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常规种稻(CK)、稻蛙共作低密度养蛙(DWL)和稻蛙共作高密度养蛙(DWH)3种模式对稻田土壤理化特性、养分含量变化动态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稻蛙共作提高了土壤pH值、电导率、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但降低了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同一生育时期,DWH处理土壤养分含量高于DWL处理;与CK相比,DWL处理显著降低水稻产量12.0%,DWH处理降低水稻产量3.1%,差异不显著。稻蛙共作导致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显著降低了水稻有效穗数。可见,在稻作系统下养殖适宜数量的黑斑蛙会导致水稻产量小幅下降,但稻谷安全性和黑斑蛙产出提高,不仅有助于增加单位面积稻田的经济效益,而且因为生产过程中不施化肥和农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较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稻田种养模式对水稻生长特性、二化螟及杂草防控效果的影响,设置稻田养牛蛙(DNW)、稻田养黑斑蛙(DW)、稻田养鱼(DY)和水稻单作(CK)4个处理,调查各处理水稻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二化螟虫口密度和杂草密度。结果表明,在齐穗期,DW处理的叶面积指数较CK显著增加15.23%;在水稻生长期DW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治效果为49.60%,杂草密度防治效果为73.78%,杂草干物质防治效果为76.44%,DW处理的杂草干物质量较CK显著下降。DW、DNW处理成熟期的穗干物质量较CK分别高3.21%和12.10%,但差异不显著。DW处理的有效穗数、穗粒数较CK显著增加19.45%和18.50%。水稻实际产量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DW与CK一致,DNW比CK增产9.89%,稻蛙共作具有较好的稳产效果。综上所述,“稻-黑斑蛙”共生能提高水稻光合作用,减少二化螟危害和稻田杂草发生,达到稳定水稻产量、减少农药使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青蛙放养个体大小对稻蛙共育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蛙共育是一种新的生态稻作模式,高产高效,但在青蛙繁育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造成稻田可套养时单体质量低于100 g的青蛙数量较多。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稻田放养单体质量低于100 g青蛙对治虫、养殖效益的影响开展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蛙共育中采用单体质量75g的青蛙放养是可行的,能基本达到100 g单体质量青蛙的放养效果。  相似文献   

4.
不同土壤类型橡胶林地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种不同土壤类型的橡胶林地土壤肥力及酶活性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表明:在供试土壤中,土壤养分肥力以暗红湿润铁铝土(A土类)的最高,以酸性湿润雏形土(D土类)最低;土壤酶活性以暗红湿润铁铝土(A土类)的最高,以粘化湿润富铁土(C土类)或酸性湿润雏形土(D土类)的最低,湿润富铁土(B土类)和铁质湿润雏形土(E土类)酶活性相差不大。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子大部分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研究结果表明,在被测定的12种甜菜土壤养分含量中,有10种养分含量低于对照(麦地).其中,碱解氮,有效镁和有效锰的差异较大,其差值分别为26ppm、11.5ppm和7.4ppm,其余差异不大;在甜菜营养生长期内,分别测定了甜菜与对照土壤的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及消长动态;土壤碱解氮含量和耕层地温对细菌数量有一定的影响;甜菜土壤的3项酶活性均低于同期的对照。在甜菜吸收氮素的高峰期,土壤中脲酶活性亦明显增强,达到1.22NH_3-Nmg/g土。在幼苗期至糖分积累期,磷酸酶活性与甜菜苗龄呈正相关关系(r=0.9223 ̄*)。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酸碱度等级下种植绿肥对土壤肥力及产量影响的比较,2010-2013年期间,在15个县(市、区)开展种植绿肥定位监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酸性土壤种植绿肥处理和微酸性土壤种植绿肥处理对后季水稻的增产效果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平均增幅都在6%以上。与基础土样和对照处理相比,酸性土壤种植绿肥在土壤全磷、缓效钾、pH值等含量提升效果较好,微酸性土壤种植绿肥在土壤有机质、容重、全氮、全钾、有效磷、速效钾、CEC等含量提升效果较好。福建水稻田基本上都处于酸性和微酸性之间,种植绿肥都能对土壤肥力及生产力有明显提升,值得深入研究和大面积推广,特别是微酸性土壤种植绿肥的效果还好。  相似文献   

7.
