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永强 《中国种业》2017,(12):49-50
在陇中半干旱区,采用黑膜覆盖、黑膜覆盖+滴灌两种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陇薯7号的生长发育、产量及抗旱性。结果表明,黑膜覆盖模式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马铃薯产量与大薯重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密度为51000株/hm~2时产量最高;黑膜覆盖+滴灌模式下,密度51000株/hm~2与57000株/hm~2的产量较高,二者基本持平。黑膜覆盖+滴灌模式比黑膜覆盖模式马铃薯产量增幅明显,其平均抗旱指数达到1.40,说明黑膜覆盖+滴灌是陇中旱作区马铃薯抗旱栽培的高效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早春马铃薯霜冻和干旱带来的灾害问题,提高马铃薯单产,以当地品种‘合作88’与引进品种‘青薯9号’为主体作物,采用大垄双行白膜下滴灌、大垄双行滴灌、大垄双行覆白膜、大垄双行、大垄双行稻草包芯、大垄双行覆黑膜、常规栽培7种栽培模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合作88’产量最高的栽培方式是常规栽培(57.18 t/hm~2),其次是大垄双行覆白膜(53.76 t/hm~2),产量最低的是大垄双行覆黑膜(33.23 t/hm~2);‘青薯9号’产量最高的是大垄双行(64.26 t/hm~2),其次是大垄双行白膜下滴灌(61.14 t/hm~2),大垄双行覆黑膜的产量(40.46 t/hm~2)最低。(2)除常规栽培外,其余6种栽培方式下‘青薯9号’的产量均高于‘合作88’。(3)大垄双行覆黑膜栽培下的纯收入(‘合作88’6.30万元/hm~2,‘青薯9号’8.45万元/hm~2)和产投比(‘合作88’2.95,‘青薯9号’3.58)最低。常规栽培下‘合作88’马铃薯的产投比(5.82)和纯收入(14.27万元/hm~2)最高;大垄双行栽培下‘青薯9号’马铃薯的产投比(6.11)和纯收入(15.81万元/hm~2)最高。因此,在建水县甸尾乡试验区,‘合作88’马铃薯最佳的栽培模式是常规栽培,‘青薯9号’最适宜的种植模式是大垄双行,且在栽培方式和管理措施适宜的情况下‘青薯9号’马铃薯是一个高产的品种。研究结果可为早春马铃薯种植方式的选择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早春马铃薯霜冻和干旱带来的灾害问题,提高马铃薯单产,以当地品种‘合作88’与引进品种‘青薯9号’为主体作物,采用大垄双行白膜下滴灌、大垄双行滴灌、大垄双行覆白膜、大垄双行、大垄双行稻草包芯、大垄双行覆黑膜、常规栽培7种栽培模式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合作88’产量最高的栽培方式是常规栽培 (57.18t/hm2),其次是大垄双行覆白膜(53.76t/hm2),产量最低的是大垄双行覆黑膜 (33.23t/hm2);‘青薯9号’产量最高的是大垄双行(64.26t/hm2),其次是大垄双行白膜下滴灌((61.14t/hm2),大垄双行覆黑膜的产量 (40.46t/hm2)最低。(2)除常规栽培外,其余6种栽培方式下‘青薯9号’的产量均高于‘合作88’。(3)大垄双行覆黑膜栽培下的纯收入(‘合作88’ 6.30万元/hm2,‘青薯9号’ 8.45万元/hm2)和产投比(‘合作88’2.95,‘青薯9号’3.58)最低。常规栽培下‘合作88’马铃薯的产投比(5.82)和纯收入(14.27万元/hm2)最高;大垄双行栽培下‘青薯9号’马铃薯的产投比(6.11)和纯收入(15.81万元/hm2)最高。因此,在建水县甸尾乡试验区,‘合作88’马铃薯最佳的栽培模式是常规栽培,‘青薯9号’最适宜的种植模式是大垄双行,且在栽培方式和管理措施适宜的情况下‘青薯9号’马铃薯是一个高产的品种。研究结果可为早春马铃薯种植方式的选择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2年的马铃薯新品种引进与栽培模式试验及生产实践,渭源县北部山区除了大面积种植的陇薯10号、陇薯7号外,晚熟品种青薯9号、定薯3号、陇薯14号、定薯4号、陇薯9号、青薯10号、陇薯15号、L1036-34(拟登记陇薯22号)适宜该区域种植;熟性偏早的冀张薯12号、L12141-6(拟登记陇薯20号)可作为错峰收获品种应用。