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我国花生主要产区广东、湖北两省的花生青枯病病株的荚果种子中分离出了花生青枯病菌,病株种子带菌率为5%。采用人工接种花生种子的方法证明花生种子所带病菌的存活力与其含水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种子含水量下降时,病菌的生存力也随之降低。当花生种子含水量降到8.9%时青枯病菌失去了在花生体内的生存能力。表明在播种时花生种子含水量在8.9%以上,则病菌在种子体内仍可存活,并有传播病害的能力。若在花生收获后使含水量控制在8.9%以下,有可能防止带菌种子对青枯菌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论青枯菌潜伏侵染与花生抗性遗传改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抗病品种是迄今防治花生青枯病最重要的途径。虽然花生的青枯病抗性育种成效较大,但过去的研究工作普遍忽视了青枯菌对花生的潜伏侵染及危害。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关于青枯菌潜伏侵染对花生的危害、花生对潜伏侵染反应特性的遗传分化、检测青枯菌潜伏侵染的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花生的青枯病抗性机制进行了讨论,提出了针对潜伏侵染的抗性遗传改良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花生经青枯菌无毒自发突变株AP7接种后,体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会增高。经无毒自发突变菌株AP7接种后的花生叶片组织粗提液对青枯菌的致病菌株有强烈的体外抑菌作用。将这种粗提液与致病菌株同时注入花生叶片内,亦表现出抑制发病作用,而且这种抑病作用随着粗提液浓度下降而减弱.  相似文献   

4.
花生青枯病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了解青枯菌对花生发芽和生长的影响是研究青枯病作用机制以及信号转导途径的前提.为检测强致病力青枯菌对“日花1号”种子发芽的影响,采用发芽试验对种子发芽(露白)率以及芽长进行检测,并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植物抗病相关基因非病程相关基因表达子1(NPR1)在青枯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青枯菌浸泡的种子,发芽受到明显抑制,芽长较对照组亦明显变短.在胁迫条件下NPR1的表达量在第12h达到最高,随后缓慢降低,第48h的表达量仍未恢复到初始水平,是初始水平的1.7倍.  相似文献   

5.
花生抗青枯病机制的初步研究单志慧(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谈宇俊中国油料,—1995,17(3).—40~42通过用浸种接种青枯菌的花生进行了水培试验,现在了抗、感品种的根系发育和同动酶谱。结果表明,青枯菌均能侵染抗、感品种的根系,但在根系发育上...  相似文献   

