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甘蓝型杂交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杂1号、秦油2号等甘蓝型杂交油菜,在江苏省高邮市以“秋发、冬壮、春稳、活熟”的成套技术获得单产3750kg/hm2的好成绩。研究表明:(1)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增角增产的潜力最大,增角是秋发冬壮途径的主攻方向;(2)冬前营养生长量足是秋发冬壮途径的高产基础;(3)耐抗性强是秋发冬壮途径的高产稳产的保证;(4)提高中后期物质积累是高产更高产的潜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运用秋发冬壮栽培技术,对3个油菜品种(中油杂1号、中双4号和中油821)进行超高产栽培,结果早薹率较高的品种中双4号(早薹率60.0%)和中油821(早薹率26.7%)的产量均达到了超高产水平(3750kg/hm^2)。在分析江汉平原油菜早薹后受冻概率和补救措施的基础上,认为江汉平原油菜超高产栽培应大胆采用秋发冬壮栽培技术途径,不应过分担心早薹所致的减产风险,以提高超高产栽培成功的概率。  相似文献   

3.
油菜的“秋发冬壮”是指采用生育期较长的中熟(或中晚熟)品种进行适期早插、早栽,在苗期阶段,施以充足的肥水,充分利用秋末冬初的这段有利温光条件,促进营养体加速生长,并达到一定的生长数量,进而使春后形成枝多、蕾花多、角果多从而产量高。油菜壮苗的抗性强、灾年能稳产,丰年创高产。  相似文献   

4.
运用秋发冬壮栽培技术,对3个油菜品种(中油杂1号、中双4号和中油821)进行超高产栽培,结果早薹率较高的品种中双4号(早薹率60.0%)和中油821(早薹率26.7%)的产量均达到了超高产水平(3750kg/hm~2)。在分析江汉平原油菜早薹后受冻概率和补救措施的基础上,认为江汉平原油菜超高产栽培应大胆采用秋发冬壮栽培技术途径,不应过分担心早薹所致的减产风险,以提高超高产栽培成功的概率。  相似文献   

5.
丁琴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94-95,131
油菜秋发高产技术是在常规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三早"(适时早播、早栽、早管)栽培法,充分利用秋天温光水等自然资源长壮发足,冬前增叶、春后增棵的部分优势,从而获得高产稳产。总结了油菜秋发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对单季晚稻太湖粳3号高产栽培途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1)足够的颖花量是取得高产的基础,单产超过11250kg/hm ̄2的总颖花量在3100万以上;(2)获取适宜穗数360万/hm ̄2左右,主攻大穗至130粒以上是太湖粳3号高产栽培的重要途径;(3)减少1次枝梗退化数而增加其现存数是该品种大穗形成的有效途径;(4)扩大行距和减少基本苗、促保两次穗肥、适当提早搁田均是太湖粳3号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新品种冬丰1号丰产性,稳产性及广适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北方冬麦区联合区试及北京,天津,山西等省市主持的中肥组区试和生产试验资料,研究了冬丰1号的高产性,稳产性及广泛适应性。结果表明,冬丰1号在中肥条件下一般单产350-400kg/亩,具有450kg/亩的高产潜力,产量的稳定性回归系数b值小于1,Sd^2值低,高稳指数高。  相似文献   

8.
漯麦4号(安90-2-9-2)具有抗寒、抗病、耐渍、抗倒伏、稳产高产的特点。为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潜力,我们对其生育规律及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1生育规律1.1生育期据多年多点观察,适期播种(10月10~15日)的漯麦4号,抽穗期为4月14~2...  相似文献   

