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次旦巴桑  穷达  德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420-11425
利用500 hPa高度场、风场、200hPa高空急流、500 hPa水汽通量散度场、卫星云图和地面观测资料,对2014年2月上中旬西藏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出现强降水天气中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上冬季强降水与水汽来源和水汽输送路径有直接影响;高空急流轴的方向和位置可以判断主要水汽的来源和输送方向,14 ~ 16日强降水的主要水汽来源是高原南部70° ~90.E,30.N以南的风场上一致的西南风与聂拉木10 mm以上的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观测、卫星云图、ECMWF分析场及自动站等资料分析2014年4月10—11日泽库县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是高空短波槽携带冷空气与南部西南暧湿急流在青海东部交汇,中尺度辐合线加强泽库县气流强烈抬升;北支短波槽自带水汽东移和南支槽孟加拉湾水汽输送提供充足水汽条件,南部对流云团东移北上加强,产生短时强降雪,与北支短波云系结合后降水持续。欧洲数值预报能提前2 d准确预测出此次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3.
齐杰  孙莹  王浩  王焕毅  白华  杨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1,(11):6556-6557
[目的]分析丹东地区一次灾害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实时资料,从环流形势、影响系统、低空急流对暴雨的触发作用以及稳定度和动力条件,对2009年6月9日一次灾害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蒙古气旋为暴雨的产生提供抬升的动力,江淮切变线将南部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副高西侧有江淮切变线,东侧的西南气流叠加形成的西南急流在丹东南部有水汽通量的幅合,使南来的水汽在丹东南部堆积抬升,水汽凝结潜热释放,加强了中尺度上升运动,致使此次强降水持续时间较长,从而产生暴雨。[结论]该研究为暴雨预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3年4月30日汕尾市强降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得出:500 hPa低槽、低涡及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此次强降雨的主要影响系统;近地面层冷平流及南下冷锋增加了对流不稳定性,暖湿空气加强和抬升加剧了上升运动,成为强降雨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超低空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水汽,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对应暴雨落区和强度,整个降水过程中汕尾市均处于低空急流和水汽辐合区形成的高湿区范围内,持续较强的水汽辐合抬升引发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5.
利用Micaps实况资料,对吉林省2017年7月13-14日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雨总量大、范围广、强度强、伴有强对流特征、降水时段集中、汇流快、产流急;高空影响系统并不显著,低空影响系统主要是低空急流和副高后部切变;中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高低空急流相配合,并稳定维持,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不稳定能量和水汽;不稳定能量显著,CAPE的变化与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本次强降水过程的水汽输送有2条路径,偏南路径是主要水汽源地,降水前中低层来自二个方向的水汽输送为本次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必要条件,二者交汇是导致我省中东部产生强降水的原因;由于地形的强迫抬升作用及盆地效应,决定了大暴雨极值中心。  相似文献   

6.
利用Micaps实况资料,从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等方面对通化市2015年8月2—4日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副高西侧稳定维持的风场切变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暴雨区区位于冷锋前暖锋后,有利于暖湿空气抬升。本次过程的水汽主要来自黄海和渤海,副高西北侧建立强盛的低空西南急流,为暴雨区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潜在的不稳定能量。暴雨区处于高空急流辐散区,低空急流的左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形成了较强的上升运动。通化市西低东高的地形,低空急流受长白山脉的阻挡,加强了空气抬升作用。比湿≥12 g/kg可以很好地反映暴雨区的水汽条件,比湿≥14 g/kg时间与强降水产生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温度露点差≤4℃表示有较好的水汽条件,湿层较厚,利于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7.
宋堃 《北京农业》2014,(24):187-18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等对2013年6月26-29日江西省高安市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高层辐散、中低层切变线和西南急流是此次过程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天气系统;低空西南急流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为暴雨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超低空偏南急流的建立、发展并维持是出现强降水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且θse高值区位置与暴雨区对应。  相似文献   

8.
铁岭一次致洪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丽  郭鹏 《农业与技术》2012,(9):135-138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地面自动站加密资料、卫星及多普勒雷达等对此次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稳定位置偏北、高低空急流在本地上空的耦合,丰沛的水汽输送,冷空气的侵入导致垂直上升运动加强,为过程提供了动力抬升条件,是铁岭地区产生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Micaps常规资料、结合NCEP(2.5°×2.5°)格点资料等,对甘肃河东一次暴雨天气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高空冷空气与低涡槽前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较强的西北气流与强盛的东南暖湿气流汇合,产生强切变,使得辐合上升运动增强。高低层西南急流将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物理量场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动力抬升条件。东北——西南向的弓形回波,引发了这次暴雨期间的短时强降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6月14—15日锦屏县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锦屏县位于低空急流左前方,为水汽输送和低层暖湿平流输送提供有利条件;对流层中上层被高湿区控制,充足水汽输送和强烈上升运动推动强降水天气出现;暖湿气流以上存在干冷气流,上干下湿对流不稳定状态,700 h Pa以上大气对流稳定,不利于暖湿气流扩散;锦屏县位于高空强辐散区内,利于水汽持续垂直输送,这也是锦屏县强降水天气持续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数据以及EC和华东区域降水量预报资料,对2020年一次预报失败的暖区暴2个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属于切变线型暖区暴雨;高空槽过境、近地层辐合以及高空辐散对暖区强降水的作用值得关注;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主要来源于中低层西南急流的输送,边界层的抬升作用明显,高空辐散对降水的增幅作用大,K指数大值区和等值线密集区与强降水区域对应关系较好;该次暖区暴雨落区可参考华东中尺度模式订正,量级需要调小。  相似文献   

