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试验表明,50%醚菊酯水分散粒剂(翠贝)3000倍液与400g/升氟硅唑乳油(福星)3000倍液、430g/升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3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和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均为防治黄瓜白粉病较好的药剂。其中,以5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翠贝)3000倍液的药效表现最好,3次药后10d的防效达到97.89%,显著优于同剂量的其他药剂;而43%戊唑醇悬浮剂(好力克)3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福星)3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和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89.09%、86.7%、84.42%和83.79%,4种药剂之间的药效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6种杀菌剂对甘草褐斑病的田间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叶部施药法,比较了6种杀菌剂对甘草褐斑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第2次施药后14 d,10%苯醚甲环唑ME 1 500倍液和20%丙环唑ME 2 000倍液对甘草褐斑病的防效分别为90.73%和85.33%;5%烯唑醇ME1 000倍液和25%腈菌唑EC 3 000倍液的防效分别为80.56%和78.71%,以上4处理的防效均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三唑酮WP 500倍液处理防效72.10%,40%多.福.溴菌清WP 750倍液与对照药剂25%三唑酮WP 500倍液的处理效果相当。在甘草褐斑病发生初期,均匀喷雾,间隔7 d,共喷药2次,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2016年研究了3种复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以有效成分用量35%丙环唑·多菌灵悬乳剂630~840 g/hm~2处理的田间防效85.28%~88.83%,30%多菌灵·戊唑醇悬浮剂180~225 g/hm~2处理田间防效86.74%~92.36%,30%多菌灵·氟环唑悬浮剂450~540 g/hm~2处理田间防效85.61%~90.28%,3种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优于相应单剂,且显著高于常规杀菌剂多菌灵。  相似文献   

4.
几种杀菌剂对烟草黑胫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防治烟草黑胫病的最佳杀菌剂,2006年对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等7种杀菌剂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72%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7种杀菌剂的防治效果排序为:72%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苯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甲霜·霜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2%霜霉威悬浮剂(800倍液)>60%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适用于防治茭白锈病的杀菌剂,选择10种杀菌剂开展田间防病试验,调查各处理区的病情指数,测定茭白商品性,评价供试杀菌剂防治锈病的效果及对茭白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嘧菌酯、戊唑醇、三唑酮在试验设计浓度下对茭白造成了药害,引起植株矮缩、不孕茭、维管束变色、生长点坏死,严重影响茭白产量,其他7种杀菌剂未对茭白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6种杀菌剂对白术根腐病的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腐病是贵州白术上最主要的病害。选用6种药剂对白术根腐病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移栽前药液浸泡处理白术种根,结合大田生长期药液灌根,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处理的病株防效可达84.21%,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效为76.32%,30%噁霉灵水剂800倍液防效为75.00%。筛选出以上3种杀菌剂对白术根腐病防效较好,推荐在生产中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430g/L戊唑醇悬浮剂、24%戊唑·咪鲜胺可湿性粉剂、15%丙唑·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分别于2020、2021年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2020年和2021年,供试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82.88%~97.37%和78.14%~93.2...  相似文献   

