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信阳市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的日照变化特征及寡照天气对信阳市设施蔬菜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寡照是影响信阳市设施蔬菜发展的关键因子,信阳市不是发展日光温室的适宜区域;提出了信阳市应把春提早和秋延后作为设施蔬菜生产的主攻方向,适量增加生长期短且耐低温的蔬菜,对于一些喜光的茄果类作物利用栽培措施避开1月份开花结果等应对之策,为发展信阳市设施蔬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1 资料和方法 本文选取鄂伦春旗1961-2007年逐月日照百分率资料,形成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全年等气候序列(季节划分: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0月,冬季11月至次年2月);引入气候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和信噪比[2],利用累积距平曲线分析方法、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气候趋势和突变分析,来研究鄂伦春旗日照百分率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充分利用陇东地区日照资源发展当地生态农业、开发利用太阳能源及建设宜居城镇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有代表性的西峰区、崆峒区及环县的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特征,并利用Mann-Kendall法对日照时数的突变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陇东地区日照时数变化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崆峒区>西峰区>环县,崆峒区的日照时数减少最为明显,但各地的日照时数减少速率均小于全国平均值。各地日照时数的年季变化各具特点,近10年年日照时数均偏少,夏季、秋季、冬季亦偏少。各地的日照时数突变期不尽相同,崆峒区发生了2次明显的突变,突变时间最早,西峰区突变时间最迟。总体来看,陇东地区日照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能、发展特色农业及生态环境建设。在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中要因地制宜,结合作物生长的光特性,适当引种,合理布局,充分提高光能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及特色农业,提高作物品质及产量。  相似文献   

4.
卫辉市日照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使用卫辉1965~2006年的日照资料,对卫辉日照时数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卫辉日照时数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一直在减少,年代间70~80年代减幅最大,年日照时数平均每年减少24.5h;各季日照时数均呈曲线递减。分析了日照变化的原因及日照的减少对小麦、玉米、棉花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心怡 《农业灾害研究》2022,(2):113-115+118
利用昌邑市1965—2020年的日照时数、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单产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突变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6 a昌邑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1)昌邑市1965—2020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递减速率为100.17 h/10 a,相关系数通过0.001显著性水平检验,减少趋势极端显著;(2)昌邑市日照经历了一次显著波动,20世纪60—80年代年日照累积距平值呈上升趋势,90年开始减少,减少趋势至今未变;(3)各季日照时数均与年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一致,呈减少趋势,夏季减少趋势幅度最大,春季减少趋势幅度最小;(4)日照时数序列在1984年发生突变,1984年之前在多年平均值以上减少,1984年之后则是在多年平均值以下显著减少;(5)日照时数与小麦和玉米产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利用酒泉市气象局提供的1996—2021年逐月日照时数资料,选择统计学方法和线性趋势法,分析了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96—2021年酒泉市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 091.4 h,整体以增加趋势为主,气候变化倾向率为55.809 h/10年;四季日照时数也呈现出增加趋势,尤以春季日照时数对年日照时数增加的贡献最大,冬季日照时数增加趋势不显著;1996—2021年酒泉市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日照时数分别为834.3、861.5、753.7、641.9 h,年内日照时数主要集中在夏季;由于酒泉市日照时数较为充足,且年际和四季日照时数变化均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对当地小麦、玉米、棉花的影响均表现为利大于弊。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1—2010年城固县日照等观测资料,统计分析城固县日照时数的年、季、月变化趋势和特征,并与云量、轻雾(雾)、相对湿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城固县近30年的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其倾向率为12.8 h/a;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减少会导致日照时数的增加;轻雾(雾)日数的减少会引起日照时数的增大;相对湿度越小,日照时数越大。  相似文献   

8.
选择日照站周边莒县、莒南、胶南站为对比参考站,选用196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差值和趋势计算方法,通过日照站与参考站年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以及年降水量分析对比,分析了日照站站址迁移和城市化引起的气象探测环境改变对气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照站因迁移年平均气温降低0.3℃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量受影响较小;日照站受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年平均气温升高0.2℃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降低3%左右,年平均风速减小1.2 m/s左右,年降水量基本没受影响;受探测环境影响,日照站现址气温、相对湿度观测资料代表性减弱,风速资料已失去代表性;因此,提出了为保持日照站历史观测资料序列的均一性,需对现址观测资料作均一化处理和科学订正,并建议尽早实施日照站迁移,并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专项保护规划,保持站址的长期稳定,保护探测环境长期不变。  相似文献   

