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两个杂交油菜新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高产组合荆油1号 1.1 品种来源 荆油1号是湖北省荆州市种子总公司科研所油菜育种室从1990年开始,以从核不育两用系158AB开放种植中选择的新株系荆油28AB为母本,用引进的农林43-1为父本,配合化学杀雄选配而成的两系杂交油菜新组合.  相似文献   

2.
1 品种来源 荆油1号是湖北省荆州市种子总公司科研所油菜育种室从1990年开始,以从核不育两用系158AB开放种植中选择的新株系荆油28AB为母本,用引进的农林43-1为父本,配合化学杀雄选配而成的两系杂交油菜新组合.  相似文献   

3.
余杂1号是新余市农科所和新余市种子总公司利用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的三系不育系IR58025A,经多年系统选育而成的余优A与四川绵阳市农科所选育的高产恢复系辐恢838测配育成的晚稻中熟组合.  相似文献   

4.
选育双低甘蓝型杂交油菜是克服优质油菜品质与产量矛盾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从1980年开始向双高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导入“双低”基因,建立了恢、保性状与品质性状同步筛选程序,育成了5个配套的双低雄性不育“三系”,强优势组合产量接近秦油2号水平。  相似文献   

5.
甘蓝型"三高两低"杂交油菜新品种黔油14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低芥酸不育系S45A(四川)与双低品种油研2号测交改良育成的双低细胞核隐性雄性不育两用系黔油4A与双低恢复系品系油研8907测配,通过单株成对杂交筛选测定出强优组合黔杂96007,于2002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黔油14号。该组合在贵州省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245.5kg/hm^2,较对照油研7号平均增产10.95%,其最高产量达3120kg/hm^2。该品种菜籽芥酸含量0.8%,含油量39.63%,硫苷含量34.6μmol/g,饼粕蛋白质含量42.1%;具有丰产、稳产,早熟(较对照油研7号早熟1.92d)和适应性较强等优点。适宜于贵州省及长江流域中下游双季稻作区种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选育适合安徽省种植的早熟双低油菜新品种。[方法]以皖油14为对照,利用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QA与恢复系R51配组,筛选出最佳组合。[结果]选育的组合天油早1号表现早熟、强优势、适应性广、高产稳产,芥酸含量0.95%,硫苷含量为27mol/g,含油量为41%;产量为3 000 kg/hm2,比对照皖油14增产10.3%;符合省区试双低油菜标准,无品质缺陷。2006年7月提交安徽省区域试验(早熟组),2011年通过安徽省审定。[结论]早熟双低油菜新品种天油早1号适合在安徽省地区作早熟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7.
为选育适合长江下游区域种植的高油高产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利用不育系沪228A与恢复系10-5133配组,育成杂交油菜新品种‘沪油杂11号’。该品种在上海市生产试验中表现好,产量、产油量均居参试组合首位;种子含油量高达49.38%;芥酸、硫苷含量符合双低标准;生育期短、主要农艺性状优、抗倒伏性强、生长整齐度高、生长势强,适宜在上海及周边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全油6号是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双低品系沪油16为母本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双低油菜品种鉴6(浙双6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沪油16/鉴6,经低世代采用开放选留种(尤其注重产量和抗性的选育)、F3代后采用田间农艺性状鉴定和实验室品质筛选同步定向选择,培育而成的.该品种具有高含油率、双低品质、茎秆坚硬、抗倒性较强、抗冻性较强等优点.2015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皖油2015003.文章从全油6号的选育过程、产量和产油量表现、品质抗性、特征特性等方面介绍了该品种,并提出了该品种的繁种及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8.富油3号 (1)选育单位德农正成种业有限公司、四川中正科技有限公司。 (2)品种来源以不育系TA404、保持系TB404、恢复系TC1(由C1/贵油 5号选育而成)组配育成的甘蓝型中熟双低三系杂交种。 (3)特征特性株高220-210厘米,  相似文献   

10.
1品种简介 皖油17系滁州市农科所和安徽省种子总公司,采用不育系H3A与恢复系H3C配组选育而成的杂交油菜新组合.1998~2000年省区试平均667平方米产量180.3千克,含油量42.2%,属双低油菜.2001年9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我省油菜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