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的调查结果表明,江苏垦区小麦赤霉病菌群体中抗多菌灵菌株的频率逐年上升,多菌灵防效逐年下降,部分农场采用多菌灵防治几乎失效。为了筛选替代多菌灵的药剂,我们在白马湖等6个农场对几种新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40%叶菌唑SC和25%丙硫菌唑WP在所有农场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其中25%丙硫菌唑WP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在所有农场其防效都超过80%,防治后乳熟期和成熟期病穗率变化不大。40%叶菌唑SC、25%丙硫菌唑WP以及25%氰烯菌酯SC和43%戊唑醇SC混用有显著增产作用,并能大幅度降低籽粒中DON含量。作者认为赤霉病的防治应立足种植抗(耐)病品种,扬花期选用有效杀菌剂适期进行防治。氰烯菌酯、叶菌唑和丙硫菌唑可作为多菌灵的替代药剂。  相似文献   

2.
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测定在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抗性频率上升的条件下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于2014—2016年监测了江苏省南通市同块试验田中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14、2015和2016年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分别为22.97%、38.55%和43.38%,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戊唑醇及复配剂多菌灵·戊唑醇、多菌灵·三唑酮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分别达97.82%、92.16%、85.98%,增产效果分别达23.90%、23.54%、22.57%;小麦样品(混粒)中DON毒素含量分别比空白对照降低57.39%、59.99%、43.34%,均优于多菌灵单剂处理,其中以戊唑醇及复配剂多菌灵·戊唑醇处理最好,多菌灵·三唑酮处理次之。因此,在抗性程度中等或偏轻的地区,采用戊唑醇、复配剂多菌灵·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可取得较好的防病、增产及降低DON毒素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15%丙唑·戊唑醇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和对小麦收获时籽粒呕吐毒素含量的影响,笔者开展了15%丙唑·戊唑醇SC、430g/L戊唑醇SC、480g/L丙硫菌唑SC、30%肟菌·戊唑醇SC、1%蛇床子素EW、250g/L吡唑醚菌酯EC不同施药浓度、不同施药次数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始期喷一次和小...  相似文献   

4.
8种药剂对水稻穗颈瘟的田间防效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评价分析8种杀菌剂防治水稻穗颈瘟效果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试验设计用药量下,对水稻穗颈瘟最终防效由高到低的药剂依次为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13%春雷·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0%稻瘟灵乳油、250 g/L嘧菌酯悬浮剂、2%春雷霉素可溶性液剂。9%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和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对促进水稻增产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化学防控一直是小麦主产区防控赤霉病的主要措施。为明确几种新型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对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的影响,于2018年进行了氰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单剂及其复配剂对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SC)1500 mL/hm^2处理对赤霉病病穗防效达92.40%,病指防效达93.20%,小麦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降低80.38%;25%氰烯菌酯SC 2000 mL/hm^2处理对赤霉病的病穗防效达86.80%,病指防效达88.78%,小麦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降低88.19%;48%氰烯·戊唑醇SC 900 mL/hm^2和40%丙硫·戊唑醇SC 600 mL/hm^2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分别为77.20%、78.00%,病指防效分别为80.27%和79.59%,对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分别降低73.87%和81.42%。在小麦赤霉病较重发生的情况下,上述4种杀菌剂单剂或复配剂1次用药既能高效控制病情,又能有效控制小麦籽粒DON毒素不超标。本试验研究进一步阐明,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均能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并能有效降低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吡唑醚菌酯单剂及其复配剂虽然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和病指防效也较高,但控制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效果相对较差。研究结果为小麦穗期赤霉病化学防控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小麦籽粒DON毒素(包括DON、3-ADON和15-ADON)的控制效果,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药剂对禾谷镰刀菌野生型菌株PH-1的室内活性, 同时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测定了这些药剂对DON毒素的抑制效果, 并开展了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12种原药对菌丝生长抑制活性强弱依次为氟唑菌酰羟胺>咪鲜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叶菌唑>氰烯菌酯>氟环唑>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吡唑醚菌酯>嘧菌酯>井冈霉素A。