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追施氮肥时期和追施氮肥量对优质强筋小麦皖麦38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追施氮肥时期和追氮水平对皖麦38经济性状和产量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当基施纯氮111kg/hm2时,追施氮肥时期以拔节期最优;拔节期追施氮肥量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追施氮肥量在100~144.95kg/hm2,经济性状协调且产量高。  相似文献   

2.
通过桓仁县大白菜2+X肥料效应试验,以测土配方优化施肥为基础,探索氮肥总量控制和氮肥分期调控的最佳值,结果表明在氮肥总量控制中,以70%优化氮量全部追施效果最佳,在氮肥分期调控中,以100%优化氮量优化追施效果最佳,氮肥分期调控要优于氮肥总量控制。在大白菜生产过程中,推荐以100%优化氮量优化追施为最佳施肥与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青浦区糯玉米生产上氮肥的最佳施用量,为糯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不同氮肥施用量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种植糯玉米较适宜的纯氮施用量是8.25kg/667m2。  相似文献   

4.
以国家南方糯玉米区域试验对照品种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基肥配施和拔节期追施氮肥对鲜食期采收糯玉米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肥氮、磷、钾配施和拔节期追施氮肥以及两者互作均对鲜食期采收糯玉米糊化特征值有显著影响。崩解值、回复值、糊化温度受基肥氮、磷、钾配施的影响大于拔节期追施氮肥,而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表现相反。基肥氮、磷、钾配施处理下,氮、磷、钾肥均施时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回复值较高,崩解值和糊化温度适中。随着拔节期追施氮量增加,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回复值、糊化温度呈先升后降趋势,崩解值逐渐降低。与渝糯7号相比,苏玉糯5号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回复值和糊化温度较高,崩解值较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和回复值两两极显著正相关,且峰值黏度与崩解值正相关。综合两品种在不同肥料处理下的变化趋势,在鲜食期采收糯玉米生产中,氮、磷、钾肥均衡基施并在拔节期适量追施氮肥,有利于鲜食糯玉米糊化特性调优。  相似文献   

5.
探讨缓控释肥对糯玉米鲜苞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等的影响,可为缓控释肥在糯玉米种植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2019年在成都市新都区,以糯玉米品种泸玉糯9号为试材,以不施氮肥为空白对照、常规施肥为肥效对照,研究了缓控释肥对鲜苞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缓控释肥处理施氮量减少14.37%,鲜苞产量提高12.32%,穗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增加,鲜苞和秸秆的干物质积累量以及鲜苞吸氮量增加,氮肥利用效率提高26.40%,采收期土壤碱解氮含量提高25.37%。缓控释肥较常规施肥虽然减少了氮肥施用量和施肥次数,但能够显著增加行粒数,改善穗部性状,明显提高鲜苞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适宜在成都平原糯玉米种植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水地胡麻在匀播条件下,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探求不同播量与追施氮肥量对农艺性状、生育期、产量的影响,胡麻随着播种量的增加出苗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亩茎数增幅不断减小,播种量比追施氮肥对胡麻农艺性状影响明显,大多数农艺性状指标会下降,提高追氮量可以增加果粒数且使成熟期延后。筛选出匀播水地胡麻高产适宜的播量为40万粒/亩,追氮量为2.3 kg/亩。  相似文献   

