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验表明,水稻孕穗期每丛水稻茎毛眼水蝇卵数()、被害穗数()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符合下列方程:=-2.01+4.524±2.2,=0.9914;=-0.076+4.912±2.78,=0.9863。产量损失的主导因素是水稻受害后,早稻实粒数减少,晚稻总粒数和实粒数减少。根据防治费用,稻谷价格等,导出孕穗期稻茎毛眼水蝇的经济阈值为每丛禾1.9粒卵或1.34株受害穗。经大田验证,与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
接虫试验表明,水稻苗期每丛稻茎毛眼水蝇卵数()、为害株数()与产量损失()的关系符合下列方程:=-7.31+3.016x1±2.15,=0.9804;=-6.7+3.53x2±2.19,=0.9802。早稻产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受害后千粒重和实粒数减少;晚稻为千粒重下降。根据当前的稻谷价格、防治费用等,导出水稻苗期稻茎毛眼蝇的经济阈值为每丛4.6粒卵或3.74株受害。经大田验证,与实际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3.
宁仲根 《植物保护》1996,22(6):29-30
采用Iwao的α+βX回归式测定稻纵卷叶螟,虫苞种群的α=0.4334>0,β=1.3149>1,判定虫苞为聚集分布型;在=1,=0.2时其理论抽样数为=35.8/+7.87;利用有虫苞丛率()与百丛虫苞密度()的关系,建立Gerrard模型为=157.976[-ln(1-)]1.0616,其抽样精度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4.
徐鞠晖 《植物保护》1997,23(2):19-21
根据1979~1993年的15a观测结果,组建了三化螟年发生量()与越冬代始蛾期(,以4月10日为零)的回归预测方程,即=6.442-0.201。该方程回测符合率达100%,1994~1996年预测结果与实际相符,能够应用于测报工作。文中并分析了三化螟越冬代始蛾期与年发生量相关关系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青稞品种抗麦鞘毛眼水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青稞品种麦鞘毛眼水蝇着卵量与其倒三叶叶基部脉间距、平均严重度均呈正相关[Y=2.4769+0.0331X(r=0.5747)、Y=42.6346+1.3424x(r=O.7625)]此外,旗叶和倒一叶叶鞘内叶绿素、蛋白质含量与平均严重度也呈正相关[Y=30.7957+8.3442X(r=0.6191)、Y=23.67+3.9044x(r=0.5559)];蛋白质含量与千粒重产量损失率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性[Y=55.1483-2.4633X(r=─0.5786)]。试验表明不同青稞品种对麦鞘毛眼水蝇存在着一定的理化抗性和耐害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淮北地区小麦上蚜虫发生危害调查明确,麦株上的蚜量()与小麦千粒重()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38.5911-009398=-0.9244)。目前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50%粉多威可湿性粉剂、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等对麦蚜均表现高效。根据麦蚜危害和药剂防治的投入产出比提出了淮北地区小麦穗期麦蚜的防治策略,应用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
柴立英 《植物保护》1998,24(6):29-31
采用饱和-D最优回归设计,建立以苹果蚜虫校正减退率为目标函数的氧乐果()、久效磷()两因子效应编码值回归模型^(%)=105.56+21.27+16.10-22.32-18.10,计算得出:5~6a生苹果树每棵用40%氧乐果乳油3.15ml和50%久效磷乳油2.88ml混配药液,加面汤粘着剂3者共10ml涂干,施药后7d,苹果蚜虫校正减退率期望防效可达100%,残效期达15d以上,且对蜘蛛、瓢虫、草蛉等主要天敌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3年调查明确,棉蚜在河西走廊荒漠绿洲生态环境下的寄主植物有14科51种,棉蚜发生高峰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棉蚜蚜量()与籽棉产量损失率()的回归方程为=12.0854+0.0105=0.966);棉蚜的发生与地理环境、气候、灌水、作物布局关系极为密切。室内测定多异瓢虫成虫对棉蚜每日最大理论捕食量为625头,其3龄若虫捕食量为500头。棉区推广以调整作物结构、狠抓棉蚜越冬寄主的冬春防治,实行规范化栽培管理,协调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合理用药的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累计示范推广2.9万hm,防治效果达90%以上,增产皮棉222.0kg/hm,增产率为17.0%。  相似文献   

9.
试验表明,春小麦植株高度与灰翅麦茎蜂危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回归方程为=-11.2462+0.2966,=0.7821。植株高度100cm以上,断茎率普遍在22%以上,70cm以下,断茎率仅有2.65%~4.07%。  相似文献   

