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50年代里,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曾在河南棉区造成严重为害,后种群一度下降,80年代以来,籽棉和棉籽分散贮藏,植棉方式变革,后期防治失控等原因(高宗仁等,1991),红铃虫再度猖獗(戴小枫等,1991)。作者于1984-1990年调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根据1950—1962年的部分研究结果。从红铃虫各期虫态发育与温湿度关系、食料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幼虫滞育的一些有关生态特性,来探讨它的发生规律。根据分析:西北无虫区的原因,主要是受冬季低温强度大,夏季温差大,湿度低的限制,红铃虫既不能越冬,又不能繁殖;已感染的地区,根据红铃虫的有效繁殖日数,可以划分为四个世代类型:即二代区、二三代区、三四代区和多代区。关于红铃虫数量变动原因,与发生基数、气候条件和繁殖期的食料条件关系最为明显。与此同时,也指出了不同地区控制红铃虫种羣数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以作物群体为中心形成的,害虫的综合防治问题应与作物生产紧密结合。了解棉花生长和发育是设计与执行棉虫综合防治不可忽视的部分。棉红铃虫的防治措施不仅要根据蛾量,而且更重要的应考虑棉株发育时期。如果红铃虫蛾量达  相似文献   

4.
我县地处赣北,是全国重点产棉县之一。历年植棉面积由五十年代4—5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0万亩。品种由土棉(铁籽)改为岱字棉。红铃虫由少到多,逐渐上升,对棉花产量、品级、衣分、长度、扭曲度威胁甚大。现就我县历年棉红铃虫发生情况初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赛奔富防治棉红铃虫韩丽娟(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南京210014)棉红铃虫是长江流域棉区主要害虫,为寻求有效的防治此虫的复配制剂,1995年我所试验了26%赛奔富乳油,获得较理想的效果。1供试药剂与方法试验在苏北棉区红铃虫常年发生偏重的通州县进行,设26...  相似文献   

6.
1975~1980年在肖山县棉区应用高斯(Gossyplure)性诱剂预测棉红铃虫的发生,并用常规测报方法作比较。第一代红铃虫80%发蛾日,室内蛾峰比高斯诱蛾峰早3~10天,平均6.8天。与棉田百株棉卵高峰比较,室内蛾峰与卵峰相差8~17天,平均13.7天;高斯诱蛾与卵峰相差1~13天,平均6.8天。高斯诱蛾预测更为可靠。第二代查虫花预测50%蛾峰与高斯诱蛾峰相差2~6天,平均4.2天。虫花预测蛾峰与卵峰相差1~6天,平均2天;高斯诱蛾峰与卵峰相差3~7天,平均4.5天。两种预测方法均为可靠。第三代以二代至三代的30天期距预测与高斯诱蛾峰相差1~15天,平均7.3天。期距预测与卵峰相差2~16天,平均6.6天;高斯诱蛾峰与卵峰相差2~8天,平均4.7天。高斯诱蛾要比期距预测更为可靠。六年的二代蛾量(7/21~8/20)与青铃被害率的相关系数为r_(0.1)=0.729<0.75水平;降雨量(7/21~8/15)与青铃被害率的相关系数r_(0.05)=0.811<1-0.8561,达显著水平。根据以上关系,得到二元回归预测式为:Y=46.843+0.0176X_1—0.1235X_2。 x_1为二代蛾量,x_2为降雨量,y为青铃被害率。当y>50为重发年,y<35%为轻发年,y在35%~50%之间为中发年,求得各年的危害率理论值与实测值基本符合。应用高斯性诱剂诱蛾,越冬代单盆累计蛾量达300头时,棉仓和棉秸堆第一次喷药,此后每七天一次,直至一代蛾羽化末期;第二代150、400、700头;第三代100、250、400头,分别施药,可以提高防效,节约农药。  相似文献   

