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掌握川西高原雪灾的空间格局和发展动向,为灾害相关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川西高原16个气象站点1961—2012年的逐日气温与降水量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回归、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自然灾害风险指数法,对川西高原雪灾的时空特征和雪灾风险进行研究。[结果](1)近52a来川西高原地区各站点累计大雪、暴雪雪灾频次均呈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分别为0.93和0.51次/10a。(2)川西高原地区雪灾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雪灾天气总体呈北方多而南方少的态势。(3)雪灾发生的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石渠、色达、甘孜、红原、若尔盖、康定等地,松潘、理塘为中等风险区,德格、小金、马尔康、新龙、道孚、巴塘、稻城和九龙等地雪灾风险最低。[结论]川西高原地区雪灾频次和程度均呈加重趋势,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雪灾的防治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通过建立雪灾定量化评估模型,提供反映雪灾地理分布特征的风险区划,以实现快速、准确地对区域雪灾进行大范围监测和情景分析。根据青海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县级行政为评价单元,提取了91.7 m×91.7 m栅格的坡度、坡向、草地类型等孕灾环境参数值,对雪灾形成的潜在地理条件进行分析;以雪灾规模、频率和密度等为致灾体危险性指标;选取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交通密度以及土地资源丰富度等社会经济背景数据为承灾体易损性评价指标。基于ArcGIS平台,应用数学综合评价法建立了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青海牧区雪灾定量化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在使用相关基础图件和资料基础上,对属性和图形数据库进行操作,分别得到雪灾的孕灾环境敏感性、灾害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图层,再经过图层叠加、斑块合并以及等级划分等操作,最终得到青海省雪灾风险区划图。研究结果可对牧区越冬前采取有效风险管理以减轻损失,保障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为当地政府及防灾救灾部门制定灾前减灾规划和灾后救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对于全国其他省区的雪灾风险评估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解决“水草畜”平衡问题是促进干旱牧区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通过目标规划模型应用,计算了内蒙古四子王旗牧区草地资源承载力水平,明确了在人工种植冷季补饲型阶段和暖季放牧冷季舍饲型阶段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可持续载畜量及所需灌溉饲草料基地发展规模.从研究区水量平衡、畜牧业产业结构及技术经济指标方面分析论证了水利化畜牧业在退化草地修复方面的可行性及其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4.
近51 a青藏高原雪灾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青藏高原地区62个气象站点1961-2011年(普兰、改则为1973-2011年)逐日、逐月气温和降水量等气象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和空间Kriging插值方法研究青藏高原地区雪灾时间发生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近51 a雪灾频次呈增长趋势,雪灾发生站次不断增多,尤其是90年代以来增加趋势更为显著;初春为雪灾多发季节,前冬其次,后冬最少;雪灾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很不均匀,雪灾发生较多区域,轻、中、重度雪灾都频繁发生,这些地区主要位于高原中部和高原东南部边缘。  相似文献   

5.
<正> 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为加强治理、提高沟道坝系的防洪能力、减少水毁灾害而在沟道中兴建的控制性缓洪拦泥淤地工程。为了加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建设,国家计委和水利部拨专款进行补助,1986年开始试点,计划将从1991年开始大规模建设,约在30年时间内投资20多亿元,建坝2.5万座,可拦泥150亿立方米,淤地305万亩,保护现有坝地300万亩,对黄河的开发治理和当地农业生产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加强牧区草地生态建设角度出发,针对目前发展牧区小型灌溉饲草料地与草地生态修复的有关技术问题,依据生态学原理和规律,按照"“以水定草、以草定畜”原则,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为重点研究区域,探讨发展家庭草库伦灌溉饲草料地与草地生态恢复之间的耦合关系,量化发展灌溉饲草料地面积与天然草地生态恢复面积间的比例,该指标对加强牧区草地水土保持和恢复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武陵山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武陵山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居多、贫困人口分布广,该区域内洪水灾害频发,使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较为突出,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阻力。本文基于灾害系统学原理,构建了适合区域成灾特点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风险评估模型,对武陵山区洪水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区域洪灾易发,但承灾体脆弱性较低,致使武陵山区洪水灾害风险等级全区总体水平较低,高风险区呈东北-西南向条带状分布,从东南向西北,依次有:东南部的涟源市、冷水江市、新化县、隆回县、邵阳县、洞口县、武冈市高风险区;中部的石门-慈利-沅陵-芦溪-辰溪-溆浦-麻阳-芷江一线高风险区,西北部的丰都-石柱西北部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8.
