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马铃薯》2013,(2):72-76
马铃薯试管薯诱导技术因其能有效加快脱毒马铃薯繁殖,缩短种薯生产周期,使种薯工厂化生产成为可能而受到重视。本研究以不同苗龄的高产抗病新品种‘丽薯6号’脱毒苗为试验材料,在马铃薯适宜的8%12%蔗糖浓度诱导区间内使用不同浓度的蔗糖诱导试管薯,探求其最适蔗糖浓度并观察苗龄对试管薯形成的影响,旨在花费更少的成本和较短时间内诱导大量的试管薯,以便于建立原原种高效生产体系。综合分析单株结薯数及单株结薯速率,结果表明:‘丽薯6号’诱导试管薯的最适苗龄为80 d,最适蔗糖浓度为10%。在此处理下单株结薯数最多,且结薯最早,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铃薯》2017,(3):134-137
为探明试管薯诱导期温度对试管薯结薯率的影响效果,以马铃薯品种‘宁薯14号’为试验材料,在试管薯诱导期,研究了温度(13±1)℃、(15±1)℃、(17±1)℃、(19±1)℃和(21±1)℃对‘宁薯14号’结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试管薯诱导期低温处理有利于促进试管薯结薯形成、缩短试管薯结薯时间,提高试管薯结薯率和单薯重。在全黑暗条件下,‘宁薯14号’在MS固体基本培养基+白糖(100 g/L)+6-BA(0.25 mg/L)+CCC(0.5 ml/L)培养基上,诱导期温度(17±1)℃,试管薯结薯效果最好,结薯率为100.0%,大中薯率为83.78%,单薯重57.0 mg。  相似文献   

3.
植物激素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马铃薯品种克新3号为试验材料,在诱导结薯的过程中以不同浓度的香豆素和BA进行处理,研究香豆素和BA对试管薯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诱导结薯的培养基中,添加香豆素30mg/L+BA3 0mg/L+活性炭0 1%时,获得的微型薯块茎较大且大薯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香豆素对马铃薯试管微型薯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马铃薯早熟品种东农 30 3和Favorita为试验材料 ,在诱导结薯的过程中给以不同浓度的香豆素处理 ,研究香豆素对试管微型薯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诱导结薯的培养基中 ,添加香豆素处理的浓度为 30mg/L时 ,获得的微型薯块茎较大且大薯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冀西北高寒区微型薯高效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在冀西北高寒区冷凉气候条件下脱毒微型薯的高效生产技术。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单次无损害重复收获与选择采摘结合培“土”技术 ,使单位面积结薯数量提高 2 1 6 %~ 16 9 2 %。同时筛选出提高脱毒扦插苗成活率的生根液最佳组合NAA2 0mg/L +IBA2 0mg/L +GA36mg/L +6 BA2mg/L及成本较低的栽培基质 1/ 2河沙 +1/ 2珍珠岩。并在 10~ 11月霜冻期进行了地沟式拱棚生产微型薯的可行性试验 ,增加了微型薯生产周期数  相似文献   