稻田年内水旱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经过6年的稻田年内水旱轮作(两旱一水的麦-玉米-稻)和水水连作(麦-稻-稻)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不论哪一种复种轮作方式均可使土壤有机质、全N、全P含量增加,并可以明显增加土壤速效N、P、K养分,也可使土壤物理性状得到改善,如土壤容重下降,孔隙度、尤其是非毛管孔隙增加,土壤固液相比减低。从两种不同种植方式来看,年内水水连作比年内水旱轮作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全N、全P含量增加,但年内水旱轮作的土壤速效N、P、K含量则比年内水水连作高。年内水旱轮作更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从而使土壤好气性微生物增加,厌气性微生物减少,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下降。试验结果还表明年内水旱轮作使晚季稻田土壤速效养分明显增加,从而有利于晚稻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施用堆肥对生菜品质和土壤生物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施用玉米秸秆堆肥对盆栽生菜的产量和品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和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堆肥配施能够使生菜增产,提高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改善品质;且施用堆肥或化肥与堆肥配施能够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同时施用堆肥能够显著增强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另外,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堆肥配施有利于培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钾和有效磷含量,改善土壤酸度。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微生物、蔗糖酶以及过氧化氢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磷与有效钾分别与微生物和纤维素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间作橡胶林地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种割龄A割龄(开割年限1~10 a,胶乳初产期)和B割龄(开割年限11~20 a,胶乳旺产期)的间作与纯作胶园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均以间作胶园高于纯作胶园。在间作胶园中,有机质和全N、水解N含量以旺产期高于初产期,而速效K和速效P含量则相反;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以旺产期高于初产期,而转化酶和多酚氧化酶则相反;在A割龄间作胶园中,磷酸酶与有机质、全N、水解N、速效P,脲酶与速效P之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可以用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来表征土壤肥力状况;在B割龄间作胶园中,过氧化氢酶和有机质、水解N,转化酶和速效P之间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可以用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来表征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10.
设置头季稻+鱼(或泥鳅)+再生稻的栽培模式,水稻品种选用黄华占和Y两优800,分析两种模式下土壤中全量氮、磷、钾含量与速效氮、磷、钾含量表现,结果表明:(1)稻鱼模式和稻鳅模式可增加土壤中全效养分含量,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以稻鱼处理效果更明显,总体高于对照田.头季稻与再生季两个生育季内全氮、全磷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全钾含量则在再生季略有下降;(2)稻鱼模式和稻鳅模式提高了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孕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含量比分蘖期时有所提升,稻鱼模式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整体表现要高于稻鳅模式.两个水稻品种再生季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规律性不明显,但整体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相似文献   

11.