10.
田间调查表明,4代棉铃虫卵在棉株上的分布随果枝序下移,落卵量递减;同一果枝外围果节落卵量显著高于内围果节;棉株顶部往下第1~6果枝的蕾、铃苞叶外侧及果枝叶片正面卵量(')占全株实查卵量()的82.22%。应用预测模式^=8.1848+1.1481m',将传统全株查卵法改为局部查卵推测法,简便可靠。依据调查结果,及时去除无效果枝,可消除当时田间卵量20%以上。  相似文献   

11.
蓝翠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室内测定结果表明,蓝翠蛛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日捕食量上限为12头/d,其捕食功能反应属于Hoiling所描述的II型反应。Na=1.879Nt/(1+0.157Nt)。对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Hassell-Varley提出的方程进行拟合:=9.8065Pt-8127。  相似文献   

12.
采用麦蚜指数调查法进行田间穗蚜计数,所用时间较实际逐个计数明显缩短。本试验平均百穗缩短调查时间12.92min,利用方程=-62.5+4.62,推算出的蚜量,误差不超过1头/穗  相似文献   

13.
对小菜蛾高毒的苏云金杆菌菌株筛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田间自然死亡的小菜蛾虫尸中分离到B.t.9419茵株,经复壮选育及摇瓶考核,在自选培养基上生长良好,24h孢子开始脱落形成晶体,36h全部形成晶体。晶体大、宽棱形、角尖。48h发酵液含菌量为35亿/mL。经发酵液对小菜蛾毒力测定,48hLC50:对照HD-1含菌量为274mL/L,而9419仅124mL/L。  相似文献   

14.
第4代棉铃虫不同方法诱蛾量与田间卵量消长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性诱剂前3d诱蛾量与田间当天卵量相关性强、与后3d卵量相关性差。相关系数1996年分别为0.8930、0.5618,1997年分别为0.9471、0.3018。杨树枝把前3d诱蛾量与田间当天卵量的相关性比与后3d卵量的相关性差。相关系数1996年为0.7213、0.9822,1997年为0.6939、0.9277。性诱剂蛾高峰期和高峰日与  相似文献   

15.
杂草密度与作物产量损失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对国内外多个用于杂草密度和作物产量损失关系的经验模型比较分析,并对10组不同来源的杂草与作物竞争资料进行模拟,证明模型/(bd)具有实际的生物学意义,能确地描述多种杂草和多种作物间的竞争关系,预测杂草竞争对作物可能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相似文献   

16.
油菜菌核病发生规律、影响因子和油菜损失率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1995~1997年田间调查研究明确,油菜菌核病茎秆发病在终花后20~25d达到发病高峰;油菜籽产量损失与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密切相关。该病发生程度与每年2月份平均温度、3月份的相对湿度、3月份的累计雨日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病害的预测式为=169.5864+10.8802-2.0215-2.2313,验证符合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7.
沈进松 《植物保护》1999,25(6):24-25
通过对苏北沿海地区1992 ~1998 年的气象资料分析表明,该地区4 代棉铃虫发生量与3 代残留虫量和8 月中旬温湿系数密切相关,呈指数函数关系。由此建立的预测式^Y= lny = 15.872 8 +0.215 4X1 - 2.985 5X2 ±0.223 6 ,其历史拟合率为85.7 % ,基本符合率为14.3 % 。  相似文献   

18.
棉铃虫发生及灾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致棉铃虫大发生的基本条件是食物链,包括物候、作物布局、栽培耕作制度、棉花生育状况;影响其种群基数的因素有抗药性、天敌的自然控制、防治质量等;决定是否大发生的关键因子是虫情基数和气候等。虫情基数是内因,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外因,二者是导致棉铃虫暴发的关键因子。根据荆州地区1970~1996年共27年的虫情和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选择主要的相关因子,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第4代棉铃虫发生量及灾变预报模型:Y=183.396+15.556X2-0.370X11±84.618,回测正确率为74.1%,试报1997年第4代发生量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19.
甘薯茎尖脱毒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了应用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脱毒苗的研究结果。试验表明切取的茎尖大小与脱毒效果呈显著的负相关(=-0.9875),表明病毒距茎尖呈递减分布,越接近茎尖顶端带病毒越少或不带病毒。分生组织带1~2个叶原基脱毒效果较好,添加适量的病毒钝化剂可提高脱毒率,但抑制茎尖生长,成苗率有所降低。选用无症状、生长健壮的薯苗作脱毒材料,可以得到较高脱毒率的组培苗。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甜菜夜蛾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与频振杀虫灯对甜菜夜蛾诱捕效果比较表明,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与频振式杀虫灯所诱到的成虫消长规律基本一致。通过SAS统计分析,干式性信息素诱捕器、水盆性信息素诱捕器和频振杀虫灯的平均诱虫量变化趋势紧密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50 36,r2=0.934 55,r3=0.853 20。但两种性信息素诱捕器的诱蛾量高于频振杀虫灯,干式诱捕器与频振灯诱蛾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