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子品种晋谷59号的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晋谷59号(太选15号)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从晋谷30号×晋谷36号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优质谷子品种,2015年通过全国谷子新品种鉴定并定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和抗谷子主要病害等特点,为国家一级优质米。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无霜期150d以上的西北春谷中晚熟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
谷子品种晋谷60号的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凯 《中国种业》2018,(7):74-75
晋谷60号(太选16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优质品种长农34号为母本、高产优质品种晋谷36号为父本选育而成的优质谷子品种。该品种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好、适应性广。2015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并命名,适合在山西省谷子中晚熟区无霜期150d以上的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张建民 《种子科技》2007,25(6):64-65
晋谷29号是由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晋谷21号为母本、晋谷20号为父本杂交,经多代连续选择定向培育而成的,2000年通过山西省审定,2002年通过国家审定。该品种2001年获得全国第四  相似文献   

4.
敖谷1号是从农家品种黄金谷变异株5代系选育成的谷子品种。2008—2009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的谷子品种区域试验,该品种适应性较好,在2年的区域试验中表现较为突出,在9个参试品种中,平均产量4 530.6kg/hm2,排名第4位,较对照赤谷6号增产11.2%;在生产示范中,平均产量3 831.00kg/hm2,较对照赤谷6号增产4.1%,2010年5月通过内蒙古自治区谷子品种认定。适合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呼和浩特市≥10℃活动积温2 600℃以上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晋谷29号是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科技人员精心选育的优质新品种,2000年通过山西省级审定,2002年通过国家审定,2001年获得全国第四届一级优质米奖,2002年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山西省名牌产品奖,2003年获山西省农科院新品种选育奖。  相似文献   

6.
晋谷14号,原名长农18号,是山西省1985年审定通过的优质小米新品种。它的适口性可和名米“沁州黄”相比美,而亩产量和适应范围大大超过“沁州黄”。晋谷14号是山西省重点推广的品种之一。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正>晋品谷2号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选育。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稳产、生长整齐、适应性广、品质优、适口性好等特点。2010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审定编号:晋审谷(认)2010004,适合在山西省太原、晋中、吕梁、临汾、长治、晋城等无霜期150d以上的中晚熟区春播种植,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1选育过程从七五期间开始至今,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  相似文献   

8.
品种来源原名“长农20号”,系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1975年从辐射长农1号后代中选育而成。1987年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13次会议审定,定命为“晋谷15号”。特征特性幼苗叶鞘、叶片均为绿色,株高120—125厘米,成株叶片上冲。穗长15.9厘米,纺锤形,单株穗重12.4克,穗粒重8.8克,千粒重2.7克,出谷率76.4%。白谷,黄米,食口性好。小米中蛋  相似文献   

9.
大同34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用73-50做母本、早1做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多年定向选择培育而成。株高130.9cm,是一个中低秆品种,2010~2011年参加国家西北春谷早熟组谷子品种区域试验,两年平均产量5598.OOkg/hm2,比对照增产8.77%,两年均居参试品种第一位;2011年参加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5029.50kg/hm2,比对照大同29号增产9.85%。该品种抗病、抗倒、适应性强,适宜在山西省北部、河北张家口坝下、宁夏、甘肃、陕西偷林及内蒙古赤峰和呼和浩特谷子春播早熟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大同40号是山西农业大学高寒区作物研究所采用大同25号做母本,大同11号做父本进行杂交,经过多年定向选择培育而成.2015—2016年全国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260.49 kg·hm-2,比对照大同29号增产6.17%,居2015—2016年参试品种第三位.2018年在农业农村部进行非主要农作物登记,该品种抗旱、抗倒、抗...  相似文献   