<正> 黄河中游地区目前已建成淤地坝近10万座,淤地面积27万hm~2,为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和减少入黄泥沙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设计标准低、工程老化等问题。治沟骨干工程是在总结过去淤地坝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它作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年侵蚀模数在5000t/km~2以上)一项重要水土保持沟道工程措施,国家计委和水利部从1986年开始,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安排了治沟骨干工程建设试点。经实践证明,治沟骨干  相似文献   

9.
县级尺度下雪灾风险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雪灾是一种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引发的气象灾害。目前国内外对于雪灾风险评价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该文借鉴气象学、灾害科学、自然地理学、草地科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观点,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提出一套较全面的雪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现有公认的风险形成机制构建雪灾风险评价模型,在县级尺度下进行雪灾风险评价。研究成果对于防灾减灾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三大自然灾害空间自相关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是世界上受灾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地震、雪灾、洪涝三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分布广,研究它们的空间分布以及空间聚集性,对防灾减灾工作以及储备库救灾物资的配置有重大意义。对灾害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可以反映灾害的空间分布和聚集的情况。该文利用震中分布图,断裂带分布图,雪灾频率图和洪涝频率图得到中国三大自然灾害的分布图,对它们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得到三种自然灾害的空间自相关性分布图。结果表明:三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自相关系数(Moran’s I)的Z值都大于0.01的置信水平的2.54  相似文献   

11.
陈维治  付保红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3):320-324,368
为增强农村居民点地质环境安全布局认识,科学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可持续、健康发展。以云南省盈江县为研究区域,选择坡度、线性构造等评价指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研究区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其中为了统一评价单元,通过ArcGIS建立鱼网将相关地理信息数据网格化。再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结果对现状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盈江县地质灾害区划分区结果中的中高易发区占到全县总面积的63.57%,包含全县95.83%的历史地质灾害点;且农村居民点位于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的面积占居民点总面积比例达到74.55%,所有乡镇都有位于高易发区的居民点;基于农村居民点现状与区划结果,将各乡镇及其典型村落划分为3个级别,并针对性地提出“梯度推进”、“内部整改”、“就地城镇化”3种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2.
天然打草场是中国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国内陆的生态屏障。目前中国打草场分布状况、分布面积、产量高低等信息十分缺乏,严重制约饲草储备和救灾应急功能发挥。为解决这些问题,该文基于2009-2011年的Landsat TM5影像数据,并借助野外调查点和目视解译方法对中国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状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面积达800.35万hm2,目视解译结果的平均解译精度达到76.78%。其中,内蒙古天然打草场面积居首位,面积为688.04万hm2,其次是松嫩平原草原区,打草场面积为91.80万hm2,河北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打草场面积最小,为20.51万hm2。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天然打草场约为180.89万hm2,科尔沁沙化草原天然打草场约为96.44万hm2,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天然打草场面积约为395.40万hm2。研究区天然打草场的植被类型以温性草原类、温性草甸类、低地草甸类为主,少量分布在山地草甸类和温性荒漠草原类。