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大粒硅”肥对水稻的抗倒与增产效果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施用"大粒硅"肥对水稻的抗倒与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大粒硅"肥90 kg·hm-2产量最高,但与施"大粒硅"肥60 kg·hm-2和120 kg·hm-2处理的产量比较差异不明显,说明水稻硅肥用量60-90 kg·hm-2比较适合;同时施用硅肥能使主茎地上部第一、二节间的长度明显缩短,茎粗增加,茎秆坚硬.抗倒伏能力增强,形成高产株型,提高光合效率和水稻产量的各项构成因子,增穗、增粒、增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水稻高产优质栽培,采取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垦稻26和龙粳31高产优质群体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垦稻26以5苗·穴-1、行距30.0cm,株距12.6cm为最佳群体,产量高达11 481.0kg·hm-2,较对照增产4.4%;龙粳31以5苗·穴-1、行距28.5cm、株距13.3cm为最佳配置,产量达8 553.0kg·hm-2,较对照增产3.6%。因此,合理配置穴苗数和行株距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最为快捷、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谷丰2号是采用杂交方法从“95307×8337”中选育而成,表现为高产、多抗、大穗、大粒和优质。在2000~2001年国家夏谷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5693·9kg/hm2,较对照豫谷5号增产14·36%;在生产应用中,小面积最高产量达9105·6kg/hm2。2002年通过国家审定,并列入国家重点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水平从9 000 kg·hm-2向10 000 kg·hm-2突破的途径,明确河北省10 000kg·hm-2以上超高产小麦的产量结构特点和各个生育时期的群体、个体特征,以及适宜的生态条件,为进一步开展可稳定实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的河北省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2014年4个小麦生长季,在高产大田设置不同品种、氮肥基追比和追氮时期处理,结合其他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进行小麦超高产攻关研究。将4个生长季籽粒产量9 000 kg·hm-2以上的处理分为9 000—9 500、9 500—10 000和10 000 kg·hm-2以上3个水平,分析小麦产量从9 000 kg·hm-2提高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结构和各个生育时期群个体性状的变化,并结合土壤肥力数据和气象数据分析实现10 000 kg·hm-2以上产量适宜的生态条件。【结果】通过3个产量水平处理的比较,河北省小麦产量从90 00 kg·hm-2提高到10 000 kg·hm-2以上,公顷穗数变化较小,穗粒数在30—35粒的概率较大,粒重显著提高。产量水平从9 000—9 500 kg·hm-2提高至9 500—10 000 kg·hm-2时,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进一步提高至10 000 kg·hm-2以上时收获指数有所提高。穗数800万/hm2、穗粒数在30—35粒、千粒重43 g以上、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22 000 kg·hm-2、收获指数为0.46是河北省10 000 kg·hm-2以上超高产小麦比较理想的产量结构和调控指标。10 000 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小麦旗叶和倒2叶叶面积均小于20 cm2,孕穗期叶面积指数为7.69—8.24,均低于9 000—9 500 kg·hm-2产量水平,但花后20 d叶面积指数在4以上,花后30 d在2以上,均高于后者。小麦产量从9 000 kg·hm-2到10 000 kg·hm-2以上,土壤基础肥力和施肥量变化较小,生育期降水量和灌水量也未增加,但小麦全生育时期特别是开花至成熟阶段的积温和光照时数均有所增加。【结论】河北省实现小麦产量从9 000 kg·hm-2到10 000 kg·hm-2的突破,公顷穗数的增产潜力较小,提高穗粒数和粒重应作为主攻方向。大小适中、后期衰老缓慢的高质量群体是实现10 000 kg·hm-2超高产的保证,较高的基础肥力以及积温和光照较好的年型是实现10 000 kg·hm-2超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黑河43是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大豆一室选育的大豆新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病等特性.2004年和2005年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2 308 kg·hm-2和2 596.9 kg·hm-2,比对照品种黑河18均增产8.8%;2006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111.2 kg·hm-2,比对照品种黑河18增产10.5%;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分别达到41.84%和18.98%;中抗灰斑病.2007年初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适宜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推广应用,并可用于南部迟播救灾.  相似文献   