栽培模式采用机械覆膜垄作放苗、机械覆膜人工点播、机械播种膜上覆土、机械露地起垄播种等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对黄土高原旱作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克新1号马铃薯品种为材料,设全膜双垄垄上播种(A1)、全膜单垄垄上播种(A2)、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A3)和露地常耕平作(CK)4种栽培方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均能够提高各生育时期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以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效果最好;与露地常耕平作相比,全膜垄作栽培方式可以极显著或显著提高马铃薯株高、冠幅、茎粗及叶片SPAD值。同时,全膜垄作栽培方式能够提高马铃薯产量、商品薯率,降低马铃薯青薯率和烂薯率,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比全膜双垄垄上播种的产量增加5.53%, 比全膜单垄垄上播种的产量增加14.23%,其中全膜单垄垄上微沟播种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西北黄土高原旱作区节水高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不同马铃薯品种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区域适应性,以筛选出适应性强、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结合贵州省特色粮食产业专项项目实施,开展不同品种同田对比试验。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采取大垄(单垄双行)栽培模式,因子一为品种,分别为滕育1号、红美、陇薯7号、黔芋8号、费乌瑞它(CK);因子二为种植密度,分别为3 700窝/667 m2和5 550窝/667 m2。结果表明,陇薯7号、黔芋8号品种产量高,红美、陇薯7号品种商品率最高,黔芋8号、陇薯7号、滕育1号均表现出比对照增产差异性显著,综合平均产量相比对照增产916.8 kg/667 m2、891.5 kg/667 m2和266.2 kg/667 m2,相比对照增产率为46.2%、45.0%和13.4%。  相似文献   

7.
在古浪县黄羊川二阴山区气候条件下,采用垄作覆膜栽培方式,以陇薯3号为对照,对引进的7个马铃薯新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陇薯6号、陇薯11号和L0527—43个新品种综合表现优异,具有显著的增产潜力,适宜古浪县二阴地区种植应用。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适宜修文县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及合理的种植规格,在小箐镇开展了费乌瑞它、青薯9号、威芋5号、黔芋8号的垄作方式及密度配置试验。结果表明,4个品种在产量、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单株小薯数上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同一品种在单垄单行或单垄双行垄作方式下,在行距相同而株距不同时产量表现亦存在区别。黔芋8号产量潜力和商品率均比较高且适应性较强,可以进行生产示范,且以单垄单行+行距60cm+株距28cm种植方式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不同覆盖方式对冬种马铃薯生长特性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王正荣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5):117-122
为了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以马铃薯品种‘荷兰7号’为材料,采用塑料薄膜和稻草为覆盖物的方法,探讨冬种马铃薯覆盖栽培的生产效应。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均能提早马铃薯出苗5天以上,缩短生育期8~22天,促进茎叶生长,提高结薯数,增加薯块大薯重量,提高薯块产量29.04%~67.68%。不同覆盖方式栽培的产量高低依次为:草+白膜,黑膜,草+土,草+黑膜,白膜,盖草,裸地(CK)。不同覆盖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块茎的干物质含量、还原糖含量、淀粉含量、商品薯率等有较大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薯块品质。不同栽培方式各有特点,因此各地应根据生产条件采用相应的栽培方式,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0.