6.
抗锈兼抗青枯病花生品种资源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了ICG系统中21个花生品种的锈病和青枯病的抗性,结果筛选出7个既抗锈病又抗青枯的花生品种,为今后的抗病育种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青枯灵防治水稻青枯病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枯病是水稻苗期的一种主要病害,近年来各地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每年仍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已构成了培育壮秧和适时早插的障碍。为了解决青枯病问题,1995年我们引进了丹东市农药总厂生产的青枯灵农药进行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青枯灵是防治水稻苗期青枯病较为理想的药剂。1青枯灵的作用1.1预防青枯病从各试验点用药结果看,喷洒青枯灵的秧苗均未发生青枯病,防效达100%;而未喷洒青枯灵的秧苗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青枯病,严重者发病率高达30%。1.2治疗青枯病5月3日秧苗达2叶1心时发生了青枯病,(由于天气原因未能用药,上水保苗),…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六个省的花生青枯病发生地区采集的36个花生青枯菌分离株,通过对六个不同抗病性的鉴别品种进行人工接种表明,所有菌株对鉴别品种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菌株致病性分化十分明显。根据致病性的不同反应,可以划分为7个致病型,其中的V型和Ⅱ型出现率最高达36.1%和25%。且分布地区相当广泛,为我国花生青枯菌占优势的致病型。试验证明,我国南方病区菌株的致病力普遍比北方强;同一地区可以有不同致病型菌株混合存在;同一母株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下,致病力会发生变化。通过7个省13处自然病圃的品种抗病性鉴定表现,所获结果与人工接种结果基本相同。只是在自然环境条件影响下,菌系的致病性分化更为复杂,出现的致病型更多。本试验为青枯菌系的研究,深入开展花生抗青枯病鉴定,发掘新抗源,加快抗病育种工作进程以及设计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青枯病是芝麻和花生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探索合理的轮作防控模式,运用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 nacearum)抗利福平标记菌株JXS02-L土壤接种,测定菌株在芝麻、花生、甘薯、大豆、玉米和小葱等6种作物根际土 壤和根部的定殖与消长动态,分析了不同轮作模式对芝麻/花生青枯病发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后3w,6种 作物根际土壤菌量均低于初始接种菌量;播种后6 w,芝麻、花生、甘薯根际土壤菌量已上升至初始接种菌量水平 (3.20 ×106~4.93×106 CFU·g-1),之后菌量持续上升,大豆、玉米根际土壤菌量则持续下降;播种后12 w,大豆、玉米根 际土壤菌量比芝麻、花生、甘薯根际土壤菌量低4个数量级,小葱植种后6 w~12 w,均未检测到病菌。播种后3 w~ 12 w,芝麻、花生和甘薯根部菌量持续上升,大豆和玉米根部菌量先升后降;至播种后12w,大豆和玉米根部菌量比 芝麻、花生和甘薯根部菌量低5个数量级,小葱根部则始终未检测到病菌。芝麻-大豆-小葱-芝麻、芝麻-大豆-玉 米-芝麻2种轮作模式芝麻青枯病病情指数比芝麻-花生-甘薯-芝麻轮作模式分别降低19.95%、12.87%;花生-大 豆-玉米-花生轮作模式花生青枯病病株率比花生-芝麻-甘薯-花生轮作模式降低11.63%。本研究结果对于了解 青枯雷尔氏菌的生态多样性,以及指导青枯病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用ABT6号15ppm和30ppm,7号10ppm和20ppm,8号10ppm和20ppm溶液浸泡花生种子4小时,均可显著提高花生产量,荚果分别增产15.7%,19.39%,12.49%,15.19%,11.24%,15.94%,籽仁分别增加20.7%,23.6%,18.1%,21.2%,15.6%,20.3%,均达极显著水平,以6号30ppm增产幅度最大,ABT浸种对花生生长发育的主要作用是促进  相似文献   

11.
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虽然是一种寄主范围非常广泛的病原细菌,但据国外研究,青枯菌是一种复杂的类群,按青枯菌对寄主致病性以及其他特性并将其划分为小种、株系或致病型。 在我国花生青枯病是青枯菌致病的重要病害之一,病害遍及南方广大的花生产区以  相似文献   

12.
广州地区番茄青枯病菌的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于广州地区采集番茄青枯病病样并进行病原分离工作,经分子鉴定后获得9个菌株。通过PCR扩增获得了其中9个菌株的egl基因序列,采用国际新兴的青枯菌演化型分类框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NCBI数据库中分离自不同寄主的青枯菌菌株egl基因序列为参考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表明:9个菌株属于青枯菌演化型I型即亚洲分支菌株的4个序列变种,分别为序列变种13、14、34、44。以高抗青枯病番茄材料‘兴农021’和敏感材料‘金冠3号’为试材,评价了其中5个菌株的致病力,结果表明3-1和18-6致病力较高。  相似文献   

13.
广东花生抗青枯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穗临 《花生学报》2005,34(2):30-32
广东70%~80%的花生种植在轮作周期较短的瘦瘠旱坡地上,青枯病危害较重,严重威胁花生生产。在调查品种与发病关系中,发现花生抗青枯病力在类型间和品种间有明显差异,因此,应以品种抗病性鉴定和选育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利用国内外花生品种资源鉴定筛选出抗原材料并通过各种育种途径,选育出高产抗青枯病的花生品种投入生产,减轻青枯病危害,提高花生单产和总产。  相似文献   