6.
临沂市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沂市地处鲁东南,常年小麦种植面积37万hm2左右,单产已近6 000 kg·hm-2.近几年,随着氮肥后移技术、宽幅精播技术、规范化播种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和新品种更新换代,高产创建工作逐渐深入,小麦生产水平逐渐提高.2012年临沂市小麦高产创建工作,尽管后期遭受了持续干旱的不利影响,但是,各地积极应对,精心组织,加强指导,狠抓了各项综合配套措施的落实,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市10个高产创建项目县(区),实施小麦高产创建16个万亩片、百亩方和十亩高产攻关田,总面积达到1.14万hm2,示范带动13余万hm2.万亩片平均产量达到了9 135 kg·hm2,百亩方平均产量达到了9 855 kg·hm-2,16个十亩攻关田中有11个产量突破了10 500 kg·hm-2,5个比前3年增产20%以上.特别是小面积高产攻关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7.
新麦9号是新乡市农科所选育的超高产、优质、高效小麦新品种。1997年5月通过新乡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0年8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2000年在河南省麦收面积近500万亩,现已成为该省第8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的主要品种之一。 1 产量 1994~1996年农科所品系鉴定试验,新麦9号平均亩产520.6kg,比对照种豫麦2号增产8.8%,居首位;1995~1997年参加新乡市种子管理站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亩产552.0kg,较对照豫麦21增产11.4%,2年产量均居首位;1997~1998年河南省超高产区试,平均亩产468.3kg,较对照种豫麦21增产7.24%,居第2位;1998~1999年平均亩产564.3kg,较对照种豫麦21增产11.93%,居第2位;1998~2000年参加河南省生产试验,19点次汇总全部增产,较对照种豫麦21增产11.04%,平均亩产489.7kg,最高558.3kg,2年产量均居首位。1997~1998年,在小麦普遍减产的情况下新麦9号在新乡市郊区临清店2.28亩高产攻关田创下683.5kg的高产记录。1998~1999年在安徽省宿州市桥南村种植6亩,平均每亩产量达652kg。  相似文献   

8.
黑河49大豆极早熟、高产优质、秆较强、不炸荚、适应性广,2005-2006年黑龙江省第6积温带区域试验10点次平均产量1 991.9 kg.hm-2,比对照品种黑河35增产9.4%,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 962.1 kg.hm-2,比对照品种黑河35增产10.6%。高产栽培产量潜力可达2 300 kg.hm-2以上。该品种因其早熟、优质、丰产较适合黑龙江省北部第6积温带及北部山区、半山区种植,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优质早熟超级稻品种龙粳18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异种质的收集、鉴定、利用是选育多优集成新品种的关键.采用有性杂交和系统育种技术路线培育的优质、抗病、耐冷超级稻新品种龙粳18,其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一级优质粳米标准;两年区试平均产量8 168.8 kg·bm-2,比对照增产9.1%,其中最高点达到9 119.0 kg·hm-2,生试平均产量7 995.1 kg·hm-2,比对照增产10.7%;经省种子管理局指定单位鉴定,中抗稻瘟病;耐寒性较强.  相似文献   

10.
旱地冬小麦品种普冰151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目前已通过甘肃、河南、陕西三省审定。为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为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按照不同肥力、播量、播期采用3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3次重复,研究了播量、播期和肥力对小麦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普冰151高产高效节支的最佳播期为10月5日前后,播量为330万苗·hm~(-2),肥力为氮肥(纯氮)150 kg·hm~(-2)、磷肥(P_2O_5)100 kg·hm~(-2)、钾肥(K_2O) 100 kg·hm~(-2)。  相似文献   

11.
为指导黔西北山区麦田的科学施肥,在毕节市海子街镇红堰村通过"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了小麦产量与施肥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氮磷钾肥配施能够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达到6 193kg·hm-2,比不施肥时提高55.49%;2)增施氮肥能够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增施磷和钾肥虽然能够提高小麦产量,但是增产效果不显著;3)小麦的最大产量施肥量为纯氮107.38kg·hm-2、P2O598.70kg·hm-2、K2O 85.11kg·hm-2。  相似文献   