氟环唑EC50和EC90离体胁迫均刺激DON毒素产生, 其他杀菌剂EC50和EC90胁迫均抑制DON毒素产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30%丙硫菌唑OD和20%叶菌唑WP病指防效和DON防效为87.68%~94.77%; 430 g/L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45%咪鲜胺EW、25%氟环唑SC、50%多菌灵WP和70%甲基硫菌灵WP病指防效和DON防效为57.63%%~85.49%; 250 g/L吡唑醚菌酯EC和250 g/L嘧菌酯SC病指防效分别为72.18%和51.98%, DON防效分别为43.06%和-7.96%; 24%井冈霉素A AS病指防效和DON防效分别为42.37%和62.87%。药剂离体和田间控毒效果不完全一致, 赤霉病有效防控是DON防控的前提, 病害防效与DON防效不完全一致, 本研究为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江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气候变暖、秸秆还田和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上升使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提高。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目前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频率已达60%以上,多菌灵的防效明显下降,低于60%。研究明确了赤霉病的防控适期和防治次数,对淮南、淮北主要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自然发病鉴定,并阐述了品种抗性和药剂防治间的互作效应。研究结果揭示,选育推广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是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基础,把握适期于小麦扬花期施用非多菌灵类的戊唑醇、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其他杀菌剂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吡唑醚菌酯对小麦不同生育期病害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tritici及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的室内抑制活性;通过种子发芽盒试验,测定了吡唑醚菌酯不同药种比包衣处理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采用菌土混合法,测定了5%吡唑醚菌酯种子处理悬浮剂(FS)对小麦纹枯病的盆栽防效;同时测定了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SC)对小麦白粉病、锈病及赤霉病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纹枯病菌、根腐病菌、全蚀病菌和赤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404、5.862、0.193和1.372 mg/L。25℃条件下,5%吡唑醚菌酯FS不同药种比对济麦22鲜重及干重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0℃下,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及活力指数均显示出一定的促进作用。5%吡唑醚菌酯FS苗后20 d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在74%以上,药种比1∶50时防效达99.02%;5%吡唑醚菌酯SC按3000 mL/hm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高效低风险农药,选择4个小麦主推品种,分别使用麦甜+麦甜伴侣(20%氟唑菌酰羟胺SC+25%丙环唑SC)、喜多金(38%唑醚·氟环唑SC)、笑多收(45%戊唑·咪鲜胺EW)等3种不同类型的药剂进行赤霉病防治示范。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效,在4个小麦主推品种上平均防效分别为88.1%、81.5%、75.5%;其中,以麦甜+麦甜伴侣效果最好,且该药剂处理对小麦的增产幅度在5%以上,增产效果高于其它两种药剂处理。建议在生产实际中,推荐使用麦甜+麦甜伴侣(20%氟唑菌酰羟胺SC+25%丙环唑SC)防治小麦赤霉病,以便提高防效和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研究三唑类药剂戊唑醇、苯并咪唑类药剂多菌灵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毒力及最佳配比筛选, 通过比较对2个不同品种小麦的防效差异, 为大田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盆栽法, 调查小麦叶片发病情况, 计算病情指数, 测定3种药剂对2个小麦品种上白粉病菌的毒力及其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CTC), 找出合理配比。结果表明在‘山农16’和‘泰农18’2个小麦品种上多菌灵与戊唑醇配比5∶3时, 增效作用均为最优, 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2.66和123.56; 戊唑醇与吡唑醚菌酯配比在2∶1时, 增效作用均为最优, CTC为139.09和129.97; 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配比1∶1时, 增效作用均为最优, CTC为135.15和145.24。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在河南唐河呈逐年加重趋势,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并对当地常规防治药剂产生了抗性。为了筛选出防治该病效果较好的替代药剂,以常规药剂多菌灵单剂为对照,选择了4种新型复配制剂对当地小麦赤霉病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发现,在两次施药后,30%戊唑醇·福美双悬浮剂90 mL/667m^2、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50 mL/667m^2、20%氰烯菌酯·己唑醇悬浮剂100 mL/667m^2、45%戊唑醇·咪鲜胺可湿性粉剂35 g/667m^2 4个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均在70%以上,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其中,以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处理的防效最高,达80.2%;4个复配剂处理区的小麦较清水对照区增产率也均在30%以上,增产效果也明显优于多菌灵。  相似文献   

12.
