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花生主茎叶片不同节位叶面积、比叶重、叶干重类型间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但类型间在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茎叶片不同参数与植株地上、地下部主要农艺性状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某些性状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与植株叶片叶绿素、氮的含量及单叶光合强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豆F3世代同源长,圆叶植株差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满为群  王金陵 《大豆科学》1990,9(3):234-240
大豆同一杂交组合内同源圆叶植株和长叶植株的主茎叶面积指数,圆叶显著地大于长叶,而在分枝上,二者并无显著差异。在农艺性状方面,存在差异,在产量上,二者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在一般的育种实践中,如果不考虑到生态条件所需要的类型,只根据叶形进行高产育种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3.
试验结果表明,两个高RA型甜菊品种植株不同部位含甙量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甜菊植株上部叶的RA含量占TSG含量比重最高,ST含量占TSG含量比重最低;自上而下RA含量占TSG含量比重依次递减,ST含量占TSG含量比重依次递增。分枝叶片中RA含量占TSG含量比重比主茎叶片高,ST含量占TSG含量比重比主茎叶片低,各部位TSG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玉米品种栽培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份玉米品种四组栽培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各组性状间存在着不同显著程度的典型相关,其中的生育期性状与植株性状组间显著相关(0.05水平)的信息占两组性状间总信息的96.7%,是相关程度最高的一组性状。在0.01显著水平下,生育期性状与果穗性状是相关程度最高的一组性状(86.6%)。200份玉米品种在生育期、植株、雄穗和果穗性状上,其典型遗传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琪  王金陵 《大豆科学》1994,13(3):200-206
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间及产量性状与主要发育阶段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存在明显差异。含有秣食豆血缘的组合较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组合,在植株形态性状上表现为植株高大繁茂、粒茎比小的特点,在产量性状上表现为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多及百粒重小的特点。由于秣食豆种质的导入,植株高大繁茂与小的粒茎比存在相关遗传。大豆主要产量因子,在主要发育阶段存在相互制约现象。大豆各生育阶段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与各生育阶段与油分含量的相关方向始终相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产量性状与蛋白质含量与各生育阶段的相关方向相同。  相似文献   

6.
甜叶菊新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及糖苷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4个甜叶菊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茎叶产量及糖苷含量进行比较,为不同用途的甜叶菊育种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对SR-1,SR-2,SR-3和SR-5共4个甜叶菊品系的株高、茎节长、一级分枝数、叶长、叶宽、叶长宽比和茎叶干重等进行考察,采用HPLC法测定其干叶ST和RA糖苷含量,并分析了各性状间相关关系。[结果]4个品系间植株形态、茎叶产量及糖苷品质均存在显著差异,ST苷含量和茎叶产量最高的品系为SR-5,RA苷含量和RA/ST值最高的品系为SR-2,综合RA苷含量和茎叶产量考虑,RA苷总量最高的为SR-3。茎叶产量同株高、茎节长、叶宽间相关显著。RA苷含量与干叶产量、干茎产量及茎叶总产量等呈显著负相关。ST苷含量则与各农艺性状间相关均不显著。[结论]提高甜菊的产量会一定程度影响甜叶菊的品质,但仍有可能选出既高产,品质又符合生产所需的优良甜叶菊新品种。SR-5品系可作为较好的药用型甜叶菊品系,SR-2可用作糖用型甜叶菊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在苗期可通过根系形态数量性状对氮高效小麦品种进行鉴别,利用营养液培养法,在正常氮(5mmol·L~(-1))和高氮(45mmol·L~(-1))处理下,研究了黄淮平原区18个主栽小麦品种苗期氮素利用效率与根系形态数量性状的关系;通过干物重和氮积累量与根系形态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对供试小麦品种植株氮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划分不同氮效率类型。结果发现,在两种氮处理下,供试小麦品种的根干重、茎叶干重、单株干重、根氮含量、茎叶氮含量、单株氮含量、单株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根尖数的变异系数均大于15%,可作为氮效率评价指标。小麦的单株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根尖数与植株氮积累量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育种早期筛选高氮效率材料的指标。不同氮效率类型的单株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总体积、根尖数均表现为氮高效型氮中效型氮低效型。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小麦幼苗植株氮积累量和根系形态数量性状的预测模型,拟合精度在91.91%以上。小麦不同氮效率类型间的单株总根长、根总表面积、单株根尖数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生产上可根据小麦苗期根系的主要形态数量性状判断其氮效率高低。  相似文献   