6.
《中国马铃薯》2022,(1):27-35
为研究追施尿素量和施用时间对‘云薯902’块茎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种‘云薯902’为材料,‘丽薯6号’为对照,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尿素(N 46%)为氮肥,于2018~2020年在云南玉溪和建水实施。玉溪试验点分别设置0(CK)、150、300 kg/hm2尿素施用处理,第1年试验不设重复,第2年试验设3次重复。建水试验点第1年分别设置0(CK)、225、300和375 kg/hm2尿素施用处理,第1年试验不设重复,第2年试验设3次重复。建水试验点第1年分别设置0(CK)、225、300和375 kg/hm2尿素施用处理,第2年分别设置0(CK)、225、300 kg/hm2尿素施用处理,第2年分别设置0(CK)、225、300 kg/hm2尿素施用处理,采用方差分析研究块茎产量与农艺性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其种植效益。在冬小春作区出苗后(出苗率75%)30 d内增施尿素处理可以使‘云薯902’株高、分枝数、地上部茎叶产量、单株结薯数和单个块茎重较对照(CK)分别增加8.6%,25.0%,35.8%,8.6%,29.1%(2点2年平均,其中玉溪试验点第2年的单株结薯数和单个块茎重数据未调查),最终使‘云薯902’大薯率增加10.3%,块茎产量增加26.3%,种植户的收益平均增加17 946元/hm2尿素施用处理,采用方差分析研究块茎产量与农艺性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其种植效益。在冬小春作区出苗后(出苗率75%)30 d内增施尿素处理可以使‘云薯902’株高、分枝数、地上部茎叶产量、单株结薯数和单个块茎重较对照(CK)分别增加8.6%,25.0%,35.8%,8.6%,29.1%(2点2年平均,其中玉溪试验点第2年的单株结薯数和单个块茎重数据未调查),最终使‘云薯902’大薯率增加10.3%,块茎产量增加26.3%,种植户的收益平均增加17 946元/hm2。但是以增施150 kg/hm2。但是以增施150 kg/hm2(玉溪试验点)和225 kg/hm2(玉溪试验点)和225 kg/hm2(建水试验点)尿素的效果最佳,超过该用量产量虽增加但是施肥效率不高。在出苗30 d后增施尿素则起到相反的作用,如在建水试验点第2年试验由于追施时间为2020年3月20日,属于结薯后期,追施氮肥反而不利于块茎膨大,最终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种薯、特别是微型薯长期贮藏发芽的问题,试验以马铃薯脱毒微型薯‘青薯9号’为材料,分别考察香芹酮处理时间、剂量、处理次数及停药时间对微型薯贮藏效果和田间种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芹酮对微型薯具有发芽调控和抑制腐烂的保鲜作用,其中香芹酮一次性处理、使用剂量低的处理对微型薯发芽调控效果最佳;田间种植结果表明,香芹酮处理对马铃薯微型薯的出苗率、田间性状、产量及种植出马铃薯的品质无不良影响,且选择香芹酮处理0.3mL/kgFW、处理1次、停药4~6周,对‘青薯9号’微型薯贮藏期间的发芽调控、抑制腐烂及田间种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摘取腋芽薯对脱毒马铃薯扦插苗生产微型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温室条件下 ,使用相同的无土栽培基质 (蛭石 ) ,利用脱毒试管苗和扦插苗生产微型薯 ,扦插苗采用摘取腋芽薯和不摘取的管理办法 ,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扦插苗生产微型薯单粒重达7 0 g ,试管苗单粒重为 4 5 g ,摘取腋芽薯扦插苗达 4 0 g ,单株结薯和单位面积 (m2 )结薯分别比扦插苗高 76 3%和 6 1 1%。而试管苗和摘取腋芽薯扦插苗则相差不大。而扦插苗 >1g微型薯比例达90 %,试管苗仅 82 %,摘取腋芽薯扦插苗为 83%,单位面积产量三者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和扦插苗的微型薯生产比较实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试验研究了在温室条件下 ,使用相同的无土栽培基质 (珍珠岩 :蛭石 =1∶1) ,脱毒试管苗和扦插试管苗生产微型薯的比较实验。实验结果表明 :扦插苗生产的微型薯 ,单粒重达到 4 0 2 g ,试管苗只有 2 95g。而试管苗生产的微型薯 ,单株结薯数、单位面积 ( 1m2 )结薯数分别高于扦插苗58 2 9%、 68 61% ,两者的单位面积 ( 1m2 )产量相近 ,试管苗略高于扦插苗的微型薯产量 ,>1g的微型薯比例扦插苗达 85 58% ,高于试管苗 5 6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以马铃薯晚熟品种“下寨6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离体诱导微型薯直播田间繁殖块茎繁殖脱毒田间1~5代种薯的质量和效率。结果表明,生育阶段比同品种网室繁殖脱毒小薯同代脱毒种薯略迟;生长势、株高、茎粗、主茎分枝数、单株叶面积、根系数、匍匐茎数和匍匐茎长度等生长发育指标,PVX、PVY、PLRV和PVA等重要病毒害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干腐病和软腐病发病率,晚疫病发病率和叶面枯死率相同;未发现环腐病和黑经病。单薯重量平均45.1g,随田间种植代数增加而增大;单株结薯数、单位面积结薯数逐代减小,脱毒田间1~4代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逐代增加,繁殖效率与脱毒小薯相同,故离体诱导微型薯田间繁殖块茎繁殖脱毒种薯是经济有效且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为加快高产、高抗晚疫病的国审马铃薯新品种"鄂马铃薯5号"的推广应用,进一步降低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成本,本试验在高海拔地区(1 880 m)对标准原种(≥5g)的高效生产进行了初步试验。试验对脱毒原原种以不同的密度进行栽培,统计标准原种的产量及效益。试验结果为:原原种的种植密度每667 m2为32 000株时,标准原种产量及效益最高,分别达14.22万粒和10 220元。试验结果还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低重量标准种薯的比例逐渐增加,尤其是5~15 g的种薯比例增加较大,标准种薯的平均单薯重逐渐降低,以利减少种薯的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12.
赤霉素打破种薯休眠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结果表明:用50mg/L赤霉素浸泡小整薯1h不但可以有效的打破休眠,同时还可以增加有效茎数,提高单株叶面积,从而使单株结薯数和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是一种重要病害,重茬地发病重,对马铃薯生产造成威胁。为了解该病发生规律,试验进行了枯萎病初侵染来源及栽培与发病关系的研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接菌的植株萎蔫率、病株率及病薯率分别为36.7%、58.3%和71.3%,播种带病种薯的植株萎蔫率、病株率及病薯率分别为11.7%、18.0%和21.4%,由此明确土壤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田间不同施肥种类及栽培方式对病害发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合理施肥均能延缓植株发病,其中施用尿素的植株萎蔫率、病薯率分别是13.3%、47.1%,显著低于CK及其它施肥处理,产量达到最高,为2 202 kg/667 m2;其次是马铃薯专用肥及碳酸氢盐类处理,均比CK植株萎蔫率低,产量有所增加。采用覆膜起垄栽培可以有效降低病薯率。  相似文献   

