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肠道细菌与环境适应性的关系,采集云南省嵩明(Songming,SM)、彝良(Yiliang,YL)、勐海(Menghai,MH)和澜沧(Lancang,LC)4个县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利用16S rDNA测序分析其肠道细菌的组成以及结构,对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预测菌群的潜在功能。结果显示,4个草地贪夜蛾种群肠道共获得399个OTU序列,分布于17门25纲41目63科105属149种。在属水平上,草地贪夜蛾肠道优势细菌是苍白杆菌属、埃希氏菌属、乳杆菌属、荚膜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和肠球菌属,所占比例分别介于43.82%~91.75%、0.55%~21.14%、0.16%~21.52%、0.30%~6.50%、0.20%~4.20%和2.19%~3.64%之间。草地贪夜蛾SM种群和YL种群、LC种群和MH种群肠道菌群的相似性较高。草地贪夜蛾肠道细菌主要参与了物质代谢的过程,且行使代谢功能的肠道细菌在LC种群和MH种群中的相对丰度较高,SM种群参与代谢的相对丰度最低,这可能与当地气候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不同海拔种群的幼虫肠道及粪便细菌组成,采用分离培养法、形态特征及16S rDNA测序分析法对云南省5个海拔22个草地贪夜蛾种群的幼虫肠道及粪便细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结果表明,从不同海拔种群的幼虫肠道和粪便中分别获得可培养细菌4门15科22属45种和4门13科18属36种,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不同海拔种群的幼虫肠道和粪便细菌组成均不同,500 m以下、1 001~1 500 m、1 501~2 000 m和2 000 m以上4个海拔种群的幼虫肠道细菌优势属和优势种分别为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和铅黄肠球菌Enterococcus casseliflavus,500~1 000 m海拔种群的优势属和优势种分别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和变栖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500 m以下、500~1 000 m、1 001 m以上海拔种群的幼虫粪便细菌优势属分别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克雷伯氏菌属和肠球菌属,优势种分别为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病毒的多样性,通过宏转录组和小RNA测序技术手段分析鉴定了自云南省采集的草地贪夜蛾田间自然种群携带的病毒类型。结果显示,宏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可比对得到14个病毒科,包括5个昆虫相关的病毒科,5个植物病毒科和4个细菌病毒科。昆虫相关的病毒分别属于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分体RNA病毒科Partitiviridae、传染性软腐病病毒科Iflaviridae和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其中传染性软腐病病毒和分体RNA病毒为首次在草地贪夜蛾中报道。同时利用小RNA深度测序技术从草地贪夜蛾样品中检测到鳞翅目杆状病毒、分体RNA病毒和传染性软腐病病毒的序列,进一步验证了宏转录组的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可初步揭示存在于草地贪夜蛾自然种群的昆虫病毒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草地贪夜蛾室内种群抗寒能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为判断草地贪夜蛾抗寒能力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草地贪夜蛾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行了测定,并对其频次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的过冷却点(df=834,F=430.26,P0.01)和结冰点(df=834,F=891.71,P0.01)在各虫态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分别为(-25.45±0.25)℃和(-24.70±0.25)℃,显著低于其他虫态。6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高,分别为(-7.35±0.14)℃和(-2.07±0.11)℃;过冷却点由低到高顺序为:卵1龄幼虫3日龄蛹2龄幼虫1日龄成虫3龄幼虫4龄幼虫5龄幼虫预蛹6龄幼虫。结冰点的变化趋势和过冷却点相似,由低到高的顺序为:卵1龄幼虫2龄幼虫3日龄蛹3龄幼虫1日龄成虫4龄幼虫预蛹5龄幼虫6龄幼虫;幼虫期,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随龄期增加而逐渐升高。同一虫态个体间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频次分布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雌雄成虫过冷却点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雌成虫结冰点显著低于雄成虫。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该结论为草地贪夜蛾越冬区划分和监测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掌握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情况及种群动态,筛选适合当地种群监测的性诱捕器,通过田间人工调查不同种植方式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为害情况,采用2种类型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进行田间诱捕试验,探讨甘蔗田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的使用技术。结果表明:不论新植蔗田还是宿根蔗田,均有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被害株率呈先缓慢上升后下降趋势,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达到高峰,最高可达88.40%。