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谈“点茶”     
《茶叶》1990,(3)
古代茶书中论“点茶”,就是指现在茶的沏泡方法而言的。客来敬茶,要取得一杯清香美味的茶汤,端敬客人,使客人饮后别感风趣幽雅,可以愉快叙情,讲究茶的沏泡技艺是不可缺  相似文献   

2.
陆羽《茶经》六之饮,有“饮有觕茶、散茶、末茶、饼茶者”。在唐代已出现多种茶类,根据茶类的演变史,当时虽以团饼茶为主,但也有散茶炒青绿茶。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的“自傍芳丛摘鹰咀,斯须炒成满室香”一句,被认为是中唐  相似文献   

3.
唐·陆羽《茶经·十之图》指的是挂图吗?这值得研究。陆羽《茶经·十之图》文字不多,抄录如下:“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偶,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相似文献   

4.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人们都把茶叶称为茶米。意思是说在人们生活中茶与米都显得同样的重要。早在一千年前,宋代王安石在《义茶法》中就说:“夫茶之为用,等于盐米,不可一日以无。”顾元庆在《菜谱》中则说:“人饮真菜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陈藏器《本草拾遗》云:“诸药为病之药,茶为各病之药。”故自元代以来就有“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说。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有一句谚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条”、“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茶叶在我国先民生活…  相似文献   

5.
雁茗诗话     
雁茗,俗称雁山茶。据《瓯江逸志》记载:“瓯地茶,雁山为第一。去腥腻,除烦恼,却昏散,消积食,味与阳羡界茶无二。”雁茗种类很多,有白云茶、毛峰茶、斗蟀茶、紫茶等。其中白云茶、毛峰茶、斗蟀茶统称白云茶,亦叫云雾茶。白云茶叶肥嫩质厚,味清香醇甜,汤色淡绿明亮,饮之清神益思,强心明目,去腻消食。乡人还用茶汤代作酒酷,烹角虾,烤野味,可除腥增香。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不同等级白茶的最佳煮饮方法,采用TDS计检测茶汤浓度和感官审评相结合,研究不同投叶量时煮饮白茶的茶汤浓度与感官品质,结果表明,在等级与投叶量相同条件下,煮饮的白茶饼茶和散茶茶汤浓度差异极为明显,饼茶的茶汤浓度明显高于散茶;白茶饼等茶汤浓度随投叶量增加而增大,白牡丹二级的高于白牡丹一级,茶汤质量浓度处于100~400 mg/L之间为感官品饮适宜区,质量浓度在200~300 mg/L之间是品饮的较佳浓度;煮饮时,白茶饼茶的适宜投叶量为8~10 g,白茶散茶的适宜投叶量为10~12 g,研究结果可为消费者煮饮白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盞(续)     
五、地位 建盏与建茶珠联璧合,得到上至皇帝、高官重臣,下至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和歌咏推崇,双双入贡,辉煌鼎盛于宋、元时期。同时,建盏和建茶还被大量销往日本、高丽(朝鲜)和东南亚等许多国家,为国人争得荣耀和财宝。 (一)皇帝与文人的推崇 宋徽宗《大观茶论》(1107年)中写道:“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天下之士,励志清白,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在“盛世之清尚”的氛围中,虽有了“名冠天下”的“建茶”,但应配何种茶盏,“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这种盏正是时任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茶录》所进言之建盏:“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官至尚书都员外郎的梅尧臣(1002~1060年)茶诗《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兔毛紫盏自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欧阳修《和梅公仪尝茶》诗句:“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苏东坡《送南屏谦师》  相似文献   

8.
汤花试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汤花的产生是宋代斗茶操作过程反映在茶汤中的物理现象。人们利用茶汤的表面特性,用茶筅击拂茶汤,对茶汤表面做功,促进茶汤表面延展,从而产生泡沫——汤花。 宋代斗茶,汤花以“洁白如乳”、“著盏无水痕者”为绝佳。在竞比中,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这就是说,  相似文献   