‘杂选1号’紫花苜蓿新品系区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杂选1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培育的适宜于在甘肃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及黄土高原类似区域栽培的耐旱、高产紫花苜蓿新品系。‘杂选1号’苜蓿在甘肃旱作栽培条件下表现出良好的生产性能。在天水、兰州、定西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杂选1号’苜蓿在3个区试点的鲜草平均产量为46117.78 kg/hm2,比对照‘中兰1号’苜蓿高11.42%,比‘巨人’苜蓿高22.35%,比地方品种(天水、陇中)高28.82%。‘杂选1号’苜蓿在3个区试点的干草平均产量为12257.89 kg/hm2,比对照‘中兰1号’高19.40%,比‘巨人’苜蓿高23.54%,比地方品种(天水、陇中)高24.40%。‘杂选1号’苜蓿在3个区试点的种子平均产量为371.35 kg/hm2,比对照‘中兰1号’低8.95%,比对照‘巨人’苜蓿高11.85%;比地方品种(天水、陇中)高16.11%。  相似文献   

11.
方彦杰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0):176-181
为河西走廊绿洲罐区全膜覆土穴播、垄作沟灌大麦栽培模式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大田条件下研究全膜覆土穴播、垄作沟灌栽培及传统平作条播对大麦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全膜穴播栽培模式有利于大麦发芽,提高出苗率,加快大麦生长发育进程,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大麦叶片数、LAI、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垄作沟灌栽培模式有利于大麦千粒重的提高且具有晚熟效应。全膜穴播处理产量较平作条播和垄作沟灌分别高出10.9%和15.31%。全膜穴播栽培模式最有利于大麦生长发育及高产。  相似文献   

12.
垄作模式和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研究垄作模式和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产量分析结果表明,大垄双行垄作模式能够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虽与种植密度无显著相关,但与玉米品种存在显著相关性。种植密度的提高也能显著增加玉米产量,但也与玉米品种关系很大。耐密型玉米品种采用大垄双行较之常规垄作能够在高种植密度下获得产量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5个马铃薯品种的品质、产量、抗病性、经济产出等特性的比较试验,筛选适合湖南冬闲田栽培推广的马铃薯新品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陇薯7号和LK99相对于费乌瑞它(Favorita)分别增产41.28%和29.80%。综合看来,陇薯7号和LK99产量、抗病性和综合性状较好,适合在湖南冬闲田推广。紫色马铃薯黑金刚产量偏低,但该品种富含花青素,营养价值高,干物质含量高。费乌瑞它作为湖南冬闲田传统品种,生育期短,上市早,产量高,干物质含量高,但是抗病性差,建议今后适度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引进5个淀粉加工型马铃薯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于张掖市种植的品种。结果表明,5个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在122~141 d,其中生育期最长的是陇薯8号,为141 d,较陇薯3号(CK)延长12 d。植株株高最高的为青薯2号,105.2 cm,较对照高15.7 cm。经产量分析,庄薯3号产量最高达到49 775.3 kg/hm2,较陇薯3号增产13.7%,青薯2号产量最低。庄薯3号淀粉含量为20.6%,与其他品种比较,庄薯3号产量高、淀粉含量较高。经试验初步得出,庄薯3号适合于该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可调节旱作区黄芪土壤水分、促进黄芪生长和提高黄芪产量品质的栽培技术模式,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黑膜单露头、膜际栽培、透苗后覆白膜、秸秆覆盖和露地栽培(CK)5 种栽培技术模式,以陇芪 4 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栽培技术模式对其土壤水分、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 种栽培技术模式均显著提高了陇芪 4 号苗期、花期和种子成熟期的土壤贮水量、SPAD,提高了叶片 LAI,降低了冠层温度,有效提高了黄芪甲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质量分数、产量、经济收益,其中以膜际栽培表现最好。膜际栽培中陇芪 4 号苗期、花期和种子成熟期 0~40cm 耕作层土 壤贮水量分别较 CK 显著提高 16.05~25.40mm;SPAD 和 LAI 分别较 CK 显著提高 19.7%~28.8% 和 33.2%~70.4%;冠层温度较 CK 降低 15.8%~19.8%;黄芪甲苷的质量分数最高(0.239%),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质量分数高于 CK 近 2 倍;产量可达958.3kg/667m2,经济收益最高且显著高于 CK,达 5749.54 元 /667m2。膜际栽培更有利于陇芪 4 号的生长,促进其药效成分的合成和积累,可作为陇中旱作区陇芪 4 号的高效栽培模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在黑龙江省二龙上农场自然和土壤条件下,通过田间试验,进行适宜当地种植的马铃薯主食化加工品种的筛选,结果表明:品种间横向比较陇薯8号与垦薯1号淀粉含量最高,各个品种间商品薯率并未达到差异显著水平。各个品种间淀粉产量比较大西洋、垦薯1号、陇薯12号具较好的淀粉加工薯属性。垦薯1号和陇薯9号全粉产量表现较好可作为全粉加工品种的搭配品种种植。陇薯系列的8号、9号、12号、克新22号、垦薯1号、大西洋具有较好品质。综合上述分析,建议垦薯1号、陇薯9号和陇薯12号作为本地区主食化加工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17.