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分析全国半干旱区域打草场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的辽宁省玉米干旱风险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了减轻旱灾对辽宁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该文通过对辽宁省23个气象站点46 a气象数据和气象站点所在县玉米产量、种植面积的分析,用实际干旱发生频率、农业气象干旱发生频率、玉米生产相对暴露率和单产水平等4个因素构建了辽宁地区玉米干旱风险指数,用社会科学统计程序(statistical program for social sciences)和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对辽宁地区玉米干旱进行了风险分析和风险区划。结果表明,辽宁省有30%的站点处于玉米干旱较高或高风险区,主要分布于辽西山地丘陵和辽南沿海地区;玉米干旱中等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辽西走廊和辽中平原及渤海湾附近地区;玉米干旱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辽东山地丘陵地带。经检验50%以上站点的干旱风险指数与玉米相对气象产量显著相关。所构建的辽宁地区玉米干旱风险指数能客观地反应干旱对玉米生产的影响。该研究为玉米避灾和减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香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4):180-185
基于自然灾害系统理论和灾害风险评估原理,构建一个简单的集洪灾致灾因子、承灾体和防灾水平于一体的区域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采用福建省灾害性气象年鉴和气候影响评价资料,借助数字地图技术,编制以县域为单元的福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分布图和时间变化图.研究表明:福建省暴雨洪涝灾害年内分布不均,群发性强,年际变化大,呈波动上升趋势,反映承灾体易损性加大对洪灾的影响;综合考虑各因素的洪涝灾害,风险最高值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漳州、泉州、福州和宁德沿海以及闽西的宁化、建宁、长汀、松溪等地,风险高值区的分布与近35a福建暴雨洪涝灾害年均灾次值的分布相似,据此提出福建省应加强洪泛区风险研究与管理,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与民众共同制定安全转移规划等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和FloodArea水动力模型的重庆市山洪灾害风险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开展重庆市山洪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为该地区山洪防灾减灾提供相应参考。[方法]依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重庆市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结合相关气象、生态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完成重庆市山洪灾害风险区划。[结果]重庆市山洪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在合川和江津大部地区为高风险区,孕灾环境高脆弱区主要位于长江、嘉陵江沿江河谷地带,承灾体暴露性在重庆市主城区、南川、武隆、涪陵、城口为高暴露区,重庆东北部和东南部大部地区为低防灾减灾能力区。[结论]总体评估而言,重庆市山洪灾害风险的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重庆东北部的巫溪、东南部的酉阳和彭水、西南部的江津和西北部的合川。  相似文献   

16.
家庭牧场作为牧区的基本生产单元,开展家庭牧场水土草畜平衡计算合理确定灌溉人工草地和牲畜饲养规模,对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护草地生态安全具有实际管理意义。该研究针对牧区具体管理单元水土草畜平衡调控方法缺乏的问题,同时考虑了不同种类饲草料质量的差别,提出了考虑饲草料质量的家庭牧场水土草畜平衡计算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典型家庭牧场为例,计算结果表明家庭牧场现状灌溉人工草地和牲畜均处于轻度超载状态,水资源超载率为6.05%,考虑饲草料质量前后牲畜超载率分别为12.98%和5.38%。针对现状平衡状况提出了调整种植结构和灌溉形式组合的8套优化调控方案,经不同方案可供水量变化以及可承载的灌溉人工草地和牲畜饲养规模对比分析,表明种植质量更高的饲草料、采用更节水的灌溉形式可明显提升水资源对灌溉人工草地和饲草资源对牲畜的承载能力,为给家庭牧场水资源和天然草地更多的修养生息空间,建议家庭牧场保持现有人工草地面积不增加,将紫花苜蓿灌溉形式调整为地下滴灌。将燕麦灌溉形式调整为滴灌时,核减牲畜至464羊单位维持家庭牧场水土草畜平衡;将固定式喷灌燕麦调整为滴灌玉米或地下滴灌紫花苜蓿,虽计算的适宜牲畜高于现状牲畜饲养量,但仍保持现有牲畜饲养规模。提出的计算方法可为牧区水土草畜平衡计算与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草原生态保护的牧区水土资源配置模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为科学保护草原生态,该文在分析牧区面临形势与挑战的基础上,针对"以需定供"配置模式不适应牧区发展需求的问题,提出"水-土-草-畜"的牧区水土资源配置模式。该模式以保护草原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为前提,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所确定的区域用水总量为控制指标,以水资源、土地资源和草地资源承载能力为底线,以牧区"水-土-草-畜"平衡为准则,合理配置牧区水土资源,确定适宜的农牧业发展规模。依据该模式推算中国牧区2030年适宜农牧业灌溉面积为936.1万hm2,适宜牲畜饲养量为2.88亿羊单位,在灌溉人工草地和天然草原耦合利用条件下天然草原开发利用达到平衡。牧区"水-土-草-畜"配置模式为实现草原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