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经过2年6点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镁对马铃薯的产量和经济性状有很大的影响。使用镁肥能使马铃薯提高产量9.6%,而且使用镁肥方法简单易行,投资小,效益高,适合两高一优农业发展的需要,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钾肥对鲜食型马铃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使用不同用量的钾肥,研究不同用量K肥对鲜食型马铃薯植株性状、块茎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于2007~2008年,在张掖绿洲灌溉农业区灌漠土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K肥用量的增加,马铃薯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和块茎粗淀粉、蛋白质、干物质、维生素C含量增加,K肥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则下降;增施K肥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的产量,马铃薯的产量随K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K肥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则递减;马铃薯在K肥适宜用量为180kg·hm-2时,其产量最高,块茎还原糖含量最低,综合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马铃薯生产中使用肥料增效剂替代部分化肥施用量,且不降低马铃薯产量和品质,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马铃薯品种‘垦薯1号’为材料,以减少10%化肥、添加相同量增效剂的不同施肥量为处理,生产上常规施化肥40 kg/667m~2为对照,研究使用肥料增效剂替代10%化肥施用量对马铃薯株高、茎粗、主茎数、单株结薯数、大中薯率、产量、淀粉和干物质含量及淀粉粘度和糊化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45 kg/667m~2掺混肥与5 kg/667m~2增效剂和36 kg/667m~2掺混肥与4 kg/667m~2增效剂在株高、主茎数、产量、糊化温度、峰值粘度和经济性状方面均高于掺混肥40 kg/667m~2,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45 kg/667m~2掺混肥与5 kg/667m~2肥料增效剂混施后较施用掺混肥40 kg/667m~2提高马铃薯产量467 kg/667m~2,经济效益增加428元/667m~2。可见,45 kg/667m~2掺混肥与5 kg/667m~2增效剂能够取得较好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硒肥对马铃薯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7,(3):149-153
硒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提高食物中硒的含量是增加人体硒营养的主要途径。为增强富硒马铃薯生产,试验选择‘大西洋’、‘费乌瑞它’和‘兴佳2号’3个马铃薯品种进行苗期喷施硒肥处理,研究硒肥对马铃薯不同时期根、茎、叶及块茎中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施硒肥处理后的马铃薯各部位硒含量测定值均较不施硒肥处理高;不同时期硒含量的动态变化除在茎中规律不明显,在根中表现为逐渐降低,叶中表现为单峰降低,而块茎中表现为单谷降低;产量结果也表现为施硒处理高于不施硒处理,3个品种平均产量较对照分别高11.39%、7.61%和9.67%,试验为中国马铃薯富硒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高垄滴灌水肥一体化生产中增施生物有机肥、中微量元素肥料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为获得最佳的马铃薯减肥增效生产技术,综合考虑复合肥、生物有机肥、中微量元素肥料的使用数量及使用时期等因素,共设置5个处理:处理1(复合肥1500 kg/hm2+硝酸钙镁225 kg/hm2)、处理2(复合肥1200 kg/hm2+生物有...  相似文献   

6.
硫酸钾镁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在安徽省池州市祠堂村土壤肥力中等的水稻土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硫酸钾镁肥对早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硫酸钾镁肥能有效调控水稻分蘖,提高有效穗数,从而有显著增产效果.施用硫酸钾镁肥早稻产量达到8 241 7 kg/hm2,比当地施肥提高10 75%,比施硫酸钾增产11 0%,比施硫酸镁增产16 22%,比不施钾镁肥增产29 28%.施用硫酸钾镁肥经济效益高,比当地施肥水平每公顷产值增加1 200 0元,比施硫酸钾增加1 225 0元,比施硫酸镁增加1 725 0元,比不施钾镁肥增加2 800 0元.  相似文献   