9.
选择日照站周边莒县、莒南、胶南站为对比参考站,选用196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差值和趋势计算方法,通过日照站与参考站年平均气温、相对湿度、风速以及年降水量分析对比,分析了日照站站址迁移和城市化引起的气象探测环境改变对气象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照站因迁移年平均气温降低0.3℃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量受影响较小;日照站受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影响,年平均气温升高0.2℃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降低3%左右,年平均风速减小1.2 m/s左右,年降水量基本没受影响;受探测环境影响,日照站现址气温、相对湿度观测资料代表性减弱,风速资料已失去代表性;因此,提出了为保持日照站历史观测资料序列的均一性,需对现址观测资料作均一化处理和科学订正,并建议尽早实施日照站迁移,并做好气象探测环境专项保护规划,保持站址的长期稳定,保护探测环境长期不变。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1—2000年新安县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新安县日照时数的年、季、月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对云量、轻雾(雾)、霾、相对湿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新安县近30年的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其倾向率为12.407 h/10年;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增加会导致日照时数的减少,反之亦然;轻雾(雾)和霾日数的增加就会引起日照时数的减少;相对湿度越大,日照时数越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道孚县近37年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道孚县的气温变化特征,以及气温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为道孚县气候预测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网架围护结构对植物展览温室日照环境的影响及不同朝向温室遮阳率变化规律做了研究。利用SketchUp软件,对夏至日、冬至日网架结构对温室日照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全天候的模拟,并对不同朝向温室8:00至18:00的遮阳率变化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遮阳率与温室朝向、网架结构自身特性、温室位置区域、太阳高度角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可为展馆的遮阳施工工程与空调负荷计算提供一定的参考,以改善温室内日照与光环境,促进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天峻县气象站3~5月份基本气象资料和牧草返青期观测数据(1961-2017年),分别采用相对湿润度指数(M指数)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指数)研究天峻县春季干旱变化特征及对牧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天峻县春季干旱变化趋于稳定,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干旱化趋势或湿润化趋势,目前正处于相对湿润的时间段;天峻县春季干旱存在着一个约28a的变化主周期;天峻县春季干旱对当地牧业生产影响很大,严重的减少了牧民群众的收入。  相似文献   

14.
 针对滇中地区典型单栋塑料温室存在保温性能不足的缺点,该试验同时对双层非充气薄膜覆盖温室在冬季3种不同长度的日照条件下(由于遮挡导致日照长度不同)的室内外最低温度进行了对比测试,对其保温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滇中地区采用双层非冲气塑料薄膜,即在现有普通大棚内加设一层薄膜(间距20~30 cm),在日照长度分别为9 h,6.5 h和4 h时,室内外最低气温的温差分别为3.25 ℃,2.03 ℃,-0.01 ℃;其中,在温室日照时间为9 h时,冬季一月前后室内最低平均气温可达5.37 ℃,比单层薄膜温室提高5.68 ℃,说明非充气双层薄膜在低纬度地区有较好的经济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根据江西省2005—2019年粮食生产数据及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近15年来江西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19年江西省粮食产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依次为:稻谷>玉米>小麦;(2)宜春市和吉安市粮食产量在江西省各市位居前列,新余市、萍乡市、鹰潭市及景德镇市粮食产量一直相对偏少,市域粮食产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相似类型集聚分布特征,且随着时间变化空间集聚特征愈发明显;2005—2019年江西省的粮食高产集聚区由抚州逐步聚集于上饶;(3)农业肥料、播种面积和农业塑料薄膜与粮食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对粮食生产均具有显著性正向效益。  相似文献   

16.
在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变化显著,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区域结构变化明显,粮食主产区的贡献较大;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形成,生产重心向北转移;主要粮食作物生产集聚在优势的粮食产区等。研究表明:耕地资源、农业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政策等是影响粮食区域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明安徽省淮河流域冬季气温变化及其对温室蔬菜生产的影响,采用SPSS和EXCEL软件,对安徽淮河流域霍山、蚌埠、亳州3站历年一月气温资料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一月份平均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呈现增高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淮河流域冬季温室蔬菜高产、减灾和降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金堂 《农技服务》2013,30(3):259-260
对温室蔬菜生产中野蛞蝓的为害特点、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进行了多年调查,并提出了理想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9.
厦门市日照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郑礼新  张少丽  石顺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066-12069
利用厦门市两个气象观测台站的日照现测资料,对厦门市目照时数的年、季、月变化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近55年来厦门市年、季、月日照时数均呈减少的变化趋势,主城区比郊区明显;春夏季比秋冬减少明显,其中夏季为四季中日照时数减少最明显的季节,冬季日照时数减少最慢;从各月来看,主城区8月、郊区7月日照时数减少最快;日照时数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明显的突变现象。另外,对影响日照时数的云量、雾日、轻雾日、霾日等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找出与厦门市日照时数变化相关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低云云量的增加以及雾、轻雾、霾等影响日照时数的天气现象日数的增多,是造成厦门市主城区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原因。而郊区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轻雾和霾天气日数的增多。  相似文献   

20.
格尔木地区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及小灶火2个气象台(站)1961—2015年气温、积温、日照及降水等主要农业气象资料,结合青海省气象台2 km×2 km格点化的非站点资料,应用气候倾向率、气候趋势系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格尔木地区的光、热、水等主要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5年来格尔木地区年降水量呈波动略增多趋势,年平均气温和≥0℃、≥5℃、≥10℃年积温呈显著的增加趋势,而年日照时数整体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对农业而言,气候变化使格尔木地区农作物生长季延长,区域内宜农地海拔高度上升,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利于区域内蔬菜、经济类等作物大面积种植或推广.这对实时开展格尔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减轻和避免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