤有效磷库的主体;Ca8-P对土壤效磷库超重要调节作用,A1-P在供磷上也有一定意义。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土壤速效磷,尤其是Ca2-P和Ca8-P的含量,降低土壤对磷的吸附,显提高土壤微生物体磷和磷酸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木桶效应”原理,认为我国农业投入结构应以“最小构成因子”为原则。土壤营养组合,应增加磷、钾的投入,变盲目的数量型投入为氮磷钾配合适当的比例型投入;土、水、光、热组合,应以改良培肥土壤、提高地力为突破口;土地、劳动、资本要素组合,应重点突破土地约束,基本对策:一是要选择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经营路线,即要以生物技术为核心;二是要改变现行城市化的方向,盲目发展小城镇会断送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三是要采取综合措施,保护耕地,使其真正成为“国策”。  相似文献   

9.
不同肥力红壤及其复合体无机磷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采自江西省临川县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壤为样品进行研究表明:红壤及其复合体中O-P,Al-P,Ca-P,Fe-P的质量分数在同一粒径的复合体随肥力水平提高而增加,同一土壤中不同粒径的复合体4种不同形态无机磷质量分数随粒径增大而减小。红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磷主要存在于〈2μm的复合体中,随着粒径增大,其质量分数迅速减少。培肥土壤,可以迅速增加Al-P的质量分数,增加作物磷的供应。  相似文献   

10.
长期定位试验条件下土地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为寻求适合晋西北黄土丘陵土壤特点的培肥途径,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地生产力和土壤肥力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续施肥既能持续增产,又能提高土壤抗逆性;有机肥与氮肥合施增产效应最大,高量有机肥与氮肥合施培肥效果最好;当地应采取有机肥与氮肥配施,磷肥在有机肥不足时配合氮肥施用等施肥措施;对低肥力土壤,可采用高量有机肥与氮肥合施方案,以达到快速培肥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叙述了有机肥料使用历史和现状,分析了有机肥料积制和施用量减少的原因,重点论述了有机肥对甘蔗生产的作用。建议各级党政领导要加强有机肥工作的组织领导,制订出“土地保养条例”或“土地使用保养法”;广辟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料各种措施。达到培肥土壤,提高地力,促进甘蔗“三高”生产。  相似文献   

12.
江西红壤科研进展与成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江西红壤面积1.62亿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64%,红壤科研工作起步早,进展快,成效显著,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大面积红壤的开发利用。本文从学术上首次系统总结和评述了建国以来我省红壤科学技术的进展与成就。在红壤的形成与分类方面,扼要阐明了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红壤脱硅富铝化过程的基本特点,评述了我省红壤分类的历史演替、最新成就和发展方向;在红壤的肥力特征方面,深入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层(A层)浅薄、活性铝含量高、胶体品质差和土壤物理性质不良等主要障碍因素的形成和演变,揭示了红壤在合理利用下,越种越肥的必然规律;在红壤利用改良方面,着重指出了开发利用、培肥改土和耕作改制等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与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西吉县干旱发生特点与抗旱减灾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防旱抗旱实践和大量试验研究资料,对宁夏西吉县1952-1999年的旱灾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确立了干旱等级指标,阐明了该县干旱发生特点。采取:打井打窄广开水源抓集雨补灌;兴修水平梯田改善生产条件抓聚水;加深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抓蓄水;推广地膜覆盖抑制土壤蒸发抓保水;增施肥料培肥地力抓以肥调水;选用抗旱耐旱作物品种抓合理用水;施用抗旱制剂抓作物营养防旱;调整种植结构抓趋利避旱等项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旱灾损失,大面积提高农作物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4.
试验选择红壤旱地上不同培肥措施的土壤,分别代表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即荒地土(低肥力)、茶园土(中肥力1)、花生地(中肥力2)和菜园土(高肥力),通过设置施肥与不施肥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肥力水平红壤旱地的基础地力贡献率和肥料贡献率。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各肥力水平的玉米产量的变化趋势为菜园土花生地茶园土荒地土,在红壤旱地上,有机培肥措施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而且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基础地力对产量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土壤学理论的土地整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耕地质量评价、"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土壤形成和演变、土地的养育和涵养功能源于土壤以及实施土壤保护、培肥与改良工程等方面,阐述了土壤学作为土地整理最重要的支撑理论,指出了土壤学在土地整理过程中的应用首先是土壤保护,维护土壤肥力和自动协调功能,实现土地生产力在利用中提高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其次是改土培肥,即根除土壤障碍因子,改善土宜条件等,提高土地生产力.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土壤学理论的土地整理实践活动,即因区护土和因地改土培肥等.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在湖南祁阳官山坪,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三色源菌"不同用量、不同应用方式对红壤旱地和稻田改土培肥综合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三色源菌"可以明显提高作物产量;促进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提高养分生物效果;改良红壤旱地酸度,提高土壤pH0.1~0.2个单位。  相似文献   

17.
水稻土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调查水稻土改种水果、果蔗、双季稻轮作秸秆还田、双季稻秸秆无还田以及稻-冬季瓜菜轮作5种不同利用方式,分析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提出今后有利于土壤培肥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8.
红壤果园培肥盆栽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两年的盆栽试验,在红壤果园上以“花生-绿豆-豌豆”模式种植培肥作物,采取“无机促有机、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及秸秆还田”措施,结果显示: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作物产量明显比单施无机肥增产,每盆施50g、100g、150g有机肥比不施有机肥秸秆产量增加分别为53.71%、79.14%、102.56%。随着有机肥施用的增加,土壤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都明显提高,尤其施用量45000kg/hm^2时,速效P比基础样提高了约20倍。有机肥施用量达30000kg/hm^2以上,无机肥600kg/hm^2时,两年可使有机质翻倍,达到快速培肥目的。  相似文献   

19.
实行冬春季蔬菜、马铃薯、春存季平方米间作西瓜或蔬菜、早稻,秋季杂交晚稻的一年三季四收或四季四收的种植模式,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物质利用率等都比较高,适宜在浙江省红壤水田推广;肥豆稻、肥玉米稻劳力资金投入少,在土工劳负担重的地区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在湖南祁阳官山坪,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三色源菌"不同用量、不同应用方式对红壤旱地和稻田改土培肥综合效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用"三色源菌"可以明显提高作物产量;促进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利用,提高养分生物效果;改良红壤旱地酸度,提高土壤pH 0.1~0.2个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