7.
棉红铃虫微胶囊性信息素干扰棉红铃虫交配的大田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在沿海棉区,应用2%微胶囊棉红铃虫性信息素,在8公顷棉田进行迷向防治试验。从6月26日至9月6日喷性信息素7次,折合每公顷纯量51克。与相隔1.5公里的药剂防治区对比,效果显著,对红铃虫成虫定向抑制效率89.4%,铃害率压低到1.5%,单铃活虫0.014条。  相似文献   

8.
性信息素诱捕防治棉红铃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1981年在浙江海盐和上虞进行了性信息素诱捕防治棉铃虫的大田试验。面积分别为3500、3000亩。试验证明,每亩设置3~4只诱捕盆的大面积诱捕防治能明显降低田间红铃虫雌蛾的交配率(下降68.2~96.7%),棉株受害程度也减轻,与常规农药防治的对照相比,花害率下降42.4~78.9%,铃害率下降30.3~54.4%,同时还减少了用药次数,间接起到保护天敌、减少环境污染的作用。因此认为,性信息素诱捕法有可能作为棉红铃虫综合防治中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于1980年6~9月在湖北省武汉等七个县(市)有代表性的不同类型棉田分别调查了各代棉红铃虫卵的寄生天敌,共调查21次,采得卵10501粒,出蜂共177头(♀98、♂79),寄生率为1.69%。经鉴定,全为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 confusum Viggiani。在不同地区各代棉红铃虫卵被寄生率有差异,总寄生率在第一、二、三代分别为2%、0.31%和2.93%,第三代高于第一代,第二代最低,武汉地区各代寄生率分别为2%、  相似文献   

10.
红铃虫为害棉籽后,造成虫蛀籽,导致棉籽重量减轻,品质下降,棉籽含油率显著降低.棉籽损失也是红铃虫为害损失的一部份,但由于棉籽收购价格低,且棉籽油不常为食用,所以在估量红铃虫损失时,常不计算在内。然而,由于棉籽中含有十分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棉籽壳和短绒等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是廉价的工业原料,有待于开发和利用。1983年在协作组的安排和县糠醛厂的协助下,我们进行了有关红铃虫为害棉籽的损失测定,测定结  相似文献   

11.
戴小枫  曹煜 《植物保护》1990,16(2):55-55
自人民公社化到70年代末,棉红铃虫在新乡棉区曾一度绝迹,后一直被控制在次要害虫水平,常年不发生为害。 从1985年在新乡县小冀乡最早发现该虫回升以来,逐年上升。据1989年9月中旬、10月下旬两次在新乡县小冀乡扎花厂检查,在露天花垛的防雨布内侧,棉红铃虫幼虫呈粉红色毡状覆盖,几乎看不到帆布本色,先后抽查11个花垛、2个籽棉仓,籽花带虫量平均在60—108头/公斤。七里营乡南王庄有块5亩棉田,9月17日调查,虫花、僵瓣铃占58%,有虫株率接近100%,一眼看去僵瓣铃比比皆是,为害极严重。同期抽查发现,张青、王屯等村一些田块的受害株率亦在22—73%左右。另外据专门走访调查,新乡地区的原阳、获嘉、卫辉等县也有类似不同程度的回升。 分析棉红铃虫回升的原因,主要是多年来忽视了对越冬幼虫的防治。棉衣以家庭为单位每年要室内自留种籽棉,当年收摘的晚秋桃、僵瓣花亦留至来年与新花一同缴售,改变了以往集体收、晒、扎、冬贮的习惯,帘架  相似文献   

12.
经5年共2次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的基本调查和普查,在大田作物、蔬菜、果树、林木、药材、杂草等150多种植物中,共发现病害773种,其中发生严重,且比较普遍的病害有110多种,局部发生而较严重的60余种,恶性杂草2种。经病源鉴定,其中真菌病害600多种,细菌病害60来种,病毒病害60余种,寄生性种籽植物10种,线虫病4种。非侵染性病害30多种。文中提出了农作物病害发生的一些特点。并根据病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指出了一些病  相似文献   

