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及贵州等地烟草青枯菌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寻烟草上青枯菌的系统发育.[方法]采用演化型分类框架对福建及贵州等地的62个烟草青枯病菌株进行鉴定分析.[结果]基于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系统发育学的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参试菌株均归属于青枯菌亚洲分支的4个序列变种,分别为序列变种15、17、34和44;尚未发现归属于美洲或非洲分支的烟草青枯病菌株.其中序列变种15和17为优势菌系,序列变种34的菌株都来自福建省,只发现3个菌株属于序列变种44.基于avrA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4个序列变种的avrA基因都属于RS1000类型.[结论]本研究表明福建及贵州等地烟草上的青枯菌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福建青枯雷尔氏菌(简称青枯菌)的遗传多样性,综合菌株的演化型、生化型及基于内源葡聚糖酶基因egl的序列变种鉴定,对福建省8个地区的番茄、辣椒和茄子寄主分离的56株青枯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56株青枯菌均属于演化型Ⅰ;53株为生化型Ⅲ(占94.64%),1株为生化型Ⅱ,2株为非标准生化型;从序列变种来看,4株来自茄子的青枯菌均属序列变种15,24株来自辣椒的青枯菌中,23株属于序列变种14,1株为序列变种16,28株番茄青枯菌鉴定出7个序列变种。进一步,选择上述鉴定的生化型Ⅲ和生化型Ⅱ的代表菌株为靶标菌进行生防菌筛选。结果表明,供试14株放线菌中,筛选到1株对生化Ⅲ青枯菌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FJAT-31535。基于菌落形态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菌株FJAT-31535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sp.)。  相似文献   

3.
广东广藿香青枯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藿香青枯病是近几年在广东广藿香种植区发生的新病害,细菌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害是由茄科雷尔氏菌侵染引起的,且属于1号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Ⅲ;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广藿香青枯病菌属茄科雷尔氏菌演化型Ⅰ即亚洲分支菌株、序列变种44或序列变种17。  相似文献   

4.
 星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 L.) 是一种重要的藤本油料植物,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种植。青枯病是近两年在海南星油藤种植区发生的新病害,为探究星油藤青枯病菌的基本特性及种下分化情况,本研究对分离的6株代表菌株进行了相关分析。细菌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害是由类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pseudosolanacearum)侵染引起。同时,从传统分类及分子生物学不同层面分析了星油藤青枯病菌的遗传分化情况。生理小种及生化变种的测试结果表明,星油藤青枯病菌属于1号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Ⅲ;16S rDNA和egl基因部分序列聚类分析显示,星油藤青枯病菌属类茄科雷尔氏菌演化型Ⅰ即亚洲分支菌株,序列变种34。  相似文献   

5.
 星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 L.) 是一种重要的藤本油料植物,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种植。青枯病是近两年在海南星油藤种植区发生的新病害,为探究星油藤青枯病菌的基本特性及种下分化情况,本研究对分离的6株代表菌株进行了相关分析。细菌学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病害是由类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pseudosolanacearum)侵染引起。同时,从传统分类及分子生物学不同层面分析了星油藤青枯病菌的遗传分化情况。生理小种及生化变种的测试结果表明,星油藤青枯病菌属于1号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Ⅲ;16S rDNA和egl基因部分序列聚类分析显示,星油藤青枯病菌属类茄科雷尔氏菌演化型Ⅰ即亚洲分支菌株,序列变种34。  相似文献   