冬种马铃薯轻简化稻草覆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比较不同厢垄栽培模式的稻草用量、肥料用量和栽培密度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采用厢式栽培模式效果显著优于双行垄栽模式。在厢式栽培模式中,处理H(种植密度9.0万株/hm2,施复合肥600kg/hm2,覆盖稻草10000kg/hm2)分枝数最少,株高和茎粗中等,商品薯率一般,绿皮薯率最少,淀粉产量1722.00kg/hm2。  相似文献   

18.
为给大麦高产节水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甘啤4号’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分析了全膜覆土穴播、垄作沟灌及平作条播栽培模式对大麦农田土壤温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至拔节期土壤温度全膜穴播>垄作沟灌>平作条播,全膜穴播处理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平作条播。拔节后,土壤温度表现为垄作沟灌处理土壤温度均高于同层全膜覆土穴播和平作条播处理,大麦垄作沟灌栽培可以增加表层0 cm和5 cm处的土壤温度;全膜穴播栽培可以增加清晨5 cm以下土层土壤温度,并且降低土层5 cm以下温度变化。全膜穴播处理产量较平作条播和垄作沟灌分别高出10.9%和15.31%。  相似文献   

19.
为给大麦高产节水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以‘甘啤4号’为供试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分析了全膜覆土穴播、垄作沟灌及平作条播栽培模式对大麦农田土壤温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出苗至拔节期土壤温度全膜穴播>垄作沟灌>平作条播,全膜穴播处理土壤温度显著高于平作条播。拔节后,土壤温度表现为垄作沟灌处理土壤温度均高于同层全膜覆土穴播和平作条播处理,大麦垄作沟灌栽培可以增加表层0 cm和5 cm处的土壤温度;全膜穴播栽培可以增加清晨5 cm以下土层土壤温度,并且降低土层5 cm以下温度变化。全膜穴播处理产量较平作条播和垄作沟灌分别高出10.9%和15.31%。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马铃薯脱毒苗高效低成本快繁培养基,以‘陇薯7号’和‘陇薯20号’试管苗为试材,测定不同培养基上试管苗的株高、茎粗、叶片数、茎叶鲜干重和叶绿素含量。以除去有机的MS培养基为对照,在仅缺钙的培养基上,两品种都能正常生长,但‘陇薯20号’的株高显著低于对照;仅缺乏微量元素或同时缺乏钙盐和微量元素时,‘陇薯7号’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陇薯20号’的株高显著低于对照;缺铁使‘陇薯7号’新芽失绿,生长受阻,但对‘陇薯20号’没有产生不利影响,且铁和钙盐同时缺乏有利于‘陇薯20号’的生长;在只含MS大量元素的培养基培养时,两品种前期均出现茎叶微黄的现象,但随培养时间的延长,黄色逐渐消失,且‘陇薯7号’的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由此可见,不同品种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差异较大,‘陇薯7号’和‘陇薯20号’分别可以在只含大量元素和大量元素+微量元素的MS培养基上高效快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