稻鳖生态种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鳖生态种养将水稻生长环境和鳖的生活环境重叠,充分发挥水稻和中华鳖互利共生的作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产",能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综述了稻鳖种养的有关技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及推进,因农业污染而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为现代农业找寻可持久性发展的方法及向绿色农业的转型成为了当今一大主题.在此大环境下,生态种养不仅实现了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还能将生产中的废弃物无害化甚至有用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现代农业发展带来的污染及资源浪费等问题.从稻田生态种养中的稻—鸡模式出发,介绍其模式优势、经济效益、环境友好性及可操作性,以期对该模式的推广及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冬作物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冬闲—双季稻为对照,设计了油菜—双季稻、紫云英—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马铃薯—双季稻4种复种模式,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与冬闲相比,油菜、紫云英、黑麦草和马铃薯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水稻平均产量增加,增幅分别为4. 44%、6. 50%、4. 76%、6. 69%;油菜、紫云英、黑麦草和马铃薯秸秆还田后土壤平均pH值比冬闲分别下降0. 07、0. 11、0. 25、0. 08个单位,平均有效磷含量分别下降25. 0%、17. 6%、22. 5%、28. 6%,降幅明显;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大小顺序为紫云英还田处理>油菜秸秆还田处理>黑麦草秸秆还田处理,增幅分别为4. 41%、1. 39%、1. 36%;有机质含量增幅大小顺序为油菜秸秆还田处理>马铃薯秸秆还田处理,增幅分别为3. 0%、1. 2%;速效钾含量增加的只有黑麦草秸秆还田处理,增幅为7. 4%。表明紫云英—双季稻和油菜—双季稻是较好的复种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冬水田水稻产量和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生产要求全面减施化肥农药的大背景下,综合评价四川冬水稻田区有机无机配施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效应具有一定意义。本试验在冬水稻田区,比较了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无N(CK)、单施化肥N、P、K(T1)、30%有机肥N+70%化肥N(T2)、50%有机肥N+50%化肥N(T3)、100%有机肥N(T4)等处理的水稻产量、氮肥利用和土壤肥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水稻产量较CK增加17.29%~31.43%,T2处理最高,且明显提高了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有机无机肥配施具有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的作用。可见,冬水稻田区适宜的有机肥替代方案为30%有机N+70%化肥N,既可稳定水稻产量、降低成本,又可提高氮素利用率和降低对农田环境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两种酸化土壤改良剂(生物炭和石灰)对双季水稻产量、土壤性状和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物炭处理降低了2015年早、晚稻产量,但在2016年却增加了早、晚稻产量;在2015年和2016年试验中,石灰处理均增加了早、晚稻产量。除2015年早季,其他季别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试验结束后检测发现,生物炭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石灰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pH值和碱解氮含量。生物炭处理显著降低了2015年粮食产值和净收益,但显著增加2016年粮食产值和净收益;石灰处理显著增加了2年粮食产值和净收益。与生物炭处理相比,2016年石灰处理粮食产值和净收益分别提高2.9%和6.7%。因此,选用石灰作为稻田土壤酸化改良剂对提高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改良土壤酸化和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增氧方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中旱221(旱稻)、中浙优8号(水稻)和IR45765-3B(深水稻)为材料,研究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干湿交替灌溉、淹水灌溉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土壤氮代谢作用强度和土壤氮素转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可以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中旱221、中浙优8号和IR45765-3B的增氧处理较淹水灌溉处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别增加了30.0%~46.1%和7.1%~92.1%,并且增氧处理降低了3个水稻品种的微生物量碳氮比;与淹水灌溉相比,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有助于提高稻田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羟胺还原酶活性,降低硝酸还原酶活性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结论】微纳米气泡水增氧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改善稻田土壤的氧化特性,提高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和硝化强度,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和肥力状况,协调了C、N代谢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稻田冬季保护性耕作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以及水稻成熟期叶片衰老的影响, 设计了5种种植模式:免耕直播稻草全程覆盖马铃薯(T1)、免耕直播黑麦草(T2)、免耕直播油菜(T3)、免耕直播燕麦草(T4)和空闲(CK),供试品种为杂交组合国稻6号。与对照(CK)相比,T1、T2和T3处理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蛋白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以及转化酶活性,尤其是T1处理,其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而T4处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T1、T2和T3处理均可有效延缓水稻成熟期剑叶的衰老,主要表现为成熟期剑叶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下降缓慢,丙二醛含量上升的幅度较小,相对于对照(CK),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酶对水稻叶片衰老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蛋白酶>过氧化氢酶>中性磷酸酶>转化酶。叶片衰老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灌浆中后期。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力水平下施氮量对水稻淀粉RVA谱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武香粳14和武粳1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地力水平下施氮量对稻米淀粉RVA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两供试品种在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下,RVA谱曲线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2)除个别指标外,地力水平、施氮量对RVA谱特征值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3)在RVA特征值中,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回复值存在显著的地力与施氮量互作效应。4)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复值、峰值黏度时间随施氮量的增加呈显著或极显著下降,每1 hm2追施氮量225 kg是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的临界施氮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