9.
对单季晚稻太湖粳3号高产栽培途径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足够的颖花量是取得高产的基础,单产超过11250kg/hm^2的总颖花量在3100万以上;(2)获取适宜穗数360万/hm^2左右,主攻大穗至130粒以上是太湖粳3号是高产栽培的重要途径;93)减少3次枝梗退化数而增加其现存数是该品种大穗形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抗虫高产夏大豆新品种──鲁豆13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虫高产夏大豆新品种──鲁豆13号吕明春,王光杰,史荣贞,徐庆新,郑景文(滨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256615)鲁豆13号新品种原系统号为8504(17)-1—2-2,简化号8504(17)-2,是滨州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985年以高产抗虫(豆荚螟)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对苏油7号产量和主要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密度对苏油7号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有效角果数、有效分枝数、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有先增后减的趋势,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低密度水平能显著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随着密度降低单株有效角果数减少,单位面积角果数有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同密度对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因此,高产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随着密度的增加,主轴和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有所减少,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和单株二次有效分枝数则显著减少。籽粒含油率和蛋白质含量随着密度增加而有所降低。[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为获得较高产量和保证双低品质,苏油7号适宜密度为1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生长调节剂对油菜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培试验,以高氮素利用效率油菜品种2号及低氮素利用效率油菜品种6号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上,研究了油菜生育后期涂抹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6-BA)及脱落酸(ABA)3种不同生长调节剂对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调节剂能提高油菜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及生物产量。与低氮素利用效率油菜品种6号相比,高氮素利用效率油菜品种2号增加效果更加明显。同时生长调节剂对氮素生理效率的影响与品种及氮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品种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品种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种植密度对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有一定的影响,在相同播期条件下,湘杂油7号植株的株高、有效分枝数、单株鲜重、单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芥酸和硫苷含量等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递减,千粒重与播期和种植密度关系则不明显;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千粒重是决定油菜产量的变异因子,其中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每角果粒数次之,千粒重最小。综合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2因素处理对湘杂油7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以9月15日播种、种植密度135000株/ha最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喷施草甘膦对抗草甘膦油菜物质生产的影响。[方法]以抗草甘膦油菜品种N07为试验材料,在施用氮、磷、钾和不施肥条件下,设置喷施草甘膦和不喷施草甘膦2个处理,测定油菜的产量、产量构成等。[结果]抽薹期喷施草甘膦,降低了抗草甘膦油菜初花期、终花期和成熟期各器官干重以及最终籽粒产量。籽粒产量的降低主要是由于角果数的减少所致,受每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抽薹期喷施草甘膦降低了抗草甘膦油菜抽薹后7d、初花期和盛花期叶片中以及结角中期角果皮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论]该研究可为抗草甘膦油菜的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油菜专用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明确不同冬油菜种植区域油菜专用控释尿素用量对冬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验证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的可行性和适宜用量,为指导冬油菜轻简化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于2015-2016年分别开展油菜专用控释尿素静水释放试验和田间埋袋养分释放以及控释尿素用量施用效果田间试验。油菜专用控释尿素用量试验布置于冬油菜3个主产地区--湖南衡阳、江西九江和湖北武穴。试验共设5个氮肥用量梯度,分别为0、60、120、180和240 kg N·hm-2,探究油菜专用控释尿素对不同区域冬油菜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田间埋袋试验结果表明,油菜专用控释尿素的缓释期在150 d左右,累积释放量为83.4%,与冬油菜氮素需求吻合。施用油菜专用控释尿素可以调控收获密度,增加冬油菜的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分别增加15.0-81.5角/株和0.2-2.4粒/角,收获密度随氮肥用量增加或降低协调群体与个体。3个产地的籽粒产量均在施氮量达到180 kg N·hm-2时最高,分别较不施氮增产1 118、1 088和2 049 kg·hm-2。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的最佳控释尿素用量,湖南衡阳、江西九江和湖北武穴分别为174、180和192 kg N·hm-2。油菜专用控释尿素施用显著增加地上部生物量、氮素含量和氮素积累量。在收获期时,随氮肥用量增加,茎秆中的氮素分配比例逐渐增加,籽粒中氮素积累分配比例减小,而角壳的氮素分配比例保持在10%左右。不同时期氮肥利用率存在差异,苗期最小,花期最大,收获期居中,分别为19.20%-23.45%、50.69%-56.89%和39.39%-46.71%。苗期和花期的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控释尿素用量为180 kg N·hm-2时达到最大;收获期的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结论】油菜专用控释尿素一次性施用可以增加油菜各生育时期的氮素吸收、促进油菜生长发育,提高收获密度、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增加油菜产量。不同冬油菜主产区所需专用控释尿素推荐用量差异不大,平均为180 kg N·hm-2。  相似文献   

16.
以国审油菜盐油杂3号为材料,设置15、20、25、30以及35万株·hm^-25种种植密度,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密度高低对株高、分枝高度、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等指标均有明显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高密油菜群体株型结构整齐更能适合机械化收获;3)利用混合型产量-密度模型对密度和产量两个因素进行非线性拟合,最终推导出最优方程,利用最优方程计算出油菜直播最优密度。  相似文献   