8.
以20个品种(系)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考察主要性状,并分析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全株有效角果数、第一、二次有效分校数、株高、角果密度及全株有效角果数与第一、二次有效分枝数极显著正相关。株型性状间,只株高与主花序长达显著正相关。株型性状与产量性状间,株高与主花序角果数和第一、二次有效分枝数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因此,油菜高产育种应在增加全株有效角果数、第一、二次有效分枝数基础上,选择植株高、角果密度大、主花序长、分校部位低的株型。  相似文献   

9.
以16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正常施氮和不施氮两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杂交中稻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组合间植株地上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两种施氮水平下16个杂交组合间的茎叶含氮量、籽粒含氮量、籽粒产量及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影响氮素利用率的植株性状不尽相同,其中收割指数、有效穗和成穗率3个性状,在两种施氮水平下对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在众多性状中,收割指数与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相关程度最高,并在两种施氮水平下表现较稳定。收割指数可作为预测氮素稻谷生产效率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寻求能够用于鉴定与评价不同类型氮素营养效率稻种资源苗期的特征性状,以88个不同类型氮素利用效率(NUE)、氮素吸收效率(NAE)和氮素利用效率响应度(NUER)的稻种资源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苗期15个性状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氮素营养效率稻种资源苗期15个性状在低、中、高3种类型间差异性不尽相同,在低、中、高效NUE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的性状有6个(占比40.0%),在低、中、高效NAE间和低、中、高响应NUER间均为10个(占比66.7%),即获得高效NUE、高效NAE和高响应NUER的途径是不同的;(2)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的性状对不同类型氮素营养效率影响程度大小亦不完全相同,对NUE的影响为植株含氮量>倒3叶SPAD值>单株根表面积>单株地上部干重>单株总干重>单株总根长,对NAE的影响为单株总干重>单株根干重>单株总根长>单株地上部干重>植株含氮量>单株根数>单株根表面积>倒3叶SPAD值>单株根体积>单株黄叶数,对NUER的影响为单株总根长>单株根表面积>单株地上部干...  相似文献   

11.
花生主茎叶片的干物重、叶面积、比叶重及糖氮化合物含量叶位间存在很大差异,同时也受到叶令的影响。中部叶片叶面积大,叶片薄,干物重及糖氮化合物含量高。衰老的叶片干物重和糖氮化合物含量均有所下降。叶片这些性状的差异与叶片各自所处的生态条件及植株内部代谢有关。用逐步回归对主要气象因子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主茎叶片生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大豆植株的表现型与配合力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形态性状的亲本均值与F1、F2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里呈著或极显著正相关。F1、F2的主要产量性状的均值与相应世代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植株形态性状和品质性状的F1育种值与F2均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植株形态性状、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总配合力效应值世代间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3.
),说明早稻型恢复系主茎叶片数的多少,将影响着抽穗夭数;六种恢复系中,福恢016、福恢911、测64和水源287表现极显著水平,福恢090和福恢913未表现出农1早季任复来不同勇猢的生物学特性注:”有效积温以12℃和27C为上下限温度来计算,表3同。显著的相关;而同一播期中所有的恢复系却未表现出相关的显著性。(2)有效积温与抽穗天数早稻型恢复系总体表现出负相关(-0·2035),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但程度差异较大,其中测64为显著水平(一0.9589”),说明不同的恢复系对温度敏感程度有较大的差异;而同一播期的所有恢复系都表现出正亵2早稻位复系不同槽钢备性状的变异来3几个早稻恢复系生物学特性的相关相关,其中3月21日、4月20日和5月5日则表现出极显著或显著关系,说明同一播期中,不同的品种要达到一定的抽穗有效积温,是通过播至抽的天数来实现的。(3)有效积温与主茎叶片数早稻型恢复系总体表现出负相关(-0.0305),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六个品种也表现出负相关,但差异程度较大,其中测64为显著水平(-0.9634“),说明同一品种在不同的播期中,对温度敏感程度差异较大;而同一播期所有的恢复系又表现出正相关。三、小结  相似文献   

