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宁夏盐池县草场退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盐池县是干旱草原向半干旱草原的过渡地带,也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沙漠化强烈发展的地区之一。近50 a来该区草场严重退化。阐述了人类活动包括滥采、滥樵、滥垦、滥牧等行为对草场退化的推动作用,并对产生这些行为的动力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且素质较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政策执行困难且效果不理想这4个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人类破坏草场的一系列行为,解决草场退化问题应从这些因素入手寻求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沙漠化是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作为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危及我国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沙漠化土地的整治一直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要生态建设项目。本文通过对近期我国土地沙漠化危害的分析,讨论了我国沙漠化问题的基本态势,分析了沙漠化的成因并进行了趋势预测,提出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防治的战略目标、步骤及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中国沙漠化研究伴随着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近50年的艰苦探索历程,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我国沙漠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重点阐述了中国沙漠化研究领域在有关沙漠化的环境背景研究、沙漠化的物理学和生物学过程研究、沙漠化监测与评价、沙漠化景观生态学研究、沙漠化的植物逆境生理学研究、沙漠化地区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整治模式和技术体系研究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及成就。并进一步明确了在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沙漠化研究伴随着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经历了近50年的艰苦探索历程,为国民经济建设和我国沙漠科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重点阐述了中国沙漠化研究领域在有关沙漠化的环境背景研究、沙漠化的物理学和生物学过程研究、沙漠化监测与评价、沙漠化景观生态学研究、沙漠化的植物逆境生理学研究、沙漠化地区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整治模式和技术体系研究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及成就。并进一步明确了开展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世界上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副热带,唯独我国的沙漠分布在温带。根据有关文献和1994年我国沙漠化普查资料,介绍国内外现代干旱和沙漠化现状,分析青藏高原隆升、末次大冰期、水土资源分布、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干旱和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对我国北方沙漠化形成和分布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建议要尽快实施跨流域调水、节水林牧业和依法治沙,彻底改变“三北”地区的干旱荒漠面貌。  相似文献   

6.
针对干旱、半干旱草原退化、沙化区传统的靠天然草地的放牧型草原畜牧业走到了一个十分困难境地的现实,指出了在严重缺水地区发展露天人工草地会带来新的沙漠化和土地退化。提出了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特征的牧草生产新观念——设施草业。设施草业生产方式是牧草在日光温室内生长,如同在工厂内进行草业生产。其生产系统包括加热系统、降温系统、通风系统、遮阳系统、微灌系统和中心控制系统。设施草业生产技术包含了现代农业的主要技术特征,主要包括种子工程、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加工保存和利用技术等。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在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草场极度退化区开展了设施草业生产的初步试验,引种的高丹草在2001年4月25日~9月24日期间收获4茬,获得了180 t/hm2的收获量。  相似文献   

7.
毛乌素沙地沙漠化过程及其整治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毛乌素地区是我国北方沙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阐述了该地区沙漠化的发展进程,认为沙漠化主要是因人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造成,沙漠化过程虽人为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植被破坏后,以风为主导外营力所产生的土地退化。并提出了沙漠化整治的原则与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由风蚀所导致的土壤物质再分配过程,决定了土地沙漠化的程度。根据半干旱干草原地区不同程度沙漠化土地土壤风蚀率的137Cs示踪结果,沙漠化各个阶段的土壤风蚀率指标为:潜在沙漠化土地以微弱堆积和微度风蚀为特征,风蚀率小于2000kg/(hm2·a);轻度沙漠化土地风蚀率介于2000~7000kg/(hm2·a)之间;中度沙漠化土地风蚀率大于7000kg/(hm2·a);重度沙漠化土地风蚀和堆积都很强烈,地表物质交换迅速,没有必要制定风蚀指标。  相似文献   

9.
不同风沙土含水量因子的抗风蚀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环境、社会和经济所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它是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包括土壤风蚀、风沙流、风沙沉积和沙丘前移的一系列过程,其中土壤风蚀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和首要环节。我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约为165.3万km^2,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部分半湿润地区。  相似文献   

10.
在沙区边缘生态脆弱带发展泥炭生态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地区生态脆弱是沙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利用泥炭改良沙化退化土地,已见明显土壤生态环境改善、作物增产的效果。进而提出以泥炭改良为基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发展农、林、牧、渔的生态农业模式。对发展这种模式的资源条件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张强  邓军  毛瑾  朵莹  程杰  郭梁 《水土保持通报》2021,41(1):29-34,40
[目的]探究半干旱区草地根际土壤碳氮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不同封禁年限响应特征,为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研究以及生态系统养分限制判定等提供依据,并为确定合理围封年限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半干旱草原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对比分析放牧地与围封10,25,35 a样地...  相似文献   

