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在林业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介绍了GPS的发展历史及现状,重点讨论了手持式GPS、RTKGPS、后处理GPS三类GPS接收机的特点和它们在林业上的应用范围及使用方法,阐明手持式GPS和后差分GPS系统将是林业上应用最多的GPS系统,并讨论了GPS与GIS的集成应用和GPS在林业上应用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利用GPS参数自动计算功能,在药乡林场进行了GPS采集林业资源数据与地形图拟合专项试验,探索林业资源数据准确落到地形图上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以供林业调查工作中使用GPS采集的资源数据能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进行准确拟合。改变林业资源调查图纸制作的传统模式,提高林业资源调查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GPS的发展历史及现状,重点讨论了手持式GPS、GPSRTK、后处理GPS三类GPS接收机的特点和它们在林业上的应用范围及使用方法,阐明手持式GPS和后差分GPS系统将是林业上应用最多的GPS系统,并讨论了GPS与GIS的集成应用和GPS在林业上应用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4.
数字林业是我国林业的发展方向,GPS已逐步进入我们林业日常经营管理,文章简要的介绍了GPS中常用的术语,并同时介绍了其在森林调查中自动向导、方位测量、野外寻址、区划面积等方面的主要应用。  相似文献   

5.
梁林峰 《热带林业》2005,33(2):41-42,24
充分挖掘使用手持式GPS的功能,总结手持式GPS在林业调查工作中的一些使用技巧,首次提出了应用手持式GPS进行坐标换带计算和坐标系统转换等工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甘喜庆 《中国林业》2009,(19):62-62
近10年来,由于设计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加之各大厂商的大力推广,GPS设备尤其是手持GPS设备在我国林业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坐标系统问题是手持GPS设备在林业应用中最为普遍的问题,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专门的阐述。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单介绍了GPS概况,并根据美国、加拿大林业工作者的样定位试验,说明了用差分法样地定位在10米之内,用自动选择连续测定和加处理(不用差分法)的方法误差为20米之内,不用后处理的其它直接测定方法误差在30米以上,林冠对GPS接受卫星信号有影响,用GPS样地定位比传统方法样地定位效率高,无样地定位经验的新手用GPS定位受益大。  相似文献   

8.
文章简单介绍了GPS系统,并结合GPS的特点提出了一些GPS在林业中的一些应用。重点讨论了GPS技术在林业面积测量,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及使用方法,阐明了GPS技术在林业中的广泛应用必将给林业带来向着精确、高效、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使用GPS手持机进行测量应掌握的几种常见坐标系统及坐标转换的一些基本概念,并针对当前林业行业GPS应用状况,提出了提升GPS在林业调查中的精度和应用水平的一些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林业生产作业中,及时获取可靠的林业资源信息、了解林业资源状况和变化信息十分重要。传统的林业调查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定位、各项森林调查因子的外业采集、记录及内业数据处理工作任务繁重,文中对森林资源外业数据采集、实地影像存贮、记录、数据处理提出了在移动平台PDA中的一套与GIS、GPS结合的解决方案,并详细阐述了其系统开发与功能实现的过程与步骤。系统具有数据不丢失,操作简便,自动分类信息,统计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林草间作经营在挖掘生物资源潜力、缓解农林争地、保护及修复生态系统、推进林农增产增收、石漠化及荒漠化综合治理等方面具有巨大优势。为达到土地及自然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节约林农生产经营成本,推进农、林、牧、副业的高效、和谐、健康发展,实现森林及草地生态系统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文中阐述了在中国、亚洲、澳大利亚及新西兰、非洲、美洲、欧洲等地区林草间作的研究背景、内容、类型及特征,分析了林草间作对土壤性状、养分、含水量及固土保肥的作用,总结归纳林草间作对经济、生物多样性、微气候、林木及其产品的效益分析,提出林草间作未来深入研究探索的技术手段及方向,可为林草间作的应用推广及系统性、整体性和定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明代名匠佳园荟萃江南,上海私家园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日涉园由张南阳参与造园,作为明代上海三大名园之一,具有极高的复原价值。通过对日涉园方志、园记、园诗和园图的搜集整理、对比分析,梳理了园林的历史沿革,确定了园址范围,得出主景旷达、次景幽邃的园林空间布局,进一步推导复原了平面图;并对其造园要素展开研究,且就叠山艺术与张南阳建造的另两座园林豫园、弇山园相比较,归纳出日涉园具有山石巍峨奇巧、水体聚散有致、花木野趣自然三方面的园林特征。  相似文献   