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幼虫数量不多,宿根蔗田草地贪夜蛾幼虫数量较新植蔗田多,5月下旬到6月上旬达到高峰。监测期间不同种植方式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共出现5个诱集高峰期,新植蔗田草地贪夜蛾诱集高峰较宿根蔗田迟一个月出现。船形诱捕器和桶形诱捕器均可诱捕到草地贪夜蛾成虫,船形诱捕器田间诱集效果明显,但两者周均诱集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论新植蔗田还是宿根蔗田,应加强甘蔗苗期草地贪夜蛾虫情普查和早期监测预警,在开展草地贪夜蛾监测时建议使用桶形诱捕器,在实际防治中结合甘蔗绵蚜防控采用植保无人机科学施药,防早防小,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草地贪夜蛾与斜纹夜蛾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习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云南西部地区后,在田间与斜纹夜蛾混合发生。由于二者寄主种类、发生规律和形态特征十分相似,给调查和测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对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形态特征观察发现,草地贪夜蛾卵块鳞毛较为疏松,且单块卵量明显少于斜纹夜蛾;草地贪夜蛾幼虫头部有白色Y纹,第8腹节具方形黑点,而斜纹夜蛾幼虫亚背线内侧各体节均有1对三角形黑色斑纹,且第1腹节和第8腹节较大;草地贪夜蛾蛹臀棘无倒钩或弯曲,而斜纹夜蛾臀棘末端有弯曲或倒钩;草地贪夜蛾成虫体型小于斜纹夜蛾,其雄蛾前翅环形纹黄褐色、肾形纹灰褐色、剑状纹不明显、顶角具较大的白色块斑,而斜纹夜蛾雄虫前翅环形纹白色、外横线与亚缘线间具泛紫色斑纹、剑状纹明显。和斜纹夜蛾相比,草地贪夜蛾大龄幼虫具有明显的自残习性。除此之外,两种害虫的迁飞、交配、繁殖等生物学习性有较高的相似度。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田间卵、幼虫、蛹和成虫密度监控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入侵云南草地贪夜蛾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农业入侵害虫,目前已从缅甸进入我国云南西南部地区,且呈现蔓延之势。对入侵物种快速准确鉴定是早期预警和监测预防的关键。本研究采用分子标记手段,对采自云南5个县(市)的83份样品进行鉴定,通过PCR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Ⅰ)和磷酸甘油醛异构酶(Tpi)两个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基于COⅠ基因片段的序列比对能够对草地贪夜蛾进行准确的物种鉴定,并且能够对其近源种甜菜夜蛾等进行鉴定。基于Tpi基因序列的特异单倍型位点比较分析,确认入侵我国的草地贪夜蛾均为"玉米型"。该研究为草地贪夜蛾的快速识别提供了方法支持,同时为进一步的虫源地解析和遗传溯源积累了宝贵的前期数据。  相似文献   

8.
为有效防控新入侵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指导科学用药,本研究按照农业农村部推荐用药,在室内采用浸叶法测定了8种杀虫剂对滇西南、滇南、滇中、滇东北4个区域5个草地贪夜蛾种群3龄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8种杀虫剂对上述草地贪夜蛾种群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0.05~0.09 mg/L)≥25%乙基多杀菌素WG(0.16~0.26 mg/L)5%虱螨脲SC(0.84~7.07 mg/L)20%氯虫苯甲酰胺SC(3.31~10.50 mg/L)10%虫螨腈SC(4.82~11.47 mg/L)30%茚虫威SC(23.79~40.41 mg/L)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102.85~147.60 mg/L)32 000 IU/mg Bt WP(141.09~352.61 mg/L),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茚虫威和Bt对4个区域种群的LD_(50)无显著性差异,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4个区域种群的LD_(50)存在区域性差异,其中区域间差异显著的是5%虱螨脲SC,最大相对毒力指数为8.42倍。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和虫螨腈对草地贪夜蛾的LD_(90)均低于各药剂的田间推荐剂量,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最佳杀虫剂;茚虫威对草地贪夜蛾的LD_(90)超过了推荐剂量,选用时注意防效,高效氯氟氰菊酯和Bt不推荐作为防治药剂。研究结果为云南地区草地贪夜蛾的有效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草地贪夜蛾于2019年1月入侵云南江城县,随后逐步向国内扩散传播,同时为害作物种类也陆续增多。1月份入侵德宏主要为害玉米,4月份为害甘蔗,至2019年9月11日,发现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幼虫混合发生为害生姜。本文介绍草地贪夜蛾幼虫的为害程度和生姜的受害症状。草地贪夜蛾为害株率及百株虫量分别为58.4%和42.2头,发生量比斜纹夜蛾高,形成田间相对优势种群。建议准确区分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的田间为害情况,有效提供预测预报信息。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饲料混毒法测定了安徽省6个地区的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并对其靶标的抗性突变频率进行检测,以明确2020年迁入安徽省的草地贪夜蛾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现状,为后续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依据。结果显示,马鞍山和宿州草地贪夜蛾种群对氟苯虫酰胺分别产生了11.3倍和10.1倍的抗性;而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尚未产生抗性。且这4种杀虫剂的靶标基因均未检测到抗性位点突变情况。以上结果表明,6个地区的草地贪夜蛾对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均较敏感,在田间防治中仍可轮换使用该类型杀虫剂。部分地区的草地贪夜蛾对氟苯虫酰胺产生了中等水平抗性,因此以后应该减少该药剂的使用频次。  相似文献   

12.
13.
