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蕈菌学是研究蕈菌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真菌的现代学科。簟菌英文是mushroom,但mushroom一词可译成蕈、菌、菇或蘑菇等,缺少一个统一的名称。研究mushroom 的科学也在名称上出现了蘑菇学、食用菌学、药用菌学等不同的提法。由于对mushroom 的理解不同,很多学者所下的定义也不同。公元1703年吴材著的《吴菌谱》中记载“出于树者为蕈,生于地者为菌”,“蕈”和“菌”皆指具有显著子实体的高等真菌。在分类上,我们一般把不同的微生物称为不同的菌(每一种类都有其专一的学名),如Bacteria 称为细菌,Actinomyces 称为放线菌,Yeast 为酵母菌,Rust 为锈菌,Smut 为黑粉菌,Fungus 为真菌。为了与上述微生物名称相适应,拟将mushroom 译成“蕈菌”。笔者认为,蕈菌是指那些具有显著子实体以资鉴别的一类  相似文献   

2.
贾身茂 《食用菌》2016,(2):81-82
真菌学中的个别概念为物种名称,一般概念为术语。名称和术语中含的"菌"字,读音是存在着不同的。因为"菌"的读音根据现代汉语规范有两个,一个读阴平jūn,释义为"生物的一大类";一个读去声jùn,释义为"蕈"。因此"真菌"的"菌"读阴平jūn,即真菌zhēnjūn","食用菌"的"菌"读去声jùn,即食用菌shíyòng jùn。两者中的菌字读音不同。在真菌学中的众多物种名称和术语中的"菌"字,究竟读什么音,要根据是否属"蕈"有所区分,这些需要认真辨析,正确运用,属于"蕈"(即大型真菌)的物种名称和术语中的"菌"字,都读阴平"jùn",不属于"蕈"(即大型真菌)的菌字都读"jūn"。  相似文献   

3.
贾身茂 《食用菌》2016,(1):68-69
真菌学中的个别概念为物种名称,一般概念为术语。名称和术语中含的"菌"字,读音是存在着不同的。因为"菌"的读音根据现代汉语规范有两个,一个读阴平jūn,释义为"生物的一大类";一个读去声jùn,释义为"蕈"。因此"真菌"的"菌"读阴平jūn,即真菌zhēnjūn","食用菌"的"菌"读去声jùn,即食用菌shíyòng jùn。两者中的菌字读音不同。在真菌学中的众多物种名称和术语中的"菌"字,究竟读什么音,要根据是否属"蕈"有所区分,这些需要认真辨析,正确运用,属于"蕈"(即大型真菌)的物种名称和术语中的"菌"字,都读阴平"jùn",不属于"蕈"(即大型真菌)的菌字都读"jūn"。  相似文献   

4.
蕈菌凝集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凝集素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已纯化了的凝集素有100多种,约60种已成为商品,其中只有一种是分离自蕈菌的,即双孢蘑菇凝集素。约有30~50%的蕈菌子实体抽提物具有凝集素活性。已纯化或部分纯化的蕈菌凝集素有20多种。  相似文献   

5.
在任何形式的蕈菌产业中,蕈菌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是无法分割、紧密相连的两个部分,无论是依托蕈菌科学发展的蕈菌生产,还是通过生物技术进步开发的蕈菌产品,都需要依靠蕈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追求将草菌生物学知识与蕈菌生产和产品开发的应用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学术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的共同目标是促进蕈菌产业的发展,这两者对产业来说同等重要,互惠互利。科研人员与栽培者应该相互尊重,彼此欣赏,努力做到相知相助。蕈菌产业的现状是多方协作的结果,产业的未来则需要开展更密切的合作。1994年,世界蕈菌的栽培产量约为490.9万吨,产值约为98亿美元;而蕈菌产品的加工增值达36亿美元。同时讨论开放式蕈菌界的概念和新名词“蕈菌营养药”。  相似文献   

6.
贾身茂 《食用菌》2015,(3):66-68
从词源学的视角探索蕈菌一词的来源、历史及其词义,阐明了蕈菌既是一个古老的词汇,在古籍中是一个同义复合词,指具有显著子实体的大型真菌。在现代生物学领域仍然是大型真菌的同义词,从汉语词法角度讲则是由两个不同的词素组成的真菌学术语。"蕈菌"一词,不但词义清晰,于史有证,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现代汉语构词规律,又准确表达了这一概念的科学内涵和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7.
介绍应用蕈菌生物学和国际蕈菌运动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发展世界蕈菌产业及全球贸易所作的贡献。应用蕈菌生物学是一个新的学科,包括与蕈菌产业相关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国际蕈菌运动是一个包含了互补和相互关联的四个国际蕈菌组织的框架。评述全球蕈菌产业多维性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食物短缺、疾病预防、环境污染问题及增进人类福祉所做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菌文化以蕈菌为主体,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认知、利用、开发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现象。有关蕈菌的传说形成了菌文化的萌芽。人类在阶段性的科学认知中,对于菌类的描述、记载以及所形成的故事,使菌文化得以丰富。人类的想象,为蕈菌披上了神秘色彩,使蕈菌文化得以升华。人类有目的地创作使得蕈菌文化融入人类整个文化生活。以蕈菌作文、以蕈菌赋诗、以蕈菌咏歌、以蕈菌绘画、以蕈菌作留史、以蕈菌讲故事、以蕈菌成像。以蕈菌为佳肴、以蕈菌游戏、以蕈菌建产业园、以蕈菌之形美化生活,陶冶性情。蕈菌文化现象与科学认知,是两条并行,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又永不相交的平行轨道。在科学和文化的共同作用下,蕈菌产业相得益彰,得以飞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蕈菌是真菌大家庭中的一部分,在有记录的14000种蕈菌中,大约只有3000种是可供食用。食用茵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从烟酸到纤维、钾和硒。  相似文献   