针对2015年大丰市小麦白粉病重发现状,通过使用不同杀菌剂单剂、复配组合和不同施药次数对小麦白粉病重发田块进行药剂防治试验,筛选出防治效果相对好的醚菌酯+戊唑醇组合以及醚菌酯和戊唑醇单剂,为生产上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月季黑斑病菌(M. rosae)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以多菌灵、氟硅唑、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对月季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田间筛选了6种杀菌剂对月季黑斑病的防治效果,以氟硅唑、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及嘧菌酯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小麦纹枯病是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引起的冬小麦种植区的一种重要土传真菌病害.为筛选防治小麦纹枯病的高效低毒杀菌剂,缓解和治理生产中病原菌对药剂的抗性,在室内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原药)对禾谷丝核菌的毒力.结果表明:98%戊唑醇原粉、95%氟环唑原粉、96%烯唑醇原粉、96%三唑醇原粉、97%吡唑醚菌酯原粉、95%丙环唑原油的EC50分别为0.115,0.158,0.237,0.432,0.652和1.426mg/L,表明小麦纹枯病菌对上述杀菌剂比较敏感;95%苯菌灵原粉、97%咪鲜胺原油和98%噻菌灵原粉的EC50分别为8.034,9.225和14.894mg/L,病菌对药剂的敏感程度相对较低;97.56%甲基硫菌灵原粉的EC50为587.362mg/L,抑菌活性较差.将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分别与烯唑醇、三唑醇、噻菌灵和甲基硫菌灵按照有效成分1∶1的比例复配,联合毒力测定和评价结果表明,上述复配药剂对抑制小麦纹枯病菌具有明显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生产中缺少防治花生褐斑病高效药剂的问题,进行了14种杀菌剂防治花生褐斑病的田间试验。发现在14种杀菌剂中,5%己唑醇悬浮剂1 000倍液处理对花生褐斑病病指防效最高,达91.24%;43%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个处理也起到较好的防病作用,病指防效分别达84.49%、82.34%、78.93%和76.35%。不同药剂处理小区测产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区相比,5%己唑醇悬浮剂1 000倍液处理小区平均产量增产率最高,达23.40%;43%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油1 000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个处理也表现出较好的增产作用,增产率分别达到14.93%、10.45%、8.83%和7.84%。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防治小麦白粉病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在小麦白粉病发生初期,分别使用20%三唑酮乳油、430g/L戊唑醇悬浮剂、5%己唑醇悬浮剂、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0.5%大黄素甲醚水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共计7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进行田间施药试验。喷药10d后调查各处理区发病情况,并于小麦成熟后测产。试验结果显示,供试杀菌剂中,以5%己唑醇悬浮剂对小麦白粉病的病指防效最高,达到98.95%,其处理区小麦增产率也最高,为20.79%;0.5%大黄素甲醚水剂和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防效次之,分别为94.37%和93.57%;20%三唑酮乳油防效最差,但也达到85.55%。供试药剂均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出较高防效。  相似文献   

17.
玉米南方锈病是豫南玉米生产上毁灭性的病害,近年来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缺乏药剂防治是该病害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明确表态杀菌剂对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笔者选用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苯甲·丙环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6中不同杀菌剂对玉米南方锈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南方玉米锈病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防治效果达到75%以上,增产效果显著,并对玉米生产安全,可以在大田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药剂对大豆中后期生产健康作用和产量影响,本研究选用广谱、内吸性杀菌剂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430g/L戊唑醇悬浮剂,广谱性植物生长调节剂1.8%复硝酚钠水剂和0.01%芸苔素内酯缓释剂作为试验用药,比较其对大豆生长中后期的保叶、延衰作用和增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和430g/L戊唑醇悬浮剂,在大豆结荚初期和鼓粒中期喷施,大豆成熟时茎、豆荚呈鲜金黄色,大豆延衰6~9d成熟,产量提高5.38%~12.21%,可明显促进大豆健康作用(保叶、延衰),提高大豆品质与产量;而1.8%复硝酚钠水剂和0.01%芸苔素内酯缓释剂促进大豆健康和提高大豆产量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和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在大田条件下以‘开麦2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12种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11种杀菌剂对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0%己唑醇悬浮剂76.5g/hm2、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68.75g/hm2处理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较好,拔节期病指防效(乳熟期枯白穗防效)分别为62.77%(56.21%)和60.58%(53.45%),小麦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7.65%和21.30%;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432g/hm2、25%氰烯菌酯悬浮剂750g/hm2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病指防效(病穗防效)分别为70.78%(56.57%)和68.84%(46.86%),小麦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25.44%和24.40%。综合分析,以上药剂可做田间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柑橘脂点黄斑病的最佳防治药剂,指导大面积防治,选用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等5种杀菌剂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和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对柑橘脂点黄斑病的防效分别达80.49%、74.22%,防治效果优于其他供试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