2019年5月31日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和镇巴县玉米地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E.Smith)幼虫, 到7月8日, 该虫已蔓延至全市所有的11个县区?调查结果显示, 2019年草地贪夜蛾在全市11个县区99个镇393个村发生, 累计发生面积1 004.93 hm2, 平均百株虫量11.01头, 最高百株虫量46头, 平均被害株率10.3%, 最高被害株率80%?通过在全市调查, 只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玉米, 主要为害玉米心叶幼嫩组织, 在玉米处于大喇叭口期以后生长阶段, 以大龄幼虫为主, 玉米抽雄后幼虫很少, 为害较轻?  相似文献   

14.
云南草地贪夜蛾冬春季虫源分布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是我国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主要降落区、周年繁殖区和北迁南回的重要通道。本研究基于室内生物学测定和全省气象数据, 并通过田间实地调查, 对冬春季虫源分布区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全省129个县/区/市中有45个县/区/市为草地贪夜蛾的周年繁殖适宜区, 有64个县/区/市为幼虫冬春季发生区。周年繁殖适宜区和幼虫冬春季发生区主要分布在25°N以南的西部、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区大部区域, 以及西部怒江和北部金沙江沿岸部分地区。2)云南东西部草地贪夜蛾的发生程度和种群数量存在明显差异, 具有典型的区域特点:西部至南部普遍发生, 种群数量高, 为害严重, 有虫田率超过90%, 平均受害株率为30%~59%, 平均百株虫量为20~47头; 东南局部区域发生轻, 平均被害株率13.01%, 百株虫量12头; 中部及以北地区除河谷热区外, 冬春季未见有草地贪夜蛾为害。调查结果与虫源分布区预测结果重合度较高。3)玉米种植分布和生育期对草地贪夜蛾的发生有直接影响, 同时, 用药水平及种植模式与草地贪夜蛾的发生程度关系密切。研究结果对草地贪夜蛾种群监测与预警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草地贪夜蛾在海南省发生后,迅速扩散,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在海南的发生规律,并制定防控策略,本文对2019年4月30日至2020年9月8日全省18个市县草地贪夜蛾幼虫田间发生密度和面积以及成虫灯诱和性诱数据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草地贪夜蛾在海南省主要为害的作物为玉米、莪术、高粱和甜高粱,以玉米为主。草地贪夜蛾幼虫不同季节在玉米田发生密度大小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幼虫周发生面积大小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根据性诱和灯诱的诱蛾高峰,初步判断在2月份有草地贪夜蛾成虫从泰国、老挝和越南迁入海南。4月中旬后蛾量迅速下降,玉米种植面积减少,预测草地贪夜蛾成虫在4月中旬后迁出海南。针对草地贪夜蛾在海南的发生规律,制定出了以冬春西南玉米主产区为重点的分时、分区、分重点的监测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6.
自草地贪夜蛾2019年1月入侵我国云南普洱、德宏和保山后,2019年4月17日在德宏州陇川县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为害甘蔗苗。田间调查结果表明,云南省甘蔗主栽区陇川县的5个乡镇均发生草地贪夜蛾为害,单作田被害株率为2.49%,幼虫数为0.07头/m~2。不同乡镇甘蔗苗的被害株率存在显著差异(F=2.918,P=0.042),但宿根蔗和新植蔗的被害株率无显著差异(F=3.551,P=0.072)。在盈江县甘蔗主栽区平原镇的3个村民小组均有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甘蔗与玉米间作田甘蔗和玉米的被害株率分别是10.07%和60.11%,百株虫量分别是2.82头和23.97头,甘蔗和玉米的被害株率(t=3.221,P=0.032)和百株虫量(t=3.975,P=0.016)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甘蔗间作玉米田与甘蔗单作田相比,间作田甘蔗的被害株率显著高于单作田(t=4.728,P=0.0)。草地贪夜蛾田间发生世代重叠严重。幼虫主要取食蔗苗的叶片、生长点和茎基部,1~3龄幼虫潜藏在蔗苗心叶中取食叶肉,4~6龄幼虫白天喜潜藏于土壤表层蛀食蔗苗茎基部造成枯心苗,高龄幼虫还会咬断蔗苗生长点形成断苗,啃食蔗叶形成缺刻或孔洞。草地贪夜蛾的为害可影响甘蔗的正常生长并造成一定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7.
草地贪夜蛾是世界粮农组织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害虫。2019年1月被发现入侵我国,并迅速在我国扩散蔓延,在我国玉米种植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文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 OⅠ)和位于Z染色体上的磷酸丙糖异构酶(Tpi)基因的分子标记对采集于福建地区的84份草地贪夜蛾进行群体遗传特征分析,结果显示,基于C OⅠ仅在南平邵武和南平建阳两个地区鉴定到3份玉米型,其他81份均为水稻型;基于Tpi基因的检测结果,84份样品在174和175碱基处存在"AT""GA"或"AT/GA"3种不同类型,但均为玉米型。福建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玉米终年都有种植,草地贪夜蛾可在该省越冬,本研究基于C OⅠ和Tpi两个基因片段的分子标记进行草地贪夜蛾两种亚型的分子鉴定,为热带与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的迁入迁出虫源监测预警提供了依据,为该入侵害虫遗传溯源积累了前期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