7.
设施栽培条件下番茄适宜的氮素管理和灌溉模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索设施栽培条件下番茄适宜的氮素管理和灌溉模式。【方法】试验设4个处理:对照、传统氮素管理、优化氮素管理和推荐氮素管理。比较不同处理间的番茄产量、氮肥追施量、氮素损失量、化学氮肥和灌溉水农学效益等。【结果】(1)对照处理未追施化学氮肥,产量仍达到较高水平,冬春季出现了随着氮肥追施量的增加而减产的现象。(2)传统氮素管理每季的氮肥追施量为600 kgN?hm-2,灌溉量约7 500 m3?hm-2,不合理的水氮管理造成每年1 416 kgN?hm-2的表观氮素损失;与传统处理相比,推荐氮素管理每季番茄氮肥追施量减少50%,全年氮肥损失量减少32.2%;优化氮素管理两季番茄氮肥追施量为314和124 kgN?hm-2,灌溉量分别为3 900和4 550 m3?hm-2,全年的氮肥损失量减少38.6%。(3)传统、优化和推荐氮素管理全年的化学氮肥农学效益为0、24.9和0.3 kgFW?kg-1N,传统和优化灌溉的灌溉水农学效益分别为12.2和23.2 kg FW?m-3。(4)优化氮素管理模式每年可减少4 000元/hm2的氮肥和灌溉用电费用。【结论】本试验条件下,氮肥追施量已不是番茄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氮素追施调控结合小管出流及夏季休闲时施用小麦秸秆和氰氨化钙的水氮管理是较优的番茄氮素管理和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青浦区糯玉米生产上的氮肥最佳用量,以鲜食玉米“申绿-88”为试材,比较了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糯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糯玉米较适宜的纯氮施肥量是15.4kg/667m2。  相似文献   

9.
以中筋小麦新冬24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时期施氮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量相等,基肥和追肥各占20%和80%的情况下,小麦产量随追肥时期和追肥方法的不同而有异。在春季一次性追施氮肥中,拔节期追施产量最高,扬花期次之,孕穗期最小;在拔节期追施氮肥情况下,扬花期比孕穗期再追施一次氮肥产量要高。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有随追肥时期的推迟而提高的趋势。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评价值、面团最大拉伸阻力、拉伸曲线面积有随追肥时期的推迟而降低的趋势。拔节期是实现中筋小麦高产与优质相协调的适宜追氮时期。  相似文献   

10.
氮肥施用量、施用时期及运筹对水稻氮素利用率影响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常规籼稻、杂交籼稻和少数常规粳稻的氮肥利用率呈现随施氮量的增加先上升,至中肥处理达最大,高肥处理显著下降的趋势;不同叶龄追施氮肥的时期与氮肥利用率呈二次曲线关系;前期施氮量占总施氮量的比例与氮肥利用率之间呈显著的抛物线关系。总的来说,氮肥施用量过小过大,氮肥追施过早过迟,氮肥前中后期运筹不合理,水稻的氮素利用率均不高,造成氮肥浪费甚至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11.
用嫌气培养法研究了麦地与休闲地不同层次土壤的可矿化氮动态及追施氮肥对土壤可矿化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生育期内,麦地与休闲地土壤可矿化氮的变化规律不同。在小麦孕穗期之前,休闲地土壤可矿化氮量明显高于麦地,小麦孕穗期之后则相反。追施氮肥抑制了麦地0~20 cm 土层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促进了20~40 cm 土层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追施不同品种氮肥对麦地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旱寒区黄绵土冬小麦氮肥底施与追施比例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共设5个氮肥底施与追施比例处理,设计追施比例占总施氮量的0~100%,变幅20%。试验结果表明,以庄浪县旱地梯田为代表的旱寒区冬小麦氮肥的最佳底施比例占总施氮量的69.63%,即2/3左右。  相似文献   

13.
用叶绿素仪预测水稻氮肥施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稻田间氮施肥用量试验,氮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非常明显,最高增产幅度达86.9%。水稻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叶绿素含量的生理变化特征是:返青期完成后,进入分蘖期,叶绿素含量达到最高点,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叶绿素含量逐步降低,灌浆期后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成熟后期降至最低点;生产上一般以前两次追施氮肥最为重要,如果第一次追施氮后SPAD值不足44,第二次追施氮量应适当加大,如果SPAD值超过46,第二次追施氮量应适当减少,第二次追施氮肥后SPAD值不足47时,应考虑在7月中旬适当补追施一定量的穗肥,如果SPAD值超过47,可以免追穗肥。  相似文献   