6.
芝麻细菌性青枯病病原菌及其生化变种鉴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芝麻细菌性青枯病是我国南方芝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调查研究表明,芝麻青枯病除前人报道的萎蔫、顶梢常有溃疡裂缝等典型症状外,还有植株畸形、茎秆表皮泡状突起、溃疡裂缝延伸至茎秆中下部、折断茎秆可见菌脓形成的透明细丝等症状。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菌株经菌体形态、菌落形态、培养性状、致病性、烟草过敏性反应及16S rRNA基因和16S~23S rRNA基因间区ITS序列测定,证实了芝麻青枯病是由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江西省15个县(市)的22个代表性菌株的生化变种鉴定显示,20株菌属于生化变种Ⅲ,占90.91%,2株属于生化变种Ⅳ,占9.09%。说明生化变种Ⅲ菌群是诱发芝麻青枯病流行的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7.
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花生青枯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青枯菌的遗传多样性和其在花生植株上的致病力差异,采用国际上新的青枯菌演化型分类模式,对从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9个花生种植区分离的95株花生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内源葡聚糖酶基因egl对青枯菌进行系统发育研究,并对供试青枯菌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所有95株菌株均属于青枯菌演化型I型,即亚洲分支类型。在序列变种分类上,所检测的9个花生种植区中有8个种植区的花生青枯菌菌株属于序列变种14,仅有1个种植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的花生青枯菌菌株属于序列变种48,表明我国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花生青枯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青枯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来自赣州市的菌株GZ-1、贺州市的菌株HZ-2和宜昌市的菌株YC接种到花生植株14 d后,花生的病情指数分别为43.8、75.0和87.5,而来自其它6个花生种植区的菌株接种花生后,其病情指数均为100.0,表明菌株GZ-1和HZ-2的致病力较弱,而其它7个花生种植区代表性菌株的致病力均较强。  相似文献   

8.
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植物病害。在烟草生产中,青枯病严重为害国内外烟草的产量和质量。青枯菌种以下分类较为复杂。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青枯菌的生化型、生理小种和致病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烟草青枯菌系的构成及烟草与青枯菌互作提供分析信息,并为烟草青枯病抗病品种选育提供依据,为烟草青枯菌生理分化及致病型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茄科雷尔氏菌复合种侵染引起的青枯病是众多作物上的毁灭性病害。2020年笔者首次在广东省东莞市发现向日葵青枯病,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室内人工接种试验、16S rDNA序列比对和演化型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向日葵青枯病的病原菌为假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pseudosolanacearum。生理生化特性和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自向日葵的15株假茄科雷尔氏菌为1号生理小种和生化变种3。egl基因部分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15株假茄科雷尔氏菌分属4个序列变种,其中8株菌株为序列变种17,5株菌株为序列变种13,其余2株菌株分别为序列变种14和序列变种54。本文是我国首次报道假茄科雷尔氏菌侵染引起向日葵青枯病。  相似文献   

10.
胜红蓟青枯病是我国发生的一种新病害。为了明确引起胜红蓟青枯病的病原,对分离自广东的胜红蓟青枯病菌的菌落形态、16S rDNA序列、碳水化合物利用、致病性及演化型等进行了分析。在含1% 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病原菌的菌落呈近圆形或梭形,隆起,中间粉红色,周围乳白色。应用细菌通用引物27f和1541r扩增16S rDNA,Ac-YcSj-11-1~Ac-YcSj-11-10 10个菌株的16S rDNA近全长均为1 421 bp,且与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GMI1000 16S rDNA的同源率为100%。该病原菌可以利用麦芽糖、乳糖、纤维二糖、山梨醇、甘露醇和卫矛醇等6种碳水化合物,并可侵染姜、沙姜、番茄,弱侵染茄子、辣椒。10个菌株均可同时扩增得到144 bp的演化型Ⅰ特异带和280 bp的茄科雷尔氏菌特异带。研究表明,引起广东胜红蓟青枯病的病原菌为茄科雷尔氏菌R.solanacearum,且属于4号生理小种、生化变种Ⅲ和演化型Ⅰ(亚洲组)。  相似文献   