10.
芦笛 《食药用菌》2012,(6):372-377
清代吴林《吴蕈谱》一卷,为《赐砚堂丛书新编》、《昭代丛书》和《农学丛书》所收录,是继南宋陈仁玉《菌谱》、明代潘之恒《广菌谱》之后的又一种我国古代大型真菌专著。经校勘后得知《吴蕈谱》正文,除了把26种(类)可食用的大型真菌分成了上、中、下三品,并对之作了详尽的描述之外,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大型真菌,其中包括毒菌。通过与《菌谱》和《广菌谱》比较发现,《吴蕈谱》记录的大型真菌数量最多、描写也最为细致,是三谱之中成就最高的。  相似文献   

11.
李臻 《中国食用菌》2020,(3):129-131,134
我国古代就已经开始了对菌类生物的认识和探索,并将"菌蕈"作为一个独立的生物类群积淀了独特的菌蕈文化。灵芝作为菌蕈种类的一种,也是菌蕈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灵芝以其食用和药用价值在菌蕈文化中有着特殊地位,在系统丰富的菌蕈文化中,灵芝的部分整理为神话传说、古书典籍、宗教专著、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记载。灵芝文化作为中国古代菌蕈文化的补充,与菌蕈文化互为表里,共同丰富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对它深入的研究,对当代进一步加强对菌蕈类群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蕈菌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引言 中国领土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许多不同种类蕈菌生长的大本营。至2004年,可进行人工驯化的蕈菌有950种左右,其中约有50种已获得人工栽培成功。中国被誉为是多种热销蕈菌人工栽培的发源地,如黑木耳(公元600年)、金针菇(公元800—900年)、香菇(公元1000-1100年)、草菇(公元1700年)、银耳(公元1800年)等。在20世纪以前,双孢蘑菇是唯一一种不是由中国率先人工栽培的主要蕈菌种类。  相似文献   

13.
6蕈菌作为膳食补充剂大多数蕈菌制成的产品一般不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药品或者中药,而是当作一种特殊种类的产品,并具有各种各样的名称:膳食补充剂、补品、功能性食品、营养药、滋补药、植物营养素、真菌化学制剂、生化预防剂、设计师食品等[14,40,41]。  相似文献   