7.
以当地主栽品种南粳9108为供试水稻品种,设置常规肥料和硫酸钾钙镁肥2个肥料处理,研究硫酸钾钙镁肥对水稻分蘖发生、产量形成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钾钙镁肥处理的产量较常规处理的高,增幅达8.29%。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2个处理的穗数、每穗总粒数和千粒质量差异较小。硫酸钾钙镁肥主要是通过增加结实率来提高产量,结实率增幅达9.32%,其他产量构成因素差异不大;硫酸钾钙镁肥处理较常规处理对分蘖发生无促进作用,其高峰苗低于常规处理,但高峰苗后分蘖退化慢,至有效分蘖终止期,其有效分蘖数略高于常规处理,增幅为2.55%,成穗率显著增加,增幅为9.83%。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施用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肥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马铃薯》2017,(6):341-345
为研究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的增产增收效果,以当地主推品种‘合作88’为试验材料,以当地农民习惯施肥为对照,研究了施用推荐施肥、缓控释肥和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施用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对改善马铃薯产量构成因素不明显,但是可以明显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产量增幅在7.88%~14.92%,其中处理4(施用推荐施肥减20%+生物有机肥80 kg/667m~2)的产量最高,较处理1(习惯施肥)增产428 kg/667m~2,达到3 297 kg/667m~2,增产14.92%;马铃薯经济效益增加幅度在1.73%~13.81%,其中处理4(推荐施肥减20%+生物有机肥)较处理1(习惯施肥)增加收益605元/667m~2;使用生物有机肥的经济效益要高于使用缓控释肥和常规肥料;建议在种植马铃薯时,可以适当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生物有机肥的使用量,起到减肥增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类型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一种高产喜肥的作物,由于马铃薯品种和肥料配比的差异性,各地区土壤养分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关于马铃薯具体的施肥种类、水平、方式等需细致研究。为研究不同类型底肥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选用马铃薯新品种‘垦薯1号’为试验材料,设水溶肥、复合肥、掺混肥3种底肥并分别添加总肥量10%剂量增效剂及不施肥对照共计7个处理,研究其对马铃薯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施50kg/667m~2水溶肥、复合肥和掺混肥均提高了马铃薯的根长度、根数、根鲜重、株高、茎粗、单株结薯数、大中薯率和小区产量,降低了主茎数;各指标在混施10%增效剂的处理下明显好于单一施肥处理,水溶肥混施增效剂处理的所有测定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所有施肥处理的经济效益也都高于对照,从大到小排序为水溶肥添加增效剂、复合肥添加增效剂、掺混肥添加增效剂、水溶肥单一施用、复合肥单一施用、掺混肥单一施用处理。试验结果确定了3种肥料的施肥效果,证明了水溶肥较其他类型底肥效果好,且配合施用增效剂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起到促进作用,经济效益更高。  相似文献   

10.
吴红 《北方水稻》2008,38(3):163-164
通过在基肥中增施不同肥量的森屿牌硅钙镁肥与常规施肥方法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森屿牌硅钙镁肥可增强植株的抗逆性,有利于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还可改善株型,增强抗倒伏能力。水稻的株高、穗长、结实率以及产量一般都随硅钙镁肥供给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各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对照,增产22.3~46.7 kg/667 m2,增产率为4.1%~8.5%,增加效益5.7~20.7元/667 m2。  相似文献   

11.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骨干系法组配78个杂交组合,对玉米的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进行遗传相关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等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均达到极显著标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5个产量构成因素与籽粒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穗长对产量的总体效应值最大(0.733),其次是穗粗(0.698)。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时,应高度重视选择果穗长而粗、行粒数多的类型,同时,保证一定的千粒重,对穗行数的选择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2.
水稻高产的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杂交稻特优63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的调查,结果明确:在闽南目前栽培条件下,每平方米穗数和每穗粒数成为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其二者乘积的每平方米总粒数对增产的贡献率达95%以上,每667m2产量为500、600、700、800kg的每平方米总粒数分别为2.9万、3.5万、4.1万和4.7万粒。  相似文献   