11.
广西烟草青枯菌菌系及其主要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65个烟草青枯菌菌株均分离自广西的21个产烟县(市)。全部菌株鉴定属于茄科假单胞。对它们的生化变种、生理小种类型及其他一系列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广西烟草青枯菌的菌系类型较为单一,除3个菌株不能利用甘露醇,暂定为生化变种Ⅲ-1外,其余均属典型的生化变种Ⅲ。根据几种鉴别植物寄主和烟叶组织注射渗透的测定结果,所有菌株也均属生理小种1号。其他15种生理特性测定结果,除菌株的耐盐能力有一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植物青枯菌的生化型和其他生理差异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作者比较研究了采自我国13个省(市、区)14种寄主植物上的80个青枯菌株对3种双糖和3种已醇的作用,并对其中44个有代表性的菌株进行了各种生理和生化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我国存在有4种生化型。大部分菌株属生化型Ⅲ和Ⅳ,其分布地区和寄主范围都相当广泛,是我国占优势的生化型。生化型Ⅱ主要分布在马铃薯上,同时在番茄上也有发现。桑菌株绝大部分属生化型Ⅴ,也发现有属于生化型Ⅲ的。有一马铃薯菌株 Po10除能使3种双糖产酸外,还能使甜醇产酸,但它的其他特性与生化型Ⅱ相同,因此把它当作生化型Ⅱ的一个亚型,定为生化型Ⅱ—1。生化型Ⅲ的青枯菌株在氧化海藻糖和肌醇方面、在脱氮作用和耐盐性方面,有明显生理分化。除生化型Ⅱ的菌株外,属生化型Ⅴ的桑菌株和生化型Ⅲ中的龙葵菌株亦适宜于27℃下生长。青枯菌引起含脂石蕊牛奶的酸碱反应似与细菌对乳糖的氧化产酸能力有关,亚洲变种的命名似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3.
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造成的烟草青枯病是烟草主要毁灭性病害之一.本研究采用牛津杯法从运城盐湖湖岸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对烟草青枯病菌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菌株FY-C;并进一步分析了菌株FY-C的抑菌谱、对青枯病菌的潜在生防效果.结果 显示,经菌株FY-C无菌滤液处理24 h后的青枯病菌细胞壁...  相似文献   

14.
我国植物青枯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组群划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15条随机引物对我国11个省(市、区)6种不同寄主植物的43个青枯菌代表性菌株和4个国外青枯菌菌株,进行了PCR扩增.引物OPB11、OPA15、OPE1和OPZ10对上述所有菌株扩增获得了相似的产物电泳图谱,分别具1~5条谱带不等;引物OPB7、OPA10和OPF1对马铃薯菌株获得了相同的产物图谱,但对其它寄主菌株的产物间有明显差别;引物OPA14、OPC,6、OPG14、OPF5、OPK14、OPK20和OPK17对于不同菌株的扩增产物多态性很强.供试菌株被聚类为2个组群,即组群A和组群B.组群A中又可分为7个亚组(A1、A2、A3、A4、A5、A6、A7),其中A1含有2个类型(A1-1、A1-2);组群B中也可分为2个亚组(B1、B2),其中B1含有3个类型(B1-1、B1-2、B1-3),B2也含有3个类型(B2-1、B2-2、B2-3).RAPD组群A中包含了27个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马铃薯菌株,主要是3号小种、生化变种2;组群B中含有20个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寄主的菌株,分属于其它不同的小种和生化变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青枯菌菌株RAPD组群的划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关系不大,而与寄主来源有明显相关性.此外,通过对我国青枯菌菌株组群进行同源性PCR分析表明,来源自马铃薯的3号小种菌株属于美洲分支"Americanmm",而来自其它寄主的青枯菌1号、5号小种菌株属于亚洲分支"Asiaticum",与本研究RAPD组群A和组群B的划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桑青枯菌血清型与其它分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省12个县、市采集了20个桑青枯菌株进行血清学反应、生化反应、寄主范围、烟叶浸润反应、酪氨酸酶活性、致病性、溶源性和菌落特性等试验,并按前人的研究方法划分为相应的血清型、生化型、小种、致病型、溶源型和菌落型等,但这些分型相互间无一定的联系。根据血清学反应的结果,我们把20个桑青枯菌株和花生、番茄、木麻黄和马铃薯等青枯菌株总共划分为8个血清型,桑青枯菌的20个菌株分属于4个血清型。这些桑青枯菌株与花生、番茄和木麻黄等青枯菌株的血清学关系比与马铃薯青枯菌株的关系较为密切。据此我们认为青枯菌种下的分类应以血清型作为主要的分类依据。在血清型下,依次为生化型、小种和致病型等。  相似文献   