13.
棉红铃虫人工饲养技术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激素、引诱、不育等防治新技术和抗性、毒理等研究工作的进展,棉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人工饲养技术急需研究改进。本文根据陆伊文等介绍的化了饲养程序。改进后的饲料配方使幼虫成活率稳定在81%以上(原配方成活率30-65%)。幼虫历期15.7±2.1天比原配方30.21±9.31天缩短14天,而且发育整齐。蛹重16.4毫克比原配方13.03毫克/头增加30%以上。此幼虫历期和蛹重介于自然食铃、食蕾幼虫发育历期和蛹重之间,已为抗虫鉴定、抗药性测定等试验提供了成批材料。  相似文献   

14.
红铃虫卵田间分布的研究曾有报导,但是作者提出的理论抽样数和均数之间的关系。与我们的实践有很大距离。为此,我们在1981—1983年进行了调查研究。一、材料的获得八一年二、三代红铃虫发生期间,根据病虫测报的传统办法,成片连续调查,每个单株随机抽查一个成铃上的卵量,先后调查了七块田,计9309个单株,平均单铃卵量0.16—0.67  相似文献   

15.
作者1983年应用性信息素迷向法防治棉红铃虫,取得了预期效果。1984年继续在北港进行验证。现将两年结果报告于下:一、材料和方法1.剂型仍用含性信息素1.33克/枚的夹层塑囊,按每4.5平方尺为一施放点,每亩/次放150枚,1—3代共施放5枚。2.实验区面积293.1亩,以施放塑囊剂型为主,辅以化学农药。对照区仍设在距实验点约2公里的红湖四队,面积42.1亩,防治单一施用化学农药。3.实验区和对照区分别设置水捕盆作田间蛾量监测指示器(统一用含2毫克/枚  相似文献   

16.
50年代后期以前,棉花红铃虫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aunders 曾在河南棉区猖獗发生,此后,一度下降为次要害虫,然而,80年代以来,红铃虫在河南棉区再度猖獗,重新成为威胁河南棉花生产的重要害虫。1984年以来,我们经过调查、分析,认为棉红铃虫再度猖獗主要受下列诸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根据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协作研究的结果,肯定了一代红铃虫为害的虫害花.对棉株结铃数及成铃结构无影响,不必进行防治;二代以当日百株卵量60—80粒,三代以当日百株卵量190—250粒为防治指标,除在大渡口基点上进一步试验验证外,今年扩大到宿松、东至、怀宁、棕阳、桐城五县进行大面积示范验证,现将示范验证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S.)卵的自然群体进行整片抽样调查及统计表明,第一代卵主要分布在棉株嫩头部位,第二代卵主要分布在棉株第三至十果枝的第一果节上,第三代卵主要分布在第八至十七果枝的第一果节及第八至十四果枝的第二果节上。上述各部位是田间调查的重要部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所与美国阿尔巴尼国际公司合作,于1981年棉花生长季节,在浙江肖山县浦沿公社应用Nomate PBW进行大面积防治棉红铃虫试验。 Nomate PBW是一种含棉红铃虫性信息素“高斯”的开口空芯纤维,专门用于扰乱棉红铃虫交尾前的性信息联系,从而控制棉红铃虫的繁殖。每根纤维长1.5厘米,直径200微米,含“高斯”约250微克。该产品对人畜无毒,对哺乳动物急性口服LD>15克/公斤。这种新型“杀虫”药在土壤和水中极易生物降介,对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也无不利影响。最近研究还表明,在Nomate  相似文献   

20.
一、水稻病害消长演替特点及主要原因分析纵观我县水稻病害近三十年来消长演替过程,具三大特点:一是造成经济损失的病害种类由少到多,二是病害发生面积扩大,三是病害造成的损失增加。左右病害发生、流行的原因,从传统植病流行学分析,可归结为病源、寄主及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但从现代的观点来看,对处于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水稻病害,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却是导致其消长演替的重要因素.(一)品种更替对病害消长演替的影响由于目前同一品种对不同病害抗性不同。这样,在利用抗病品种防治病害的过程中,有可能控制住了原来大流行的病害,但是原来不重要的病害有可能随之上升,成为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