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突背蔗龟(Alissontotum impressicolle)是广东省围海蔗区国营红旗华侨农场甘蔗最严重的害虫。成虫为害造成枯心苗,幼虫为害能造成甘蔗成片干枯。从成幼虫为害的关系分析,如果成虫期得到较好的治理,幼虫期的为害就不会出现成片干枯蔗。由于成虫当晚出土,当晚为害,当晚取食甘蔗,受害苗在次日多数呈现枯心,这个成虫出现及其为害过程,时间很短,不足20小时,而且有一半时间于晚上,因此,防治时机非常紧迫,给防冶带来很大的难处。  相似文献   

2.
突背蔗犀金龟(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Arrow)又称突背蔗龟(下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糖料作物——甘蔗的主要害虫之一。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省(自治区),发生为害比较普遍,造成的为害很大。除甘蔗外,还可以为害玉米、高粱、水稻等。1为害状突背蔗龟以成虫咬食蔗株基部,形成半球形缺口,引起地上部蔗株有1~2片叶干枯,若咬食更深,则造成枯心;以1~3龄幼虫取食蔗根,并在地下部蛀成孔洞,使蔗株易遇风折倒,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2发生规律突背蔗龟在广西每年发生1代。以3龄幼虫在地下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化蛹,4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3.
严方明 《广西植保》2006,19(2):26-27
突背蔗龟(Alissonotum impressicolleArrow)属鞘翅目,金龟子科,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糖料作物———甘蔗的主要害虫之一。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省(区),发生危害比较普遍,为害造成的损失很大。突背蔗龟除了为害甘蔗外,还可以为害玉米、高梁、受旱的水稻等。1危害症状突背蔗龟以其成虫食害甘蔗基部,形成半球形缺口,地上部的一两张叶片形成干枯,如咬食更深,造成枯心;1~3龄幼虫取食蔗根,并在地下部蛀成孔洞,遇风易折倒,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2形态特征成虫:初羽化时淡黄白色,渐变成黄褐色,最后为漆黑色而带有光泽,体长15~…  相似文献   

4.
刘秀玲  王进贤 《昆虫天敌》1989,11(3):101-103
昆虫病原线虫在防治甘蔗突背黑色金龟子幼虫上具有潜在的利用价值。王进贤等(1986)就不同昆虫病原线虫种类对蔗龟幼虫的致死效果以及土壤类型对线虫的感染力影响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几年来,连续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也显示了线虫防治蔗龟幼虫的潜力。不同的线虫种或品系对突背黑色蔗龟幼虫的致死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室内外试验证明格氏线虫感染力最高。由于同种线虫的不同品系对害虫的感染力存在差异,而格氏线虫有若干不同品系,除了从国外引进的品系外,近年又在我国采集和分离到该种  相似文献   

5.
昆虫病原线虫对突背黑色蔗龟幼虫致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蔗金龟子是甘蔗生产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对甘蔗的为害日趋严重。由于幼虫在土壤中生活期长,为害大,防治比较困难。本文研究分析斯氏线虫科(Steiniernematidae)和异小杆线虫科(Heterorhabditidae)的九个不同种或品系(编号)线虫对甘蔗突背黑色金龟子幼虫的致死作用,企图寻找和确定更多有防治潜力的线虫种类或品系,同时也就线虫用量与蔗龟幼虫死亡率的关系、不同土壤类型对线虫感染力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笔者于1997年4月随省委组织部组织的专家咨询服务团到部分乡(镇)调查了解甘蔗大等鳃金龟的发生为害情况,探讨防治技术,现将结果综述如下:。1分布与为害状据有关资料报道,大等鳃金龟(又称齿线鳃金龟或黄褐色蔗龟)砌oblt析t。。,t仇hGyllental让人皆奉新、南昌、宜丰、石城、兴国、上犹军南、赣县、宁都等县均有分布。该虫以幼虫为害甘蔗、花生、豆类、甘薯及马鞭草的根,可造成甘蔗变黄色干枯而死;成虫可为害把、柳树的嫩叶和嫩梢,吃成光杆。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55~320mm,宽10~12smm,黄褐色,全身披淡黄色绒毛。前胸背板侧缘…  相似文献   