9.
品茗话茶德     
自从神农发现和利用茶之始,古代茶人就不断探索茶的本性和茶文化的内涵。茶作为清素高雅之品,灵魂之饮,又偏出在以道德仁礼制,厂有“以孝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给茶的性灵赋予了浓厚的道德色彩,久而久之,便物化为“茶德”之理念,也便有了茶人之品德了。品茶与人  相似文献   

10.
滇红茶茶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滇红茶素以香高色艳味浓醇著称。冲泡滇红茶,要把握好器皿选择、投茶量、水温、浸润时间等要素,才能充分展现其品质特点。滇红茶不但注重清饮,更注重调饮。调饮时要把握好茶汤浓度、各种配料之间的比例,要有科学的操作程序,使调配的茶饮既有茶的香气滋味,又很好的融合各种配料的香气滋味,还要有一定的意境和情趣,给人美不胜收之感。  相似文献   

11.
福建茶文化纵横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梓金 《福建茶叶》2000,(Z1):12-13
福建产茶文字记载 ,最早见诸南安县莲花峰石刻“莲花茶襟” (公元 376年 )。陆羽《茶经》对福建建州等地产茶有“往往得之 ,其味极佳”之誉。八世纪福建列入全国主要茶区 ,为茶税主要来源之一。宋代采造茶叶供皇室饮用的贡焙 ,由江苏阳羡改设在福建建安 (今建瓯市 )的北苑。北苑贡茶经蔡襄等人的倡导 ,茶叶采制技艺的精湛 ,品饮的考究 ,“莫不胜造其极” (《大观茶论》)。与此同时 ,品尝 ,评比茶叶的“斗茶之风”更风靡全国。这时也是我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 ,论述北苑茶采制技艺、品饮艺术的著作与诗文空前繁盛。以著名的蔡襄《茶录》 ,范仲…  相似文献   