14.
题记我第一次听张树庭教授的关于蕈菌的演讲是在1997年1月,在纳米比亚首都温得和克市,我们在非洲举办的第一届零排放倡议国际培训班上。零排放概念是由位于东京的联合国大学首次提出的,是一种自发性的零废弃创意,目的是为了将周围的各种废弃物(如大量的农业废弃物中的木质素)转变为具有新的市场价值的产品。张树庭教授被作为重要学者受邀演讲。在那次著名的讲习班上,他讲了两堂课:第一堂是关于“整个草菌产业的零排放环境”;第二堂是关于“蕈菌的营养和药用价值”。这两堂课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教授是一位能够激发听众热情的伟大教师,是一位能将其对蕈菌的热爱之情感染给周围的人并鼓舞人心的权威科学家,他又是一位谦逊、亲切、幽默、具有领导人魅力与创新精神、善于钻研的伟大学者。自那以后,张教授将我带入了蕈菌的世界。可以说,张教授是发掘非洲食、药用菌及其他蕈菌宝藏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5.
"mushroom"(蕈菌)这个词对于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含义。在对蕈菌及其产品的专业研究中,应该对其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从广义上说,蕈菌是一种独特的能产生孢子的大型真菌子实体,既可以生长于地面也可以生长在地下,且肉眼可见,用手可以采摘。因此,蕈菌不一定是通常认为的属于担子菌成员,也不一定都是生于地上的,不一定都是肉质的,也不一定都是可食用的。这个定义并不完美,但它被公认为是可用来估算地球上蕈菌数量的一个术语(根据国际命名法的规则,大约有1.6万种)。多数栽培的蕈菌是腐生、异养型的。即使它们的细胞具有细胞壁,但是由于缺乏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也没有维管木质部和韧皮部。此外,蕈菌的细胞壁含有几丁质,在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的外骨骼中也含有几丁质。蕈菌吸收O2,释放CO2。事实上,相比于植物细胞,它们可能与动物细胞的功能更接近。然而,蕈菌与植物和动物完全不同,是属于真菌的另一个群体。它们从木质纤维素废物中吸收养分产生富有营养的子实体。蕈菌能极大地改善环境条件。它们可以生物利用像太阳能一样廉价易得的农作物秸秆,以减少这些废弃物对环境和健康造成的危害。菌渣可用于种植其他菌类,或作为家畜的饲料,或作土壤调节剂和肥料,以及用于环境的生物修复。食药用蕈菌的栽培可以追溯到好几个世纪以前,例如,黑木耳、香菇和双孢蘑菇的栽培分别始于公元600年、1100年和1650年。在过去的30年里,世界各地的人们对蕈菌的兴趣,以及它的受欢迎程度和产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蕈菌的栽培可以是一项相对简单的农事活动,如草菇和凤尾菇;也可形成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双孢蘑菇、金针菇和真姬菇。然而,每种农作物的成功持续生产都既需要实践经验,也需要科学知识。蕈菌可作为食品、滋补品、药品、功能性化妆品,以及用于植物保护的天然生物制剂,包括杀虫剂、杀真菌剂、杀细菌剂、除草剂、杀线虫剂和抗病毒活性制剂。全球蕈菌栽培产业的多维特性,在于它解决人类面临的关键问题上所起的作用和积极的贡献。此外,蕈菌可以促进平衡的社会经济增长。由于适用于蕈菌栽培的木质纤维素废料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此可以在欠发达国家和世界范围内进行一场"白色农业革命"。蕈菌对农业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它们在局部地区、国家,甚至全球层面对人类社会经济福祉也具有很大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6.
蕈菌生物学──关于蕈菌生产及蕈菌产品张树庭(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I序论据化石考古的发现,蕈菌在一亿三千万年前的白晋纪晚古生代(LowercretaciousPeriod)已经存在,这比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期要早得多。因此我们可以推论,最原始的人类就曾...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角色正日益扩张,尽管如此,人类仍然并将继续面临着三大基本问题:食物的短缺,环境的污染,健康质量的下降。蕈菌(大型真菌)不仅能将大量的木质素生物废弃物转化成食物,而且能生产出对人类健康意义重大的医疗、保健产品。蕈菌栽培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如果经营得当,可以实现零污染。而且,蕈菌产业基础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提供新的就业机会。1994年,世界蕈菌生产和蕈菌医药制品的产值约为140亿美元,相当于1997年世界咖啡的产值。可以期待未来的蕈菌及其产品的贸易增长率将超过咖啡产品。由于蕈菌不含叶绿体,因此它是一种进行非光合作用的新陈代谢的生物体,它不能像普通的绿色植物那样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复杂的有机质。但是,它产生的各种酶,能将木质素生物废弃物转化成多样化的产品。这些产品对人类福祉的作用巨大(如作为食物、滋补品、药品、饲料和肥料,保护和再生环境)。此外,栽培、发展食用菌与药用菌可以积极创造经济增长,这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力。现今有70%以上的农田和森林资源未被利用或者在加工过程中被浪费。因此,21世纪,这种影响力将继续扩大,对蕈菌生产(蕈菌本身)和蕈菌产品(蕈菌衍生产品)...  相似文献   

18.
《浙江食用菌》2012,(4):189-194
综述提出作为食品、膳食补充品(滋补品)和药品的蕈菌利用(产业)金字塔模型。讨论蕈菌产业发展的目的和美好前景。药用蕈菌(MM)和真菌被认为具有126种药用功能,包括抗肿瘤,调节免疫,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保护心血管,抗高胆固醇血症,抗病毒,抗细菌,抗寄生虫,抗真菌,清热解毒,保肝和抗糖尿病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蕈菌多糖,许多高等担子菌蕈菌的子实体、菌丝体及培养液中含有生物活性多糖。数据显示,有约700种异担子菌纲和同担子菌纲的蕈菌多糖具有抗肿瘤和提高免疫力的功效。蕈菌是不同类型的膳食补充品(DSs)(补品)的优质来源,源于蕈菌的膳食补充品(相对于中药制剂)在安全方面具有以下优点:(1)用于生产膳食补充品的蕈菌绝大多数是商业栽培,非野外采集。(2)食用菌很容易进行无性繁殖,从而易保持性状的稳定。蕈菌的菌丝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便于对其遗传和生化一致性进行追溯检测。(3)其最大优点是:蕈菌的菌丝体可以进行深层培养。讨论不同国家包括美国、欧共体、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中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对引进与控制源于药用菌的膳食补充品的法规和监管措施。提出21世纪药用菌科学发展中应关注解决的数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蕈菌营养药     
近来有许多报道称,蕈菌可以作为生物活性物质来源。这类新的化合物被命名为"蕈菌营养药",具有抗癌、抗病毒、增强免疫力、增加胆甾醇及抗干扰等多种药用价值。它可以从真菌的菌丝体或子实体中提取,是蕈菌生物技术工业发展中的一个新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0.
《浙江食用菌》2010,(6):1-2
2010年9月30日,为庆祝国际著名蕈菌学家张树庭教授八十华诞,一场以“张树庭教授学术思想传承与发展”为主题的蕈菌业界盛会在北京首都大酒店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