14.
花生新品种中花4号的全国区试及大面积示范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旱地亩产250公斤左右,水田覆膜320公斤以上,最高达461公斤,经稳产性测定,回归系数(b)接近1.稳产性能好,适应性广,蛋白质含量30%以上,油分含量51%左右;中抗花生锈病和青枯病.适于我国江淮流域及南方花生产区种植,目前累计推广面积已达230余万亩.  相似文献   

15.
红壤连作花生青枯病发病规律及病原菌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科学研究院红壤生态实验站花生连作障碍长期施肥试验为平台,研究了经过连续12年不同施肥处理后连作花生病害的发病规律,并分离其病原菌。结果表明,所有施肥处理的连作花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施用化肥的处理(F)花生发病率最高,到结荚期时已达68%,而有机肥+有效菌剂的处理(BM)发病率在8%左右,这表明有机肥及配施有效菌剂能够有效抑制连作花生土传病害的发生。通过分离和鉴定,发现青枯病是连作花生主要病害,其病原菌是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相似文献   

16.
萌发条件对水稻双苗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志军  黄逸强 《杂交水稻》1990,(6):42-44,47
通过对双-3、双-13、陆52和阿里希斯尼4个多胚水稻品系的研究,结果表明多胚水稻的双苗(多苗)性状表达受萌发条件的影响:1.种子去壳后浸种催芽较未去壳浸种催芽的双苗率平均提高2.7%,最高为3.8%。在组织培养条件下萌发,其双苗率的提高更明显,平均为4.4%,最高为7.4%(双苗率由41%提高到48.4%);2.在接种前对种子不同温度的预处理研究表明,温度对双苗率也有较大的影响:二个粳稻品种和籼稻品种双-13的最适温度为50℃;籼稻品种双-3的最适温度为30℃,在此温度预处理后,最高双苗率由41.0%提高到75.0%。  相似文献   

17.
引起广西桑树“褐枯”的病原菌及致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地区的桑树发病初期叶片褐枯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收集桑树病株并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得到优势菌株42株,各菌株形态基本一致。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16S rDNA序列鉴定,比对后发现所有菌株序列均与劳尔氏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RS)相似度达99%,生化型分析结果显示主要为生化Ⅰ型。随机选择10个菌株进行致病力实验,结果表明,各菌株均具有致病性,部分菌株致病率达90%以上。其后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青枯菌侵染桑苗过程,发现侵染后期桑根木质部导管内聚集大量菌体,堵塞整个导管。上述结果表明:广西地区桑树“褐枯”症状病害属于桑树青枯病,病原菌为劳尔氏青枯菌RS,其致病机制是通过在桑根木质部导管内大量定殖,堵塞导管阻止水分运输,最终导致植株枯萎死亡。  相似文献   

18.
应用表型和分子学方法鉴别花生青枯病菌的不同株系M.Taghvi等1引言由花生青枯病菌(Pseudomonassolancearum)引起的细菌枯萎病是热带、亚热带及部分暖温带地区危害最严重、分布最广泛的病害之一。青枯病能为害马铃薯、西红柿、烟草、花生...  相似文献   

19.
栽培种花生对青枯菌潜伏侵染的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国内外已鉴定出的主要抗青枯病花生种质进行人工接种和多克隆抗体检测,研究栽培花生对青枯菌潜伏侵染的反应。根据青枯菌在花生植株体内的潜伏定殖部位,将抗病花生品种划分为5个反应类型,类型间抗性水平和稳定性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分析潜伏定殖率与植株生长发育的关系,发现不同花生品种受潜伏侵染影响的程度不同,鉴定出的几个产量水平高而且受潜伏侵染影响较小材料,可以作为进一步育种的抗源亲本。  相似文献   

20.
青枯菌潜伏浸染对花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青枯菌对20个花生品种进行人工接种,研究了青枯菌潜伏侵染对花生根系、根瘤数、生物产量及结实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枯菌潜伏侵染对花生生长发育有普遍的抑制作用,不同花生品种对潜伏浸染的反应存在广泛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