13.
扁穗牛鞭草水培无性苗构件组成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水培条件下,测定扁穗牛鞭草茎节形成无性苗的构件组成,结果说明:牛鞭草茎节具有无性繁殖能力,自身贮存营养可满足形成构件完整植株的需求;茎节长度与无性苗构件组成和生物量关系不大;无性苗构件间存在着差异,叶片数、叶干重、茎长度和茎干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5.08%、28.95%、22.34%、23.37%,根数、根系长、根干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45.75%、26.14%、52.86%;无性苗构件间存在着相关性,茎长度与叶片数和叶干重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茎长度与根数和茎干重与根干重表现为显著正相关(P<0.05),叶干重与茎长度、叶片数、根数、根干重都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再生生物量与叶干重为显著正相关,与茎干重、根干重为极显著正相关,根、茎、叶干重之间表现为正相关,说明无性苗地上、地下各构件生长发育是相互协调的,构件间营养分配是均衡的,从而保证了无性苗构件平衡和株型完善。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人地矛盾突出、林地与土地利用率低、森林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改善喀斯特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功能、防控石漠化恶性演替仍是当下亟需解决的艰巨任务。林下种植是一种经典的立体复合林业生产经营方式,能够实现林地资源最大利用化、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推动区域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保障林农经济效益稳步增长,最终达到林业经济、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同步优化的目标。文中主要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8种代表性林下种植模式的特征、效益及不足,并提出各林下种植模式关于结构优化升级、调整改善方面的核心对策,以期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林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借鉴,确保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步优化。  相似文献   

15.
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107,自引:1,他引:107  
王木林 《林业科学》1995,31(5):460-466
城市林业是建设和经营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行业,指建设、经营、利用城市范围内,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设施。它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城市林业生态系统是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听子系统,它广泛参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高效利用,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和系统的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16.
农林植物受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发生面积居高不下,化学农药防治是消灭或控制病虫草害等有害生物胁迫的最主要方法,而农药喷雾性能直接影响着病虫草害防治效果.通过农药喷雾全过程性能综合分析图,归纳了农药喷雾过程中的雾化性能、输运沉降性能和沉积性能.其中,雾化性能包括雾流锥角形状、射流贯穿长度、液膜破碎距离以及药液在线混合等喷雾宏...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位于佛山市西南城区中心地段的西南公园的植物种类及配置进行了系统调查,从景观效果、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对植物配置进行分析与评价.调查显示,绿化改造后公园的主要景点包括西门入口、湿地园、棕榈园、瑶台承露等的景观效果均有明显提升,其植物资源较为丰富,现有园林植物计71科162属223种,其中乔木32科76属107种,灌木33科45属55种,草本27科51属61种.建议增加观花藤本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森林资源清查在于摸清森林资源现状及其变化规律,为林业政策制定和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文中基于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数量和质量指标,运用比较分析、因果分析和潜力分析的方法,进行森林资源清查前后的纵向比较及国内国际的横向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森林资源变化的推动力,包括植树造林、生态工程、森林经营、避免灾害、适度采伐、提高科技水平、政策制度,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等,并从数量空间、质量空间、木材需求、科技水平、政策导向等方面分析森林资源增长的潜力;最后,提出确立清晰的森林经营目标和方向、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重视森林质量和可持续经营、做好资源管理和灾害防治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森林科学经营和林业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国家"双碳"目标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板栗矿质营养是板栗生长结实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物质。当年板栗树体矿质营养的贮藏对于来年板栗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的施肥量可以增加肥效的利用率,提高板栗的矿质营养的贮藏,从而提高板栗产量和防止大小年出现。通过运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其全氮的含量,等离子发射法测定其全磷、全钾的含量,对比研究不追肥、传统施肥、专用、配方和配方施肥 喷肥这5种不同方法的施肥效果。结果表明,配方施肥 喷肥方法能最有效地提高板栗枝条矿质营养贮存,增加板栗N、P、K的含量,进而提高板栗果实产量。  相似文献   

20.
以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2020年1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对主要矛盾问题地类的斑块规模(大小)和景观人工干扰强度指数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保护区主要矛盾问题地类耕地、建设用地、交通用地主要分布在实验区;保护区整体景观人工干扰强度较低,高强度干扰主要在实验区南部地势平缓处,低强度干扰主要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北部地势陡高处,高、中高、中、中低和低强度干扰在研究区的占比分别为9.31%、8.74%、11.16%、17.11%和53.68%;保护区中部即核心区和缓冲区南部及实验区北部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大,中强度干扰围绕中高强度干扰呈环状分布且有扩散趋势。建议减少规模较小的建设用地和耕地斑块数量,提升中部景观连通度,加强南部耕地保护质量,严格管控中高强度以上干扰区;对部分已成为朱鹮生境组成部分的耕地和居民点不宜强制调出和退出,可实行分区和分级管控,探索引入自然、科普教育和研学等低强度公益活动,带动周边社区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