7.
甘蔗黑色金龟甲谷称蔗龟,是化州市甘蔗的主要地下害虫,为害水稻在本地从未发现过。2000年4月水稻本田发生了蔗龟成虫严重为害水稻。据4月20~25日调查,每667m2一般有成虫3100~5400头,严重田块超过1万头;一般为害丛率15%~25%,高的达91.3%,田间可见大片禾苗被咬断枯死,个别田块全田被毁。全市发生面积174hm2。蔗龟在水稻上的为害特点是:插秧后,当稻田缺水时,蔗龟从田埂钻入田内,咬断稻茎基部或根部,使稻株枯死,或整丛枯死,稻茎断口参差不齐,易拔起。在田中可见到纵横的土隧道,在枯丛底下和新鲜的土隧道中可挖见成虫。该…  相似文献   

8.
作者于1990年先后在南宁市郊和防城县的甘蔗上发现赤条黄带蛾为害蔗叶.经连续2年室内饲养观察,该虫在南宁每年发生1代,以蛹越冬,寄主植物有9种.目前对甘蔗仪在局部偶尔发生为害,危害性尚不很突出,但其卵量大,孵化率高,虫体大,幼虫食量大,一旦大量转入蔗地取食,亦会造成灾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二点螟是甘蔗上的主要害虫。在江西省一年发生四代,以老熟幼虫和少数低龄幼虫在宿根蔗蔸、残茎内和秋冬笋枯苗上越冬;在3月下旬至4月下旬化蛹、羽化成虫。成虫在夜晚羽化,活动,白天隐避。产卵期持续4~5天,产200粒左右,一二代产卵在1~4叶的背面。成虫有趋光性,雌雄蛾量比为0.9:1.1。幼虫多在白天的上午从卵中孵出,先在叶面爬行,或垂丝下悬,随风飘动,主要从侧芽处侵入蔗苗,为害心叶,8~10天出现枯心苗。每只幼虫可造成1~3根枯心苗,老熟幼虫在苗内或茎内化蛹。  相似文献   

10.
3%米乐尔防治甘蔗二点螟及蔗龟的药效试验贤小勇,周至宏,王助引,韦德卫,覃周平(广西农科院植保所),(百色行署开发办)广西是我国蔗糖的主要生产基地。甘蔗二点螟及蔗龟是甘蔗生产上的重要害虫。甘蔗二点螟为钻蛀性害虫,为害后造成枯心苗,使甘蔗减产;蔗龟则是...  相似文献   

11.
甘蔗条螟预测方法和防治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螟[Procerasvenosatum(Walker)]是甘蔗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一般年份造成甘蔗产量损失5%~10%,个别蔗田达25%以上。甘蔗条螟的预测和防治,历来采用水稻螟虫的方法,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为此,我们在调查该虫发生和为害特点的基础上,改进了预测方法和防治技术,经多年实施,该项技术的改进,每年每亩蔗田可节约预测和防治费用150~200元。现总结介绍如下:1发生为害特点1.1年发生简况该虫在厦门地区1a发生3代,各代期距60~70d,其中第三代长达220~240d。以老熟幼虫在蔗秆叶鞘内侧结茧化蛹越冬。一般年份越冬代成虫始盛期、高峰期和末期分别为…  相似文献   

12.
白蚁是澜沧县蔗区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对甘蔗造成很大的损失.分析白蚁为害甘蔗的原因,采用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对甘蔗白蚁进行防治,使白蚁对甘蔗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3.
广西蔗区突背蔗犀金龟分布及为害情况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3年对突背蔗犀金龟在广西蔗区的发生区域和为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突背蔗犀金龟主要分布在百色地区(右江河谷一带)和河池地区(宜州市、罗城县)。其中,平果县果化镇的虫口密度最大,达22555.7头/667m2,宜州和田阳蔗区甘蔗苗期被害最重,枯心苗率分别为40.6%和35.4%,宿根蔗比新植蔗受害严重。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温度对突背蔗犀金龟蛹生长发育的影响,在实验室内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突背蔗犀金龟化蛹和羽化情况,计算蛹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突背蔗犀金龟蛹在17~32℃范围内均能正常发育,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拟合模型为Logistic模型V=0.122 922/(1+e~(4.916 7-0.195 8T))。采用直接最优法分析,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3.02℃和198.00日·度。蛹的发育最适温度为25.11℃,发育适宜温区为14.59~35.64℃。本研究明确了温度对突背蔗犀金龟蛹发育速率的影响,对成虫发生期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赭色鸟缘象 Otidognathus rubriceps Chevrolat是云南蔗区近年发生的一类严重蛀食蔗茎的害虫 ,已给甘蔗生产造成严重威胁。 1992年首次在云南勐海蔗区发现 ,仅零星发生 ,1995年已连片为害 ,目前发生面积达 40 0 0 hm2 。新植、宿根蔗均可受害 ,1株甘蔗仅 1头幼虫蛀食就可使其枯死。目前已发现该虫的寄主有甘蔗和竹子两种 ,其中最喜食甘蔗。而 80年代前是主要发生于竹林 ,取食笋肉。赭色鸟缘象成虫 5、 6月出土 ,取食甘蔗嫩茎作为补充营养。成虫产卵量大。 1头成虫 1代可产卵 5 0~ 6 0粒 ,多的达 86粒。成虫选择靠近生长点的茎节部位咬一小…  相似文献   