14.
Netted Gem potatoes were grown at four levels of N, three of P, and two of K fertilizer in metal lysimeters protected from rain by an automatic shelter. The first two increments of N fertilizer, 200 and 400lb/acre (224 and 448 kg/ha), successively increased yields by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tubers produced. The first increment also increased the average tuber weight. With 800 lb N/acre (896 kg N/ha), tuber yield and grade of potatoes were reduced from those of the 400-lb/acre (448-kg/ha) treatment becuase the average weight per tuber was reduced. P fertilizer increased yield by increasing the average tuber weight. The increased yield due to N and P fertilizers was almost entirely in the form of Canada No. 1 potatoes. K fertilizer did not affect number or weight of tubers in this high-K soil.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微肥拌种与叶面喷施增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马铃薯高产栽培中的配套措施,试验筛选并研究了两种微肥在马铃薯种植上进行拌种与叶面喷施试验。结果表明:微肥拌种与叶面喷施有利于种薯切块后伤口愈合,能提前出苗、开花,缩短生育期,提高大薯率,增产明显。大西北牌多元微肥拌种与叶面喷施每667 m2增收251.9元,稀土旱地宝增收210.1元。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的生长发育随着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前期以茎叶生长为主,后期则以块茎生长为主。所以,地上部性状间,以及地上部性状与地下部性状—块茎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地上部株高与茎叶重、叶面积之间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359**,和r=0.8488**;茎叶重与叶面积系数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9605**。株高与地下部块重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6843*,茎叶重与地下部块重间的关系为正相关,r=0.4285,叶面积系数与地下部块重有着微弱的正相关关系,r=0.1534。  相似文献   

17.
高产花生由于较高的肥水供应和较大的种植密度,生育中期易徒长倒伏、叶部病害较重,生育后期易脱肥早衰。以解决这个问题为目标,课题组创建了“三防三促”调控技术:一是精准化控,防徒长倒伏,促进物质分配和运转;二是提早用药,防病保叶,促进光合产物积累;三是叶面追肥,防后期早衰,促进荚果充实饱满。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设置CK(常规管理)、T1(精准化控)、T2(精准化控+提早用药)、T3(精准化控+提早用药+叶面追肥)4个处理,进一步验证“三防三促”调控技术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T1、T2和T3处理均显著提高了高产花生饱果期和成熟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显著提高了叶片SOD、POD和CAT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各指标以T3处理效果最显著,其次是T2处理。T1、T2和T3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成熟期的主茎高、侧枝长和主茎节数,提高了分枝数、主茎绿叶数和叶面积指数。对地上部植株生长的控制主要是精准化控的作用,而生育后期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主要是提早用药和叶面追肥的作用。T1、T2和T3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单株结果数、单株果重、荚果产量以及经济系数,其中T1、T2、T3处理分别比CK增产20.35%、26.39%和30.62%。T2和T3处理的出仁率分别比CK提高1.84和3.02个百分点,说明T2和T3处理能提高籽仁饱满度。“三防三促”调控技术的应用是高产栽培条件下花生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彩色马铃薯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但目前对其栽培技术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肥料(P/K)、密度对彩色马铃薯品种紫云1号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重庆市河谷浅区,紫云1号整薯播种获得高产的最优施肥量,每公顷纯P2O5施用量为50 kg,KH2PO4喷施浓度为2‰,最合理密度每公顷为75 000株。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硅肥不同喷施浓度对玉米抗倒伏性能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以先玉335为供试品种,比较分析灌浆期不同处理下玉米茎秆形态特征、基部节间力学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变化。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硅肥对玉米株高、穗位高影响不明显,但可显著降低植株重心高度,以12 g/L浓度处理降幅最为显著,达6.02%;基部节间长度、扁平率则随着喷施硅肥浓度的加大而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喷施适宜浓度硅肥促进了茎秆机械强度的改善以及玉米倒伏发生风险的降低;叶面喷施适宜浓度的硅肥,对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试验条件下8~12 g/L为叶面硅肥最佳喷施浓度。  相似文献   

20.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对加工型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使用不同浓度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加工型马铃薯叶面喷施,研究不同浓度的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对加工型马铃薯的生长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磷酸二氢钾浓度的提高,马铃薯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和块茎粗淀粉、蛋白质、干物质、维生素C含量增加,产量显著增加,当磷酸二氢钾浓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产量开始下降,增产效果随浓度的提高呈抛物线型的变化趋势;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施马铃薯浓度为0.3%时,其产量最高,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