17.
小飞蓬对油菜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小飞蓬密度下油菜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油菜在小飞蓬的竞争干扰下,单株角果数、籽粒数及产量均随其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千粒重没有显著变化.对数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小飞蓬与油菜角果数(y=-72.543lnx 624.954,P<0.001)、籽粒数(y=-0.935lnx 26.682,P<0.001)、产量(y=-311.994lnx 3 167.996,P<001)以及产量损失(y=10.838lnx-10.046,P<0.001)间的关系.油菜田进行人工除草时,小飞蓬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为7.99%,经济阈值为5.28株/m2.  相似文献   

18.
超级稻群体籽粒库容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0,自引:6,他引:50  
【目的】探索超级稻群体库容形成及其构成特征。【方法】以具有代表性的5个籼型超级稻为材料,用汕优63为对照,比较研究超级稻群体籽粒库容构成及特征。【结果】 (1)不同试点的超级稻品种均显著或极显著比对照增产,群体颖花量的增加是产量增加的直接原因。培育大穗是超级稻扩大库容量、增加颖花量的主要途径,而增穗并不能扩增群体总颖花量。(2)大穗是通过两种途径协调实现的:一是增加一次枝梗数及其上的平均着粒数,二是增加二次枝梗数但稳定二次枝梗上的平均着粒数; 其中增加二次枝梗数及其总粒数是主要的; 超级稻在一、二次枝梗数增加的同时,通过稳定二次枝梗上的平均着粒数而增加一次枝梗上的平均着粒数,优化颖花分布,提高全穗结实率而增加单穗籽粒重; 超级稻单穗重达4.0 g 以上, 平均比对照增重10.9% 。(3)超级稻产量潜力高,最大库容达870 kg/667m2,显著高于对照,平均增幅近10%;但最高库容有效充实度在品种间、试点间变化较大,并无稳定优势,平均为80.3%,略低于对照,故因种因地栽培是实现超级稻稳定超高产的关键。【结论】超级稻在稳定适宜穗数的基础上通过协调增加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及其平均着粒数来增大穗型,通过优化一、二次枝梗上颖花分布来提高结实率从而增加单穗重。  相似文献   

19.
为摸清有机油菜生产的肥料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解决有机油菜栽培中的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利用有机种植采用的农福旺有机肥,对有机油菜施肥量和密度的最优栽培模式进行探索。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施肥量与密度对有机油菜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有机油菜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单株有效角果在高肥高密时出现最高,荚粒数在高肥低密下粒数最高;同一种植密度下,单株有效角果和荚粒数有所增加,但各处理间均不明显。施肥量3000~5250 kg/hm2对有机油菜产量的影响无差异,有机油菜受种植密度的影响产量差异显著,两者之间互作无效应。综合各方面因素,以施有机肥3750 kg/hm2,种植密度30万株/hm2为有机油菜适宜施用量和密度。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油菜轻简化栽培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广应用以节约劳动力投入为主的少免耕栽培方法已成为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南方油菜产区发展生产的必然选择。为筛选适宜云南不同生态产区最经济有效的油菜轻简化栽培模式,制定云南省油菜节本增效栽培技术规程,2009~2010年度,在云南陇川、凤庆、丽江、腾冲、罗平5个具有代表性的油菜生态区,与传统精细栽培模式为对照,对当地主要轻简化栽培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菜生产劳动力和肥料投入占总投入的85%以上,属于高劳动强度农业生产;轻简化栽培下油菜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和单株产量均降低,其增产潜力的发挥主要依赖于增加种植密度;以少免耕为主的云南常见轻简化栽培方式平均节约生产成本20.83%,节本增效66.49%,投入产出比提高29.68%;云南油菜轻简化栽培应因地制宜选用少免耕打塘点播种(滇南热区)、免耕撒播(滇中高稳产区)、免耕打塘点播(滇东北和滇西北冷凉地区)、免耕移栽(滇西)、跟牛点播(滇东旱地油菜产区)等轻简化栽培方式。为提高商品油菜籽的总产量,在部分有劳动力条件的滇中及滇中以南产区,仍以采用传统的翻耕栽培(直播或移栽)方式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