16.
周蔚麒 《广西植保》1990,(1):18-19,21
二点褐金龟(Lepidiota Stigma Fab)幼虫是北海市郊坡地作物甘蔗、花生、薯类的主要地下害虫.近几年由于坡地甘蔗大面积扩大种植,该虫竟发展成毁灭性害虫.二点褐金龟幼虫整年为害甘蔗.前期,种芽、蔗苗受害,造成缺苗、断垄.后期,甘蔗早枯死,造成大幅度减产,糖分降低.为寻求防治该虫有效、价格便宜的国产农药,特作此试验.  相似文献   

17.
于2014—2018年冬季,在广西桂南地区、桂中、桂西和桂东南地区选择不同类型甘蔗地,调查黏虫发生及为害情况。结果表明,新植蔗和收割后焚烧蔗叶的宿根蔗地极少发现黏虫,而收割后蔗叶(直接或粉碎)还田的宿根蔗地发现有不同龄期的幼虫为害,老蔗地亦发现老熟幼虫或蛹,但虫口密度低。数据显示,广西桂南地区冬季甘蔗地黏虫虫口密度最大。其中,2017年南宁市武鸣区虫口密度最高,达8.9头/m^2,其次是桂东南地区,桂中地区和桂西地区极少或未发现黏虫。  相似文献   

18.
美洲斑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的卵和幼虫都隐藏在叶片表皮内,南美斑潜蝇幼虫常潜入叶片下表层叶脉、叶柄和嫩茎中,因此药剂防治幼虫比较困难,但其成虫则常在叶丛上层活动,雌成虫也刺孔为害叶片,它们大量为害时常造成叶片枯死,甚至幼苗全株枯死。成虫又是此虫迁移扩散的唯一虫态,因此用药剂防治成虫不仅可间接减轻幼虫为害,也可防止成虫直接为害和扩散,为此,我们测定了蔬菜上几种常用农药对两种斑潜蝇成虫的触杀击倒毒性。1 材料和方法供试成虫系将采自温室豆苗繁殖出的蛹,置玻管中羽化,逐日收集,约24h后供试。供试药剂有下列1…  相似文献   

19.
宿根甘蔗虫害及其防治措施龚标勋(海南省白沙县植保植检站572800)我县糖蔗面积常年83800多亩,其中宿根蔗面积占50%左右,亩产只有3吨左右,比新植蔗亩产低25%。虫害是宿根甘蔗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长期连作的蔗地更为严重。宿根蔗的主要害虫有...  相似文献   

20.
自草地贪夜蛾2019年1月入侵我国云南普洱、德宏和保山后,2019年4月17日在德宏州陇川县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甘蔗苗。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甘蔗主栽区陇川县的5个乡镇均发生草地贪夜蛾为害,单作田被害株率为2.49%,幼虫数为0.07头/m~2。不同乡镇甘蔗苗的被害株率存在显著差异(F=2.918,P=0.042),但宿根蔗和新植蔗的被害株率无显著差异(F=3.551,P=0.072)。在盈江县甘蔗主栽区平原镇的3个村民小组均有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甘蔗与玉米间作田甘蔗和玉米的被害株率分别是10.07%和60.11%,百株虫量分别是2.82头和23.97头,甘蔗和玉米的被害株率(t=3.221,P=0.032)和百株虫量(t=3.975,P=0.016)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甘蔗间作玉米田与甘蔗单作田相比,间作田甘蔗的被害株率显著高于单作田(t=4.728,P=0.0)。草地贪夜蛾田间发生世代重叠严重。幼虫主要取食蔗苗的叶片、生长点和茎基部,1~3龄幼虫潜藏在蔗苗心叶中取食叶肉,4~6龄幼虫白天喜潜藏于土壤表层蛀食蔗苗茎基部造成枯心苗,高龄幼虫还会咬断蔗苗生长点形成断苗,啃食蔗叶形成缺刻或孔洞。草地贪夜蛾的为害可影响甘蔗的正常生长并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