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湖北省花生平衡施肥技术研究I.土壤主要养分限制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分析了湖北省花生主产区的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并在田间试验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湖北省花生主产区土壤普遍缺氯,部分地区缺磷,大面积缺钾和硼.平衡施肥能够明显提高花生产量,但不同地区花生对各元素的敏感程度有所不同,应该在测土基础上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3.
低丘红壤稻田氮肥施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洪晓富  郑寨生 《浙江农业学报》1995,7(5):347-351,418
以甲籼9248、晚籼浙选优3号、晚杂汕优10号和协优46为供试品种,于1991年和1994年在低丘红壤稻田进行氮肥不同施肥时期与用量配比。结果表明:低丘红壤稻田在一季总施氮量相同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前期用肥量,增施保花肥、粒肥,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5.
6.
笋用林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通过对奉新和铜鼓两地笋用林土壤的理化分析,吸附试验及温室盆栽试验,进行了12种养分的系统研究,分析了土壤养分含量特点,初步研究了养分限制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奉新笋用林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亏缺顺序为P,N,K,S,Mg;盆栽不施P,N,K,S,Mg分别减产65.6%,47.7%,18.4%,15.3%,15.1%。铜鼓笋用林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及专缺顺序为Ca,P,Mg,N;盆栽不施Ca,P,Mg,N分别减产88.3%,81.2%,42.9%,30%。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土壤养分限制因子和施肥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1998年在河北省滦县试区进行冬小麦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与高产高效施肥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在滦河三角洲地区,钾是冬小麦产量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效应N〉K2O。效益最佳平台区施肥量单施化肥时,N用量为293.40~312.75kg/hm^2,K2O为170.70~178.95kg/hm^2,施用有机肥30t/hm^2时,N用量为297.60~313.65kg/hm^2,K  相似文献   

8.
赣东北红壤试验区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赣东北红壤试验区八种代表性土壤进行了pH、有机质、全氮、全磷、缓效性钾、活性酸以及11种大、中、微量元素速效含量的实验室分析,进行了对磷、钾、硫、铜、锌等元素的吸附试验和温室栽培试验。在掌握土壤供肥能力及其对养分的吸附固定能力基础上,综合评价土壤养分状况,确定盆栽试验不同施肥处理,进一步探明了各种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及其对产量影响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抚州地区水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抚州地区中潴乌潮沙泥田水稻土样进行了养分状况综合评价,确定限制作物生长的养分因互及最佳施肥技术。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高梁作为指示作物时,土壤中主要缺N,P,K,S,Zn,Ca,盆栽中不施用这些元素相对产量只有45%,68%,79%,72%,70%,87%;水稻作为指示作物时,土壤中主要缺N,P,K,S,Zn,盆栽不施用这些元素相对产量只有42%,79%,58%,74%,9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K肥对水稻的生产有极显的影响,每公顷施59-98kg纯K,比对照增产306-417kg,增产率为4.5%-6.1%,增产显。S肥和Zn肥的试验则表明,在施用先进量N,P,K肥条件下,每公顷施用30kgS肥比不施S肥处理,产量增加153kg,增产率为2.13%;每公顷施用6kg纯Zn比不施Zn肥的处理,产量增加127.5kg,增产率为1.78%;S肥和Zn肥综合施用增产显,增产达372kg/hm^2,增产率达5.19%。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制度下红壤稻田的养分循环与平衡规律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田间模拟不同农业施肥制度的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水稻产量的变化趋势是循环(100%)<N+循环(109%)<NPK(127%)<NPK+循环(151%)。施磷肥以及在此基础上有机物质还田,提高了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及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有机物质循环再利用,可明显增加系统有机碳的进入量及养分回田总量,提高系统物质循环水平;土壤有机质形成量大于矿化量,营养元素的盈余比较明显,养分库的平衡状况得到改善,有机质的积累速度加快。单施无机肥料,氮素的积累较少,基本平衡不稳定。磷肥和有机肥的配合施用对于红壤磷库的恢复和提高非常重要,作物秸秆的连续长期施用可提高土壤有效磷水平。作物秸秆的含钾量较高,回田秸秆是红壤区重要的钾素资源,对于恢复和提高红壤钾库有明显作用。有机物质循环再利用,可在3年时间内,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4~10g/kg,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也有明显改善,较大粒级的土壤微团聚体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2008年对漳平、武平、新罗、长汀、连城等5县(市、区)具有代表性的70个茶园0-40 cm的土层土壤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酸化趋势明显,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大多茶园氮肥不足,缺磷、钾严重。在生产上采取重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因地制宜施肥等措施,达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和增加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低丘红壤低产茶园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红黄壤约占耕地总面积的65%,其中一部份为低丘红壤。实践证明,茶树是红黄壤地区农作物生态体系和经济效益较好的战略性经济作物之一。石门农垦场以茶为主,1979年以前连年亏损。1979年开始在摸清茶园基础的前提下,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对4063亩低产茶园进行了综合治理,历时9年,从根本上改观了茶园面貌,改善了土壤条件,提高了茶园单产,增加了经济效益。1979年至1987年茶园平均亩产173.46公斤,比1978年提高118.6%,1987年3400亩采摘茶园,平均亩产达到211.3公斤,使茶叶总产量、单产、总产值、上缴茶叶税收和茶叶净利润分别比1978年增加2.34倍、1.66倍、5.98倍、2.49倍和6.95倍。种茶工人平均每人年收入达到2506元,比1978年增长9.44倍。  相似文献   