11.
宁粳50号是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用宁粳28号、宁粳24号和育种中间材料00HW-433进行复合杂交而成的水稻品种。2012-2014年参加宁夏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3年试验平均产量、增产点次、抗性水平等均达到宁夏农作物水稻品种审定标准,2015年通过宁夏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病、适宜轻简化栽培等特点,是目前宁夏优质稻主导品种。介绍了宁粳50号选育经过、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谷子品种长农41号是以晋谷21号作母本、2002F8-64作父本经有性杂交与多代选育而成。2013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2014-2015年结合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和山西省粮食稳产高产科技支撑工程项目,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表现出很好的丰产稳产性、抗逆适应性与优质商品性。  相似文献   

13.
长生10号是以不育穗材料授以混合父本花粉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谷子新品种。2011-2012年参加国家西北区中晚熟组区试试验,平均产量为4833kg/hm2,2012年参加生产示范,平均产量为5074.5kg/hm2,较对照长农35分别增产10.93%,10.8%。适宜在山西省春播中晚熟区,及河北、辽宁等无霜期在150d以上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水稻产量逐年增加,糯稻因其用途广泛需求量也逐年加大,呈现出供给不足趋势。为顺应市场需求,选育出糯稻品种龙粳62。文章介绍了糯稻品种龙粳62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龙粳62亲本是由母本糯稻品系龙交04-2637与父本糯稻品系龙糯98-325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审定前参试代号龙交07134。龙粳62具有抗病耐冷、活秆成熟、整精米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着创制特异种质和选育具有超亲优势的谷子品种的目的,运用传统的常规杂交系选技术结合低能离子束诱变技术,选育出了集母本优质特色和父本高产特色的优质谷子新品种晋谷54号。研究得出,低能离子束注入技术,是谷子的新品种创制较为有效的方法,与之配套的宽/窄行距(16 cm,50 cm)种植配置较传统的等行距(33 cm,33 cm)配置高产效果显著,是节约田间用工成本,节本高效最适合的优选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6.
适宜机械化生产谷子品种长生13选育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生13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矮88变异A为母本、沁州黄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谷子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宜机收等特点,在生产中表现丰产、稳产,品质优,米色金黄,商品性好,在谷子生产上极具竞争优势,有望成为山西省的更新换代品种。适宜在山西省春谷区广泛种植。  相似文献   

17.
谷子新品种陇谷11号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抗拿扑净种质DSB98-6做父本、自育品系材料8519-3-2做母本杂交选育而成,2010年通过国家谷子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国品鉴谷2011003),2013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陇谷11号在甘肃省谷子品种区域试验中两年平均产量281.56kg/666.7m2,较对照陇谷6号增产9.17%,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70.36kg/666.7m2,较对照陇谷6号增产10.03%;在国家谷子品种区域试验(早熟组)中两年平均产量332.80kg/666.7m2,较对照大同29增产1.6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38.10kg/666.7m2,较对照大同29 增产5.25%。陇谷11号含粗蛋白160.9g/kg,粗脂肪46.4g/kg,赖氨酸3.56g/kg,粗淀粉740.3g/kg;人工接种黑穗病发病株率6.56%,高抗谷子黑穗病;抗除草剂拿扑净;适宜山西北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内蒙古赤峰和甘肃省中部、河西地区春播。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长农40号杂交谷子新品种的主要优点和栽培技术,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晋谷40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98年以糯谷87—151为母本,晋谷21号为父本,利用化学杀雄杂交选育而成的谷子新品种,代号为2012。2001—2005年在各级产量试验中表现高产、稳产、优质、抗病。2006年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定名为晋谷40号。  相似文献   

20.
郝晓芬 《中国种业》2019,(10):74-75
长生13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以矮88变异A为母本、沁州黄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新品种。其黄谷黄米,成穗率 94.43%,出谷率为 83.47%;2014~2015 年山西省谷子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试验,平均产量为 5214kg/hm2 ;耐旱性、抗倒性均为 1级;中抗黑穗病和白发病,2015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委员会认定,2018 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GPD 谷子(2018)140089〕。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多抗、宜机收等特点,适宜在山西省春谷区广泛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