8.
5种杀菌剂对车前草穗枯病菌的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车前草穂枯病是江西吉安车前草产区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火把、凯润、爱普、温立停和甲基托布津5种杀菌剂对车前草穗枯病菌(Fusicoccum sp.)的毒力,各药剂的EC50值依次为:1.2514、8.7601、20.9266、196.7915和4887.4862μg/m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火把对车前草穗枯病的防效最好,达94.92%,凯润和爱普也有较好的防效,分别为84.96%和82.11%,而温立停和甲基托布津的防效较差,分别只有64.02%和41.87%。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防治蚕豆霜霉病防治药剂,进行了嘧菌酯、氟啶胺、烯酰吗啉、氰霜唑不同浓度对蚕豆霜霉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于霜霉病初发生期用药,间隔7d连续用药2次,药后7、14d用10%氰霜唑悬浮剂有效量112.5mL/hm^2的病指防效分别为92.5%、85.49%;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412.5g的痛指防效分别为77.4%、88.34%.以上2处理的防效明显高于其它各处理的防治效果,能很好的控制蚕豆霜霉病的发生为害.各药剂处理在试验剂量下均未出现药害现象,对蚕豆生长安全.摘取的青食蚕豆最终农药残留量检测均未测出残留.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出对辣椒炭疽病具有较好防效的杀菌剂,选用10种不同杀菌剂于2021年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次药后7 d, 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和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的防效分别为85.1%、82.7%和81.9%;25%吡唑醚菌酯乳油、24%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三者的防效在75.8%~77.8%之间;8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22.5%啶氧菌酯悬浮剂和25%溴菌腈乳油等处理的防效在69.2%~74.6%之间;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的防效相对较差。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及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可作为福建地区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叶锈病是威胁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其发生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了筛选有效的化学防治药剂,对5种杀菌剂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5%烯唑醇微乳剂1 000~2 000倍液、430g/L戊唑醇悬浮剂3 000~5 000倍液、10%氟硅唑微乳剂1 500倍液、1 750倍液、20%丙环唑微乳剂400~800倍液、2%武夷菌素水剂300倍液、400倍液试验处理防效均高于50%。从增产效果来看,20%丙环唑微乳剂600倍液的增产率最高,达到42.33%。5%烯唑醇微乳剂2 000倍液,430g/L戊唑醇悬浮剂5 000倍液兼具高防效和高效益(产出/投入),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王子伟  鲍丽  宛琼  陈莉  齐永霞 《植物保护》2024,50(4):368-375
近年来, 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玉米南方锈病在黄淮海玉米产区发生频率高、危害重。为明确玉米南方锈病的最佳防治时期, 不同杀菌剂种类、施用剂量及防治次数对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 在大田条件下, 以丙硫菌唑为供试杀菌剂, 探讨了在玉米不同生育期防治及防治次数对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效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同时研究了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和丙硫菌唑4种杀菌剂不同使用剂量对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效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分别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初期、吐丝期和灌浆期防治, 以抽雄初期的防效最好(58.47%), 挽回产量损失率最高(108.05%)。施药两次对玉米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施药一次的防治效果。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和丙硫菌唑4种杀菌剂对玉米南方锈病均有一定的防控效果, 施药后14 d的防效均在85%以上, 施药后28 d的防效呈明显下降趋势。4种杀菌剂防治玉米南方锈病, 防效以氟环唑(1 350 mL/hm2)和丙硫菌唑(1 350 mL/hm2)最好, 施药后14 d的防效分别为95.68%和95.57%;施药后28 d的防效分别为55.39%和60.27%。4种杀菌剂不同使用剂量的挽回产量损失率均在70%以上。从防治效果及挽回产量损失率等方面综合考虑, 防治该病的最佳施药期为玉米抽雄初期, 4种供试药剂均可在大田防治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应用real-time PCR评价三种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加精确有效地评估杀菌剂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效,本研究利用real-time PCR检测潜育阶段的分子病情指数(molecular disease index,M DI)并结合田间病情分析,对三种杀菌剂的防效进行评价。春季返青后在品种铭贤169和京0045试验小区的诱发中心接种小麦条锈菌夏孢子,待充分发病后将其铲除。设置播种前2%立克秀拌种,接种后21和28 d分别喷施25%阿米西达和30%苯甲-丙环唑1 500倍液三种处理。发病后调查不同处理的普遍率和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和AUDPC。结果表明,阿米西达和苯甲-丙环唑对小麦条锈病具有良好的防效且能够明显抑制发病中心的扩展,而经立克秀拌种对该病害的防治效果和发病中心扩展的抑制作用均不理想。对京0045于发病中心接种后24和33 d采样,经双重real-time PCR定量检测,计算MDI。结果显示潜育检测获得的M DI与AUDPC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阿米西达和苯甲-丙环唑对潜育期小麦条锈菌的扩展具有明显的持续抑制作用,而立克秀拌种仅对小麦条锈菌潜伏初期的扩展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效果,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这两种病害的防治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20%叶菌唑SC、48%氰烯·戊唑醇SC和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的防效较好,防效为83.54%~88.92%;其次为400 g/L戊唑·咪鲜胺EW和430 g/L戊唑...  相似文献   