12.
不同措施对退化草地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干旱、半干旱草原区,草场沙退化和水土流失等现象十分严重,而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为了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效应,我们在京津风沙源科技支撑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我所建立的草地水土保持生态技术试验基地,对各项措施实施前后的生态指标进行了连续4年的动态监测。主要研究了退化草地围封前后及围栏内不同恢复措施对土壤水分与养分及草场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围栏前后土壤水分、养分和草场植被都发生了变化,尤其对草场植被的影响极其明显,封育草场的植被盖度较未封育的天然草场植被盖度平均增加了58.66%。围栏内不同恢复措施对土壤水分、养分和草场植被也都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了流动沙丘、封育5 a、封育15 a和封育25 a样地的恢复演替序列,代表沙漠化逆转的不同阶段,研究了干旱区沙漠化逆转过程中的土壤化学性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南缘沙漠化逆转过程中,0-300 cm土壤pH、电导率、速效磷、速效钾、全氮、有机质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但均值持续增大;各阶段表层土壤pH逐步减小,而电导率和代表土壤肥力状况的速效钾、速效磷、全氮、有机质在封育恢复过程中均持续增大,且各阶段表层土壤化学性质总体差异显著。研究认为,腾格里沙漠南缘的沙漠化逆转过程,是土壤化学性质逐步向良性化方向发展的过程,是土壤的形成与改良过程。  相似文献   

14.
围封年限对沙化草地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围封年限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沙化草地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揭示围封沙化草地植被变化规律。[方法]在半干旱区运用空间代替时间法选取不同围封年限区(5,10,20a)和未封育区(对照)的沙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进行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对比研究。[结果]1年和2年生草本是未封育区的优势种。灌木是封育5a区的优势种,而封育10a区的优势种是灌木和多年生草本,在封育20a区,优势种是多年生草本。与未封育区相比,围封5a,10a区植被数量特征值均有显著提高,而围封20a区特征值稍高,但相差不大。[结论]并不是围封时间越长,植被生长状况就越好。小于5a的封育年限可以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封育年限大于10a,反而使物种多样性下降。围封措施对植被恢复起到了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刘艳萍  荣浩  邢恩德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276-277,281
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区草场沙退化现象十分严重,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制约了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干旱、半干旱区草场沙退化的形成过程和特点,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从影响草场沙退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中选出若干因子,以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明安图镇东部和硕庙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影响该地区草场沙退化的主要因子,从而为全面整治草场沙退化提供科学依据,这必将对我国国土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第三次全国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最新结果表明,在21世纪初期,通过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我国重点荒漠化、沙化地区已从20世纪90年代的“破坏大于治理”转为“治理与破坏相持”,荒漠化和沙化整体扩展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对当前形势分析,认为投入机制、技术标准体系、工程管理、产业发展和生态效益补偿等依然是制约荒漠化防治的几个突出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①拓宽荒漠化防治投资渠道,建立长效投入机制;②尽快建立荒漠化防治技术标准体系;③科学编制全国沙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④解决好荒漠化地区生态效益补偿问题;⑤进一步探索荒漠化防治新机制、新方法、新举措,加快我国生态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7.
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成因及其生态经济治理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粤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发展现状,从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植被、人口压力、社会经济条件和土地利用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及机理,认为脆弱的岩溶生态环境是土地石漠化形成的内因,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土地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结合当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3种治理石漠化的生态经济模式,即保护型治理模式、生态农业型植被恢复模式和非农产业替代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定量评价封育对宁夏盐池县沙化草地植物组成及群落复杂性的影响,为半干旱区草地植被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种封育类型老、新封育区和对照区在2003—2013年样线与样方结合法进行植被调查,并用群落总复杂性、无序结构复杂性、有序结构复杂性3种指数来分析其复杂性特征。[结果]老封育区由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和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群落逐渐演替为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群落,新封育区和对照区主要是黑沙蒿群落;新封育区和对照区的植被生物量与盖度大多年份高于老封育区;封育可增加无序与有序结构复杂性,进而增加群落总复杂性。[结论]长期封育降低了植被数量特征值;随封育年限的延长,群落复杂性指数约以5a左右为波动周期,说明适宜封育年限为5a。  相似文献   

19.
不同封育条件下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评价围封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以宁夏盐池柳杨堡封育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生态系统健康指数对该区不同封育条件下荒漠草原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从封育时间上看,封育时间越长,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并非越好.2)从放牧压力上看,早期封育期间,放牧不利于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恢复;封育达到一定年限后,适度放牧有利于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恢复.因此,在荒漠草原植被恢复研究中,有必要调整封育年限、适度放牧,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促进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