12.
2019年7月7-9日永州市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针对永州地区2019年7月7-9日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进行初步的诊断,从形势场和物理量场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过程受高空槽、低空急流及中低空低涡切变线影响,低层的辐合上升和高空的辐散抽吸有利于强烈的上升运动;较好的初始水汽条件以及中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满足了强降水所需的水汽条件,永州本地比湿达14g/kg以上,且位于水汽辐合中心;强降水落区一直处于切变线南侧,强劲西南急流中,中低层切变系统基本重叠;此次过程主要以混合型降水回波为主,属稳定性降水,回波移动方向与回波带的走向基本一致,形成"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5年10月8—10日普洱市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主要受孟家拉湾低压和冷空气共同作用,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影响范围广;700 h Pa西南风低空急流输送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北上,北方冷空气南下与切变线南侧暖湿气流在普洱市交汇,形成持续强降水;充足的水汽条件、低层强烈的水汽辐合,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促使上升运动,为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利用MICAPS系统资料对2009年8月18日发生在宁夏固原市的大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和物理量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雨天气过程发生在纬向向经向环流调整的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的西伸北抬,是一次典型的乌山高脊型大雨。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四川盆地,中低层的水汽输送十分充沛,并在固原市北部形成辐合。低空急流的建立,为此次强降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汽和位势不稳定能量;过程期间,物理量场表现出强水汽输送辐合及上升运动;冷、暖气流及特殊地形的综合作用造成此次强降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鲁西南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方法]利用环流形式资料、物理量场资料、雷达回波演变数据以及数值预报检验,对2010年7月16~17日鲁西南一次强降水天气进行分析,探讨此次天气过程的形成机制。[结果]在我国东部环流径向度较大的情况下,蒙古地区高空冷涡分裂冷空气南下,从西侧冲击副高边缘西南气流。冷涡、副热带高压边缘切变线是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西南急流对暖湿气流的输送为较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水汽条件,高低空急流和低空切变线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强降水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加密气象自动观测站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9月2日至3日发生在抚顺地区的“美莎克”(2009号)台风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冷涡携带的干冷空气与低层台风系统输送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触发对流不稳定,这有利于中尺度暴雨云团的发展;东北冷涡的位置以及携带的冷空气强度直接影响台风造成的降水强度;强降水发生在高低空急流耦合上升区。(2)强降水时段对应冷中心和垂直速度的极大值时段;冷中心越强,锋生越强,垂直速度越大。(3)低层台风系统与850hPa急流相配合带来充足的水汽输送,水汽通量达到最大值的时段出现了强降水的最大小时雨强,充分的水汽供应是大范围强降水发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2019年4月8-9日我国华东地区发生一次暴雨过程,最强累积降水发生在安徽中南部,最大的24h累积降雨量超过70mm。此次强降雨过程受高空槽、低空急流、锋面系统和黄淮气旋共同影响。高空槽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在对流层低层形成锋面系统。西南低空急流将南海北部和太平洋西部大量水汽向北输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锋生附近产生明显水汽辐合,为强降雨过程提供有利水汽条件。这次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暴雨的发生主要与锋面抬升导致条件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有关;而在安徽南部和浙江北部附近山地地区,地形强迫使西南急流抬升触发强降雨。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2013年5月15-16日广东大浦县强降雨天气过程,对产生强降水的天气形势、水汽条件、涡度场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本次暴雨天气过程是在高空槽、中低空切变线等有利的天气形势下产生的,高空槽东移南压、西风急流加强对于暴雨区水汽输送十分有利;中低层水汽抬升和西风带活动成为近地面与中低层之间产生较强的辐合对流效应的触发机制;层结稳定,水汽充足,低层的强辐合上升运动和持续的水汽输送为当地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涡度场发生演变过程与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有很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9.
2012年9月14日-16日山南地区沿江一线出现强降水天气过程,利用Micaps高度场、物理场、FY—2E卫星云图和TBB资料、地面观测常规资料,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环流背景、动力抬升、大气层结不稳定等方面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低涡切变的形成是此次强降水的主要系统,南支槽前的暖湿气流为此次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出现降水期间,中低层有明显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输送;β中尺度圆形对流云系的影响,为强对流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热力动力条件;地面要素上过程前明显升温降压(正变温,负变压)体现了大气的不稳定性,水汽压的迅速上升,为强降水的出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20.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8月2日辽宁南部地区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前期水汽源地在黄海和渤海,对流层中低层主要是东西向水汽输送,后期经渤海湾持续补充,整层湿度较好,比湿较大,水汽充足;暴雨过程伴随多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不稳定能量积聚较高,其发展旺盛阶段对应强降水时段,其所处区对应强降水落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