12.
为减少蒜套棉烂铃的发生,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研究了整枝方式与种植密度对棉花烂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简化整枝和降低密度都能有效改善棉花烂铃状况,简化整枝/密度33 000株·hm-2较正常整枝/密度45 000株·hm-2烂铃率降低11.01个百分点,该组合皮棉单产最高为2 035 kg·hm-2,较正常整枝/密度27 000株·hm-2增产14.6%。  相似文献   

13.
国审小麦新品种晋麦79号选育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麦79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共同选育而成的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已通过国家及山西省品种审定,并申请品种权保护。该品种产量高,稳产性好,在国家北部旱地区试中平均产量4305.37kg/hm^2,较对照增产5.13%;在山西省旱地区试中平均产量3819.75kg/hm^2,比对照增产10.97%。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广泛,抗逆性强,优质专用等优点,在旱地小麦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谷子新品种豫谷14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育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谷子新品种。[方法]采用杂交方法从“豫谷9号X安2540”选育谷子新品种,进行谷子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豫谷14 2006~2007年参加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4741.8kg/hm^2,较统一对照增产8.39%;在生产示范中,小面积最高产量达6750kg/hm^2。[结论]该品种表现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等特点,2008年通过全国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相似文献   

15.
芝麻新品种鄂芝6号是襄樊市农科院以鄂芝1号作母本,以宜阳白作父本杂交后,经6代世代定向选出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芝麻新品种.2004年参加本院芝麻新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1315.5kg·hm-2,比对照鄂芝1号增产8.3%.2005年、2006年参加全国芝麻区试,两年20个点平均产量1 256.25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8.99%.全国芝麻生产试验,10个试点平均产量1377.3 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10.83%,增产点次80%,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甜玉米新品种闽甜6855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甜6855系根据福建省自然生态环境及市场需求,以闽甜系688为母本、闽甜系0155为父本配制新组合,高产、优质、稳产性较好,2年区试平均产量14 940.6kg·hm-2,比对照增产5.8%;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4 854.8kg·hm-2,比对照增产1.78%。于2016年5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号:闽审玉2016003)。  相似文献   

17.
扁穗冰草新品系LMBC-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采用单株选择法选育而成。试验测定,扁穗冰草新品系LMBC-1在各方面性状表现突出,具有抗寒、耐旱、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分蘖多的特点,草产量和种子产量高,干草产量达8 877.52 kg·hm-2,比对照扁穗冰草(7 007.76 kg·hm-2)显著增产27.8%(P0.05)。种子平均产量为432.89 kg·hm-2,较对照扁穗冰草(330.81 kg·hm-2)显著增产30.86%(P0.05)。  相似文献   

18.
稻茬晚播小麦高产群体氮素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扬麦20为材料,设计晚播条件下基本苗、施氮量以及氮肥分配时期试验构建不同产量群体,研究稻茬晚播小麦高产(≥7 500kg·hm-2)群体氮素积累特性。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与拔节期、开花至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与开花期、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呈线性正相关。越冬始至返青期、孕穗至开花期氮素积累量与籽粒产量也呈线性正相关。稻茬晚播小麦实现高产的关键是增加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试验条件下,高产群体拔节期氮积累量为48~58kg·hm-2,开花期氮积累量为191kg·hm-2以上,其中开花期叶片的氮素积累量宜达46kg·hm-2以上,茎鞘氮素积累量宜达113kg·hm-2以上,穗氮素积累量宜达32kg·hm-2以上,成熟期氮积累量达257kg·hm-2以上;花后营养器官转运量宜达124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19.
野香优676在尤溪县作中稻种植,表现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该品种丰产性好,2016年在管前镇村尾村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11 370.0kg·hm-2,比对照品种Ⅱ优明86增产43.3%,2017年在尤溪县新阳镇溪坂村示范种植平均产量9 475.5kg·hm-2,比对照品种Ⅱ优明86增产11.2%。总结该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晋春13号是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与小偃麦亚远缘杂交选育而成的第一个春小麦品种,其遗传基础丰富,具有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优点。3年省区试产量居首位,多点示范产量5250-6000kg/hm,比晋春9号增产20%-22%。1997年北方区试,平均产量5374.5kg/hm2,最高产量8250kg/hm2.蛋白质含量16.6%,容重790g,高抗黄矮病、锈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