16.
 净作11年的橘园首次套种芝麻,发现园内芝麻青枯病发生严重。为探明芝麻青枯病初侵染源,本研究从芝麻青枯病株上分离到菌株JXRs02,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聚类分析,鉴定其为青枯雷尔氏菌演化型I。利用针刺接种法,将JXRs02菌株接种至柑橘园中的4种杂草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以及加拿大蓬,发现JXRs02能够侵染凹头苋杂草,造成枯萎症状;LAMP检测的结果显示,在凹头苋病株组织内能够检测到青枯雷尔氏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了对凹头苋杂草具有致病性的菌株和造成芝麻青枯症状的病原菌同为青枯雷尔氏菌演化型I。同时发现,在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和加拿大蓬4种杂草的根际土壤中芝麻青枯病菌均能够定殖繁衍。推测凹头苋杂草可能为芝麻青枯病菌的中间寄主,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和加拿大蓬等杂草根际土壤积累的菌源可能为橘园套种芝麻后青枯病的初侵染来源。本研究对制定作物青枯病的防治策略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寄主植物青枯菌菌株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根据番茄、茄、马铃薯、花生、甘薯、姜、桑、油橄榄、木麻黄九种植物上22个青枯菌的菌株,进行形态、染色、生理生化反应、致病性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的结果,证明它们都是属于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因此,以前报道的甘薯瘟的病原细菌Pseudomonas batatas Tseng and Fan,应改为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ncith,不同寄主青枯菌菌株,它们的有些生理生化反应有明显的差异,但更为明显的是它们的致病性不同。测定的7种寄主上的青枯菌菌株,根据它们对茄的致病力很强,番茄、茄、姜、花生、甘薯、油橄榄和木麻黄菌株可归入小种1;马铃薯菌株对马铃薯的致病力很强,而对茄、番茄和辣椒的致病力中等,归入小种3。属于小种1的7种植物的菌株,致病性也有所不同,它们可作为不同的菌系。桑菌株的致病性较为特殊,很难归入已报道的小种。根据对6种糖和醇的利用以及脱氮作用的能力,番茄、茄、花生、油橄榄菌株属生物型Ⅱ;姜、木麻黄、甘薯菌株属生物型Ⅳ;马铃薯菌株属生物型Ⅱ,桑菌株属生物型Ⅰ。但桑菌株人工接种不侵染茄和马铃薯。烟叶过敏反应的测定表现黄斑而从未表现过敏反应,它的归属尚待进一步研究。青枯假单胞菌划分为小种和生物型,目前意见还不一致,加上我们测定的菌株有限,有关这方面的工作,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红掌青枯病的症状和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描述海南儋州某红掌栽培基地红掌发生青枯病的症状,根据对该病原菌的形态、染色反应、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结果,将病原菌鉴定为茄青枯拉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 Yabuuchi et al.]。通过对病原菌的寄主范围测定,病原菌属茄青枯拉尔氏菌小种1,根据对6种糖、醇利用的测定结果,病原菌属于生物变种3。  相似文献   

19.
抗不同生化型青枯菌的生防菌筛选鉴定及其活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更好地利用生防菌控制青枯病危害,从不同地区的土壤中分离到569株细菌菌株,筛选到3株对5种不同生化型青枯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菌株,其中菌株BS2004的拮抗活性最强。以BS2004的菌悬液为对照,分别测定无菌滤液、蛋白酶K及高温热处理后拮抗物质抑菌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蛋白酶K及高温热处理后,该菌的抑菌活性显著降低,表明其主要抑菌成分为蛋白类物质。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用生防菌BS2004菌悬液处理番茄植株,能有效控制番茄青枯病的发生,防治效果达66.75%,同时还发现,重新分离得到的青枯菌菌体数明显受到生防菌的抑制。通过对BS2004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脂肪酸鉴定、16S rDNA序列等进行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利用芽胞杆菌资源,本研究采用抑菌圈法从不同地理来源的芽胞杆菌中筛选出24个对青枯雷尔氏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6个菌株对青枯雷尔氏菌的抑菌圈直径大于14.00 mm,菌株FJAT-11709的抑菌圈直径最大,为14.78 mm。盆栽试验比较了6个菌株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菌株FJAT-20261和FJAT-19700防效最好,分别达72.73%和67.77%。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测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菌株FJAT-20261和FJAT-19700分别被鉴定为耐寒短杆芽胞杆菌和特基拉芽胞杆菌。本文报道这2种芽胞杆菌对青枯雷尔氏菌具有拮抗作用,为青枯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