15.
铁皮石斛黑斑病菌室内药效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供试的18种药剂对铁皮石斛黑斑病菌体外抑制作用测试结果表明,除克菌特外,所有药剂对其孢子萌发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代森锰锌、易保、代森锌和炭疽福美可完全抑制孢子萌发,霉克特、扑海英、使百克、新太生、甲基托布津和世高对孢子萌发有较强烈的抑制作用。与对照比较,克菌特促进孢子萌发率高于对照23.34%,克菌特和庄园乐都能促进芽管生长。18种药剂对石斛黑斑病菌菌丝体的抑制作用测定结果显示,所有药剂对菌丝生长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使百克和世高对菌丝体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都达91.28%,其次是施佳乐、福星和扑海英。  相似文献   

16.
四种杀菌剂对两种赤眼蜂的毒性分析及敏感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药膜法分别测定了95%三唑酮、99.5%肟菌酯、96.2%咪鲜胺和95%申嗪霉素4种杀菌剂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4种供试杀菌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直接接触毒性LC50值分别为0.822 0、48.70、12.94和24.25 mg/L, 对松毛虫赤眼蜂的LC50值分别为10.55、180.3、218.1和240.3 mg/L。 即4种杀菌剂对两种赤眼蜂的风险性存在差异,供试药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相对较为安全。由于玉米螟赤眼蜂比松毛虫赤眼蜂对供试杀菌剂更为敏感,因此以玉米螟赤眼蜂作为评价农药对赤眼蜂风险的供试生物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小麦条锈病流行小种对小麦新品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小麦条锈病流行小种条中30、31、32对不同小麦品种(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小麦条锈病流行小种因品种(系)不同可平均减产1 206kg/hm2,减幅15.1%,最大减产3076.50kg/hm2,减幅45.9%;千粒重平均下降5.52g,降幅14%,最大下降14.0g,降幅40%;穗粒数的差异较小,平均下降0.01粒,降幅0.13%.相关分析表明,条锈病的反应型和严重度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千粒重的主要因素,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普遍率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根据减产程度将材料分为三种类型,即按接种与药剂防治的差异分为极显著、显著和不显著.我们认为:小麦条锈病对产量影响较大,生产中应注意利用接种与药剂防治差异不显著的抗锈材料;在缺乏抗锈材料的地区,如果材料不抗条锈病,但产量等其他性状突出,则可以考虑采用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8.
19.
田间条件下采用目测法调查了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南方锈病在广州鲜食玉米产区的发生动态,并测试了锈病对鲜食玉米产量的影响及几种药剂对南方锈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南方锈病在鲜食玉米生产期间持续危害,7月份和11月份发生最严重,发病率近100%。锈病危害直接造成鲜食玉米果穗净重降低,重度危害(危害严重度50%)比轻度危害(危害严重度30%)折合每667m2产量减少47.6kg。化学药剂对南方锈病具有抑制作用,其中125g/L氟环唑SC和250g/L吡唑醚菌酯EC的防治效果最好,处理后锈病危害严重度比对照分别降低63.04%和57.21%,可挽回产量损失8%以上。  相似文献   

20.
Members of a new class of fungicide containing benzylaminopyrimidine as a core structure were synthesized and their fungicidal potencies against wheat brown rust, Puccinia recondita, and barley powdery mildew, Erysiphe graminis, were assessed. Among these fungicides, N-(fluoroalkoxy or fluorophenoxybenzyl)-4-pyrimidinamines showed notable preventive activities. The potency of the new pyrimidines was increased when a difluoromethoxy or tetrafluorophenoxy group was introduced at the 4- or 3-position of the phenyl moiety and a methyl or ethyl group was introduced at the benzyl position.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re discussed. © 1998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