12.
20 0 3年 (癸未年 )是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 ,陆羽编著的世界第一部全面论述茶业的专著——《茶经》,被历代中外史学界誉为茶的经典名著 ,具有划时代意义。《茶经》问世后 ,一再刊行 ,至宋时已有数种版本流行。《茶经》对茶的起源、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 ,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 ,《茶经》还倡导品饮艺术 ,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活动。陆羽被后世恭称为“陆子”,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陆羽的品德和精神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缅怀陆羽 ,弘扬茶学 ,振兴茶业 ,本刊特辟“纪念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专栏 ,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3.
陆羽与湖州     
朱乃良 《茶叶》2003,29(3):128-129
20 0 3年 (癸未年 )是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 ,陆羽编著的世界第一部全面论述茶业的专著——《茶经》,被历代中外史学界誉为茶的经典名著 ,具有划时代意义。《茶经》问世后 ,一再刊行 ,至宋时已有数种版本流行。《茶经》对茶的起源、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 ,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 ,《茶经》还倡导品饮艺术 ,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活动。陆羽被后世恭称为“陆子”,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陆羽的品德和精神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缅怀陆羽 ,弘扬茶学 ,振兴茶业 ,本刊特辟“纪念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专栏 ,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4.
戴盟 《茶叶》2003,29(3)
20 0 3年 (癸未年 )是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 ,陆羽编著的世界第一部全面论述茶业的专著——《茶经》,被历代中外史学界誉为茶的经典名著 ,具有划时代意义。《茶经》问世后 ,一再刊行 ,至宋时已有数种版本流行。《茶经》对茶的起源、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 ,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 ,《茶经》还倡导品饮艺术 ,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活动。陆羽被后世恭称为“陆子”,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陆羽的品德和精神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缅怀陆羽 ,弘扬茶学 ,振兴茶业 ,本刊特辟“纪念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专栏 ,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5.
再论陆羽在湖州写《茶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钱时霖 《茶叶》2003,29(3):130-132
20 0 3年 (癸未年 )是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 ,陆羽编著的世界第一部全面论述茶业的专著——《茶经》,被历代中外史学界誉为茶的经典名著 ,具有划时代意义。《茶经》问世后 ,一再刊行 ,至宋时已有数种版本流行。《茶经》对茶的起源、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 ,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 ,《茶经》还倡导品饮艺术 ,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活动。陆羽被后世恭称为“陆子”,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陆羽的品德和精神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缅怀陆羽 ,弘扬茶学 ,振兴茶业 ,本刊特辟“纪念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专栏 ,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6.
20 0 3年 (癸未年 )是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 ,陆羽编著的世界第一部全面论述茶业的专著——《茶经》,被历代中外史学界誉为茶的经典名著 ,具有划时代意义。《茶经》问世后 ,一再刊行 ,至宋时已有数种版本流行。《茶经》对茶的起源、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 ,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 ,《茶经》还倡导品饮艺术 ,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活动。陆羽被后世恭称为“陆子”,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陆羽的品德和精神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缅怀陆羽 ,弘扬茶学 ,振兴茶业 ,本刊特辟“纪念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专栏 ,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7.
20 0 3年 (癸未年 )是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 ,陆羽编著的世界第一部全面论述茶业的专著——《茶经》,被历代中外史学界誉为茶的经典名著 ,具有划时代意义。《茶经》问世后 ,一再刊行 ,至宋时已有数种版本流行。《茶经》对茶的起源、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 ,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 ,《茶经》还倡导品饮艺术 ,使饮茶成为一种艺术活动。陆羽被后世恭称为“陆子”,陆羽茶学理论体系的研究则被称为“陆学”,茶商们则把陆羽奉为“茶神”。陆羽的品德和精神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为缅怀陆羽 ,弘扬茶学 ,振兴茶业 ,本刊特辟“纪念茶圣陆羽诞辰 12 70周年”专栏 ,以资纪念。  相似文献   

18.
关于茶文化的定义,笔者在《论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认为:茶文化是茶的物质生产和品饮利用过程的物质、技艺及其形成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包含物质层面、技艺层面和精神层面。可见,茶文化形成于茶之品饮而有别于茶之为饮,茶的生产和饮用不等于茶文化形成,从时间上看,“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陆羽《茶经》)。神农氏,又称炎帝,为传说中的神奇人物,生于母系氏族时代,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神农发现茶的记载,源于东汉年间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  相似文献   

19.
浅谈凤凰单丛茶独特"山韵"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凤凰茶区所产的高香单丛茶较其它产区同一香型的优质单丛茶,其品质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优质单丛茶品质都具有“香”、“活”、“甘”。香:口含茶汤有清香芬芳之气冲鼻而出,有齿颊留芳之感,隽永幽远,清快爽适,在于茶本身的香,还有精心培育的天然花果香,绝不加任何香精,有别于窖茶(用茉莉花、玫瑰花、玉兰花之类的香花花瓣人工施于茶坯窖制而成的花茶,香而不清)。活:润滑、爽口有快感、少涩感、喉感清洌。甘:回甘快而力度强,清爽甘滑,俗称“有喉头”。  相似文献   

20.
《福建茶叶》1990,(1):45-47
从陆羽《茶经》的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唐代饮茶方式巳由粗放解渴式过渡到细煎慢啜式的品饮。《茶经》描述的茶以饼茶为主,提倡的品饮方式则是煮饮。 福建茶产始于唐以前,但有文字记载的则自唐始,而盛于宋。唐冯贽撰的《记事珠》称:“建人谓斗茶为茗战”,说明闽人斗茶习俗始于唐,但未盛行。宋代我国贡茶中心由江苏的阳羡移到福建建州北苑之后,经丁渭、蔡襄和赵佶等的提倡,上自宫廷官宦,下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