13.
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的系统诊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温网室研究方法,对陕西省4种主要农田土壤的养分状况进行了实验室分析、吸附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黄绵土养分缺乏顺序为P〉N;Lou土的养分限制因子为P〉N〉Zn〉Mg,S和Mo的供应亦不足;潮土主要缺磷,其次是Mn、Zn和Cu;黄褐土的主要障碍因子是N、P,Mo和S也显示不足,其它元素可满足作物生长需要。上述方法能较好地用来评价土壤养分状况并能迅速准确地确定土壤养分的限制因子及其缺乏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雷竹林地土壤养分限制因子,提出最佳施肥方案,指导雷竹林平衡施肥。[方法]采用土壤养分测试、吸附试验和温网室生物盆栽试验相结合的诊断程序,以高粱为指示作物,对江西万年丰盛公司雷竹林土壤养分养分限制因子进行系统诊断。[结果]土壤对P和Cu具有较强的吸附固定能力,而对K、Zn和S的吸附固定能力较弱;盆栽试验中雷竹林土壤养分亏缺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a、P、Zn、N、S、Cu;雷竹林土壤中有效Fe、S和B含量普遍丰富,生物盆栽试验中3种供试土壤缺Ca、P、Zn,分别使高粱减产65.4个百分点、34.6个百分点、18.8个百分点。[结论]万年县雷竹林地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为Ca、P、Zn,亏缺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Ca、P、Zn,而N、B、Cu、S可能为潜在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5.
低丘红壤棉花播种育苗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本文测定了20个低丘陵红壤的钾位值,研究了钾位与土壤钾含量和玉米钾肥反应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钾位用于玉米需钾诊断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低丘红壤钾位变幅在2.54~3.46之间,平均为2.96。钾位与土壤速效钾,酸溶性钾,玉米籽粒相对产量,总干物质相对产量和无钾处理玉米吸钾量之间达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568,-0.8723,-0.8113,-0.8454和-0.7647,钾位与土壤缓效钾之间达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掌握凌云县茶园土壤肥力状况,从全县有代表性的茶园中采集土壤样品30个,对评价茶园土壤肥力的12项重要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凌云县茶园土壤pH值适宜茶树生长,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较高,速效磷和速效钾普遍缺乏,除有效铜外,微量元素较缺乏。在茶园养分管理上,要多施有机肥,减氮增磷钾,兼顾中微量元素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对南平市建阳区38个茶园土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有效氮、磷、钾含量总体呈缺乏水平,土壤呈酸性。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施肥建议: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改土与科学施肥相结合,合理施用氮、磷、钾肥。  相似文献   

19.
20.
低丘红壤区生态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十多年的试验研究,在低丘红壤区建立起的生态模式有林业型、食用笋型、林果型、林茶型、时地作物型、粮草渔畜型。在这几种模式中,以食用笋型经济效益为最高,旱地作物型次之,林业型为最低;而产投比则以林业型为最高,食用笋型次之,林茶型为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