14.
用嫌气培养法研究了麦地与休闲地不同层次土壤的可矿化氮动态及追施氮肥对土壤可矿化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生育期内,麦地与休闲地土壤可矿化氮的变化规律不同。在小麦孕穗期之前,休闲地土壤可矿化氮量明显高于麦地,小麦孕穗期之后则相反。追施氮肥抑制了麦地0~20 cm 土层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促进了20~40 cm 土层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追施不同品种氮肥对麦地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5.
对氮肥不同施用方式下玉米产量和氮肥效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氮肥基施和追施中,各施氮处理均较对照增产,但以施用尿素150kg/hm2产量最佳,且两施氮时期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基施和追施中,玉米籽粒产量氮反应指数、生物产量氮反应指数和氮肥农业效率均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但与前两者不同的是氮肥农业效率在各施氮量间的差异显著。因此,为达到较好增产效果应控制氮肥施用量,同时可以将氮肥以基施形式施入,从而减小玉米生产中工作量。  相似文献   

16.
为完善大棚香沙芋高效种植配套技术,采用凯氏定氮法、钼锑抗比色法、火焰光度计法研究不同氮肥运筹下香沙芋植株氮磷钾积累变化规律,以期为适宜的肥料运筹方式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氮肥的施用同时影响香沙芋对磷和钾的积累转运。生育中期,追施氮肥225 kg/hm~2的处理,香沙芋地上部叶片及茎秆中氮磷钾积累量均最高。收获期,地下部母芋中氮磷钾积累量在追氮225 kg/hm~2的处理下最高;而地下部子芋及孙芋中氮磷钾积累量在追施氮肥375 kg/hm~2的处理下相对较高。中后期要重施氮钾肥以供应香沙芋地下部块茎的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糯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铵态氮和硝态氮累积及其土壤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增加产量,过量施氮不仅没有增产、甚至造成减产,氮肥利用率降低,糯玉米的氮肥效应方程,Y=879.26+28.50X-1.66X2。施氮量可显著影响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和分布,但对铵态氮的影响较小。当施氮(N)量达到18kg/667m2水平时,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远高于其他施氮水平,增加了土壤硝态氮的残留,同时,因降雨或灌溉的作用而向下层土壤移动,造成硝态氮的淋失,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玉米节氮增效栽培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以氮高效品种九玉1034为供试材料,德美亚1号为对照品种,统一底肥,设置3个追氮肥处理即0、300、600 kg/hm2,研究并探讨不同氮肥模式下2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及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量。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2个玉米品种的产量、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均增加且以追施氮肥600 kg/hm2处理最高。随追氮肥量的增加,2个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呈上升趋势,追施氮肥600 kg/hm2处理条件下,2个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都达到最高,九玉1034的产量增长幅度较大,但德美亚1号在高氮条件下产量增长不明显,说明德美亚1号适宜在较贫瘠或施氮条件不良的土壤条件下种植,九玉1034在较肥沃的土壤条件下种植,才能够达到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减量追施氮肥运筹对棉花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方法】5个处理施基肥量一致,以大田常规追施氮肥量为对照,在常规追施氮肥量的基础上减施10%、20%、30%、40%作为减量追施氮肥处理,分析减量追施氮肥对棉花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常规追施氮肥量、减施10%追施氮肥量和减施20%追施氮肥量处理的棉花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结铃数和籽棉产量均显著高于减施30%追施氮肥量和减施40%追施氮肥量处理,并且各处理生殖器官干物质分配比重按大小依次为减施10%追施氮肥量处理、常规追施氮肥量处理、减施20%追施氮肥量处理、减施30%追施氮肥量处理、减施40%追施氮肥量处理;追施氮肥量、棉花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及籽棉产量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性。【结论】大田常规追施氮肥基础上减施10%追施氮肥量不会显著降低籽棉产量,对棉花的结铃数和铃重、衣分也均未显著降低,同时不会影响棉花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且有利于棉株生殖器官分配比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氮肥后移对旱作玉米氮肥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旱作条件下,总施氮量不变,对氮肥施量控释后移并分次施用,生长期测定植株全氮量,研究氮量控释对氮肥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模式(20%基肥+20%拔节期追肥+40%大喇叭口期追肥+20%吐丝期追肥,即基施240 kg/hm2,拔节期追施240 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480 kg/hm2,吐丝期追施240 kg/hm2)下,玉米百粒重47.7 g,平均折合产量可达10 644.0 kg/hm2,较不施氮肥处理增产2 875.5 kg/hm2,增产率37.01%。玉米采取氮肥后移技术可使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