13.
超高产春玉米产量构成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年的田间试验,对吉林省桦甸市金沙乡不同产量水平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低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即无肥处理产量构成因素中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粒数,其次为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小;高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即高产处理产量构成因素中对子粒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次之,影响最小的是穗粒数;超高产处理产量构成直接通径系数大小顺序为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即超高产处理各产量构成因素对子粒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以单位面积穗数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最小。  相似文献   

14.
夏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岳尧海  周小辉  任军 《玉米科学》2006,14(6):059-061
选用30个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经过对产量、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r=0.5366),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穗长(r=0.4989)、千粒重(r=0.4512)与产量的关系呈正相关。提高行粒数和千粒重,增加穗长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物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折合每667 m2一次性基施纯氮4 kg条件下,尿素处理产量为436.41 kg/667 m2,几种生物有机肥处理的产量在457.10~495.87 kg/667 m2之间,均高于尿素处理,其中以双友生物有机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与尿素处理相比,施用有机肥能够促进水稻分蘖的发生,增加有效分蘖数,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千粒重,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6.
土壤湿度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土壤温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皖麦52为试验材料,通过3年的土壤水分控制试验,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统计等方法,确定了土壤湿度与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和关键土层。结果表明,0~10 cm和0~20 cm土层土壤湿度为影响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键因素。返青、拔节和抽穗期0~10 cm或0~20 cm土层土壤湿度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关系,基本可用二次回归方程进行拟合,但函数的显著性因小麦生育期和土层深度的不同而不同。得到的24个回归方程可以用于定量诊断土壤湿度变化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淮北平原冬小麦拔节与返青期0~10 cm或0~20 cm土层土壤湿度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较为明显,其中,对小麦成穗率、不孕小穗率和穗粒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综合分析认为,淮北平原冬小麦高产稳产的0~10 cm或0~20 cm土层土壤适宜湿度为65%~80%。  相似文献   

17.
种植密度对莜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给莜麦新品种(系)的推广种植提供依据,研究了种植密度对6个引进莜麦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种植密度及二者的互作对莜麦产量影响均不显著,但品种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极显著,种植密度及其与品种的互作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显著或极显著.增加密度有降低产量的趋势.其中,8711-12-1-58、989D-11和坝莜1号的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坝莜6号的产量受种植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它们的适宜种植密度,8711-12-1-58为600万粒/ha,989D-11、坝莜1号和坝莜6号为375万粒/ha.  相似文献   

18.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多年不同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淹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分蘖高峰期提前,分蘖增多,株高增高;节水灌溉栽培、极度节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分蘖高峰期后移,分蘖减少,株高降低,生育期推迟。在常规淹水灌溉、节水灌溉、极度节水灌溉三种灌溉栽培下平均穗长递减。常规淹水灌溉栽培、节水灌溉栽培对水稻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和平均每穗实粒数影响不大;极度节水灌溉栽培对水稻单位收获穗数和平均每穗实粒数影响较大。节水灌溉栽培、极度节水灌溉栽培使水稻平均千粒重和平均结实率较高;常规淹水灌溉栽培反而使水稻千粒重和结实率降低。常规淹水灌溉栽培、节水灌溉栽培条件下水稻平均产量接近,说明水稻在栽培过程中适度的节水,对产量没有影响;极度节水灌溉栽培条件下水稻平均产量较低,说明节水过度对水稻的产量影响很大,降低了水分利用效率,反而成为低效用水。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水分管理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两优6号为试验品种,研究了精确定量灌溉、无水层灌溉、常规灌溉、旱作对杂交水稻分蘖动态、生育期、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多或过深的水分会抑制分蘖,湿润或无水会促进分蘖,过度干旱会加速后期分蘖消减;不同水分管理对生育进程和全生育期影响不大;无水层灌溉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较高,产量最高,旱作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较低,产量最低,不同水分管理对千粒重影响不大.在水稻生产上以干湿交替的无水层湿润灌溉取代长期上满田水的传统灌溉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节约水资源.  相似文献   

20.
对影响早熟杂交糯稻产量的几个关键影响因子进行了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在对产量起影响的诸多因素中,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有效穗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可为在早季筛选高产杂交糯稻组合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