14.
利用10年551个组合7个性状的调查资料估算了F1代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结果表明,F1组合间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有着较大的差异,变异系数较大。各性状间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也有较大差异,其中主穗粒重和千粒重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较高。正反交组合F1各性状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虽然有差异,但经t值测验差异不显著。共同亲本与不同亲本杂交,其F1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显然不一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但其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将6个熟期不同的杂交早稻组合分为早熟组与迟熟组对其发育进程和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早熟组与迟熟组在抽穗灌浆历期、幼穗分化历期及速率、相对出叶速率方面差异不显著,其全生育期的显著差异主要是营养生长期长短不同造成的;早熟组因为幼穗分化起始时间早、营养生长期短而表现早熟;早熟组的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迟熟组无显著差异,但经济产量与单株生物产量均极显著低于迟熟组,其主要原因分别是千粒重较低和植株较矮。指出提高营养生长期出叶速率是协调早熟与高产矛盾的关键,通过筛选营养生长期短、出叶速率快、主茎叶片数较多、千粒重较高、株高适宜的亲本进行配组有可能实现早熟高产杂交早稻选育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利用浮力法测定了大豆主茎不同节位叶片体积、厚度、密度、叶内空间体积及叶片和叶肉密度,结合叶片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含量的测试,分析了各性状在大豆植株上的立体表现,比较了叶形相似的有限和无限结荚习性两个大豆品种主茎叶片结构及光合性状的差异。结果如下: 叶片在初生叶,7—8和13—16节复叶较厚,以单位叶面积表示的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也在初生叶,7—8和13—16节复叶出现峰值。上述峰值的位置与叶片体积、叶肉体积、叶内空间体积、叶片密度、叶肉密度的峰值位置相似,这表明叶片的光合活性等特性与叶片的解剖结构有密切的关系。 虽然上述性状在以单位叶面积表示时两品种间差异较小,但以整叶表示时差异较大,尤其在中上部节位的叶片上表现更明显,这是因为有限结荚习性的早丰1号中上部节位的叶片较无限型的长农4号同节位的叶片面积大,因而上述性状在早丰1号植株上的分布近似倒塔形,而在长农4号则近似纺缍形。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 ,采用加性 -显性遗传模型 ,对小麦一些数量性状的狭义相关遗传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所研究的 12个性状中 ,大多数性状间的狭义相关遗传力小于性状本身的狭义遗传力。当选择强度相等时 ,对主茎穗长和主穗粒数的表型选择可明显提高主穗粒重 ,而对主茎穗长的表型选择则明显减少每株穗数。单株粒重本身的狭义遗传力以及与其它性状间的狭义相关遗传力均较小 ,因此对单株粒重的直接选择或间接选择的遗传响应均较小。但它与主穗粒数、每株穗数、主穗粒重、千粒重的表型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千粒重的表型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用Griffing(1956)等法对6个啤酒大麦亲本配制的杂交组合进行主要茎叶性状的遗传力、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初步研究表明:(1)叶节大小的遗传力中上部高于下部;(2)茎叶性状的配合力因亲本、组合及其着生部位而异,gca与sca间无直接联系,株形育种时二者要统筹考虑;(3)不同组合、不同着生部位茎叶性状的杂种优势差异较大,以国内外品种间杂交杂种优势较强,叶的基顶部优势强于中部,节则中上部优势强于下部。  相似文献   

19.
与焚烧麦茬相比,保留麦茬可降低种子播处的地温,减少植株中下部的光合有效辐射。保留麦茬播种的小麦主茎叶片生长速度迟缓,其分蘖数减少与分蘖后期地上部干物质重量的减少尤为明显,最终收获时植株也较矮。然而,由于自开花至成熟期间的生长条件十分有利,早期生长发育受保留麦茬播种影响的植株,最终籽粒与秸秆产量损失较小。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半冬性与春性小麦苗期氮肥吸收效率的差异及其与根系形态与生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盆栽条件下,选用半冬性、春性小麦品种各3个,研究了不同氮源(NH_4~+-N、NO_3~--N、NH_4~+-N+NO_3~--N三种类型)供应条件下小麦苗期(6叶期)根系性状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吸收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小麦苗期氮素吸收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植株总吸氮量和氮肥吸收效率表现为半冬性类型显著高于春性类型,不同氮源处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根系性状中,平均根长、根系总长、根系总吸收面积表现为半冬性类型高于春性类型,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表现为半冬性类型低于春性类型,根系重量、氧化力则因供应的氮源不同,生态类型间存在差异。根干重、根系氮积累量与氮肥吸收效率显著相关,其他性状与氮肥吸收效率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